经过两汉的不断打击,匈奴人被迫内迁,与汉人的混血形成了部分南匈奴人,前赵的建立者刘渊便是其中之一;匈奴人与鲜卑人的混血形成了铁弗部,大夏的赫连勃勃便是其中之一;匈奴人与羌人的混血,便是建立北凉的沮渠蒙逊,沮渠蒙逊出于小月氏,来自于卢水胡。
卢水胡来源于卢水(今时甘肃省黑水),这里是各类民族的杂居场所,有匈奴人、羌人、鲜卑人以及小月氏等不同种类的人群,为了有效的管理和统治,北魏在卢水胡附近设立了杏城镇。
盖吴起义
北魏虽然不像后赵那样实行严格的人种差别,但是非鲜卑的胡人地位也是非常低的,他们常年遭受着各种虐待和殴打,高额的赋税让他们无法喘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反叛的心态。
拓跋焘北击柔然没有取得梦想中的战果,闷闷不乐地回到平城后,汾曲的地方豪强薛安都、薛永宗等人便聚众反了。一方反叛,八方支援,薛安都等人刚反没多久,一直遭受压迫的卢水胡人在盖吴的带领下也反了。
薛安都
由于胡人的身份,加上盖吴本身又喜欢弄一些神啊鬼啊的事情,他的反叛军发展得很快,极短的时间内就发展到了十几万,数量惊人。长安守将拓跋纥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在没有请求援军的情况下就贸然出战,结果落得个战死沙场的结局。
拓跋纥战死,长安危急,拓跋焘震怒,立刻派遣骑兵奔赴长安。
此时,盖吴与南朝的宋文帝刘义隆、薛永宗等人分别取得了联系,并订立了瓜分北魏的计划,但是这个计划是虚空的,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就像是小孩子过家家一样,尤其是宋文帝刘义隆,连出兵的打算都没有,只是派遣手下在宋魏边境看戏。
拓跋焘亲自率军兵临弘农城下,占据弘农的薛永宗与薛安都等人虽是地方豪强,却不是战场宿将,没几个来回,薛永宗与薛安都就兵败逃跑了,薛永宗被追的紧,带着家人一起投汾河而死,薛安都则投奔到刘宋。
盖吴起义
长安灭佛,拓跋焘的功过
薛永宗与薛安都的叛乱平定,拓跋焘终于有时间腾出手对付关中的盖吴了。
到达长安的拓跋焘并没有急着进兵,而是稍作休息,北魏大将们被长安的繁华所吸引,更对长安的佛寺非常崇拜,因此纷纷入寺拜佛,不过令这些杀人不眨眼的信徒们没有想到的是,在寺庙内竟然还有酒喝,有些将领甚至发现了数之不尽的刀枪剑戟。
和尚们这是要干什么?打算造反吗?
拓跋焘一连发问,喷的手下大将大气不敢喘一下,训完将士们以后,他立刻派人将寺庙查封,不查不知道,一查可把拓跋焘吓坏了。
无数的刀枪剑戟不算什么,数量惊人的财宝也算不得什么,上好的美酒佳肴也可以理解,隐匿了数十位年轻貌美的女子的密室,这是干什么。
原本就受到崔浩影响,不怎么喜欢佛寺的拓跋焘这下更生气了,这都是些什么玩意,说好的清净之地呢。
既然自身做不到清净,拓跋焘只好帮他们做了,他下令将那些藏匿武器和奸淫妇女的僧侣全部活埋,其余人等送去做奴隶,为了扫除境内的一切不清净因素,拓跋焘将他的法令扩展到全国。
拓跋焘灭佛寺
众人惊呆了,北魏本就是一个崇尚佛教的国家,从上到下都是佛教的信徒,尤其是太子拓跋晃,更是忠实的支持者,今日拓跋焘的行为,无疑给太子心中埋下了不好的印象。
不过这只是讨伐盖吴的一个插曲,为了保证国内赋税和兵员,灭佛行动早就在他的计划之内。搞定佛寺以后,拓跋焘马不停蹄地就处理盖吴的事情,盖吴虽然兵多,却都是杂牌,根本不是常年作战的拓跋焘的对手。
陆俟单骑斩刘超
盖吴虽然兵败,却依然有强大的号召力,在秦州等地,他又重新聚拢了一批亡命之徒,为了彻底解决掉盖吴,陆俟诱使盖吴的叔叔为朝廷效力,趁盖吴不注意时将其诛杀,终结了盖吴之乱。
盖吴之乱刚平定没多久,卢水胡人又不安宁了,刘超引兵数万,协众起义,此次拓跋焘不再派遣大军进行围剿了,只是让都督雍州、凉州的陆俟去搞定。
陆俟是崔浩之后,北魏难得的将才,史书评价他“威略智器过人者”,一个男人的优点全让他占了。
走马上任的陆俟没有咋咋呼呼地去讨伐刘超,而是让人去刘超府中提亲,打算迎娶刘超的女儿,陆俟虽然头脑清澈、才为世出,但还是有个缺点的,就是长得矮,不怎么好看。
不过刘超也不在乎了,为了以防万一,他让陆俟亲自到大营相见,确定好迎娶的时间。
陆俟当然知道,这搞不好就是刘超的鸿门宴,不过他还是去了,只带了两百人,探一探刘超的虚实。
刘超大摆鸿门宴
陆俟到了的时候,刘超也吓了一跳,这么大的官竟然只带了两百人前来,看来真的是诚意满满啊,于是与陆俟把酒言欢,两人从天黑喝到天亮,陆俟醉的连路都走不动了。
此次会面后,刘超放松了对陆俟的警惕,也不再刀兵相见了。
没过多久,陆俟挑选了数百名精兵强将,假装去打猎,路过刘超的大营,去找刘超喝几杯,刘超当然高兴啊,笑脸相迎,两人又开始了一顿海饮,酒喝好后,陆俟打算回去了,摇摇晃晃的就要上马,刘超赶紧去扶,生怕陆俟摔下马来,结果陆俟没摔下来,刘超的人头掉下来了。
就在刘超扶住陆俟的那一瞬间,陆俟拔刀而起,一刀砍下了刘超的人头,数百精兵齐出,胡乱砍杀,刘超之乱平定。
拓跋焘诛杀崔浩
平定刘超叛乱,早已经一统北方的拓跋焘幻想着自己能够名垂青史,因此他命崔浩等人修国史,修国史可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话多说不行,少说也不行,光说好话也不行,说坏话更不行,一不小心就容易掉脑袋,跟随拓跋焘一生,为拓跋焘出谋划策一辈子的崔浩就是因为修国史时说了几句拓跋焘祖上的坏话,就丢掉了性命,连累了清河崔氏遭到夷灭。
崔浩被杀后,拓跋焘与宋文帝之间爆发了即位以来最大的一场战役,我在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宋文帝到死也想不到,仓皇北顾后被太子所杀已经详细介绍过。
崔浩被杀
拓跋晃忧郁而亡
宋魏河南大战,拓跋焘占据了绝对优势,却始终没有攻下彭城,最后以和解收场,拓跋焘极其郁闷,回到平城的他屁股还没有坐热乎,最宠信的太监宗爱却密告太子拓跋晃的属官仇尼道盛和任平城胡作非为,搅乱社会治安。
原本就气愤难平的拓跋焘终于找到了撒气口,他下令捕杀太子属官,将东宫一应人等全部处死。二十四岁的太子拓跋晃先是在灭佛之事中站在了拓跋焘的对立面,如今又被诛杀手下,他对拓跋焘的执念越来越重,没多久就忧郁而亡了。
拓跋焘被弑
拓跋晃突然病逝,拓跋焘非常伤心,五岁就将他立为太子,十九年如一日的躬亲教导,如今天人两隔,拓跋焘时常以泪洗面。
没想到,丧子之痛的拓跋焘的所作所为被太监宗爱看在了眼里,这个阴谋家担心某天拓跋焘突然醒悟,会对自己不利,于是先下手为强,悄悄的潜入宫中,将拓跋焘杀掉了,一代武皇帝,落得个如此悲凉的结局。
拓跋焘被宗爱所杀
杀死拓跋焘后,宗爱对外宣称拓跋焘暴病身亡,拓跋焘的儿子和大臣们都在考虑接班人的问题,因此对于宗爱弑君的事情,竟然没有过多的调查,为了保证永享权力,宗爱假借太后的旨意,立拓跋焘的儿子拓跋余为帝,并杀死了反对派兰延以及东平王拓跋翰等人。
拓跋余是被宗爱扶上皇位的,因此大权都被宗爱独揽,他不愿意做一个傀儡皇帝,想方设法地搞点事情,宗爱也不是省油的灯,早已经知道拓跋余不能够为他所用,趁着拓跋余祭祖的时候,悄悄的派人将其杀死。
拓跋濬上位
连杀两位皇帝的宗爱依旧没有引起众臣的怀疑,与宗爱一起谋划弑君的中郎将刘尼打算立拓跋晃的儿子拓跋濬为君,宗爱却不同意,毕竟拓跋晃算是间接死在了他的手里,一旦拓跋濬即位,定要替父报仇。
刘尼觉着宗爱已经不能成为一个稳定的靠山了,于是他找到南部尚书,陆俟的儿子陆丽,以及拓跋晃生前最信任的大臣高允,将宗爱弑君的事情公告于众,北魏群臣蜂拥而起,带兵攻入皇宫,斩杀宗爱,迎立拓跋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