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两朝风云(二六)拓跋焘逼死拓跋晃,并非听信谗言,而是皇权斗争

两朝风云(二六)拓跋焘逼死拓跋晃,并非听信谗言,而是皇权斗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秀才吃瓜 访问量:1195 更新时间:2023/12/7 21:40:32

南北朝时期的皇权斗争非常惨烈,为了皇权甚至出现了父子相残的悲剧。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景穆太子拓跋晃父子相残的故事便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也表现出了皇权斗争的残酷性。对于这场斗争在史书上落笔很少,而且在不同的史料中也呈现不同的说法,因此让历史爱好者们感到疑点重重。主流的历史观认为拓跋焘是听信了中常侍宗爱的谗言才对拓跋晃的党羽下手的,最终使得拓跋晃忧惧而死。可是从史料上看,这种说法非常理想化,也没有切实的证据。如果把史料完全地展开来,可以发现这对父子之间的斗争,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拓跋焘逼死拓跋晃是在他晚年时候发生的事情,而他也在拓跋晃死后不久便撒手人寰了。拓跋焘是北魏初年最有作为的皇帝,也是统一北方的一代雄主。他一统北方后让北魏进入了第一个国家巅峰,一度将军队推动到刘宋首都建康城下,有着统一天下的勃勃野心。拓跋晃是拓跋焘最喜爱的儿子,也是最为信任的儿子。在拓跋焘领兵平定北方诸国、北伐柔然和南征刘宋期间,拓跋晃都承担了相当重要的责任。要么拓跋晃作为随军的主要将领,要么作为抵挡北方柔然的重要屏障,或者坐镇京城总控国家全局。

可以说在宗爱陷害拓跋晃之前,他一直深受拓跋焘信任,以皇太子的身份成为鲜卑和少数民族贵族的代言人。即便是在灭佛案中父子俩有意见分歧,或者在国史案中对高允的处置有不同意见,但最终父子俩也达成了共识。由此可见他们父子之间是没有长期仇怨的,否则拓跋晃不可能长期坐在皇太子的位置上,成为拓跋焘最主要的左膀右臂之一。然而在《魏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中,拓跋焘听信了中常侍宗爱的谗言,处死了拓跋晃的重要部署,使得拓跋晃忧惧而死。这个说法被后世很多学者所采纳,最终成为主流历史观的定论。

可是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材料分析,这个说法是存在很大矛盾的。史料中认定宗爱构陷了拓跋晃,可并没有指出他具体向拓跋焘说了什么谗言。如果是谗言,拓跋焘还要听信于他,并对儿子的党羽下手,这说明拓跋焘是很宠信宗爱是胜过拓跋晃的。可这些史料中又记载了宗爱最终弑杀拓跋焘,这就显得有些自相矛盾了,也不符合当时宫廷管理的情理。史书中又说因为拓跋焘想念死去的拓跋晃,宗爱怕自己被拓跋焘找后账,所以才有了弑君的行为。可是从史料来看,既没有记载拓跋焘猜忌宗爱的情况,也没有宗爱弑君的细节,这就让人觉得可疑了。

按照史料上记载,宗爱向拓跋焘揭发的,关于拓跋晃的党羽给事中仇尼道盛和侍郎任平城等人的事情,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既然事实俱在,拓跋焘又是依据这些事实来处死仇尼道盛和任平城的,那又怎么算得上是谗言呢?如果只是处死两个中下级的部属,对于拓跋晃来说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为什么会令他忧惧而死呢?实际上关于拓跋晃的具体死因也是众说纷纭,有病逝的,也有说被拓跋焘囚禁后杀死的。而这些说法都没有直接的证据,道听途说的可能性极大。尤其是很多内容来自于南朝史书,这就更需要慎重对待了。

从宗爱的史料来看,这一段历史也有很多疑点。宗爱做为太监,仅靠一句谗言就能让拓跋焘这样的雄主杀了寄予厚望的儿子,这完全不符合逻辑。即便宗爱再受拓跋焘宠信,疏不间亲的规则还是要有的。而史书中也没有记载任何宗爱受宠于拓跋焘事实,也没有具体指出宗爱和拓跋晃之间有什么仇怨。作为太监而言,权力是来自于皇族的。宗爱作为太监首领,自然懂得其中的规矩,绝不会轻易地在老皇帝和未来继承人之间站队。如果非要说点什么,也一定会是有根有据的,否则就是自己找死的举动。

宗爱显然不是自己找死的傻子,说的事情最后也被查实了,这说明他说的并不是谗言。也有人认为宗爱说了其他的谗言,但没有记载在史书上。可由于宗爱最终是被拓跋晃的儿子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处死的,假如宗爱真与其父死因相关的谗言,他怎么可能不在处死宗爱时宣布为罪状?

如果宗爱真有一句话就能让拓跋焘杀死儿子的本事,那他为何不在拓跋焘思念儿子时打消其顾虑,非要冒险弑君?要知道他只是个太监,弑君根本没啥好处。他既不会有继承人,还会冒着灭族的风险。更何况拓跋焘只是思念儿子,和高允聊了两句天而已,并没有表现出猜忌宗爱的情绪。

可以说从历史背景和事物发展的基本逻辑来看,《魏书》和《资治通鉴》上记载的史料是经不起推敲的。实际上从其他史料来看,当时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是与拓跋晃之死有关的。在拓跋晃死前,拓跋焘发动了一生中最大的一场战争,率领大军南下攻打刘宋。这次战争开始非常顺利,拓跋焘的军队势如破竹,一直打到刘宋首都建康城下。但是建康的强硬防御和长江天险挡住了拓跋焘的攻势,双方僵持不下。到第二年春天时拓跋焘的军队发生瘟疫,同时又出现军粮告急的情况,迫使他不得不收兵北撤。

在回撤过程中,由于军粮不足,北魏军队不得不与刘宋军队争抢军粮。他们在盱眙城下遭到刘宋名将臧质、沈璞等人的阻击,损失惨重。虽然拓跋焘顺利地返回了北魏,但他随他南下的军队已消耗殆尽。而对比留在北方边境防范柔然军队的拓跋晃,拓跋焘在整体实力上处于劣势。在拓跋焘因南征而消耗自己势力时,拓跋焘则利用镇守本国的机会扩充自己的力量。他不但私自扩充东宫军队,而且与很多留在北方的胡人部族和鲜卑王爷达成了共识,形成了新的政治集团。在拓跋焘返回后才发现,这个政治集团已经在对皇权发动冲锋了。

实际上在拓跋晃死亡的前后,拓跋焘处死了一大批和拓跋晃有关的人物。前文所述的仇尼道盛和任平城只是小角色,更重要的角色在拓跋晃的史料中并没有提到,但在其他史料中有所涉及。比如与拓跋晃来往密切的宗室王爷,略阳王拓跋羯儿和高凉王拓跋那被处死,拓跋焘的心腹大臣卢鲁元的小儿子卢内被处死。据《魏书·卢鲁元传》记载,“少子内,给侍东宫,恭宗深昵之,常与卧起同衣。父子有宠两宫,势倾天下。内性宽厚,有父风,而恭顺不及。正平初,宫臣伏诛,世祖以鲁元故,唯杀内而厚抚其兄弟。”

从这些细节都可以看出,拓跋焘在南征刘宋铩羽而归后,开始了与拓跋晃集团的斗争。宗爱作为拓跋焘的心腹太监,自然是要禀报拓跋晃集团参与者的一举一动。在这次斗争中被杀的略阳王拓跋羯儿、高凉王拓跋那、卢内,都是朝廷中显赫的人物,比起仇尼道盛和任平城地位高了不知多少。在拓跋晃的史料中只提两个地位低的,而刻意隐瞒了地位更显赫的,显然拓跋浚即位后在给自己的父亲脱罪,避免其被扣上结党谋反的骂名。将拓跋晃之死归咎于宗爱的谗言,显然是歪曲事实,为自己的父亲洗白的操作。

至于拓跋晃真正的死因,其实在此案中已经并不重要。究竟是忧惧而死,还是被拓跋焘赐死,或者是病死,都只能说明他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为皇权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从后来拓跋焘专门找拓跋晃的老师高允交谈的情况看,赐死的可能性不大,畏罪自杀的可能性不小。当初高允因为国史案和拓跋焘顶嘴,力图帮崔浩脱罪,差点被跟着处死。当时是拓跋晃出面给高允求情,才留下一条生路。事后高允便极少上朝,每次都躲着拓跋焘。而从高允哭拓跋晃的反应看,悲哀和羞愧同在,显然拓跋晃做了不臣的事情。

综上所述:拓跋晃之死并不是那么简单,而是有着复杂的政治斗争因素。宗爱进谗言是明显没有证据的事情,其主要责任也不在拓跋焘身上。作为皇帝,拓跋焘肯定会维持自己的统治,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作为儿子拓跋晃在鲜卑贵族和胡人部落首领的支持下对皇位发起冲锋,显然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他不仅仅选错了时机,也选错对手。他的父亲是雄才大略的北魏太武帝,不是懦弱的南朝皇帝,所以他的失败是咎由自取的。他太自以为是了,认为自己的对手崔浩被处死了,制衡他的汉族士大夫集团在南征中被消耗,就觉得夺权的机会来了。实际上这是想当然的事情,拓跋焘作为皇帝,岂能没有后手?

更多文章

  • 铁血北朝44:空前绝后的灭佛行动,太子拓跋晃为何冒险抗旨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武帝,崔浩,北魏,皇帝,太子,拓跋晃,铁血北朝

    太武帝的“灭佛”旨意下达后,整个北魏王朝一夜间陷入一片腥风血雨,巨大的灾难笼罩在了每一个人的头上,不光是僧人遭殃,就连那些帮助保护僧人的百姓也被牵连了进去。此时太武帝人还在长安,但他的诏书和灭佛意志已经在首都平城引发了巨大的恐慌。笃信佛教的太子监国拓跋晃先是苦劝太武帝收回成命,不想被太武帝一顿臭骂,

  • 冯太后: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皇后,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冯太后,文成帝,拓跋,北魏孝文帝,北魏,太后

    冯太后(441年~490年10月17日),名字不详,祖籍长乐郡信都县,北魏王朝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文成帝拓跋濬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嫡母,孝文帝元宏嫡祖母,辽西郡公冯朗之女。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北燕王室长乐冯氏。北燕灭亡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掖庭,充为奴婢;正平二年(4

  • 魏文成帝拓跋濬:南北朝的皇帝很多,但像这样温暖贤德的帝王很少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拓跋,皇帝,魏文成,北魏,丞相,帝王

    正平二年,公元452年。这一年,北魏王朝的两位皇帝,即太武帝拓跋焘和敬寿帝拓跋余双双去世,领了便当。两位帝王之死,并非正常死亡,乃是死于非命。神奇的是,杀掉皇帝的人,竟然是同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宗爱,是北魏朝堂的一名中常侍,专门负责贴身服侍皇帝。这位宗爱同志其貌不扬,身后也并无什么丰功伟绩,但

  • 魏献文帝拓跋弘:不吹不黑,这也许是南北朝历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拓跋,皇帝,文帝,冯太后,北魏,丞相

    和平六年,公元465年。北魏王朝的第五位皇帝,魏文成帝拓跋濬龙驭上宾,大行而去,领了便当。在这位皇帝之前,北魏还有四任领导人。魏道武帝拓跋珪,在东晋十六国的乱世中崛起,为北魏打下了最初的疆土。魏明元帝拓跋嗣,励精图治,有承前启后之功,上承开国皇帝拓跋珪文治武功,下启太武帝拓跋焘建功立业之绩。魏太武帝

  • 两朝风云(二九)冯太后与拓跋弘有什么仇恨,为何非要致他于死地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北魏,武帝,皇帝,刘宋,冯太后,拓跋珪,拓跋弘,南北朝,两朝风云,魏献文帝,文成文明皇后

    拓跋弘是北魏死得最为蹊跷的皇帝,至今仍旧是历史上的一个难解之谜。对于拓跋弘的死法各种史书上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被冯太后派人毒杀的,也有的说是被逼自杀的,还有的说是被诱入宫中囚禁后秘密处死的。这样的说法子啊当时流传很广,使得史书上也无法确切记载。但是综合这些史料可以发现,拓跋弘的死因与冯太后有着非

  • 南北风云——拓跋弘暴毙,冯太后再出山,北魏进入新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Piconderoga7标签:冯太后,拓跋,北魏,皇帝

    拓跋弘想干一番大事业,但北魏国内的反对派让他阻力重重,就连冯太后都与他有些貌合神离。为此他索性传位给儿子,做起了太上皇在幕后操纵全局。但事情远没有拓跋弘想得这么容易,意外还是发生了。延兴六年(公元476年,刘宋元徽四年)六月辛未日(十三日),一向身体健康的拓跋弘突然与世长辞,年仅二十三岁。次日,北魏

  • 两朝风云(二八)拓跋弘为何十七岁禅让皇位,成为最年轻的太上皇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皇位,皇帝,北魏,冯太后,太上皇,拓跋弘,两朝风云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可以说是北魏史上谜题最多的皇帝,他的一生极为短暂,却在史书上留下了很多历史疑案,甚至成为现代历史题材影视剧中改编的故事原型。他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长子,十一岁继承皇帝位,二十三岁突然暴毙,在位时间七年,却留下了一大堆让人难解的历史之谜。其中他在十七岁时突然下诏将皇位禅让给儿子拓跋宏的事

  • 南北风云——拓跋弘建设法治,力保敦煌

    历史解密编辑:Piconderoga7标签:拓跋,北魏,敦煌,凉州,刘宋

    正当刘宋这边因为刘休范之乱,权臣内斗而乱象丛生之时,他们的老对手北魏又在忙些什么呢?事实上此时的北魏也是忙碌不断,北魏太上皇拓跋弘正在为与北魏有关的各种事情操心不已。延兴四年(公元474年,刘宋元徽二年)六月乙卯(十六日),拓跋弘首先对北魏的法律开刀,考虑到北魏国内法律过于严苛,往往是一人犯罪连累全

  • 南北风云——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拓跋弘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Piconderoga7标签:拓跋,冯太后,太上皇,北魏,崔浩

    在北魏的皇帝中,献文帝拓跋弘算是比较奇特的一个存在。他有个十分厉害的儿子,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他本人又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十八岁就做了太上皇。这样一个皇帝该怎么评价他呢?拓跋弘,字第豆胤,是文成帝拓跋濬的长子,生母是李贵人。在拓跋弘不满两岁的时候,由于自己被立为太子,所以生母李氏不得不按照子贵

  • 两朝风云(三五)胡太后有多厉害,为何元恪为她取消子贵母死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胡太后,元恪,子贵,刘彻,皇后

    熟悉北魏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北魏有条很不人道的制度,在皇位传承中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力。这条制度叫做“子贵母死”,具体的实施是从道武帝拓跋珪时候开始的,一直到了宣武帝元恪时代才被终止。这条制度规定,一旦皇子被立为皇太子,他的生母将被赐死,以防止母族做大而掣肘皇权。拓跋珪对此的解释是沿用了汉武帝刘彻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