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文成帝拓跋濬:南北朝的皇帝很多,但像这样温暖贤德的帝王很少

魏文成帝拓跋濬:南北朝的皇帝很多,但像这样温暖贤德的帝王很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过往烟窗 访问量:3494 更新时间:2023/12/8 7:43:56

正平二年,公元452年。这一年,北魏王朝的两位皇帝,即太武帝拓跋焘和敬寿帝拓跋余双双去世,领了便当。两位帝王之死,并非正常死亡,乃是死于非命。神奇的是,杀掉皇帝的人,竟然是同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宗爱,是北魏朝堂的一名中常侍,专门负责贴身服侍皇帝。这位宗爱同志其貌不扬,身后也并无什么丰功伟绩,但却坐拥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至于是什么成就,在这里先卖个关子。宗爱杀太武帝拓跋焘,实在是事出有因,迫不得已。拓跋焘一向器重自己的长子,即太子拓跋晃。宗爱其人,阴险狡诈,在宫里干了不少坏事儿,而拓跋晃为人贤德,法纪严明,一向看宗爱不是很顺眼。宗爱深得皇帝拓跋焘的宠幸,太子拓跋晃碍于父亲,一直不好除掉宗爱。但宗爱十分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彼时的太子,即为明日的帝王,现在拓跋晃没登基,收拾不了自己,但以后拓跋晃要是当了皇帝,那自己在人家手底下,还不是手拿把捏?

于是,我们的宗爱同志先发制人,跑到皇帝拓跋焘面前去打了一堆太子拓跋晃的小报告。所谓小报告,不过是一些子虚乌有的坊间传闻,比如太子欺负路边的小朋友,调戏公园跳广场舞的大妈,霸凌敬老院孤苦无依的老大爷。看来这位仁兄的造谣水平实在是不怎么样,这样的检举揭发,恐怕只有傻子才会相信。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如此拙劣不堪的构陷,一生英武的太武帝拓跋焘居然相信了。朋友们,这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要知道,太武帝拓跋焘在北魏皇帝的序列里,就算排不上第一,也至少是前三,他可是曾经在东晋十六国的乱局中奋勇拼杀,荡平乱局,一统北方的盛世明君。但就是这样一位皇帝,却轻而易举地相信了宗爱的谗言。这实在是难以理解,一个素来英明神武的帝王,为何会受小人蒙骗到如此地步?唯一可以用来解释的,也许就是皇帝已经老了。拓跋焘一生征途,荣誉无数,但同样伤痕遍布。他年迈的身体和迟钝的大脑已经无法让他再强而有力地做判断,又或者说,皇帝已经糊涂了。这并不奇怪,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每个人都要经历,而生而为人,也总会历经从巅峰到衰败的过程。老皇帝听信了宗爱的谗言,自此开始疏远太子,这对原本亲密无间的父子之间的感情,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霾。而受到父亲怀疑和疏远的拓跋晃,整日忧虑,居然没多久就因病去世了。太子之死,实在是含恨而终。

而太子拓跋晃前脚刚领便当,后脚老皇帝就反应过来,是自己错信宗爱进言,冤枉了自己的儿子。老皇帝很愤怒,但皇帝认为这事儿怪不得别人,要怪就怪自己作为父亲,一不了解,二不信任自己的儿子。皇帝不迁怒于宗爱,但中常侍宗爱却认为自己间接害死了太子,皇帝以后必然要清算自己。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皇帝拓跋焘不一定是君子,但宗爱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他日夜忧虑,唯恐皇帝哪天心情不好,拿出这桩事来收拾自己,所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手起刀落,直接在一个寂静的深夜刺杀了皇帝。拓跋焘一死,宗爱趁机掌握了实权,从中常侍摇身一变成了当朝宰相,顺便拥立了老皇帝拓跋焘的次子,拓跋余当了新皇帝,即魏敬寿帝。

魏敬寿帝拓跋余,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君。“又好酣饮及声乐、畋猎,不恤政事。”——《资治通鉴》史书记载,新皇帝一上台,除了吃就是喝,除了喝就是玩,白天跑出去游猎,晚上通宵开派对,除了正事儿,什么都干。拓跋余虽然昏庸,但并不愚蠢,他知道丞相宗爱总揽朝政大权,自己虽然身为帝王,但其实形同傀儡,不过是被豢养在金丝笼里的鸟儿,倘若宗爱的权势近一步坐大,父亲被杀的惨剧就很有可能再次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于是,拓跋余决定,找个机会,除掉宗爱。虽然宗爱是丞相,但本质上不就是个宦官么?我堂堂天子,收拾一个阉宦之辈还不是手到擒来?皇帝很有先见之明,但丞相宗爱也不是吃干饭的。这位在朝堂里混迹多年的权宦,政治嗅觉十分敏锐,很快,他就感觉到了自己扶持上位的皇帝恐怕要对自己不利。

宗爱没有犹豫,他故技重施,借着自己可以服侍帝王的便利,再次杀害了皇帝。永平二年,即公元452年,魏敬寿帝登基没过一年,就被宗爱杀死,早早领了便当。至此,我们的宗爱同志也在无形之间达成了一个古往今来都十分罕见,乃至成为孤品,绝品的成就,那就是: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连杀两位皇帝的宦官。除他之外,再无旁人。我们一群写历史的坐到一块,时常笑称他是“屠龙专业户”。丞相宗爱的想法很简单,当年太武帝拓跋焘对自己不利,自己可以杀掉拓跋焘,拥立拓跋余。现在敬寿帝拓跋余对自己不利,自己还不是照样杀了拓跋余?北魏皇室里年轻子弟多的是,我再拥立一个傀儡皇帝不就得了?宗爱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好,但他并没有考虑北魏王朝其它大臣们的感受。合着你区区一个宦官,你就当北魏的家,做北魏的主了呗?皇帝在你眼里如同屠猪宰狗,满堂大臣在你眼里更是泛泛之辈了呗?大臣们非常不服气,他们认为,主动权不能一直掌握在宗爱的手里,于是,尚书长孙渴侯和尚书陆丽抢先一步,立了太武帝拓跋焘的长孙,也就是前文中因过度忧虑而薨逝的太子拓跋晃的长子,拓跋濬为新帝。魏文成帝拓跋濬,即为本篇文章的主人公。

主人公姗姗来迟,并非我有意戏弄读者,而是北魏的历史一向复杂,不交代前因后果,实难叙述。这位在乱局中即位登基的皇帝还真不是盖的,雷厉风行,手段强硬,登基伊始,就直接把丞相宗爱给拿下了。高宗立,诛爱、周等,皆具五刑,夷三族。——《魏书》这位一生叱咤风云的宦官迎来了自己的末路,被皇帝派出的卫兵斩杀在一个无人关心的清晨。现在,乱局已经平定,该是皇帝发挥能力的时候了。北魏王朝到文成帝这一代,已经历经了四任领导人。但无论道武帝拓跋珪,还是明元帝拓跋嗣,或是太武帝拓跋焘,他们大体上的治国方略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侧重军事。皇帝们在位的时候,北伐柔然,南征十六国,打完十六国又收拾南朝的刘宋,实可以用“穷兵黩武”来形容。一个只知道杀伐征战的王朝,是没有希望的。对于一个政权来说,它最厉害的武器绝对不是暴力与征服,而是和平和爱心。巧的是,文成帝拓跋濬就是一个极富爱心的人。他知道连年的战争已经让北魏王朝的内政空虚,百姓更受战乱之苦,于是登基之后,一改老领导们强硬的军事手段,开始稳步发展北魏的社会经济。与时消息,静以镇之,怀集中外,民心复安。——《资治通鉴》安顿好国内的民生和经济发展,帝王又搞起了和平外交政策,和南朝的刘宋政权握手言和,两国修好,不起兵戈。

内修民生,外和邻邦,区区八个字,却写尽了这位帝王一生的功绩。从东晋末年,到五胡十六国,再到南北朝,纷争不休的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太多的纷争和战乱,已经太久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明君了。但很可惜,上天没有给这样的明君再多一点点时间。和平六年,公元465年,魏文成帝留下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北魏,然后悄然病逝,年仅二十六岁。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这位皇帝没有什么太大的政绩,也没有什么流传千古的功德,他只是简简单单,认认真真地履行了自己的使命,即:做一个并不昏庸,并不糊涂的人。一代明君落幕,给北魏留下了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这个未来,有南朝政权的交替动荡,还有北朝北魏的分裂不安。未来如何,对拓跋濬来说已经不再重要,因为他已经不再是这个时代的主人。

今天,是二零二二年,一月三十一日,农历辛丑年,辛丑月,甲申日,腊月廿九。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惟愿历史有趣,笑口常开!

标签: 拓跋皇帝魏文成北魏丞相帝王

更多文章

  • 魏献文帝拓跋弘:不吹不黑,这也许是南北朝历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拓跋,皇帝,文帝,冯太后,北魏,丞相

    和平六年,公元465年。北魏王朝的第五位皇帝,魏文成帝拓跋濬龙驭上宾,大行而去,领了便当。在这位皇帝之前,北魏还有四任领导人。魏道武帝拓跋珪,在东晋十六国的乱世中崛起,为北魏打下了最初的疆土。魏明元帝拓跋嗣,励精图治,有承前启后之功,上承开国皇帝拓跋珪文治武功,下启太武帝拓跋焘建功立业之绩。魏太武帝

  • 两朝风云(二九)冯太后与拓跋弘有什么仇恨,为何非要致他于死地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北魏,武帝,皇帝,刘宋,冯太后,拓跋珪,拓跋弘,南北朝,两朝风云,魏献文帝,文成文明皇后

    拓跋弘是北魏死得最为蹊跷的皇帝,至今仍旧是历史上的一个难解之谜。对于拓跋弘的死法各种史书上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被冯太后派人毒杀的,也有的说是被逼自杀的,还有的说是被诱入宫中囚禁后秘密处死的。这样的说法子啊当时流传很广,使得史书上也无法确切记载。但是综合这些史料可以发现,拓跋弘的死因与冯太后有着非

  • 南北风云——拓跋弘暴毙,冯太后再出山,北魏进入新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Piconderoga7标签:冯太后,拓跋,北魏,皇帝

    拓跋弘想干一番大事业,但北魏国内的反对派让他阻力重重,就连冯太后都与他有些貌合神离。为此他索性传位给儿子,做起了太上皇在幕后操纵全局。但事情远没有拓跋弘想得这么容易,意外还是发生了。延兴六年(公元476年,刘宋元徽四年)六月辛未日(十三日),一向身体健康的拓跋弘突然与世长辞,年仅二十三岁。次日,北魏

  • 两朝风云(二八)拓跋弘为何十七岁禅让皇位,成为最年轻的太上皇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皇位,皇帝,北魏,冯太后,太上皇,拓跋弘,两朝风云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可以说是北魏史上谜题最多的皇帝,他的一生极为短暂,却在史书上留下了很多历史疑案,甚至成为现代历史题材影视剧中改编的故事原型。他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长子,十一岁继承皇帝位,二十三岁突然暴毙,在位时间七年,却留下了一大堆让人难解的历史之谜。其中他在十七岁时突然下诏将皇位禅让给儿子拓跋宏的事

  • 南北风云——拓跋弘建设法治,力保敦煌

    历史解密编辑:Piconderoga7标签:拓跋,北魏,敦煌,凉州,刘宋

    正当刘宋这边因为刘休范之乱,权臣内斗而乱象丛生之时,他们的老对手北魏又在忙些什么呢?事实上此时的北魏也是忙碌不断,北魏太上皇拓跋弘正在为与北魏有关的各种事情操心不已。延兴四年(公元474年,刘宋元徽二年)六月乙卯(十六日),拓跋弘首先对北魏的法律开刀,考虑到北魏国内法律过于严苛,往往是一人犯罪连累全

  • 南北风云——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拓跋弘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Piconderoga7标签:拓跋,冯太后,太上皇,北魏,崔浩

    在北魏的皇帝中,献文帝拓跋弘算是比较奇特的一个存在。他有个十分厉害的儿子,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他本人又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十八岁就做了太上皇。这样一个皇帝该怎么评价他呢?拓跋弘,字第豆胤,是文成帝拓跋濬的长子,生母是李贵人。在拓跋弘不满两岁的时候,由于自己被立为太子,所以生母李氏不得不按照子贵

  • 两朝风云(三五)胡太后有多厉害,为何元恪为她取消子贵母死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胡太后,元恪,子贵,刘彻,皇后

    熟悉北魏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北魏有条很不人道的制度,在皇位传承中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力。这条制度叫做“子贵母死”,具体的实施是从道武帝拓跋珪时候开始的,一直到了宣武帝元恪时代才被终止。这条制度规定,一旦皇子被立为皇太子,他的生母将被赐死,以防止母族做大而掣肘皇权。拓跋珪对此的解释是沿用了汉武帝刘彻的制度

  • 寿终正寝的元宏、元恪父子⑴

    历史解密编辑:校草不咋帅标签:元宏,皇帝,拓跋,元恪,冯太后,北魏孝文帝

    元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各族人民共同生产,共同生活,数十年间,北部中国渐渐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为了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拓跋宏不顾保守派贵族大臣们的反对,把国都从北方的平城迁往河南洛阳。为改革鲜卑旧俗,他下令鲜卑贵族采用汉

  • 两朝风云(三三)元禧是元恪的首辅顾命大臣,他为何派人行刺元恪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元禧,元恪,北魏,拓跋,大臣,宗室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临终前,北魏开始了进行汉化后的第一次政权更迭。在这次政权更迭中,拓跋宏给自己的继任者皇太子元恪任命了六位顾命大臣,以保证他能顺利地接掌政权。可是在元恪即位后不久便与顾命大臣们发生冲突,不仅解除了顾命大臣的权力,还引发了咸阳王元禧的谋反,使得北魏政局出现了动荡。从史书上看,元禧谋反被杀

  • 两朝风云(三四)元恪为何重用高肇,纵容其把持朝政,诛杀宗王?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朝政,元恪,高肇,北魏,宗王,高丽

    如果说北魏的灭亡是从六镇起义开始的,那北魏的衰弱便是从宣武帝元恪开始的。正是由于宣武帝重用国舅高肇,纵容其把持朝政,诛杀宗王,才拉开了北魏门阀士族内斗的序幕,激化了朝廷和六镇的矛盾,导致国家走上了灭亡的道路。对于高肇利用自己信任把持朝政和诛杀宗王,元恪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不但没有制止,还纵容其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