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两朝风云(三五)胡太后有多厉害,为何元恪为她取消子贵母死制度

两朝风云(三五)胡太后有多厉害,为何元恪为她取消子贵母死制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乐小武哥 访问量:3150 更新时间:2023/12/8 12:32:51

熟悉北魏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北魏有条很不人道的制度,在皇位传承中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力。这条制度叫做“子贵母死”,具体的实施是从道武帝拓跋珪时候开始的,一直到了宣武帝元恪时代才被终止。这条制度规定,一旦皇子被立为皇太子,他的生母将被赐死,以防止母族做大而掣肘皇权。拓跋珪对此的解释是沿用了汉武帝刘彻的制度,当初刘彻赐死钩弋夫人,就是避免其家族控制年仅八岁的汉昭帝刘弗陵。尽管历代皇帝的母亲深受其害,但依旧被延续下来,直到元恪执政时宣布取消,才使胡太后成为第一个活下来的皇帝生母。

对于元恪取消这个祖宗制度的说法在历史上很多,既有主流历史学界的解释,也有很多稗官野史的推测。主流历史观认为,元恪是因为崇信佛教,讲究仁慈治国才取消了“子贵母死”的不人道制度。而民间的稗官野史则不认同,他们认为是因为胡太后外貌美艳,后宫手段厉害,所以深受元恪宠爱,将其迷得晕头转向。元恪取消“子贵母死”的制度是因为舍不得胡太后,而他又只有皇太子元诩这个在世的独子,所以只能取消这个制度以达成两全其美。这两种说法在后世的历史书中都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各种争论众说纷纭。

可是如果仔细地阅读北魏史料,就可以发现这两种说法都是说不通的,也是古代学者们牵强附会的解释。对于第一种元恪信佛的说法,完全是为了给元恪贴金。元恪信佛不假,而且胡太后也是迷信佛教,夫妇俩在位期间大修佛寺,并扩大了龙门石窟的规模,建造无数巨型佛像,成为古代宗教艺术的奇迹。但这些并不代表他们是仁慈,其实这两位在政治斗争中都不是什么善类,元恪尤其心狠手辣。为了夺回皇权,加强北魏朝廷的中央集权,先后处死了受到其父拓跋宏重用并委派为顾命大臣的,元禧、元详、元勰等皇叔,可谓是六亲不认。

为了掌控皇权和加强中央集权,元恪可谓是费尽心思,无所不用其极。他宠信国舅高肇,纵容他诬陷和打压宗王势力与门阀士族,制造了很多冤假错案。其中他的第一个皇后于氏便是因此郁郁而死,而于氏所生之子也因为高肇故意耽搁其病情而早夭。其中的原因是作为鲜卑八大门阀之一的于烈于忠父子掌握禁军权力,他担心于氏所生之子成为太子会威胁皇权。元恪连自己亲生儿子和结发之妻都不能放过,他的人性中还有什么仁慈可言?说他因为仁慈而取消“子贵母死”的制度,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对于第二种说法,其实民间并无多少证据,只是主观臆测而已。胡太后并非元恪的皇后,甚至连皇妃都不是,只是贵嫔而已,在北魏的宫廷中地位是不高的。她的地位不但比不上继于氏之后当皇后的高英,甚至比不上比她早进宫的嫔妃。史书中并没有元恪盲目宠爱胡太后的记载,更不要说胡太后用各种厉害手段把元恪迷得晕头转向。实际上胡太后崛起是在元恪去世后,因为儿子元诩被拥立登基,她作为皇太后临听制,所以才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从史料记载来看,元恪并非沉迷女色的皇帝,说他因迷恋胡太后而改变制度并不成立。

从北魏的各种史料来看,元恪既非仁慈的皇帝,也非好色的皇帝,而是善于弄权的皇帝。他从即位开始就玩弄权术,先从以元禧为首的顾命大臣和宗王势力中夺回皇权,得以完成亲政。然后又扶持国舅高肇,借此打击宗王势力和鲜卑、汉族的门阀士族,加强朝廷的中央集权,使朝廷权力集中于他一人之手。

可以说元恪执政时期不一定是国力最巅峰的,但绝对是中央集权最强大的。以他善于弄权的性格是不会完全相信任何人,包括在帮他夺回皇权得以亲政的于烈于忠父子。他扶了持高肇兄弟之后,广泛地打压了鲜卑和汉族的门阀士族,于氏因为是皇后的亲戚反而深受猜忌。

以他的这种性格,对于高肇把持朝政也不会完全放心的。前文讲过他选择高肇是因为高肇来历比较单纯,在中原没有势力,于门阀士族的关系也不好,不会担心他们尾大不掉。但高肇长期霸占权位之后,高丽高氏也开始和中原门阀密切交往,再加上高肇的侄女高英成为皇后,这就使得高丽高氏出现了不可控的变化。以元恪多疑猜忌的性格,自然会做出提前的准备,而保住胡太后就是他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说从政治斗争的策略来看,元恪取消“子贵母死”的制度保住胡太后,其意图与当初扶持高肇打击宗王势力是异曲同工的。

胡太后是河州刺史胡国珍之女,从出身上看连门阀士族都不是,只能算是官宦世家。在南北朝时代门阀士族是第一位的,普通的官宦世家只能是第二位。高肇虽然是高丽高氏,但冒认渤海高氏的分支,也勉强挤进了门阀士族圈子。可胡太后的家庭出身比高肇还要偏,地位更低得多。她家祖上是后秦的贵族,投降胡夏后又受了赫连勃勃的爵位,胡夏灭亡后再投靠北魏。她的父亲胡国珍虽然继承了家族武始侯的爵位,但在贵族圈子中也是低端角色。她并非走官方途径入宫,而是靠当尼姑的姑姑在宫廷讲经说法时走后门入宫的。

当时皇后高英没有儿子,元恪活着的儿子中只有元诩一位,他是胡太后所生。所以在立太子的层面,元恪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立元诩为太子。按照“子贵母死”的制度,元诩立为太子,则必须赐死胡太后,将元诩交给皇后高英抚养。可如此一来,便产生了国家大权失控的风险。当时高肇已经把持朝政,高英是高肇的侄女,形成了内廷与外朝互相呼应的政治格局。如果再把年幼的元诩送到高英手里,那高丽高氏不但掌控了现在,还控制了未来。一旦元恪有个什么三长两短,高英肯定临朝听制,这就是第二个冯太后

为了掣肘高丽高氏在朝廷中的权力,元恪是绝不会把元诩交给高英的,这就必须保证胡太后活着。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元恪在违背祖制取消了“子贵母死”的制度,让胡太后活了下来。在他看来胡太后的家族比高丽高氏都不如,胡太后凭借家族把持朝政的可能性不存在。如果朝廷中出现胡氏和高氏制衡的格局,他也是乐见其成的。如果能够围绕元诩出现胡氏、高氏、宗王及其它门阀互相牵扯的政治格局,这更有利于元诩控制国家大权,保证中央集权的政治生态。可是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元恪的想法太天真,反而给北魏埋下大患。

元恪没有预见到,胡氏虽然不强,但却愿意和宗王势力、门阀士族合作,联合打击高氏在朝中的霸权,使朝廷权力再次被掌握在太后手中。而胡太后利用这种权力临朝听制,使元诩成为了傀儡皇帝。而她与宗王、门阀的联合也铲除了高丽高氏的势力,成为一家独大的执政联盟。从根源上看,元恪多方政治平衡未能实现的原因在于,高丽高氏和胡氏的势力都相对薄弱,又不能联合与宗王、门阀势力抗衡,最终只能各自斗争。由于高肇与宗王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使得胡氏成为宗王势力支持的对象,年幼的元诩只能成为牺牲品。

从元恪对国家大事的安排来看,他明显犯了中国古代守成皇帝最容易犯的错误,过于依赖用权谋手段治国。这种办法充分利用的皇帝身份和皇权的力量,能够以较小的代价,达成较大的整治成果,加强朝廷的中央集权。他扶持高肇也好,废除“子贵母死”的制度也罢,都是为了玩弄权术的需要。可权术这种政治工具都是依托于人存在的,当人不存在了,权术的力量则荡然无存,制衡的效果便完全消失。失去制衡的政治生态,要么使得朝廷在内耗中逐渐衰弱,要么引发一轮一轮的政治斗争,最终走向亡国的结局,北魏的发展正是后者。

标签: 胡太后元恪子贵刘彻皇后

更多文章

  • 寿终正寝的元宏、元恪父子⑴

    历史解密编辑:校草不咋帅标签:元宏,皇帝,拓跋,元恪,冯太后,北魏孝文帝

    元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各族人民共同生产,共同生活,数十年间,北部中国渐渐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为了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拓跋宏不顾保守派贵族大臣们的反对,把国都从北方的平城迁往河南洛阳。为改革鲜卑旧俗,他下令鲜卑贵族采用汉

  • 两朝风云(三三)元禧是元恪的首辅顾命大臣,他为何派人行刺元恪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元禧,元恪,北魏,拓跋,大臣,宗室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临终前,北魏开始了进行汉化后的第一次政权更迭。在这次政权更迭中,拓跋宏给自己的继任者皇太子元恪任命了六位顾命大臣,以保证他能顺利地接掌政权。可是在元恪即位后不久便与顾命大臣们发生冲突,不仅解除了顾命大臣的权力,还引发了咸阳王元禧的谋反,使得北魏政局出现了动荡。从史书上看,元禧谋反被杀

  • 两朝风云(三四)元恪为何重用高肇,纵容其把持朝政,诛杀宗王?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朝政,元恪,高肇,北魏,宗王,高丽

    如果说北魏的灭亡是从六镇起义开始的,那北魏的衰弱便是从宣武帝元恪开始的。正是由于宣武帝重用国舅高肇,纵容其把持朝政,诛杀宗王,才拉开了北魏门阀士族内斗的序幕,激化了朝廷和六镇的矛盾,导致国家走上了灭亡的道路。对于高肇利用自己信任把持朝政和诛杀宗王,元恪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不但没有制止,还纵容其所为,

  • 北魏元愉之乱:宣武帝的猜忌,高肇的掌权所引起的宗室叛乱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元愉,高肇,宣武帝,北魏,元勰

    自天监六年北魏与南梁钟离之战后,北魏朝局除了高肇权势的加强外,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就是元愉被赶出了朝廷。元愉是宣武帝元恪的次弟,原来担任中书监,钟离之战后的八月,他被调任冀州刺史。至于为什么宣武帝突然将元愉调出朝廷,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宣武帝对诸弟心有猜忌。2.宣武帝与元愉之间的关系并不和睦。

  • 铁血北朝104:京兆王元愉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元愉,宇文泰,元修,元宝炬,北魏,尔朱荣

    眼看败局已定,元愉心灰意冷,也没兴趣进军洛阳了,在一个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带着皇后李氏和四个儿子等十几人悄悄出城跑路。城外的暗哨立即发出信号,平叛军紧追不舍,将元愉一行人全部擒获,一场如同闹剧一般的叛乱就这样分分钟被粉碎。元愉落网的捷报连夜送入京师,宣武帝松了一口气,下令将元愉等人押送京师

  • 铁血北朝103:元愉称帝,一场草草收场的闹剧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元愉,皇帝,高肇,皇后,冀州,宣武帝,南北朝,铁血北朝

    顺皇后于氏是宣武帝的第一任皇后,出身名门,她是领军将军于烈弟弟于劲的女儿,入宫时年仅14岁,在于氏家族的强力支持下,顺利登上皇后宝座。毕竟领军将军于烈是宣武帝的铁杆亲信,这层关系太铁了,铁到宣武帝都不好意思拒绝于氏当皇后,于烈掌握京师兵权,是军方实力派大佬,宣武帝也惹不起。于氏死后被追谥顺皇后,因此

  • 魏孝明帝元诩:一个冷门的少年天子,一个被亲生母亲杀害的倒霉蛋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孝明帝,元诩,太后,北魏孝文帝,北魏,元恪

    延昌四年,公元515年,正月十三日。北魏都城,洛阳。洛阳城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鞭炮声此起彼伏,人声嘈杂,不绝于市。当然了,北魏是游牧民族政权,鲜卑人是从来不过新年的。但自从魏孝文帝元宏开始推行汉化改革开始,这个曾经充满旷野豪情的马背民族就逐渐失去了当年的野性,反而从方方面面越来越像中原汉人。孝文帝

  • 青岛农商行行长助理范元钊已当8年多 年薪77.09万比几个副行长低很多

    历史解密编辑:运营商财经网标签:青岛,范元钊,农商行,信贷员

    运营商财经网 实习生 王艳/文据悉,新上任3个月的青岛农商行董事长王锡峰已经带领该行制定了未来三年的战略规划。运营商财经网将目光聚焦于青岛农商行,其中,另一位高管引起了运营商财经网的注意。他就是行长助理兼任城阳支行行长的范元钊。公开资料显示,范元钊出生于1967年8月,今年56岁了,现任青岛农商行

  • 毒杀孝武帝元修后,宇文泰为何没有及时登基,而是让元宝炬做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宇文泰,皇帝,武帝,元修,元宝炬,高欢,宰相,孝武帝,魏孝武帝,南北朝

    说起元宝炬,可能他算的上是最为悲剧的一位开国皇帝了。他的前任,也就是他的堂兄孝武帝元修,在受到权臣高欢的逼迫后,居然带着满朝文武一起往北逃难,一直逃到了宇文泰所在的长安城。那个时候的宇文泰才不过二十多岁,谁都不会想到,最后结束大魏命运的人,居然是这样一个青年才俊。宇文泰打出了勤王的旗号,这才吸引了孝

  • 从囚徒到天子,赐死心爱皇后、被逼和亲的西魏悲情皇帝—元宝炬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西魏,元宝炬,皇帝,宇文泰,皇后,北魏

    延昌四年冬,北魏皇都洛阳城内,天寒地坼,皇城式乾殿内,北魏宣武帝元恪艰难地喘着粗气,正感受着生命的流逝,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决定,放了五个人,这五个人是自己的堂兄妹,先前因为他们父王造反的缘故被牵连下狱,父皇一辈子也没有原谅赦他们,自己已经快要走了,难道还要将这仇恨留给下一代?人生短促,执念甚苦,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