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北风云——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拓跋弘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南北风云——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拓跋弘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Piconderoga7 访问量:3497 更新时间:2023/12/8 10:14:49

在北魏的皇帝中,献文帝拓跋弘算是比较奇特的一个存在。他有个十分厉害的儿子,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他本人又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十八岁就做了太上皇。这样一个皇帝该怎么评价他呢?

拓跋弘,字第豆胤,是文成帝拓跋濬的长子,生母是李贵人。在拓跋弘不满两岁的时候,由于自己被立为太子,所以生母李氏不得不按照子贵母死的制度被赐死。十二岁的时候,父亲拓跋濬驾崩,拓跋弘成为北魏第六位皇帝。

虽然贵为北魏皇帝,但拓跋弘登基后的局面却是极为糟糕的。年幼的他开局就遇上了权臣乙弗浑(乙浑),乙弗浑很有野心,掌握朝政,滥杀北魏重臣,更是有谋朝篡位的野心。这种劲敌可不是当时的拓跋弘所能对付的,好在他还有一个靠山,嫡母冯太后。在冯太后的谋划下,乙弗浑最终被铲除,但朝政没有立刻交到拓跋弘手上,而是由冯太后临朝听政。

冯太后这次临朝听政时间并不久,只有十八个月,然后就以皇孙拓跋宏出生,忙着去照顾孙子为由,把大权还给了拓跋弘。但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

冯太后交还大权显然不是照顾孙子这样儿戏的理由,最大的可能恐怕还是北魏高层官员以及军队对她有意见。冯太后来自北燕皇族,身为汉人的她势必会在执政过程中用汉族官员或接受汉化的鲜卑官员,这就让北魏那些胡人权贵心生不满,事实上随着时间推移,北魏在越发强大的同时,胡汉矛盾已经越发尖锐,虽然有崔浩高允这样的汉族官员崛起,但军权还是掌握在鲜卑贵族手中,所以他们的话语权依旧很重,自然更希望是鲜卑人的拓跋弘出来执政。

可当拓跋弘亲政后,新的矛盾就产生了,冯太后临朝十八个月,要是没安插一批官员,恐怕谁都不会相信,这些人对拓跋弘的态度自然不会好到哪去。即便是拥戴拓跋弘的那些人,他们也很快发现,小皇帝和他的先辈们一样急于扩张皇权。此时的北魏政坛,门阀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点上无论胡汉都是一样的,可这点又是北魏皇帝所不能容忍的。先前拓跋焘杀崔浩,恐怕就有崔浩是门阀化的拥簇者有关。

拓跋弘为了加强皇权,手段倒也简单,制定法律,他曾规定“受贿超过一只羊或一斛酒的,都要判处死刑。行贿者以同谋罪论处,检举者可以获得一定的官职。”此举可是要了那些高官大将们的命,要知道在那个位置只要稍微查一下就会有不少猫腻,现在一点点小腐败就要被杀头,足以让人胆颤惊心。打压这些权贵的同时,拓跋弘还制定了一些政策来减轻底层百姓负担,以图获得百姓的支持。

从理论上来说,这似乎有可操作性,但现实却很有难度。拓跋弘的先辈们在巩固皇权的同时都会启用一批自己的心腹,但在拓跋弘执政过程中,却没有看到实力派的心腹。相反他还急于开启杀戮试图立威,青州之战的最大功臣慕容白曜被以当初依附乙弗浑的罪名被杀。最为致命的一次杀戮就是杀了李敷、李奕兄弟。

李奕和冯太后关系暧昧,拓跋弘是知道的,但他依旧痛下杀手,显然就是做给冯太后看的。一来冯太后留在朝中的官员是拓跋弘向大展拳脚的阻碍,再者他也看不惯冯太后私生活混乱。

不得不说拓跋弘此举有些欠缺考虑了,他把那些权贵和冯太后完全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虽然他想出了让位给儿子拓跋宏,自己做太上皇这样的妙招,然后在退位后南征北战,企图在军队中树立威望。

但以冯太后为首的反对者们可不会让拓跋弘得偿所愿,这种离奇的政治格局持续了大约五年,拓跋弘莫名其妙地去世了,《魏书》更是记载为“显祖暴崩,时言太后为之也。”现在较流行的说法就是冯太后把拓跋弘毒死了,然后开启了第二段临朝执政的岁月。奇怪的是似乎没有人拿拓跋弘之死做文章,可见整个北魏的上层社会集体抛弃了拓跋弘。

所以说,拓跋弘是个有想法的皇帝,但他的一些做法却过于激进,所以只能草草下线。

标签: 拓跋冯太后太上皇北魏崔浩

更多文章

  • 两朝风云(三五)胡太后有多厉害,为何元恪为她取消子贵母死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胡太后,元恪,子贵,刘彻,皇后

    熟悉北魏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北魏有条很不人道的制度,在皇位传承中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力。这条制度叫做“子贵母死”,具体的实施是从道武帝拓跋珪时候开始的,一直到了宣武帝元恪时代才被终止。这条制度规定,一旦皇子被立为皇太子,他的生母将被赐死,以防止母族做大而掣肘皇权。拓跋珪对此的解释是沿用了汉武帝刘彻的制度

  • 寿终正寝的元宏、元恪父子⑴

    历史解密编辑:校草不咋帅标签:元宏,皇帝,拓跋,元恪,冯太后,北魏孝文帝

    元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各族人民共同生产,共同生活,数十年间,北部中国渐渐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为了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拓跋宏不顾保守派贵族大臣们的反对,把国都从北方的平城迁往河南洛阳。为改革鲜卑旧俗,他下令鲜卑贵族采用汉

  • 两朝风云(三三)元禧是元恪的首辅顾命大臣,他为何派人行刺元恪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元禧,元恪,北魏,拓跋,大臣,宗室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临终前,北魏开始了进行汉化后的第一次政权更迭。在这次政权更迭中,拓跋宏给自己的继任者皇太子元恪任命了六位顾命大臣,以保证他能顺利地接掌政权。可是在元恪即位后不久便与顾命大臣们发生冲突,不仅解除了顾命大臣的权力,还引发了咸阳王元禧的谋反,使得北魏政局出现了动荡。从史书上看,元禧谋反被杀

  • 两朝风云(三四)元恪为何重用高肇,纵容其把持朝政,诛杀宗王?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朝政,元恪,高肇,北魏,宗王,高丽

    如果说北魏的灭亡是从六镇起义开始的,那北魏的衰弱便是从宣武帝元恪开始的。正是由于宣武帝重用国舅高肇,纵容其把持朝政,诛杀宗王,才拉开了北魏门阀士族内斗的序幕,激化了朝廷和六镇的矛盾,导致国家走上了灭亡的道路。对于高肇利用自己信任把持朝政和诛杀宗王,元恪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不但没有制止,还纵容其所为,

  • 北魏元愉之乱:宣武帝的猜忌,高肇的掌权所引起的宗室叛乱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元愉,高肇,宣武帝,北魏,元勰

    自天监六年北魏与南梁钟离之战后,北魏朝局除了高肇权势的加强外,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就是元愉被赶出了朝廷。元愉是宣武帝元恪的次弟,原来担任中书监,钟离之战后的八月,他被调任冀州刺史。至于为什么宣武帝突然将元愉调出朝廷,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宣武帝对诸弟心有猜忌。2.宣武帝与元愉之间的关系并不和睦。

  • 铁血北朝104:京兆王元愉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元愉,宇文泰,元修,元宝炬,北魏,尔朱荣

    眼看败局已定,元愉心灰意冷,也没兴趣进军洛阳了,在一个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带着皇后李氏和四个儿子等十几人悄悄出城跑路。城外的暗哨立即发出信号,平叛军紧追不舍,将元愉一行人全部擒获,一场如同闹剧一般的叛乱就这样分分钟被粉碎。元愉落网的捷报连夜送入京师,宣武帝松了一口气,下令将元愉等人押送京师

  • 铁血北朝103:元愉称帝,一场草草收场的闹剧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元愉,皇帝,高肇,皇后,冀州,宣武帝,南北朝,铁血北朝

    顺皇后于氏是宣武帝的第一任皇后,出身名门,她是领军将军于烈弟弟于劲的女儿,入宫时年仅14岁,在于氏家族的强力支持下,顺利登上皇后宝座。毕竟领军将军于烈是宣武帝的铁杆亲信,这层关系太铁了,铁到宣武帝都不好意思拒绝于氏当皇后,于烈掌握京师兵权,是军方实力派大佬,宣武帝也惹不起。于氏死后被追谥顺皇后,因此

  • 魏孝明帝元诩:一个冷门的少年天子,一个被亲生母亲杀害的倒霉蛋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孝明帝,元诩,太后,北魏孝文帝,北魏,元恪

    延昌四年,公元515年,正月十三日。北魏都城,洛阳。洛阳城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鞭炮声此起彼伏,人声嘈杂,不绝于市。当然了,北魏是游牧民族政权,鲜卑人是从来不过新年的。但自从魏孝文帝元宏开始推行汉化改革开始,这个曾经充满旷野豪情的马背民族就逐渐失去了当年的野性,反而从方方面面越来越像中原汉人。孝文帝

  • 青岛农商行行长助理范元钊已当8年多 年薪77.09万比几个副行长低很多

    历史解密编辑:运营商财经网标签:青岛,范元钊,农商行,信贷员

    运营商财经网 实习生 王艳/文据悉,新上任3个月的青岛农商行董事长王锡峰已经带领该行制定了未来三年的战略规划。运营商财经网将目光聚焦于青岛农商行,其中,另一位高管引起了运营商财经网的注意。他就是行长助理兼任城阳支行行长的范元钊。公开资料显示,范元钊出生于1967年8月,今年56岁了,现任青岛农商行

  • 毒杀孝武帝元修后,宇文泰为何没有及时登基,而是让元宝炬做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宇文泰,皇帝,武帝,元修,元宝炬,高欢,宰相,孝武帝,魏孝武帝,南北朝

    说起元宝炬,可能他算的上是最为悲剧的一位开国皇帝了。他的前任,也就是他的堂兄孝武帝元修,在受到权臣高欢的逼迫后,居然带着满朝文武一起往北逃难,一直逃到了宇文泰所在的长安城。那个时候的宇文泰才不过二十多岁,谁都不会想到,最后结束大魏命运的人,居然是这样一个青年才俊。宇文泰打出了勤王的旗号,这才吸引了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