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檀道济:南朝第一名将,刘宋的万里长城,战功赫赫为何被满门抄斩

檀道济:南朝第一名将,刘宋的万里长城,战功赫赫为何被满门抄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说大观园 访问量:3087 更新时间:2024/1/24 23:10:35

檀道济(?~436),刘宋名将,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北)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道济少孤,与兄、姊共居,以谦让和睦著称。

东晋元兴三年(404年),道济与其叔父檀凭之,兄檀韶、檀祗、檀隆等,从宋武帝刘裕举义师讨伐桓玄。道济随刘裕攻占京口,为刘裕参军。后随冠军将军刘毅攻克桓玄余党盘据的鲁山(今湖北武汉汉阳),讨平桓玄从子桓振,以功除辅国参军、南阳太守,封吴兴县五等侯。

义熙六年(410年),卢循义军攻逼京师建康,道济被授以扬武将军、天门太守等职,率兵攻灭聚众起事的郭寄生军。随后,受荆州刺史刘道规之命,与司马王镇之、广武将军到彦之等赴援京师,于路被荀林击败,返回荆州治所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当时荀林屯于江津戍(在今湖北荆沙市南长江中沙洲之上),趁机复起的桓玄从子桓谦屯于枝江(今属湖北),对江陵造成严重威胁。荆州刺史刘道规进兵大破荀、桓2军。在这次作战中,道济“率厉文武,身先士卒,所向摧破”,建立奇功。

接着,道济随刘道规迎战徐道覆义军,“战功居多”,以功迁安远护军、武陵内史。后又任宁朔将军、参太尉军事,以前后功封作唐县男,食邑400户。

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北伐,道济率步军为前锋,所向克捷,诸城戍望风而降,进克许昌(今属河南),擒后秦颍川太守姚坦、大将杨业。道济进军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时,后秦充州刺史韦华投降。随后,率军直逼洛阳,后秦平南将军姚洸归顺。道济前后攻城破垒,共俘获敌军4000人,其部下皆主张将俘虏全部杀掉,并以尸体垒成京观来夸耀武功。道济却说:“伐罪吊民,正在今日”,遂将俘虏全部释放。

于是,“戎夷感悦,相率归之者甚众”。这说明檀道济不但以骁勇著称,而且有政治头脑,懂得在战争中延揽人心的重要性。次年三月,道济进据潼关(今陕西潼关北),与北伐诸军会合西进,攻下后秦都城长安,灭亡后秦。道济以功为征虏将军、琅邪内史。后改任宋世子西中郎司马、持节、南蛮校尉,随世子刘义符镇江陵。刘裕建宋国,迁宋国侍中、领世子中庶子、充州大中正。

刘裕篡晋自立,道济转为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入卫京师建康,领石头(即石头城,建康军事要地)戍事,并兼入直殿省、宿卫宫阙,甚得刘裕宠信。并以佐命之功,改封永修县公,食邑2000户。

刘宋永初三年(422年),刘裕病死。宋廷为防止北魏南侵,派道济监南徐、充之江北淮南诸郡军事、镇北将军、南充州刺史。景平二年(424年),权臣司空徐羡之、领军将军谢晦等谋废宋少帝刘义符,召道济入朝。

道济既至,废立前夜,道济宿于谢晦领军府,谢晦临事惶恐,忧惧不能入睡,而道济却安眠如常,谢晦以此叹服。次日废立,道济入守朝堂,迎立宜都王刘义隆为帝,是为宋文帝。道济以废立之功,进号征北将军、加散骑常侍,增督青州、徐州之淮阳、下邳、琅邪、东莞等郡诸军事,进封武陵郡公,食邑4000户。

元嘉三年(426年),宋文帝征讨荆州刺史谢晦,道济率军继中领军到彦之之后而进,到彦之军战败,道济军赶至。谢晦本以为道济与己同参与废立之事,必已被文帝杀掉,当听说道济率军来攻,既感吃惊,又惧道济威名,其军竟不战而溃。

道济以平叛之功,迁都督江州及荆州之江夏、豫州之西阳、新蔡、晋熙4郡诸军事,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增封千户。

元嘉七年(430年)三月,宋文帝以右将军到彦之为统帅,率安北将军王仲德等大举北伐。北魏采取后发制人的方针,命金墉虎牢、滑台、硫4镇戍兵回撤。因而宋军进展顺利,收复河南失地。八月,北魏军发动反攻,宋军节节败退,洛阳、虎牢等地失守,滑台岌岌可危,河南之地又将尽失。

十一月,宋文帝以道济为都督征讨诸军事,命其率军北伐。次年正月,道济率军往救滑台,军至寿张(今山东阳谷境内),与北魏安平公乙旃眷军相遇,道济率宁朔将军王仲德、骁骑将军段宏奋力进击,大破乙旃眷。道济转战北进,北魏宁南将军悉颊库结率大军前后邀战,道济分遣段宏及队主沈虔之等出奇兵击之,阵斩悉颊库结。

道济率军进至济(济水,略同今黄河下游故道)上,连战20余日,与敌交战数十次,每战多捷。北魏军声势浩大,朱修之坚守滑台数月,终被魏军攻占。这时道济以军资渐竭,率军从历城(今山东济南西)退兵。当时宋军有人投降北魏,将道济军粮已尽的消息告诉魏军,魏军遂来追赶。道济将士众情忧惧,军心浮动。

道济乃于夜间令军士以少数米覆于沙土之上,然后唱筹量沙以充军粮,以便欺骗魏军,并安定军心。次日天明,魏军见之,果然以为宋军粮食有余,杀掉投降的宋军,停军不再追赶。道济兵众寡弱,而北魏军势甚盛,为避免退军时为敌所乘,道济乃命军士皆披铠甲,而自己身穿便服坐于乘舆之上,率兵徐徐西还。魏军见道济不穿铠甲,从容退兵,怀疑宋军设有埋伏,不敢逼近,道济遂全军退回。

道济以北伐功进位司空、江州刺史,镇守浔阳(今江西九江)。此役之后,道济以他的骁勇善战威镇北土,魏军甚畏其名,竟画道济之肖像以驱灾骧鬼。

道济屡立战功,威名甚重,其左右亲信皆身经百战,诸子亦有才气,渐遭刘宋朝廷猜忌。有人甚至认为道济“安知非司马仲达(司马懿)也”。因此,彭城王刘义康以宋文帝患病多年,担心文帝死后,道济不可复制,元嘉十二年(435年),文帝病重,刘义康召道济入朝。

次年春,刘义康矫诏收杀道济及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等11人,又收杀道济亲信将领薛彤、高进之。道济被收之时,脱帧于地,目光如炬,愤怒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

魏人闻听此讯,却高兴地说:“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一代名将檀道济,竟死于刘宋王朝的内部争斗与猜忌之中。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魏军长驱直入,直至长江北岸。宋文帝登石头城观望敌军,慨然叹道:“若道济在,岂至此!”但这时,距道济被杀,已经14年之久了。

更多文章

  • 檀道济“唱筹量沙”闻名于世,据说沙来自“白泉”

    历史解密编辑:齐鲁壹点标签:白泉,檀道济,宋军,北魏,魏军

    记者 李培乐在济南,提起趵突泉无人不知,可是要提起白泉,恐怕很多人会挠头了。据济南历城当地人介绍,白泉曾被称为“三间屋”,不但水量大,还与历史上檀道济“唱筹量沙”相关,名列济南72名泉之列。名泉“三间屋”白泉的位置在济南历城区鲍山街道纸房村附近。在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

  • 殷景仁走后,檀道济暴死于建康,刘义隆大骂:我死后,他必反无疑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建康,刘裕,晋朝,殷景仁,刘义隆,檀道济,刘义康,南北朝

    建康城中传言,东晋孝武帝司马昌明之后,司马氏还会出现两个皇帝,此时的刘裕已经年近六十了,不知道能够活到什么时候,他迫不及待地想要称帝,于是命令王韶之将晋安帝缢杀,琅琊王司马德文成为最后一个东晋国主。司马德文是晋安帝的弟弟,二十年来陪伴着自己的傻子哥哥,看遍了世态炎凉,饱尝了人情冷暖,也见识到了一个一

  • 两朝风云(十一)檀道济功勋赫赫,为何遭到刘义隆猜忌而被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赫赫,刘裕,刘宋,晋朝,刘义隆,檀道济,徐羡之,宋文帝,南北朝,两朝风云

    中国历朝历代都是名将辈出的,在南北朝这种战火连天的时代,更为名将处世创造了充分的环境条件。南朝刘宋的名将檀道济便是这个时代名将中的佼佼者,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兵法中“三十六计”的说法就是源于他。然而这位名将在为刘宋立下赫赫战功的同时,却没有得到好的结局。在宋文帝刘义隆执政时期,遭到皇帝的猜忌,最终被

  • 刘裕北伐后是如何自毁长城的?七员北伐大将只剩下了个檀道济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话春秋标签:刘裕,王镇恶,檀道济,沈田子,太守,刘穆之

    作为中国历史上个人武力值最高的帝王,刘裕北伐一直被视作南北朝时期最可惜的一次,当时的他不仅灭亡了后秦,还收复了长安,东晋在他的带领下,领土已经扩展到四川、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其他的胡人政权在刘裕的连番打击下也已摇摇欲坠,史称“七分天下,而有其四。”然而就在世人以为刘裕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挥师北

  • 檀道济唱筹量沙迷惑魏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成功保住刘宋军队

    历史解密编辑:调侃历史标签:魏军,檀道济,刘宋,宋军,北魏,魏国

    元嘉七年(公元430年)下半年,到彦之撤退之后,宋军并没有因此而一泻千里,他们还在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坚守,与魏军胶着。因为,他们在等待着希望。他们知道,宋文帝刘义隆已经命令都督征讨诸军事檀道济率军北上,展开第二次北伐;而檀道济在接到命令之后,也已率部日夜兼程北上,目的地就是驻有大量宋军的黄河要塞——

  • 北魏拓跋焘奇袭统万城,刘宋第一次元嘉北伐,檀道济唱筹量沙

    历史解密编辑:诗情画音标签:刘宋,北魏,晋朝,拓跋焘,统万城,檀道济,赫连昌,南北朝

    公元423年12月,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由于东征西讨,积劳成疾,在西宫驾崩,时年三十二岁。太子拓跋焘继位,是为北魏太武,继位之后的拓跋焘,采纳崔浩的建议,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国内安定无事,忽然传来柔然国入侵、攻陷云中的消息。这里有必要将柔然国的来龙去脉作一个简要交代。柔然国是匈奴人的一个分支,先辈中有

  • 檀道济: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檀道济,刘裕,刘宋,北魏,陶渊明,刘义康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 在人们的心目中,岳飞是死得最冤的,风波亭上那一句“莫须有”将一代名将置于死地,让后人无不扼腕痛惜。但岳飞之死却有内情,岳家军日渐壮大,尾大不掉是皇帝最担心之事;何况他还常把那迎二帝挂在嘴边,让这皇帝老儿不想杀他都不行,当然,还有其它一些原因。 但我觉得还有一人比他死得还冤,那

  • 檀道济:被刘宋政权生生自毁的万里长城

    历史解密编辑:时拾史事标签:檀道济,刘宋,刘裕,宋军,北魏,太守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陈华他是曾经战无不胜的北府军的最后一位名将。从小父母双亡的他与诸兄一起随堂叔从刘裕起兵,从此人生开挂。无论是打桓氏,还是平“米寇”,他都得心应手,为刘裕代桓而起贡献良多。在义熙北伐期间,他担任先锋,攻城拔寨,义释降卒,表现得不同凡响。刘裕驾崩后,他受

  • 盘点南北朝时期名将录(檀道济篇)

    历史解密编辑:大白的浅度思考标签:檀道济,太守,刘裕,桓玄,刘宋,到彦之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士,是左将军檀韶(刘宋开国名将)、右将军檀祗(东晋名将)的弟弟。其叔父是檀凭之,与刘裕(刘宋开国皇帝)关系密切,交情甚密,曾一同密谋讨伐桓玄,后战死沙场。檀道济年少时父母双亡,居丧期间,极尽礼数,事奉兄姐,以和蔼谨慎著称。元兴二年(403年, 东晋司马德宗年号)十二月,桓玄篡位,建

  • 南北朝名将檀道济之死:戎马疆场却含冤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檀道济,刘裕,宋军,宋文帝,大将军,兵士

    檀道济(?—公元436年4月9日),南朝宋名将。汉族,祖籍高平金乡(今属山东金乡县卜集乡檀庄),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身出寒门,从军20余年,由士兵升至大将军。东晋末,从刘裕攻后秦,屡立战功,官至征南大将军。后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诸子皆善战,忌而杀之。檀道济戎马倥偬,战绩卓著。根据他多年的战争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