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城中传言,东晋孝武帝司马昌明之后,司马氏还会出现两个皇帝,此时的刘裕已经年近六十了,不知道能够活到什么时候,他迫不及待地想要称帝,于是命令王韶之将晋安帝缢杀,琅琊王司马德文成为最后一个东晋国主。
司马德文是晋安帝的弟弟,二十年来陪伴着自己的傻子哥哥,看遍了世态炎凉,饱尝了人情冷暖,也见识到了一个一个权臣的残忍与狠毒,如今被刘裕推上皇位,他用祈求的目光期待着刘裕的施舍,将皇位“禅让”给这个“为国为民”的大权臣,或许刘裕突然心善,感念他主动让位,让他苟延残喘也未可知。
就是这样一个无欲无求的傀儡皇帝,主动让位以后仍然被刘裕派人强行闷死,刘裕的这个头开得非常不好。
刘宋
宋少帝刘义符被杀
刘裕的皇位也就座了两年的时间,就因病去世了。刘裕死后,年仅十七岁的太子刘义符承继大统,以谢晦、傅亮、徐羡之和檀道济四人辅佐朝政。
刘义符这位小皇帝有一个小毛病,贪玩。玩起来就不管不问了,而在刘裕死前,亲自下诏杜绝了后宫干政的可能性,因此辅政的四位大臣俨然成为刘宋的最高权力机构,谢晦等人出于对国家未来的考虑,打算废掉刘义符,新立一个有才能的王爷为皇帝。
为了避免废掉刘义符之后,刘义真顺势取得皇帝之位,四人在废帝之前就将刘义真废为庶人,随后命檀道济带兵包围了刘义符的乐园,收缴了他的玺印,废掉了他的皇位,然后将其活活打死,杀了刘义符以后,又派人将刘义真杀掉。
刘裕到死恐怕都想不到,二十多年来残忍对待司马氏的权臣竟然仅仅去世三年的时间,就被杀掉了一个皇帝儿子,一个王爷儿子。
刘义符被乱棍打死
宋文帝清除辅政大臣
刘裕的第三子,宜都王刘义隆顺理成章地成为刘宋的下一任帝王。
刘义隆时年十七岁,因此朝政大权都被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掌管,为了形成内外牵制朝廷的举措,四人矫诏以谢晦出任荆州刺史、檀道济镇守广陵,从上游和北方对建康形成了军事压制,而徐羡之和傅亮则坐镇朝堂。
一派太平景象,尤其是宋文帝刘义隆对他们也表现出了极大的信任,三年后,宋文帝二十岁,到了归还朝政的时候了,傅亮与徐羡之也不恋权,将朝政大权还给了刘义隆。
虽然傅亮等人不贪念权力,但毕竟擅自杀害了宋文帝的两个哥哥,这是永远都抹不去的伤疤,因此宋文帝在巩固好自己的地位以后就开始对傅亮和徐羡之动手了。
徐羡之自杀了事,两个儿子也同时被杀;傅亮则被处死;谢晦的儿子谢世休也随后被杀,四个辅政大臣已经去掉了两个,镇守荆州的谢晦听闻傅亮等人被杀以后十分惶恐,而更让他惊惧的是大将到彦之已经带兵前来荆州了,谢晦先前的盟友檀道济也奉宋文帝的命令从另一个方向奔荆州而来。
谢晦这个人是很有谋略的,典型的军师型人才,但却从来没有单独统兵作战过,中国历史上从不缺乏这样的人物,马谡就是其中之一,出谋划策天下第一,轮到自己临机决断的时候,就百无一用了。
谢晦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连带着他的兄弟子侄。
刘裕留下的四个辅政大臣,擅自杀害少帝刘义符的谢晦等人最终难逃一死,只有檀道济暂且躲过一劫。
宋魏河南大战
四年后,宋文帝想起了他父亲生前未尽的事业,决定北伐,但是,此时的北方已经跟四年前完全不一样了,北魏基本上解决了周边的隐患,对于刘宋政权也是防备的非常严实,根本没有任何下手的机会。
刘义隆还是不顾一切地出兵了,右将军到彦之、安北将军王仲德、兖州刺史竺灵秀是此次北伐的主力军,率兵五万沿黄河一路向西,其他几路军马在段宏、刘义欣的带领下也是水陆并进,大有吞并北魏的架势。
宋军的部署安排得比较妥当,已经做好了打大仗的准备,可是北魏拓跋焘在崔浩的建议下,根本不跟宋军接触,直接将河南拱手送给了宋军,面对突如其来的胜利,宋军从上到下都非常高兴,他们既收复了丢失的故土,又震慑了敌军。
北魏铁骑
北魏军是真的退出河南了吗?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拓跋焘不过是以退为进而已,等冬天到来,大雪冰封时,北魏的铁蹄突然南下,此时占据河南之地的宋军已经分散的十分厉害了,根本抵挡不了北魏军的进攻。
金墉城守将杜骥看到北魏军以后便拉着负责洛水一带防守任务的姚耸夫仓皇逃离,为了避免自己遭到宋文帝的责难,他将全部的责任全部推到了姚耸夫身上,宋文帝暴怒,斩杀了姚耸夫。
就在金墉城丢失没多久,北魏冠军将军安颉攻占洛阳,随后进军虎牢关,没多久就拿下了这个易守难攻的关隘,洛阳、虎牢的丢失,让滑台这个小地方瞬间成为必争之地,此时的滑台依然掌握在宋军手里,但宋军大将到彦之并不重视此处,不去增援反而带兵撤退了。
到彦之的撤退计划让王仲德十分不满,毕竟滑台还在宋军的手里,守住滑台就可以阻挡北魏军南下,可是到彦之却要火烧战船,步行逃离,一旦被北魏军骑兵追上,必然是一场惨败。
到彦之不听啊,非要步行回彭城,这一撤退瞬间就起到了连锁反应,兖州刺史竺灵秀放弃许昌,也跟着跑了,整个山东西部的宋军都开始慌了,不仅遭到了北魏军的无情掩杀,更是丢失了大片国土,到彦之等人也仓皇地逃到了建康。
此次宋魏河南大战以宋军的惨败而告一段落,但滑台依然在宋军的手里,为了稳住滑台,保留这个目前最重要的城市,宋文帝不得不派遣檀道济等刘裕时期的老将前去。
滑台(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
檀道济大战叔孙建
檀道济的战斗力绝非是到彦之等人能够相提并论的,寿张一战,檀道济击败北魏大将叔孙建,随后沿济水北上,大小战役数十场,杀的北魏军人人胆颤心惊,为了遏制檀道济的攻势,叔孙建悄悄的派人绕到檀道济大军后方,火烧了宋军的粮草。
没有了粮草,檀道济最终被困在了山东历城,而滑台战役也已经宣告结束,北魏军俘虏了滑台守将朱修之和一万名宋军,完全占领滑台,宋军失去了北伐这个桥头堡。
滑台丢失,檀道济再无继续前进的道理,他利用叔孙建多疑的性格,以沙代替粮食骗过了北魏军的斥候,诱使北魏军放松警惕,带着大军悄悄的离开历程,返回建康。
檀道济
刘义康、刘湛狼狈为奸
北伐无功,刘义隆更加看重国内的治理情况,但是此时的刘宋却出现了一个非常头疼的事情,人才不足了。
现在在朝堂上掌控权力的名臣大多已经老得快掉牙了,剩下的一些有权势和名望的大臣又担心自己会像傅亮、徐羡之那样遭到刘义隆的猜忌而被杀,因此人人都想告老还乡,求个太平晚年。
老臣们死得死、退得退,朝廷的权力慢慢地便集中到彭城王刘义康的手里了。刘义康比宋文帝小两岁,却是一个十足的聪敏小伙,言谈举止之间透漏着文化人的自信,因此受到朝堂上不少人的追捧。
刘义康还有一个十分信任的手下刘湛,刘湛是一个绝对的投机分子,早在刘义康还没有掌权的时候,刘湛便与殷景仁双双入朝辅佐,可以说是权倾朝野了,但是刘湛眼高于顶,属于清谈家,实践能力不行,因此被外放。
后因殷景仁求情,宋文帝才将刘湛重新调回到建康重用,可是刘湛内心不满足啊,他自比诸葛亮,怎么可能甘心落后于殷景仁呢,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好朋友,并且刚刚帮了他一个大忙。
于是刘湛便在宋文帝面前说殷景仁的坏话,宋文帝不听,刘湛又派人去暗杀殷景仁,宋文帝无奈,为了殷景仁的安全,只好先让他“回家养老”了。
殷景仁
檀道济被杀
搬倒了殷景仁,聪明的王爷刘义康和清高的权臣刘湛在朝中再也找不到敌手,此时恰逢宋文帝病重,眼看着就要一命呜呼了,目前挡在他们面前的只剩下一个人,镇守寻阳的大将檀道济。
于是刘义康与刘湛再一次上演吹耳边风,不断地劝说宋文帝将檀道济招到建康,防止突然的变故,宋文帝多疑的性格造就了他除了自己谁也不信的行事作风,为了避免死后檀道济造反,他听信刘义康的建言,将檀道济叫回京师。
不曾想,檀道济一来,宋文帝的病好得差不多了,两人闲聊了个把月,宋文帝也没有下诏杀檀道济的意思,刘义康与刘湛着急啊,但是宋文帝的身体越来越好,他们也没有什么办法。
等到檀道济上船准备回去的时候,突然收到了宋文帝的诏书,指责檀道济图谋不轨,将其逮捕,檀道济懵了,怒斥他们自毁长城,干了一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尽管檀道济再三讲述自身是冤枉的,但时局已经不容许他的存在了,这位跟随刘裕南征北战一生,宋文帝时期最后的名将就这么被冤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