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檀道济“唱筹量沙”闻名于世,据说沙来自“白泉”

檀道济“唱筹量沙”闻名于世,据说沙来自“白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齐鲁壹点 访问量:1618 更新时间:2024/1/26 14:15:21

记者 培乐

在济南,提起趵突泉无人不知,可是要提起白泉,恐怕很多人会挠头了。据济南历城当地人介绍,白泉曾被称为“三间屋”,不但水量大,还与历史上檀道济“唱筹量沙”相关,名列济南72名泉之列。

名泉“三间屋”

白泉的位置在济南历城区鲍山街道纸房村附近。在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其中清乾隆《历城县志》载:“白泉方十亩,中有大泉,间数刻一发,声如隐雷,多有白沙故名。”其实白泉并不是单一的泉,是由众多泉组成的泉群。

据纸房民俗化馆馆长张增良介绍,白泉主泉曾经被当地人称为“三间屋”,“喷涌量特别大,我们小时候进去游泳,扎猛子根本就扎不下去,更有甚者扔块砖头都漂上来。”由此可见,当年白泉的喷涌量有多大。据了解,曾几时,白泉周边是一片湿地,水美土肥,简直是鱼米之乡。“小时候捞鱼摸虾,逮螃蟹,现在的孩子体会不到了。”对于白泉的变化,张增良颇为怅然,但是城市的发展又是时代潮流,“这地方还有葫芦泉等,也很漂亮,希望将来能够打造成一片湿地。”

的确,记者看到目前周边就有村民的取水点,葫芦泉涌出的水也是自然成河,而且周边长满芦苇荡。

名泉涌白沙

近日,记者穿过杂草近半米的荒地,终于看到了白泉的所在。现在白泉是一处塘湾的所在,旁边的名泉牌也掩映在杂草和歪倒的柳树下,若隐若现。曾经越美好,现实越失望。现在白泉已经不复当年,不但没有三间屋的喷涌,就是像样的喷涌处也已经看不见。塘湾状的水池中,小泉眼沿地漫流。在岸边,记者发现一个小小的碗口大的地方,在咕咕喷涌,泛起点点白沙。

这种白沙很容易沉积,沉积之后质地坚硬。行走在上面丝毫没有下陷的感觉。记者忍不住抓一把在手中,沙质特别的细腻,在阳光下有微微白光。在流水的位置,剋以说是形成了一道沙画,优美静谧。

很难想象,这里曾经的辉煌。虽然白泉渐渐被人遗忘,但是却成了蜻蜓的乐园,一只红蜻蜓站在水中的藤蔓上,看上去非常优美。

名泉有典故

据唐·李大师《南史·檀道济传》:“道济时与魏军三十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以降者佞,斩以徇。”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唱筹量沙”。

上边古文的意思是,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430 年)十一月,檀道济奉命率众伐北魏。他率领军队在二十多天里,与北魏军进行三十余次战斗,多次获胜。不久,道济军抵达历城,遭叔孙建等骑兵部队的截击,所带粮秣也被焚烧,因而难以继续前进。道济深知无粮秣接济,欲救不能,准备撤返。此时,道济部下有投降北魏的士兵,将宋军缺粮的情况据实告诉以后,魏军立即追赶,企图一举歼灭道济军。

檀道济命令士卒唱着数筹码量沙,把仅有的粮食盖在沙上,以显示粮食很多。魏军望见宋军一堆一堆的“粮食”,以为宋军并不缺粮,故将投降过来的宋兵视为“间谍”而杀掉,于是道济带领部队从容出走。为了纪念檀道济的英勇事迹,济南当地的百姓便自发修建了檀公庙,后来庙被拆掉,目前已经重新建设了檀公祠。

考虑到记载中提到了历城,而且需要有白沙,而且当地又有东周大墓,所以白泉也就自然而然和檀道济的“唱筹量沙”联系了起来。退休教师民俗爱好者李心贞介绍说,“直到20世纪,在梁庄以东以南的庄稼地里还有大小不等的土塚,以及为唱筹量沙取土而形成的宽窄不同的沟壑。那个时候每当看到这些沟壑,老人们总是会给孩子们讲起檀道济唱筹量沙的故事。”

标签: 白泉檀道济宋军北魏魏军

更多文章

  • 殷景仁走后,檀道济暴死于建康,刘义隆大骂:我死后,他必反无疑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建康,刘裕,晋朝,殷景仁,刘义隆,檀道济,刘义康,南北朝

    建康城中传言,东晋孝武帝司马昌明之后,司马氏还会出现两个皇帝,此时的刘裕已经年近六十了,不知道能够活到什么时候,他迫不及待地想要称帝,于是命令王韶之将晋安帝缢杀,琅琊王司马德文成为最后一个东晋国主。司马德文是晋安帝的弟弟,二十年来陪伴着自己的傻子哥哥,看遍了世态炎凉,饱尝了人情冷暖,也见识到了一个一

  • 两朝风云(十一)檀道济功勋赫赫,为何遭到刘义隆猜忌而被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赫赫,刘裕,刘宋,晋朝,刘义隆,檀道济,徐羡之,宋文帝,南北朝,两朝风云

    中国历朝历代都是名将辈出的,在南北朝这种战火连天的时代,更为名将处世创造了充分的环境条件。南朝刘宋的名将檀道济便是这个时代名将中的佼佼者,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兵法中“三十六计”的说法就是源于他。然而这位名将在为刘宋立下赫赫战功的同时,却没有得到好的结局。在宋文帝刘义隆执政时期,遭到皇帝的猜忌,最终被

  • 刘裕北伐后是如何自毁长城的?七员北伐大将只剩下了个檀道济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话春秋标签:刘裕,王镇恶,檀道济,沈田子,太守,刘穆之

    作为中国历史上个人武力值最高的帝王,刘裕北伐一直被视作南北朝时期最可惜的一次,当时的他不仅灭亡了后秦,还收复了长安,东晋在他的带领下,领土已经扩展到四川、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其他的胡人政权在刘裕的连番打击下也已摇摇欲坠,史称“七分天下,而有其四。”然而就在世人以为刘裕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挥师北

  • 檀道济唱筹量沙迷惑魏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成功保住刘宋军队

    历史解密编辑:调侃历史标签:魏军,檀道济,刘宋,宋军,北魏,魏国

    元嘉七年(公元430年)下半年,到彦之撤退之后,宋军并没有因此而一泻千里,他们还在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坚守,与魏军胶着。因为,他们在等待着希望。他们知道,宋文帝刘义隆已经命令都督征讨诸军事檀道济率军北上,展开第二次北伐;而檀道济在接到命令之后,也已率部日夜兼程北上,目的地就是驻有大量宋军的黄河要塞——

  • 北魏拓跋焘奇袭统万城,刘宋第一次元嘉北伐,檀道济唱筹量沙

    历史解密编辑:诗情画音标签:刘宋,北魏,晋朝,拓跋焘,统万城,檀道济,赫连昌,南北朝

    公元423年12月,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由于东征西讨,积劳成疾,在西宫驾崩,时年三十二岁。太子拓跋焘继位,是为北魏太武,继位之后的拓跋焘,采纳崔浩的建议,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国内安定无事,忽然传来柔然国入侵、攻陷云中的消息。这里有必要将柔然国的来龙去脉作一个简要交代。柔然国是匈奴人的一个分支,先辈中有

  • 檀道济: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檀道济,刘裕,刘宋,北魏,陶渊明,刘义康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 在人们的心目中,岳飞是死得最冤的,风波亭上那一句“莫须有”将一代名将置于死地,让后人无不扼腕痛惜。但岳飞之死却有内情,岳家军日渐壮大,尾大不掉是皇帝最担心之事;何况他还常把那迎二帝挂在嘴边,让这皇帝老儿不想杀他都不行,当然,还有其它一些原因。 但我觉得还有一人比他死得还冤,那

  • 檀道济:被刘宋政权生生自毁的万里长城

    历史解密编辑:时拾史事标签:檀道济,刘宋,刘裕,宋军,北魏,太守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陈华他是曾经战无不胜的北府军的最后一位名将。从小父母双亡的他与诸兄一起随堂叔从刘裕起兵,从此人生开挂。无论是打桓氏,还是平“米寇”,他都得心应手,为刘裕代桓而起贡献良多。在义熙北伐期间,他担任先锋,攻城拔寨,义释降卒,表现得不同凡响。刘裕驾崩后,他受

  • 盘点南北朝时期名将录(檀道济篇)

    历史解密编辑:大白的浅度思考标签:檀道济,太守,刘裕,桓玄,刘宋,到彦之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士,是左将军檀韶(刘宋开国名将)、右将军檀祗(东晋名将)的弟弟。其叔父是檀凭之,与刘裕(刘宋开国皇帝)关系密切,交情甚密,曾一同密谋讨伐桓玄,后战死沙场。檀道济年少时父母双亡,居丧期间,极尽礼数,事奉兄姐,以和蔼谨慎著称。元兴二年(403年, 东晋司马德宗年号)十二月,桓玄篡位,建

  • 南北朝名将檀道济之死:戎马疆场却含冤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檀道济,刘裕,宋军,宋文帝,大将军,兵士

    檀道济(?—公元436年4月9日),南朝宋名将。汉族,祖籍高平金乡(今属山东金乡县卜集乡檀庄),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身出寒门,从军20余年,由士兵升至大将军。东晋末,从刘裕攻后秦,屡立战功,官至征南大将军。后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诸子皆善战,忌而杀之。檀道济戎马倥偬,战绩卓著。根据他多年的战争经验

  • 宋文帝:你懂个屁杀檀道济是自毁长城不杀就改朝换代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宋文帝,檀道济,刘裕,北魏,徐羡之,宋军

    中国一部史书,写满了权谋诈术。人性的阴暗面在历史进程中堂而皇之地记录下来。许多国之干城常毁在自家人手上,留下无数让人扼腕叹息的冤案。南北朝时期,北方是强大的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帝国,南方是刘裕代东晋建立的刘宋帝国。宋之大将檀道济,一个身经百战,写下《三十六计》的名将,被皇帝赐死时,愤怒地把帽子摔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