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檀道济: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

檀道济: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嫋嫋故事会 访问量:2944 更新时间:2024/1/26 10:32:08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

在人们的心目中,岳飞是死得最冤的,风波亭上那一句“莫须有”将一代名将置于死地,让后人无不扼腕痛惜。但岳飞之死却有内情,岳家军日渐壮大,尾大不掉是皇帝最担心之事;何况他还常把那迎二帝挂在嘴边,让这皇帝老儿不想杀他都不行,当然,还有其它一些原因。

但我觉得还有一人比他死得还冤,那便是刘宋一朝的檀道济,他却是因才能出众遭人忌惮而被杀,这实在是让人想不通。

可能没几人能知道这檀道济,因为那晋后的宋齐梁陈各朝,很是复杂,同他们对垒的北方,五胡乱华,十六国互战,一团的乱麻,扯不清道不明,更是没几人能弄得清楚。

但源自檀道济的一个成语却是人人尽知,那就是“自毁长城”,他是刘宋朝将领,身出寒门,从军20余年,由士兵升至大将军。东晋末,从刘裕攻后秦,檀道济屡立战功,官至征南大将军。檀道济根据自己多年的战争经验,总结出我们熟知的“三十六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著作遗产,被载入史册。

说檀道济必须要说刘裕和刘义隆父子,精读辛弃疾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人应该知道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指的就是这刘裕,而“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指的就是这刘义隆。

檀道济是属于刘裕所创北府军的一员将领,镇江人,跟随刘裕征战四方。檀道济因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勇冠三军,所向摧破,得到了刘裕的赞赏,被封为冠军将军,当时称其为功高盖世绝非过誉之言。

檀道济因在刘裕一朝立功,威信名望特别高,左右及心腹,都身经百战,几个儿子都很有才气,一时有功高盖主之嫌,手下的猛将也被人比作关羽张飞,更重要的是皇帝没有忘记他也曾参与废立。

及至刘义隆即位,彭城王刘义康执政,担心檀道济会在刘义隆死后谋反,矫诏召檀道济入朝。将檀道济与其子十一人,及麾下的猛将全部在建康被处死。檀道济被抓时,狠狠地把头巾拉下摔在地上,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这就是“自毁长城”典故的出处。

檀道济被冤杀后,百姓纷纷痛苦落泪。消息传到北魏,魏军将领喜形于色,十分高兴,因为在南朝刘宋,只有檀道济是他们所忌惮的。他们说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于是连年南侵。

当北魏皇帝拓拔焘率大军抵达瓜步山,饮马长江,与刘宋都城建康隔江相望,江南地区上至皇帝,下至平民无不惊骇。宋文帝刘义隆登上石头城北望,看着北魏军旗幡招展,他面有忧色的说道:“若道济在,岂至此!”

唐刘禹锡曾写下一首诗,抒发了对刘宋朝廷滥杀无辜的不满,诗曰:“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檀道济也是一个对国家忠心耿耿的将军。在刘义康矫诏召他进京之时,其妻曾提醒他,功高震主的忧虑以及无故召见的蹊跷。但是,檀道济却并不以为然,他总是认为自己不负国家,国家也定然不会辜负他。可惜的是,这对国家忠心耿耿的一代名将就这样被枉杀了。

檀道济还是个热心肠,颇有同情心之人,并因此还成就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美名,此事知道的人不算太多,俺就在此一并奉上,以飨各位看官。

檀道济和陶渊明两人曾经是同事,同在刘裕手下当过参军,当陶渊明年老时,贫病交加,苦不堪言,檀道济时为江州刺史,听说陶渊明的情况后,亲自带上美酒和大量食物去看望,并劝他还是出来做官,檀言道:“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地,奈何自苦如此?”

按说这跫然足音的,陶大人应该欣喜才是, 谁知这陶渊明很是不买账,“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随即坚持不接受檀道济所赠的物品,并掷于门外。

按说他俩并无怨仇,何以陶诗人作如此状,他其实在生活贫困时,也接受过别人的资助,虽不说也曾“折过腰”,但说个“笑纳”还是不为过的吧。可为什么能接受别人的馈赠,却如此的不给檀道济面子呢?

檀道济对刘家政权是忠心耿耿,而刘裕代晋对陶渊明刺激很大,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晋之重臣,所以我想,陶大人的不买账其实是发泄对檀道济追随刘姓,并助其篡位的一种不满吧。

看样子陶渊明看不惯当朝社会,不愿意为“五斗米而折腰”,他极其清高,有着文人的骨气,不为利禄所动。堂堂一个江州刺史手握兵权,屈尊来请一个旧时同僚出山,居然还不给面子,按道理有陶渊明的苦头吃,可事实不是这样,檀道济也没有为难陶渊明,从这点来看,这檀道济还是很大度的。

后世对檀道济还是很推崇的,唐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宋司空武陵公檀道济”。及至宋朝,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檀道济。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檀道济亦位列其中。反而现在的我们对他却知之甚少了。

一直以来,官方是将 檀道济纳入民族英雄一列,这是因为无论是淝水之战,还是后来抗击外来入侵, 檀道济一直都是同异族侵略势力以命相搏,在这点上,他是值得我们崇敬的。 致敬,中华好儿郎 檀道济!!!

标签: 檀道济刘裕刘宋北魏陶渊明刘义康

更多文章

  • 檀道济:被刘宋政权生生自毁的万里长城

    历史解密编辑:时拾史事标签:檀道济,刘宋,刘裕,宋军,北魏,太守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陈华他是曾经战无不胜的北府军的最后一位名将。从小父母双亡的他与诸兄一起随堂叔从刘裕起兵,从此人生开挂。无论是打桓氏,还是平“米寇”,他都得心应手,为刘裕代桓而起贡献良多。在义熙北伐期间,他担任先锋,攻城拔寨,义释降卒,表现得不同凡响。刘裕驾崩后,他受

  • 盘点南北朝时期名将录(檀道济篇)

    历史解密编辑:大白的浅度思考标签:檀道济,太守,刘裕,桓玄,刘宋,到彦之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士,是左将军檀韶(刘宋开国名将)、右将军檀祗(东晋名将)的弟弟。其叔父是檀凭之,与刘裕(刘宋开国皇帝)关系密切,交情甚密,曾一同密谋讨伐桓玄,后战死沙场。檀道济年少时父母双亡,居丧期间,极尽礼数,事奉兄姐,以和蔼谨慎著称。元兴二年(403年, 东晋司马德宗年号)十二月,桓玄篡位,建

  • 南北朝名将檀道济之死:戎马疆场却含冤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檀道济,刘裕,宋军,宋文帝,大将军,兵士

    檀道济(?—公元436年4月9日),南朝宋名将。汉族,祖籍高平金乡(今属山东金乡县卜集乡檀庄),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身出寒门,从军20余年,由士兵升至大将军。东晋末,从刘裕攻后秦,屡立战功,官至征南大将军。后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诸子皆善战,忌而杀之。檀道济戎马倥偬,战绩卓著。根据他多年的战争经验

  • 宋文帝:你懂个屁杀檀道济是自毁长城不杀就改朝换代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宋文帝,檀道济,刘裕,北魏,徐羡之,宋军

    中国一部史书,写满了权谋诈术。人性的阴暗面在历史进程中堂而皇之地记录下来。许多国之干城常毁在自家人手上,留下无数让人扼腕叹息的冤案。南北朝时期,北方是强大的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帝国,南方是刘裕代东晋建立的刘宋帝国。宋之大将檀道济,一个身经百战,写下《三十六计》的名将,被皇帝赐死时,愤怒地把帽子摔在地

  • 南朝刘宋王朝第一名将檀道济,为何落得个冤死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不胖的胖子呦呦标签:刘宋,檀道济,刘裕,徐羡之,北魏,刘义隆

    南朝刘宋王朝第一名将檀道济,为何落得个冤死的下场清水阿娇2022-07-1413:22辽宁历史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关注檀道济被杀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干涉政务,皇帝也许可以容忍文官干政,但是绝对不会一位武将干政,况且是在南北朝的乱世,檀道济肯定是被冤杀。临刑之际,他投帻高呼“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 韦睿医疗:聚焦智能居家腹膜透析,做国内家庭透析的引领者

    历史解密编辑:动脉网标签:韦睿,透析,腹膜,治疗,透析机

    透析治疗按照治疗场景的不同,可分为中心透析模式和家庭透析模式。中心透析模式是指患者在医院或透析中心等临床环境中,接受专业人员的定期治疗;家庭透析模式则是患者经专业医务人员指导后,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的透析治疗。在中心透析模式下,患者一般需要常年坚持每周3次甚至更频繁的前往医院或透析中心接受治疗,正常生活

  • 盘点南北朝时期名将录(韦睿篇)

    历史解密编辑:大白的浅度思考标签:韦睿,太守,萧衍,北魏,豫州,刘宋,韦叡,杨大眼,曹景宗,南北朝,史说三国

    统率:★★★★★武力:★★为官:★★★☆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杜陵南五里)人。是西汉丞相韦贤的后人,世代为三辅地区的著名族姓。祖父韦玄,为躲避作官隐居在长安南山。刘宋武帝刘裕入关后,征召他为太尉掾,韦玄不去就任。伯父韦祖征,在刘宋末年任光禄勋。父亲韦祖归,任宁远长史。韦睿以侍奉继母而

  • 魏敬寿帝拓跋余:冷门的北魏历史之下,诞生了一个更加冷门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拓跋,皇帝,北魏,宦官,刘宋,丞相

    文章开始之前,我们要先提到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宗爱。宗爱,北魏权宦,雍州冯翊人,位置大概是在陕西省大荔县一带。这位来自南北朝时期的陕西百姓年轻时不太安分,经常四处打架闹事儿,结果很快被逮捕入狱,并被送入宫中,成为了一名宦官。做百姓和做宦官,对宗爱来说,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做百姓是在红尘滚滚里

  • 残暴的统治者!拓跋焘逼反卢水胡,屠戮清河崔氏,吓死拓跋晃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拓跋焘,拓跋,卢水胡,崔氏,北魏,崔浩,陆俟,清河崔氏,拓跋晃

    经过两汉的不断打击,匈奴人被迫内迁,与汉人的混血形成了部分南匈奴人,前赵的建立者刘渊便是其中之一;匈奴人与鲜卑人的混血形成了铁弗部,大夏的赫连勃勃便是其中之一;匈奴人与羌人的混血,便是建立北凉的沮渠蒙逊,沮渠蒙逊出于小月氏,来自于卢水胡。卢水胡来源于卢水(今时甘肃省黑水),这里是各类民族的杂居场所,

  • 两朝风云(二六)拓跋焘逼死拓跋晃,并非听信谗言,而是皇权斗争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北魏,刘宋,皇帝,武帝,拓跋焘,拓跋晃,两朝风云,皇权斗争

    南北朝时期的皇权斗争非常惨烈,为了皇权甚至出现了父子相残的悲剧。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景穆太子拓跋晃父子相残的故事便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也表现出了皇权斗争的残酷性。对于这场斗争在史书上落笔很少,而且在不同的史料中也呈现不同的说法,因此让历史爱好者们感到疑点重重。主流的历史观认为拓跋焘是听信了中常侍宗爱的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