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北朝名将檀道济之死:戎马疆场却含冤而死

南北朝名将檀道济之死:戎马疆场却含冤而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云晓观历史 访问量:1352 更新时间:2024/1/26 10:32:23

檀道济(?—公元436年4月9日),南朝宋名将。汉族,祖籍高平金乡(今属山东金乡县卜集乡檀庄),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身出寒门,从军20余年,由士兵升至大将军。东晋末,从刘裕攻后秦,屡立战功,官至征南大将军。后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诸子皆善战,忌而杀之。檀道济戎马倥偬,战绩卓著。根据他多年的战争经验,总结出三十六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著作遗产,被载入史册。

南北朝时期,南方朝廷与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刘宋时期尤盛。公元431年1月,南朝宋文帝北伐魏国失败,前锋将军到彦之退驻到河南滑台一带。

一代名将檀道济率兵救援,大败魏军,打到山东济南,正在高唱凯歌时,另一魏将叔孙建派轻骑烧了宋军的粮草。“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想当年官渡之战,袁绍就是因为乌巢粮草被焚,引发连锁反应,最后惨败于曹操。檀道济不免忧心,加上刚刚得报己方几个士兵投敌,魏将安颉得消息率大军紧追而来,心中暗暗着急。细细思考后,他有了主意。

当天晚上,宋军军营里灯火通明,檀道济带领一批管粮的兵士在一个营寨里查点粮食。一些兵士手里拿着竹筹(古时计数的工具,约始于春秋,明代才被珠算代替)唱着计数,另一些兵士用斗子在量米。其实檀道济在营里量的并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盖着少量白米罢了。有人偷偷地向营里望了一下,只见袋里都是雪白的大米。魏兵的探子看到后,快马加鞭回去报告。安颉得到情报,第一反应是自己被前面来投降的宋兵骗了,盛怒之下便杀了那批降兵。

第二天一大早,檀道济穿着便装,乘着马车,带着队伍沿着大路向南转移。安颉以为檀道济用的是诱敌深入的战术,便不敢追赶,眼睁睁看着南军从容而去。这便是“唱筹量沙”的来历,也是檀道济留给后人的第一个成语。

除“唱筹量沙”外,一生跌宕起伏的檀道济还为后人留下了其它的成语。

檀道济祖籍山东高平,出生于江苏镇江。他自幼父母双亡,与兄弟姊妹流浪在外。生逢乱世,二十多岁的檀道济与兄檀韶、檀祗投到名将刘裕麾下,从此开始了百战不殆的战争生涯。镇压孙恩桓玄之乱中,檀道济崭露头角,以军功封吴兴县五等侯。

416年,刘裕率晋军伐后秦。时任将军的檀道济一路飘红,过成皋(今河南荥阳),攻洛阳,次年8月后秦亡国。

刘裕篡晋建宋朝后,檀道济作为国家栋梁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宋武帝刘裕死后,帝位经儿子刘义符和刘义真后,传到第三子刘义隆宋文帝手中。因为他名声太高,几个儿子也都掌管兵权,部将又个个骁勇善战。一向以“精明、善忍”的宋文帝对此很不放心。再加上朝中大臣的挑拨,宋文帝便起了除掉檀道济的心思,但因念其功高劳苦,又狠不下心来。刘氏近臣也认为,有文帝在,檀道济便可制。不巧的是宋文帝病了,太医发了好几次病危通知书。文帝四弟、司徒刘义康和领军刘湛等商议后,假作诏书召檀道济入朝,先撤其官职,次派人逮捕并关进大牢。更让檀道济意想不到的是,朝廷居然宣布他犯“谋反罪”。

檀道济一直单纯地希望自己像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一样效命疆场,马革裹尸。但只要谋反罪成立,不但不能上阵杀敌,自己家族也要罹难。所以,当时他又气又恨,一口喝下一斛酒(一斛能装五斗米),然后脱下帽子丢在地上,两眼瞪得像火把一样。史书原文作“目光如炬”,这便是关于檀道济的第二个成语。

公元436年4月9日,檀道济被杀。临刑前,他大吼道:“乃坏汝万里长城。”相传檀道济人头落地之后,京城地震,还生长出许多白毛,正好应了当时的童谣“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自此之后,大家便常比喻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或自己破坏自己的事业叫做“自毁长城”,这也是檀道济留给后世的第三个成语。

好了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你气质那么好还来看小甲的文章,喜欢历史和房产知识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小甲,每天都会更新好文章哦^_^

标签: 檀道济刘裕宋军宋文帝大将军兵士

更多文章

  • 宋文帝:你懂个屁杀檀道济是自毁长城不杀就改朝换代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宋文帝,檀道济,刘裕,北魏,徐羡之,宋军

    中国一部史书,写满了权谋诈术。人性的阴暗面在历史进程中堂而皇之地记录下来。许多国之干城常毁在自家人手上,留下无数让人扼腕叹息的冤案。南北朝时期,北方是强大的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帝国,南方是刘裕代东晋建立的刘宋帝国。宋之大将檀道济,一个身经百战,写下《三十六计》的名将,被皇帝赐死时,愤怒地把帽子摔在地

  • 南朝刘宋王朝第一名将檀道济,为何落得个冤死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不胖的胖子呦呦标签:刘宋,檀道济,刘裕,徐羡之,北魏,刘义隆

    南朝刘宋王朝第一名将檀道济,为何落得个冤死的下场清水阿娇2022-07-1413:22辽宁历史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关注檀道济被杀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干涉政务,皇帝也许可以容忍文官干政,但是绝对不会一位武将干政,况且是在南北朝的乱世,檀道济肯定是被冤杀。临刑之际,他投帻高呼“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 韦睿医疗:聚焦智能居家腹膜透析,做国内家庭透析的引领者

    历史解密编辑:动脉网标签:韦睿,透析,腹膜,治疗,透析机

    透析治疗按照治疗场景的不同,可分为中心透析模式和家庭透析模式。中心透析模式是指患者在医院或透析中心等临床环境中,接受专业人员的定期治疗;家庭透析模式则是患者经专业医务人员指导后,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的透析治疗。在中心透析模式下,患者一般需要常年坚持每周3次甚至更频繁的前往医院或透析中心接受治疗,正常生活

  • 盘点南北朝时期名将录(韦睿篇)

    历史解密编辑:大白的浅度思考标签:韦睿,太守,萧衍,北魏,豫州,刘宋,韦叡,杨大眼,曹景宗,南北朝,史说三国

    统率:★★★★★武力:★★为官:★★★☆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杜陵南五里)人。是西汉丞相韦贤的后人,世代为三辅地区的著名族姓。祖父韦玄,为躲避作官隐居在长安南山。刘宋武帝刘裕入关后,征召他为太尉掾,韦玄不去就任。伯父韦祖征,在刘宋末年任光禄勋。父亲韦祖归,任宁远长史。韦睿以侍奉继母而

  • 魏敬寿帝拓跋余:冷门的北魏历史之下,诞生了一个更加冷门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拓跋,皇帝,北魏,宦官,刘宋,丞相

    文章开始之前,我们要先提到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宗爱。宗爱,北魏权宦,雍州冯翊人,位置大概是在陕西省大荔县一带。这位来自南北朝时期的陕西百姓年轻时不太安分,经常四处打架闹事儿,结果很快被逮捕入狱,并被送入宫中,成为了一名宦官。做百姓和做宦官,对宗爱来说,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做百姓是在红尘滚滚里

  • 残暴的统治者!拓跋焘逼反卢水胡,屠戮清河崔氏,吓死拓跋晃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拓跋焘,拓跋,卢水胡,崔氏,北魏,崔浩,陆俟,清河崔氏,拓跋晃

    经过两汉的不断打击,匈奴人被迫内迁,与汉人的混血形成了部分南匈奴人,前赵的建立者刘渊便是其中之一;匈奴人与鲜卑人的混血形成了铁弗部,大夏的赫连勃勃便是其中之一;匈奴人与羌人的混血,便是建立北凉的沮渠蒙逊,沮渠蒙逊出于小月氏,来自于卢水胡。卢水胡来源于卢水(今时甘肃省黑水),这里是各类民族的杂居场所,

  • 两朝风云(二六)拓跋焘逼死拓跋晃,并非听信谗言,而是皇权斗争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北魏,刘宋,皇帝,武帝,拓跋焘,拓跋晃,两朝风云,皇权斗争

    南北朝时期的皇权斗争非常惨烈,为了皇权甚至出现了父子相残的悲剧。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景穆太子拓跋晃父子相残的故事便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也表现出了皇权斗争的残酷性。对于这场斗争在史书上落笔很少,而且在不同的史料中也呈现不同的说法,因此让历史爱好者们感到疑点重重。主流的历史观认为拓跋焘是听信了中常侍宗爱的谗

  • 铁血北朝44:空前绝后的灭佛行动,太子拓跋晃为何冒险抗旨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武帝,崔浩,北魏,皇帝,太子,拓跋晃,铁血北朝

    太武帝的“灭佛”旨意下达后,整个北魏王朝一夜间陷入一片腥风血雨,巨大的灾难笼罩在了每一个人的头上,不光是僧人遭殃,就连那些帮助保护僧人的百姓也被牵连了进去。此时太武帝人还在长安,但他的诏书和灭佛意志已经在首都平城引发了巨大的恐慌。笃信佛教的太子监国拓跋晃先是苦劝太武帝收回成命,不想被太武帝一顿臭骂,

  • 冯太后: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皇后,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冯太后,文成帝,拓跋,北魏孝文帝,北魏,太后

    冯太后(441年~490年10月17日),名字不详,祖籍长乐郡信都县,北魏王朝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文成帝拓跋濬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嫡母,孝文帝元宏嫡祖母,辽西郡公冯朗之女。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北燕王室长乐冯氏。北燕灭亡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掖庭,充为奴婢;正平二年(4

  • 魏文成帝拓跋濬:南北朝的皇帝很多,但像这样温暖贤德的帝王很少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拓跋,皇帝,魏文成,北魏,丞相,帝王

    正平二年,公元452年。这一年,北魏王朝的两位皇帝,即太武帝拓跋焘和敬寿帝拓跋余双双去世,领了便当。两位帝王之死,并非正常死亡,乃是死于非命。神奇的是,杀掉皇帝的人,竟然是同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宗爱,是北魏朝堂的一名中常侍,专门负责贴身服侍皇帝。这位宗爱同志其貌不扬,身后也并无什么丰功伟绩,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