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末年,北府军将领刘裕,通过多次内战,铲除了桓玄、刘毅、司马休之等政敌,平定卢循、徐道覆的天师道军队,夺取国家大权后,又对北方失地发动了多次北伐。
刘裕的北府军,连续攻灭山东的前燕,四川的谯蜀,关中的后秦,收复了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全部领土,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十分天下已得其七,进而称帝建国,是为南朝宋高祖武皇帝。
他的赫赫武功,代表着南方汉人的最巅峰成就,直到近千年之后,才被朱元璋刷新了新记录。
宋武帝刘裕,一生亲临战阵战无不胜,还曾创下手奋长刀,一人追赶敌军数千人的传奇。对此,颇有现代论者以为是史书夸张吹牛:
甚至认为「不要说几千个拿着武器的军人了,就是随便从劳动市场找五十个壮劳力,不用给他们任何专业武器,只要训练他们三五天时间,相信任何一个所谓的高手,都会被他们瞬间打残废的。」
此言看似很合理,然而军队高手是什么状态呢?那么也可以假设那个高手穿全身板甲,手持长矛,那这五十个训练了三五天的普通人,也能瞬间将他打残废?
要知道,投射类武器对单人武力的克制最为显著,然而即使是随处可见的细钢管,放在古代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神兵利器!精良的标枪、弓箭一般都是官军才有资格使用的武器,而起义的农民军很多时候只能用竹枪凑和一下。
刘裕的以一当千之战,是他还是北府军中层将领时,追击孙恩农民军发生的。而孙恩的军队是职业士兵吗?可能和真正的职业士兵一样,有复杂、精密的联合协作么?几千人的农民军,能轻松地达成默契,实现博斗中最简单、最简陋的联合协作么?
事实上,指挥是门极精妙的学问,人数越多,需要的组织、通讯手法就越复杂,人数的优势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优势反而是己方组织和通讯上的拖累,都不用举太远的例子,几年前的淝水之战,前秦军的表现就是最好的注解。
在古代战场中,一个人对付三五十个人,本身就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事。现代人可能会以为,当三五十条长矛从不同方位刺过来,一个人靠什么抵挡、躲避呢?——确实没法躲,因为三五十条长矛同时扎一个人这在战场上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事,
以一个人为圆心,1米为半径,他周围撑死了6、7个人,2米为半径周围最多也才20个人,3米为半径倒是勉强够得上三五十个人,不过那也没法刺了,只能端着。
上面这个例子,恰恰说明了为什么在战场上一个人对付三五十个人是可行的,人拿着武器的有效作用空间是有限的,而人周围能被攻击的空间也是有限的,再考虑地形因素,很多时候一个人上和三五十人对峙,但其实只会和最前面的五六个人战斗,在这种情况下凭借武器、战斗技巧,以及最重要的因素——心理,一个如刘裕一般的猛将,完全可以做到以一敌十甚至以一敌百。
而且,人是种群体性生物,恐惧、害怕这种情绪是会传染的,尤其是当同类在自己面前被杀死时,这种恐慌的情绪会被进一步放大,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军队很多时候连10%的伤亡都承受不了就崩溃了。只有到了近现代,军队对纪律、信念的例子压倒了本能的恐惧,才会在战场上视死如归,但东晋时代的古典军队,显然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孙恩的军队做不做得到这一点呢?
军队作战的常识,主要依靠的永远是纪律、士气、协作——那我们就来看看孙恩的军队在这方面的表现吧,
首先是军队的组成:“于是会稽谢鍼、吴郡陆瑰、吴兴丘尫、义兴许允之、临海周胄、永嘉张永及东阳、新安等凡八郡,一时俱起,杀长史以应之,旬日之中,众数十万。''短时间内弄出来的几十万”大军“,素质如何,不言自明。
军纪又怎样呢?——”宣语令诛杀异己,有不同者戮及婴孩,由是死者十七八...诸贼皆烧仓廪,焚邑屋,刊木堙井,虏掠财货,相率聚于会稽。“看来不怎样。
作为以宗教为名义起兵的军队,士气总该说得过去吧——”寻知牢之已济江,乃曰:''孤不羞走矣。''乃虏男女二十余万口,一时逃入海。惧官军之蹑,乃缘道多弃宝物子女。“一听北府正规军来了,连交战都不敢,就慌忙跑到海外,看来这士气也堪忧啊。
事实上,孙恩之乱闹得那么大,纯粹是因为东晋上层当时在乱搞,吴郡又承平日久,下层民众又多信五斗米,才闹得一发不可收拾。而一旦东晋政府反应过来,派出北府军这支正规军精锐出战,“恩退缩”“恩复还于海”“恩众大败”“恩复大败”的记载比比皆是。
明白了这个历史背景后,出身正规军的刘裕,凭借身上校尉级别军官的武器和铠甲,以及自己过人的搏击技术,对付一只除了人多外,素质、军纪、士气无一可取的军队,难道真的很难想象?
更何况,最开始刘裕并非孤军奋战,而是带了一支小部队,打到那个时候,孙恩那支千人队士气早就衰竭了。
所以,「高祖与数十人,觇贼远近。会遇贼至,众数千人,高祖便进与战。所将人多死,而战意方厉,手奋长刀,所杀伤甚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