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作为一代战神,刘裕为什么要将司马懿的后人灭族?

作为一代战神,刘裕为什么要将司马懿的后人灭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情感树木 访问量:654 更新时间:2023/12/6 9:26:58

公元363年,一位母亲刚刚生完孩子就咽了气。父亲穷得没钱请奶妈,左思右想,他决定将孩子扔掉。一个亲戚看他可怜,说:“孩子交给我吧。”亲戚家恰好也刚刚生了孩子,顺便匀出一口给孩子吃。父亲只好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因此他有了个小名叫做“寄奴”,大名是“刘裕”。刘裕成年后,靠在街上摆地摊卖草鞋养家糊口。原来卖草鞋后再称王的不只有刘备,看来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为了快速致富,刘裕入了赌场,没想到钱没赚到,却欠下大笔赌债。还不起钱的刘裕被债主捆在马桩上侮辱,断食断水好几天,险些丧命。侥幸逃脱后,刘裕又进行了一次豪赌,他参军了。在那个极其动荡的年代,当兵就意味着押上了自己的生命,赌未来功成名就。

一、从底层爬起,冲破门阀限制,凭得就是狠辣天性此时天下分为南北两半,北面正是“五胡乱华”时期。匈奴、羌、鲜卑、氐、羯等少数民族胡人各自为政,和汉人轮流建立了乱七八糟的数十个或强或弱、或大或小的国家。这些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断地造反、建国、兼并、火拼......局面十分混乱。南方的东晋被晋朝皇族司马家族掌控,主要在做两件事:北伐和窝里斗。东晋的皇帝,或者被废,或者成为傀儡,或者被杀,简直像走马灯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外部混乱,贵族内部夺权争斗,老百姓生活极度困难,起义此起彼伏。像刘裕这样为生活所困而参军的人不在少数,大多数都在战争中默默死去,就像一颗灰尘,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可是,在贵族垄断一切的社会中,穷人要想出人头地,除了用一条命来赌,也没有其他选择。

刘裕深深地明白这一切,自幼生活贫苦,他对功成名就有着超乎常人的渴望。上天待他不薄的是,他在军事方面有着非常惊人的才能。天赋加上努力,使得刘裕在战争中有如神助。公元399年,孙恩起兵造反。刘裕接到上级指令,带领数十人侦察孙恩军队的动向。不巧的是,刘裕的侦察兵小队遇上了上千起义军。起义军一哄而上,挥舞着长棍和刀剑。刘裕毫不畏惧,在随从战死大半的情况下仍手舞长刀,酣战不止,反而吓得人数众多的起义军掉头逃跑。这一幕被前来接应的部队看到,简直被刘裕的神勇惊得目瞪口呆。辛弃疾曾经写了一首《永遇乐》赞美刘裕: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在这场遭遇战中以一抵百,名声大震。此后,刘裕又与孙恩起义军多次相遇,屡战屡胜,直至最后逼得孙恩投海自尽。

随后,东晋权臣桓玄叛乱犯上,篡夺帝位。刘裕率兵讨伐,砍下了桓玄头颅并命人高悬示众,拥立司马德宗复位。恒玄是刘裕斩杀的第一位君主,后来他斩杀了一个又一个君主,变身为帝王杀手。刘裕控制了东晋朝政后,将目光投向了仍旧混战不止的北方。首先被斩杀的是南燕国君慕容超,接着被斩杀的是西蜀王谯纵,再接着被斩杀的是后秦皇帝姚泓。一连串的血腥杀戮出自于战争需要,也出于刘裕的狠辣本能。东晋的版图在刘裕的四处征伐下大大扩张,东晋内部的威胁也被刘裕一一肃清。刘裕再也不需要一张“忠臣”的标签来遮盖颜面,他开始对东晋皇族动手。

司马德宗曾经是桓玄手里的傀儡皇帝,桓玄篡位后,司马德宗被废。刘裕杀掉桓玄后,又将司马德宗复位为帝,即晋安帝。司马德宗不仅口吃说话不顺溜,而且愚笨到连冬夏都分辨不清,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这样的皇帝很好控制,所有的权力都掌握在刘裕手中。可是,有实无名并不能让刘裕满足。当时,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谶语:昌明之后有二帝。昌明指的就是晋孝武帝司马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司马曜之后,东晋还有两位皇帝,之后江山就要易主。而司马德宗正是司马曜之后的一位皇帝。为了验证这个谶语,刘裕就派人勒死了司马德宗,改立他弟弟司马德文为帝,即晋恭帝。司马德文十分清楚刘裕的野心,他很清楚皇帝的位置不会长久属于他。公元420年,在大臣的授意下,司马德文写了份禅让诏书,把江山给了刘裕。刘裕公然称帝,建立刘宋。

嗜血成性的刘裕能够就这样饶了司马德文吗?答案是否定的。他派下属张伟携毒酒一瓶,前去鸩杀司马德文。张伟不忍谋害故主,回去又难以交代,就叹道:“要毒杀主君却让自己活下去,不如死了!”竟然在路上喝下毒酒自尽。刘裕大怒,找到机会杀死了司马德文和他的夫人褚氏尚在襁褓中的婴儿。随后,刘裕派褚氏的哥哥假意去探望褚氏,将她引开。刘裕的亲信趁机翻墙进入晋恭帝室内,将毒酒放在他面前。晋恭帝摇头拒绝:“佛教中说,自杀的人转世不能再投人胎。”兵士便将他按在床上,用被子蒙住他的脸,用力闷死了他。随后,刘裕大开杀戒,将司马家的宗室几乎屠戮殆尽,几乎全族被灭。

从刘裕的本性上来讲,他经过多年的战争熏陶,早就对杀人习以为常。弱肉强食、强者为王始终是亘穿战乱始终的一条主线,因此,刘裕不会因为司马德宗是个白痴,对他毫无威胁网开一面,也不会因为司马德文顺从禅让而产生任何同情心。将敌人斩尽杀绝才是刘裕的生存法则,也是刘裕一生的行动准则,司马家族的覆灭不可避免。二、司马家族得位不正,刘裕有样学样,毫无道义上的亏欠司马家族在夺得皇位,建立晋朝时,所用手段就突破了道德底线,因此一直名不正言不顺,为人所诟病。而司马家族的统治历史,更是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天下人苦司马家族久矣,灭掉司马家族是天下人渴盼已久的事情。因此,不用背负任何道义上的责任。这也是刘裕敢于动手,毫不顾忌的原因之一。

司马家族的起家源于东汉末年,曹操爱才心切,看中司马懿,多次软硬兼施,邀请司马懿出山。曹操和之后的曹丕、曹叡都非常信任司马懿,对他委以重任。曹叡去世后,八岁的齐王曹芳继承皇位。随着司马懿权力越来越大,他渐渐露出了獠牙。公元249年,少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宗室子弟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们皆随同前往。司马懿趁机以太后名义下令,关闭了洛阳各个城门,不顾曹芳的安危,起兵控制了都城。当时曹爽手中有天子曹芳这张牌,他如果挟曹芳以令天下,未必没有胜算。司马懿当时许以曹爽身家生命无虞,可永享富贵。于是,曹爽便扔下军刀,投降了,心想自己还可以做个逍遥富贵翁。没想到曹爽回家后,司马懿就出尔反尔,将他软禁起来。并捏造了曹爽要造反的罪名,将曹爽以及一干亲信全部诛灭三族,所牵连者达五千余人。就这样,司马懿不顾曹操的知遇之恩,也不理会曹丕、曹叡的托孤之情,将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一网打尽,司马氏得以完全掌握了权力,控制了曹魏朝政。

司马懿去世后,儿子司马昭接受了曹魏的军政大权,完全将皇帝曹髦架空。曹髦见威权日去,国家政事自己不能作主,又常忧虑被废受辱,打算在殿上召集百官废黜司马昭。没想到事情败露,曹髦迫于无奈,只好带兵讨伐司马昭。司马昭早已收买了曹髦的亲信成济,成济趁曹髦不备,从背后用利刃刺死曹髦。司马昭闻讯大惊,假惺惺地伏在地上说:“天下人该怎么议论我啊!”随后,他又将所有罪名归于成济,将他斩杀。成济不服罪,光着身子跑到屋顶,破口大骂,被军士射杀。在此之前的朝代中,皇帝位置要么是先皇帝禅让,要么是反对者逐鹿天下,胜出者得。作为皇帝的近臣,弑君以夺取权力,完全违背了有史以来正统教育中宣传的“忠君”思想。为天下之大不讳,实在是突破了当时人的底线,令人不齿。

司马昭弑君后,立曹氏子弟曹璜为傀儡天子。当然实际的大权全部掌握在司马昭手中。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将这种不齿进一步进行了发挥,他在父亲弑君夺权的基础上,于公元266年,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定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从司马懿、司马昭到司马炎,为晋朝开国立下最大功劳的三位司马,所作所为均十分狡诈暗黑,不守信义,不重恩情,为了权势无所不用其极,违背了正统思想,因此一直为人所诟病。而他们造成的礼崩乐坏,导致司马家族所建立的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朝代。司马炎很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个白痴儿子司马衷做皇太子,他希望能够通过司马衷将皇位传递给他看好的孙子司马遹。没想到的是,司马炎的如意算盘完全落空。他替司马衷娶的彪悍皇后贾南风,杀死了司马遹。也将司马家族搅和得翻天覆地。

八位司马家族的王爷趁机开始了夺位大战,兄弟相残、弑君夺位、背信弃义。在“八王之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八王之乱死了七个司马王爷,数十万生灵涂炭,西晋因此分崩离析。周边的少数民族趁机作乱,“五胡乱华”时代来临。这个时期黑暗得让人难以想象,乱世中,人命如草芥。老百姓可遭了殃,一遍又一遍地被大清洗。特别是手无寸铁的汉人,他们身陷于一个不亚于地狱般悲惨的境地。面临的只有死亡、死亡、死亡......汉人几乎面临着灭种的危机。这样的司马家族遭受到天下人的唾骂,将他们灭族几乎是众望所归。虽然刘裕也是弑君夺位,却并没有道德上的亏欠感,反而有种拨乱反正的道德优势,还能赢得民心。刘裕何乐而不为呢?

三、为了坐稳江山,排除一切不稳定因素刘裕称帝时已经57岁,在那个人均寿命较短的年代,刘裕实属高龄。他的长子刘义符才14岁,刘裕不得不担忧万一自己有个不测,年幼的儿子如何稳固根基不稳的刘宋呢?因此,刘裕不得不消除一切有可能产生动乱的根源。1】司马家族根基深厚,很可能会卷土重来东晋的司马家族虽然没干什么好事,但是传承了十几位皇帝,根基深厚,宗室子弟数不胜数。一旦有机会,司马家族很可能卷土重来。而司马德文的存在就给了前朝旧臣和宗室子弟们一个念想,刘裕一旦有不测,一定会有人拥立司马德文复辟。到时候刘宋王朝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动荡。

2】门阀豪族与寒门子弟的斗争白热化自曹魏以来,无论是朝政大权还是地方权力几乎都操持在门阀豪族手中。刘裕的上位,以及刘裕的很多寒门下属,无疑是打破了门阀豪族垄断权力的局面。引起了世家大族的极度不满。世家大族瞧不起出身寒门的刘裕,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中,都表现出了轻视和抵抗。刘裕毫不犹豫地斩杀司马德文,用血腥手段震慑世家大族,就是正告天下:天地已经换了,寒门子弟也可坐高位,掌重权。而接下来对司马家族的屠戮,更是明晃晃地对门阀豪族的打压,虽然手段稍嫌粗暴,但不能不说是有效的招数。担心江山不稳的刘裕大举屠刀,几乎将司马家族全部灭门。可是,他所担心的事情并没有避免,刘宋王朝只存在了59年。而且从他的儿子刘义符开始就波折不断。

四、天道好轮回,刘裕家族也陷入了杀君篡位的循环刘裕虽然骁勇善战、雄才大略,但是他的后代却是一代不如一代。刘裕死后,其长子刘义符即位为宋少帝。因为喜好游玩、不听劝谏,被朝臣废掉,之后死于非命。刘裕第三子刘义隆继位后,公元453年,被其子刘劭所弑,是子杀父。从这开始,到479年宋顺帝刘凖禅位萧道成止,在长达二十六年的时间里,刘宋皇室都在上演自相残杀的惨剧。这一幕与晋朝司马家族何其相似!萧道成临终前,针对刘氏宗族的互相残杀,深有感触地说:“宋氏如果不是亲骨肉之间互相残杀,外姓人怎么会有可乘之机?”刘裕屠杀司马皇族一事对后世确实产生了不良影响,后世的禅让之君几乎都难以保全性命,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会伴随着血雨腥风。

感谢阅读,点个关注再走呗~

标签: 刘裕司马懿桓玄司马昭曹爽司马炎

更多文章

  • 从赌徒无赖到开国皇帝:草根皇帝刘裕的开挂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刘裕,皇帝,无赖,桓玄,刘邦,刘宋,王镇恶

    如果说历史上的开国皇帝起点最低的,自然是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大一统的朱元璋了,但是除了朱元璋之外,还有一些出身低微的草根皇帝,这其中就有老刘家的两个人,一个是开创汉朝四百年基业的汉高祖刘邦,一个就是刘邦兄弟刘交的后人开创南朝的宋武帝刘裕。宋武帝刘裕不过对比自己的老祖宗,刘邦好歹还是一个泗水亭长,而刘

  • 宋武帝刘裕北伐:背景以及失败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宋武帝,刘裕,北魏,王镇恶,姚兴

    前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为了篡权的战争数不胜数,因为面对至高无上的权力,没有人可以做到不心动。但是一般情况下篡权的人都是稳扎稳打,做好一切谋划才会行动,比如司马家族,夺取了曹魏政权,靠的就是他们家人的谋略与严密计划。而且一般情况下篡权的人会为了得到政权,专门发起战争。像刘裕这种,在讨伐别的国家之后,直

  • 为何有人说刘裕被称为南朝第一帝

    历史解密编辑:失忆的蝴蝶PLUS标签:刘裕,平定,皇帝,高欢,王敦,宇文泰,檀道济

    刘裕,字德舆,小字寄奴。大头兵起家。刘裕是当之无愧的两晋南北朝第一牛人。刘裕出身贫寒。一步一步完全是靠自己的能力成为东晋权臣。刘裕,宇文泰,高欢堪称南北朝三大军事大家。在五十八的时候,刘裕最终篡位登基。非常不易。尤其是在南北朝这种门阀世家最鼎盛时代。刘裕是刘牢之帐下普通士卒出身。作为普通士兵打仗勇敢

  • 刘裕两次北伐,实现“七分天下,而有其四”,英雄胆魄不输孙权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刘裕,孙权,桓玄,刘邦,朱元璋

    文|荣荣编辑:钟毓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封建君主统治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在这段时间当中,曾先后出现了四百多位皇帝,而其中有不少的开国皇帝,他们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为后代子孙们,为中国历史的延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过,每每谈到开国皇帝,我们总是会先想到那些实现大一统的皇帝们,比如秦始皇、汉高

  •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带你看宋武帝刘裕的发家史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刘裕,桓玄,桓温,刘邦,宋武帝,南北朝,国防政策,军事制度,军事政策

    常州,地处江苏南部,夹在南京与无锡中间,别称龙城,如今颇为发达。一千六百年前,已经是东晋末年。彼时,东晋北方有许多民族建立政权,与其爆发了多年的战乱。再加上东晋还未出现科举制,老百姓无法通过考试实现阶级跃迁,高门大阀则任人唯亲,贪污腐败,因此这个本就日暮西山的国度早已是岌岌可危。在这个内外凋敝的时代

  • 刘裕已经掌握大权,为何还要灭司马懿后人满门?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刘裕,司马懿,桓玄,刘宋,刘毅,诸葛亮

    谈起三国这本书,相信大多读者不会陌生,在这部四大名著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桃园三结义的兄弟情谊、更有尔虞我诈的勾心斗角,而在《三国演义》之中,更是有着几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良将谋士,也正是他们的锦囊妙计相助魏蜀吴三国在乱世之中行程割据。 谈到治国能臣我们不得不说起诸葛亮,不过作为

  • 出身不好没资本怎么办?南朝雄主刘裕做出了很好的解答

    历史解密编辑:有史标签:刘裕,平定,刘宋,东晋时期

    话说又要到一年一度的就业季了。很多在校生感到惶恐:那就是就业局势有些困难。尤其是这些年,由于文凭大放水的关系,北大博士也只能当个小城管。这让很多家庭出身一般,没什么像样资本的大学生感到纠结。其实,个人觉得,出身不好没资本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比如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就给了后世的人一个很好

  • 刘裕初登场:以数百人面对孙恩一万余人,英勇作战吓退敌军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刘裕,孙恩,太守,晋军,刘裕初,孙恩(东吴),三国

    孙恩初起于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十月,年底即被刘牢之、谢琰之军赶人海岛。东晋朝廷担心孙恩再度登陆,即命令谢琰率领徐州刺史府文武兼任会稽太守、都督五郡诸军事,驻守在海岸线。果然,第二年,隆安四年五月,孙恩真的再度从海岛率军朝会稽杀来。孙恩之所以能够卷土重来,主要与刘牢之、谢琰措置失当有关。刘牢之的北

  • 北魏攻宋河南之战:刘裕刚刚病逝,拓跋嗣就发兵南下

    历史解密编辑:调侃历史标签:刘裕,拓跋,北魏,刘宋,奚斤,太守

    对于拓跋嗣而言,他一直没有忘记刘宋占领的滑台等黄河以南的土地曾是北魏的领土。刘裕在世的时候,拓跋嗣畏于刘裕的威名,不敢有所行动。当他听说刘裕已死的消息后,拓跋嗣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发兵攻取洛阳、虎牢关(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滑台(今河南省滑县)三个黄河以南的军事据点。白马公崔浩首先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

  • 刘裕灭南燕,慕容超弃用良策并非蠢笨,刘裕建移动城池化解劣势

    历史解密编辑:月色如遇梦标签:刘裕,慕容超,南燕,北魏

    刘裕击败桓玄,掌控东晋朝政后,队内减轻赋税,休养民力以待时机,而北方则是一直处于动乱之战,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并没有一个强大且国祚绵长的政权出现,这也给了刘裕北伐的时机。东晋义熙五年(409),刘裕率军北伐南燕,并于次年攻克南燕都城广固,俘获南燕末代帝王慕容超,也是慕容氏在位的最后一位帝王,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