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诗词里的微历史|王绩《野望》:一位隐逸诗人的苦闷和彷徨

古诗词里的微历史|王绩《野望》:一位隐逸诗人的苦闷和彷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大众日报 访问量:246 更新时间:2023/12/28 8:25:15

野 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585—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隋朝大业年间,王绩被举荐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当时,王绩不想在朝中做事,于是被任命为六合县丞。但王绩嗜酒如命,常荒废公务,被弹劾罢官。当时,天下渐乱,王绩于是回归乡里,靠耕种黄河小洲上的十六顷田地为生。

王绩有奴婢数人,一年到头靠种植黍米,春秋酿酒,养殖大雁以及种植药草赖自给自足。

王绩床头放有《周易》《老子》《庄子》等书,其他的书很少读。想见自家兄弟了,就渡河回家。坐着牛经过酒肆时,酒瘾上来,有时一留就是好几天。

王绩曾经游览北山东皋,著书时自号“东皋子”。他的诗作多以山水田园和美酒为题材,诗风质朴自然,真率疏放,别具一格,后人辑有《东皋子集》五卷。今天要欣赏的《野望》就是与东皋有关的名作。

《野望》大意是:黄昏时分站在房屋东边的高坡四望,不知道该归依何方。眼前树木都染上秋天的色彩,每座山都落满了落日的余晖。田间小路上,放牧的人赶着牛犊回家,猎人的马匹驮着野兽归来。我东张西望相互并不认识,只能咏一首唱歌怀念古时采薇而食的隐士。

《野望》一诗写隐居之地的山野秋景,于萧瑟安逸的景色描写中透出孤寂和怅惘的心境。

这首诗放在《全唐诗》中看并不特别出色,但问题是他作于初唐,而且摆脱了南朝以来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诗坛上别具一格,而且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所以分量不轻!

本诗题目是野望,首联提笔即写“东皋薄暮望”,点明野望的时间、地点,接着用一个“望”字紧扣主题,题文呼应。随即作者自问“徙倚欲何依”,情绪急转直下,给人茫然和苦闷之感,奠定全诗情绪基调。

接下来颈联和颔联中入诗景物皆山野景色以及傍晚特有场景,尤其是用野望所见之牧人和猎马踏着暮色回家,映衬自己“徙倚欲何依”的心境。自然而然引出尾联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可以说整首诗情绪转圜自然流畅,一气呵成,毫无矫揉造作之感,的确是初唐诗作中的上乘佳作。

孟子说,知人论世。前文提及,王绩在大隋时曾经因醉酒被弹劾回乡。唐高祖李渊武德初年,王绩以原官职待诏门下省。按照惯例,朝廷每天供应酒水三升,有人问王绩:“待诏有什么乐趣?”回答说:“美酒值得留恋。”侍中陈叔达听说后,特批每天供应王绩美酒一斗,被时人称为“斗酒学士”。

太宗贞观年间,因为生病,王绩罢官,后又调到吏部待命。当时太乐署史焦革家善于酿酒,王绩一听,直流口水,强烈要求担任太乐丞,但吏部以“专业不对口”拒绝。王绩一再请求,吏部相关领导最后点头同意。

后来,焦革去世,焦革的妻子又不断地给王绩送酒。不料一年后,焦革的妻子也去世了。王绩伤心了说:“难道是老天不让我尽情享受美酒吗?”于是辞官而去。

无官一身轻的王绩回乡后开始闷头研究酿酒技术,追述焦革的酿酒法为酒经,又采集杜康、仪狄以来酿酒专家的方法为酒谱,并在住家的东南边巨石上建造了一座杜康祠,尊杜康为老师,焦革作陪享受祭祀。

王绩酒量惊人,可以五斗不醉,著有《五斗先生传》,并撰写《酒乡记》作为“竹林七贤”刘伶《酒德颂》的续篇。有人备酒邀他时,不论其人身份贵贱他都欣然前往,但刺史崔喜请他相见,他拒绝说:“怎么能坐着召唤像严君平那样的人?” 刺史杜之松是王绩的老朋友,邀请王绩前往讲礼,王绩回复说:“我不能到地方官那里行繁琐的礼节,谈论无用的糟粕,丢掉醇厚的美酒。”杜子松不以为怪,逢年过节时总送给酒肉。

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到王绩的恃才放旷和当时社会氛围的的宽松通达,这和后来的酒仙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做派一脉相承。

除此之外,还可以看到,王绩彻底辞官后,生活富裕逍遥,和大隋年间因醉酒被弹劾丢官的生活境遇大相径庭。所以笔者个人觉得,《野望》一诗的写作时间更像在隋朝末年第一次罢官时,而非贞观年间彻底远离官场后。当然,文人多情绪化,随便某个时候见景生情,情绪低落而吟出像《野望》一样色调灰暗的诗歌也是有的。

文末附录王绩的另一首名作《石竹咏》,请欣赏。

石 竹 咏

王绩

萋萋结绿枝,晔晔垂朱英。

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

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

昔我未生时,谁者令我萌。

弃置勿重陈,委化何足惊。

更多文章

  •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韦丛与元禛的爱情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心恬澹标签:韦丛,元稹,修道,半缘君,富贵,爱情故事,元禛

    韦丛长得端庄秀丽、性格温婉贤惠,出身在书香门第,富贵之家,家里世代在朝为官。韦丛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通晓诗文。出身富贵的她,却不慕富贵,不慕虚荣。二十岁时,太子少保的父亲韦夏卿将她嫁给二十四岁元稹。此时的元稹,科举落第,算不上一门好姻缘,不过韦夏卿更加看中的是元稹的才华。虽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

  • 瀛奎律髓07·卷三怀古类,李群玉怀古诗如何用典故?

    历史解密编辑:老街味道标签:李群玉,郑公,处士,典故

    前言继续欣赏瀛奎律髓卷三怀古类作品。方回在五律中还选了储嗣宗的《经故人旧居》,颔联佳: 古书-无主散,废宅-与山隣。这首诗怀念故人,而不是怀念古人。另有周贺《送康绍归建业》,警句也出自颔联: 帝业空城在,民田坏塚多 。这首诗是送别诗,不知道为什么归入了怀古类。下面看一首李群玉的怀古诗,其实也像写景怀

  • 冬至诗词|戎昱:“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

    历史解密编辑:榆木斋标签:戎昱,刺史,县令,行伍,唐朝,艺术家,书法家,冬至诗词

    戎昱冬至诗词赏析:“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文:枯木《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中唐】戎昱去年长至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戎昱(róngyù),中唐诗人,生卒年不详。《唐才子传·卷三·戎昱传》记载,“

  • 唐代诗人戎昱的十首古诗,其诗悲气纵横颇为感人,多写边塞戎旅诗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戎昱,诗人,杜甫,塞下曲,岑参,边塞,唐代,边塞戎旅诗,唐朝,书法家,艺术家

    戎昱,唐代诗人。荆州人,郡望扶风。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青年入蜀,有诗赠岑参,曰:“童年未解读书时,诵得郎中数首诗。四海烟尘犹隔阔,十年魂梦每相随。虽披云雾逢迎疾,已恨趋风拜德迟。天下无人鉴诗句,不寻诗伯重寻谁。”宝应元年,戎昱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广

  • 最美诗词 |《送二兄入蜀》卢照邻

    历史解密编辑:喵咪文学标签:关山,诗词,李白,长安,诗人,唐朝,卢照邻,千古名句,送二兄入蜀

    送二兄入蜀——唐·卢照邻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译文游子要踏上关险山高的旅途,这里是繁华热闹的长安城。在这里我们分手告别,默默相望哀伤得说不出话。注释关山:这里指入蜀的关隘山川。客子:旅居异地的人,这里指二兄。花柳:古指游赏之地,这里形容繁华。帝王城:指长安,自汉至唐,不少帝

  • “初唐四杰”卢照邻在春节时写的一首诗,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王勃,杨炯,年年,李治,诗人,唐朝,卢照邻,骆宾王,初唐四杰

    卢照邻,初唐诗人,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卢照邻小的时候非常聪明,获得赏识,获得提升,一直到都尉。但他患了“风疾”(可能是小儿麻痹症或痳疯病),因

  • “高明素闲”政治家卢照邻的形象塑造与政治实践

    历史解密编辑:甜腻小猫迷PLUS标签:李治,唐朝,诗人,卢照邻,高明素,唐玄宗,政治家,政治实践

    引言卢照邻是中国唐代历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高明素闲”政治家,他为江南水利体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马嵬坡之役和玄武门之变两场关键战役中表现突出,并在官场遭遇险境后依然取得了斐然成果。除了其丰硕的政治实践,卢照邻的思想对于中国历史也有着重大影响,特别是他对政治观念、社会意识和道德操守的转变和实践。卢照

  • 卢照邻:中国历史上命运最悲惨的诗人,病魔缠身,最后投水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卢照邻,李白,诗人,杜甫,白居易,高适

    卢照邻:颖水知君苦,波拥沉疴人 历史上文人命运多舛者多多,有怀才不遇,有贫困潦倒,有疾病缠身,三者占其一便算是悲催了,但有一人把三者全部拥入怀中,生死两茫然,最后是在绝望中自沉颖水而死,这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 卢照邻是我知道的文人中最为悲惨之人,明代张燮《幽忧子集题词》有言:“古今文士奇穷

  • 【读书时间】卢照邻因病拜名师

    历史解密编辑:医药卫生报标签:卢照邻,孙十常,王勃,骆宾王,杨炯

    唐朝初年,文坛上出现了四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唐诗揭幕人,后人称之为“唐初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唐初四杰”都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之人,命运最为悲惨的,则莫过于卢照邻。卢照邻的不幸,是因为多病。但从来祸福相依,不幸的卢照邻却有幸找到当时的第一名医孙思邈为其治病,更为有

  • 生命的最后时刻,卢照邻写出了人生最精彩的篇章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诗人故事标签:卢照邻,诗歌,行路难,闻一多,初唐,自怜

    初唐四杰之卢照邻 08人生贵贱无终始,倏忽须臾难久恃。1在“夜伴饥鼯宿,朝随驯雉行”的艰难岁月里,对于生命和人生的得失,卢照邻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一直风流不羁的他,第一次将自己沉淀下来,他回顾自己的一生,试图琢磨苍天的深意,在天地万籁之际,聆听宇宙的密语。在那篇思绪庞杂的《五悲文》里,他思绪凌乱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