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刘姓皇帝,刘裕与刘备的经历何其相似,他们都是汉室宗亲,年轻的时候都曾卖鞋过日子,并且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占据了大块的地盘。当然了,刘裕取得的成就似乎要高于刘备许多,相较于刘备的三分天下,刘裕则是占据了南方的半壁江山。
一、从“卖鞋郎”到猛将
刘裕出生在东晋时代,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先祖是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但到刘裕出生的时候家境已经衰落、十分贫寒了。
刘裕出生在丹徒县京口里,还在襁褓中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留下孤儿寡父艰难度日。
在这种情况下,刘裕的父亲刘翘就想把他扔掉,好在同郡人刘怀敬的母亲是刘裕的姨母,她把刘裕接过来抚养,为此还断了刘怀敬的奶来喂养刘裕。
正是因为从小寄养在别人家里的原因,刘裕有了“寄奴”的这个小名。
刘裕从小志向远大,由于家境不好,没有受过良好教育,认识的字也不多,从少年时代起就学会很多生存的营生。刘裕不仅会砍柴、种地、打鱼,还依靠贩卖鞋子来维持生计,这一点与刘备也很相似。与此同时,刘裕对继母很孝顺,远近闻名。
公元399年11月,孙恩在会稽起兵反晋,东南八郡纷纷响应,东晋朝廷派前将军刘牢之前往镇压。刘裕这时加入军旅,效命于刘牢之。成年后的刘裕人高马大,“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作战中,刘裕不仅很勇敢,而且有计谋,刘牢之很欣赏他,提拔他担任参军一职。
在长达数年的平叛行动中 ,刘裕多次充当先锋,一次次打败敌军,军事才干得到显露,更重要的是,刘裕的部队军纪严明,不骚扰百姓,受到百姓称赞。
二、延续东晋政权,大权独揽
公元402年,刘裕率水军继续追讨孙恩,迫使孙恩投海而死。孙恩虽然没能成功推翻东晋的统治,但消耗了东晋的兵力,给盘踞在长江中游荆州一带的桓玄以可乘之机。
桓玄是东晋大司马桓温的儿子,趁乱占据了荆州,不服从东晋朝廷的调遣。孙恩失败后,桓玄率兵攻打东晋,东晋骠骑大将军司马元显领兵迎击,刘牢之、刘裕都参加了这场战役。
司马元显和刘牢之先后被杀,刘裕见状,就投靠了桓玄。此后,刘裕屡立军功,在北府军中也很有威望,所以桓玄对他高看一眼,任命他为中兵参军。
公元403年初,孙恩的妹夫卢循再次起兵,桓玄派刘裕讨伐。刘裕取得大胜,因功被任命为彭城内史。
桓玄这时有了篡夺东晋皇位的想法,他对司徒王谧说刘裕气度不凡,真是人中豪杰。桓玄对刘裕刻意拉拢,倍加恩宠。
但桓玄的妻子刘氏多次劝桓玄除掉刘裕。桓玄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正要荡平中原,这时候需要刘裕担当重任。等平定关中、河北后,再解决刘裕的问题也不迟。
桓玄为巩固权力,对原来的北府军加以限制,试图将其瓦解,引起北府军将领们不满。
刘裕则暗中联络这些人,伺机对桓玄发起反攻。这时,桓玄接受晋安帝的禅让,取代了东晋皇帝称帝。桓玄之前的封地在古楚国,所以新政权定国号为“楚”,历史称为“桓楚”,一般只是将其视为东晋王朝下的一个伪政权。
公元404年二月,刘裕以打猎的名义,聚集了北府军旧部1700多人,在京口起兵,消灭了桓楚在这里的势力,然后传檄四方,号召大家一起来反对桓玄的统治。
在打败桓玄之后,刘裕并不居功,把退位的晋安帝迎请到建康,东晋政权得以延续,但实权却被刘裕掌控。
三、结束东晋,统一南方
东晋自南渡以来一直面临来自北方的威胁,祖逖、庾亮、褚裒、殷浩、桓温等人都为此先后北伐,可没有一个人能成功。
为壮大自身力量,刘裕也决心兴师北伐。公元409年,南燕主慕容德死了,他的侄子慕容超继位,之后纵兵肆虐淮北,虏走东晋的两位郡太守,还掠走1000户百姓,这正好给了刘裕一个北伐的借口。刘裕立即上表出师,之后率晋军向北挺进。
晋军在刘裕指挥下一路高歌猛进,攻占了南燕多处重镇,最后直逼近南燕都城广固。广固之战虽然打得很艰苦,但南燕最终失败了,末代皇帝慕容超带着身边几十个人逃出城,最后被抓,南燕灭亡。
东晋后期,汉人谯纵在蜀地建立后蜀政权,治政范围涵盖四川盆地大部,前后立国九年。
公元413年,刘裕指挥晋军攻进成都,谯纵自杀,谯蜀灭亡,刘裕将巴蜀地区纳入东晋版图,之后又挥师进攻汉中,将汉中并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公元416年,刘裕已经统一了整个南方,势力范围还远涉北方许多州郡,刘裕一个人掌握着徐、南徐、豫、南豫、兖、南兖、青、冀、幽、并、司、郢、荆、江、湘、雍、梁、益、宁、交、广、南秦等22个州。
公元419年10月,东晋皇帝为刘裕晋爵为宋王。刘裕虽然出生在京口,但他祖上世代居住在彭城,这里是春秋时期宋国的旧地,所以刘裕为自己的封国取名为“宋”。
在刘裕的控制下,东晋已经名存实亡。刘裕很相信一本神秘预言书上的话:“昌明之后,尚有二帝。”他认为,“昌明”指的是晋孝武帝司马曜,因为他的表字是“昌明”,根据神秘预言,他的后面还有两位皇帝。
东晋这时的皇帝是晋安帝司马德宗,刘裕就派人将其毒死,另立琅邪王司马德文为新皇帝。此后,刘裕希望司马德文能以禅让的形式把皇位让给自己,又难于开口。
于是,刘裕召集大臣们饮宴,席间若无其事地说自己打算把官职、爵位奉还皇上,回到家中颐养天年。大臣们都假装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只好一味地称赞刘裕的功德,只有中书令傅亮明白了刘裕的意思。
傅亮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司马德文把皇位禅让给刘裕,并草拟了退位诏书。司马德文看完欣然同意,亲自抄写了一遍。司马德文对左右说桓玄之乱的时候晋朝已经失掉天下,后来幸赖宋王才得以延续将近20年,今天禅位给宋王,自己是心甘情愿的。
公元420年6月,刘裕取代东晋皇帝称帝,将司马德文降为零陵王,东晋灭亡。刘裕改国号为“宋”,史称“南朝宋”或“刘宋”。
四、推行改革,革除弊病
刘裕出身贫寒,完全靠个人的能力和努力开创了一番事业,成为开启一个时代的重要人物,被认为是一代雄杰。
刘裕掌握权力期间积极推行改革,革除东晋后期的一些弊病,缓和阶级矛盾,推动生产发展,这些都受到后世的高度评价。
晋朝建立后门阀盛行,体现在经济上就是土地兼并情况严重,从西晋到东晋,对这一现象都没有拿出有效解决办法。刘裕掌权后,政治上抑制门阀,经济上抑制兼并。
刘裕进行了户籍改革,让所有人都必须拥有户籍,为编定统一户籍,刘裕下令重新划定郡县疆界,调整隶属关系,清查隐匿漏户,重点清理豪族隐占的私属,将其纳入国家统一管理。这项改革称为“土断”,它侵犯了大族的利益,一开始遭到了抵制。
刘裕面对这种情况,丝毫不手软,曾下令处死了藏匿1000多名脱离户籍逃亡者的虞亮,诛灭了刁氏一族,震慑了豪族,土地兼并现象得到明显遏制。经过改革,政府的收入大为增加,扩充了兵源,实现了“财阜国丰”。
刘裕还大力整顿吏治,对“骄纵贪侈,不恤政事”的官员给予严厉惩罚,严重者予以处死。
在人才选拔方面,“申明旧制,依旧策试”,用考试的办法对这些“后备干部”加以甄别。
同时,刘裕重用寒族,要求恢复九品中正制设立的初衷,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刘裕掌权期间,一批出身寒微的人得到任用。
刘裕还改革刑律,原则是轻刑,曾下诏:“刑罚无轻重,悉皆原降。”
刘裕还多次下令减免税役,严禁地方官员滥征租税和徭役,宫中和官府需要的物资一律采取购买的办法获取,照价给钱,“与民和市”,不得随意征用。
更为难得的是,刘裕本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很重视发展文化事业,曾下令广收遗散的书籍加以保护。由于战乱,大量典籍失散,东晋官方藏书不到万卷,到刘宋初年增加到6万多卷。
刘裕不仅军事、政治才能突出,而且清心寡欲,生活简朴,平时的衣服和住所都很朴素,后宫的嫔妃也不多。
刘裕把所有的财产都放在国库里,后宫中的妃嫔也没有私藏,厉行节约,没有人敢奢侈浪费。刘裕的女儿出嫁时,嫁妆也不过20万钱,没有锦绣等任何奢侈品。
刘裕结束了南方的混乱局面,对历史做出了贡献。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认为:“裕之为功于天下,烈于曹操。”可见评价之高。
五、杀前朝皇帝司马德文,名声受损
然而,从后世的总体评价看刘裕似乎不如曹操,这主要缘于他有一个被后世诟病的地方:杀死了已经将帝位禅让给自己的东晋皇帝。
在此之前,历史上也有过几次着名的禅让,如汉魏禅让、魏晋禅让,但退位的皇帝都受到了优待,都能得到善终,而刘裕没有这样做。
东晋皇帝司马德文退位后,刘裕仍然认为他是威胁,而想把他除掉。
有一次,刘裕把一瓦罐毒酒交给前朝琅邪郎中令张伟,让其毒死司马德文。张伟则认为毒杀自己君王而求活命,还不如一死,便在路上打开了瓦罐,把毒酒喝了,自杀身亡。
司马德文也感到自己随时会遭到毒手,因此平时都只跟王妃褚灵媛住在一间屋子里,就连煮饭烧汤都要在床前盯着,饮食全部由褚灵媛王妃亲手操办,刘裕一时半会儿没有机会下手。
公元421年11月,刘裕派王妃褚灵媛的哥哥褚淡之去探望他们,然后让自己亲兵暗中跟在后面。王妃褚灵媛听说哥哥来了,就打开门出外相见,刘裕的亲兵则乘机翻墙进到司马德文的屋里。
亲兵把毒酒放在司马德文的面前,逼他饮喝下,司马德文为了活命,拼命摇头拒绝。
这时亲兵上前,把司马德文按倒在床上,用被子蒙住脸,把司马德文杀死了。
刘裕将已经退位的晋恭帝司马德文杀害,开了禅让制的一个坏头,并最终连累到自己的子孙。
公元422年5月,刘裕在建康病逝,临终前托孤几位大臣,辅助太子继位。57年后,刘宋最后一个皇帝宋顺帝刘准被权臣萧道成所逼,将皇位禅让给萧道成,之后也被杀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