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裕的驾崩:对皇位安排并没有效果,刘宋的政治危机开始显现

刘裕的驾崩:对皇位安排并没有效果,刘宋的政治危机开始显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调侃历史 访问量:1050 更新时间:2024/1/15 11:33:15

宋武帝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对于刘宋王朝而言,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代枭雄宋武帝刘裕驾崩了!

刘裕在位三个年头,照实际时间计算,他仅在位一年零十一个月。在此期间,他一直忧虑着帝国的未来,这种深深的忧虑除了政治基础不牢固以外,还因为他的帝国缺乏一个成熟的继承人。史书记载,刘义符在东宫的时候,就喜欢与一帮小孩嬉戏打闹,谢晦对宋武帝刘裕说∶“陛下年龄已大,应当考虑后世。社稷神器很重,不能让无才之人充任。”由于刘裕是武将出身,“轻狡无行”,文化程度不高,又一直忙于争权夺利,无暇顾及诸子的教育,且他晚年得子,对孩子们比较溺爱,因此,刘裕的孩子们缺乏教养,性格粗鲁,不符合当时的标准。

在当时看来,皇太子刘义符不具备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潜质,因此,刘裕一度也想废黜刘义符,另立太子,而根据年龄大小,如果废黜刘义符,下一个就轮到老二庐陵王刘义真。刘义真“美仪貌,神情秀澈”。刘裕曾对他十分钟爱,北伐之际,还特地带上他随军,并且,刘裕很早就将自己的好友谢裕的女儿迎娶为刘义真的王妃。史书又称刘义真“聪明爱文义”,“与陈郡谢灵运、琅邪颜延之、慧琳道人并周旋异常,云得志之日,以灵运、延之为宰相,慧琳为西豫州都督”。刘义真不会不知道假设刘义符被废的话,按照顺序,自己最有希望被立为太子,因此,言行轻率的他曾狂妄地说,自己得志的时候,将任用谢灵运、颜延之为宰相,以慧琳为西豫州都督。

这里涉及到刘义真集团内的三个重要人物∶谢灵运、颜延之和慧琳和尚。

除了《宋书·刘义真传》明确说明的这三人以外,与刘义真交好的尚有范泰,到宋文帝元嘉初年(公元424年)的时候,范泰曾上书宋文帝要求给刘义真在恢复封爵的基础上,再追赠更高的官位,在这篇奏表中,范泰称自己“但猥蒙先朝忘丑之眷,复沾庐陵矜顾之末”云云,可见他是与庐陵王刘义真交往甚密的。范泰是范宁的儿子,深得刘裕的爱赏,但由于他嗜好喝酒,一直没有被委以政事之官,对此,范泰内心也很不满,也与徐羡之、傅亮等执政大臣有矛盾。

刘义真身边的人都是执政大臣徐羡之等人的对立面,这不能不令徐羡之等人感到十分忧虑。徐羡之派遣范泰的第三子范晏,劝诫刘义真不要与谢灵运等人交往下去了,但刘义真却回答∶“谢灵运空灵随意,颜延之狭隘浅薄,两人正是魏文帝所说的很难以名节自立的一类人。只是我与他们兴趣爱好相同,才与他们交游。”

如果刘义真继续与谢灵运等人交往,势必会危及到徐羡之等人的权位,而刘义真又不同意与谢灵运等人断交,这让徐羡之等人非常担忧。因此,当刘裕问及如果废黜太子刘义符,刘义真是否是合适的太子人选时,谢晦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臣下请求前去观察观察。”刘义真见到谢晦以后,准备好好表现一番,他兴味盎然地要与谢晦清谈,但是谢晦却不怎么在意。谢晦回去复命,刘裕说∶“刘义真的品德低于才能,不具备一位嗣君的素养。”谢晦的话立即起了作用。永初元年(公元420年)的庐陵王刘义真还是扬州刺史,到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他就被免去了扬州刺史一职,只挂一个司徒的空名,到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刘裕驾崩前,他又被改任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南豫州(治所历阳,今安徽省和县),被赶出了京师。

宋武帝永初三年(公元422年)三月,时年六十岁的刘裕生病了,太尉、长沙王刘道怜,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护军将军檀道济五人入宫服侍刘裕。也就是在此时,刘宋执政大臣将刘义真赶出了京师,这也意味着刘义真已经失去了夺嫡的资格。

五月,刘裕再次发病,他精心挑选了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四人作为辅政大臣,而后,将太子刘义符召来,叮嘱他说∶“檀道济虽然有才干谋略,但没有大的欲望,不像他的哥哥檀韶那样难以驾驭;徐羡之、傅亮二人应该没有二心;谢晦一直跟从我征战,懂得一些机变,如果出现问题,肯定会出在此人身上,稍后,可以将他打发到江州或者会稽郡。”刘裕亲自写下手诏,他规定∶“朝廷不再另外设置别府,宰相兼任扬州刺史的话,可以拥有一千名甲士保护;如果处于关键位置的大臣,确需予以保护的话,也必须从宫廷禁卫军中调配;以后遇到战事,要全部使用中央军,平叛以后,将领即将军队交还。后世遇到幼主,政事全部交给宰相处理,母后不得干预朝政。负责保护大臣的甲士不得入殿,对于重要的大臣可酌情配给班剑。”

永初三年(公元422年)五月二十一日,一代枭雄刘裕去世。同日,年仅十七岁的太子刘义符继位,史称少帝(又称营阳王)。少帝大赦天下,尊刘裕的继母萧文寿为太皇太后,封太子妃司马茂英为皇后。六月,少帝以尚书仆射傅亮为中书监、尚书令,司空徐羡之、领军将军谢晦兼中书令,与傅亮一起辅政。此时,同为辅政大臣的护军将军檀道济已接替太尉刘道怜,担任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守广陵,统领淮河以南的军队。七月,将刘裕安葬在初宁陵,庙号高祖。

刘裕为什么要安排徐羡之、傅亮、檀道济、谢晦为顾命大臣?

首先是徐羡之。他出身东海徐氏,早期与刘裕一起在桓修府中,关系很好,刘裕的长女会稽公主就嫁给了徐羡之的侄儿徐逵之,而刘裕的第六女富阳公主也嫁给了徐羡之的儿子徐乔之。徐羡之与刘裕一样是“起自布衣”,又没有“术学”,王华称之为“中才寒士”,但此人很有大局观念,不但有才干,而且忠诚于新朝。因此,除了刘穆之以外,他是刘裕最信任的人。

其次是傅亮。傅亮出身北地(今宁夏灵武县)傅氏。东晋以后,傅氏逐渐衰落,傅亮也只做到桓玄的秘书郎(六品),因此,他也被王华称为“布衣诸生”。傅亮长期担任刘裕的秘书,刘裕代晋前的“表策文诰”,大多数都出自傅亮之手,特别是在刘裕受禅前,是他最先领会意图,回到建康,促成了刘裕登基,因此,在刘裕眼里,“中才寒士”徐羡之和“布衣诸生”傅亮都是新朝的得益者,是自己最可放心使用的人。

再次是檀道济。檀道济“世居京口”,上辈无闻。刘裕对其颇为信任,以其为顾命大臣,也在情理之中。

最后是谢晦。谢晦属于一等高门,虽然他一直追随刘裕,但刘裕却怀疑高门士族对自己的忠心,所以将檀道济拉入顾命大臣中来牵制谢晦。

因此,在刘裕挑选的这四位辅政大臣中,徐羡之和傅亮是核心,檀道济是保障,谢晦则仅具象征意义,代表着新朝对高门利益的兼顾。

按理说,卫将军、江州刺史王弘的地位要比檀道济、傅亮等人高很多,应该被任命为顾命大臣,但刘裕没有这样做,由此可以反映出刘裕对高门的态度∶他不愿意让过多的高门士族左右未来帝国的政局,且王弘缺乏谢晦那样的忠心。

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次等士族出身的“寒士”徐羡之、傅亮等人主导新朝朝政以后,他们所面临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宋书·张敷传》记载,张敷出自吴郡张氏,“性整贵,风韵甚高······永初初,迁秘书郎。尝在省直,中书令傅亮贵宿权要,闻其好学,过候之,敷卧不即起,亮怪而去。”张敷之所以如此,就是轻视傅亮的出身。

另据《宋书· 蔡廓传》记载,徐羡之、傅亮当政以后,曾打算征召豫章太守蔡廓为吏部尚书,蔡廓通过傅亮的从兄傅隆问傅亮∶ "人事问题如果全部由我全权处理的话,我就无话可说;如果不同意,我不当。”傅亮征询徐羡之的意见,徐羡之回答∶“黄门郎以下的官职,全部交给蔡廓,你我不干涉;黄门郎以上的官职,当然需要大家一起讨论。”蔡廓听到徐羡之的决定,他说∶“我蔡廓不能为徐干木署纸尾也。”干木,是徐羡之的小字。当时,对于确定下来的人选,需要写到黄纸上,由录尚书事和吏部尚书在上面签字,蔡廓以不愿意让自己的名字写到徐羡之名字之后为由,拒绝担任,这也说明了其不愿与徐羡之等人合作的态度。

除此之外,辅政大臣们与少帝刘义符、庐陵王刘义真的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刘裕曾试图废黜刘义符册立刘义真一事,刘义符、刘义真兄弟当然是一清二楚,而谢晦在其间一下子就否定了兄弟二人,也让兄弟二人同时对执政大臣们心生不满。

刘义真口无遮拦,过去曾说出一旦自己得志后,将重新安排朝廷中的重臣,言者也许是无心,但听者却有意,闻听刘义真此言的徐羡之、傅亮等人自然是非常紧张,这也是在刘裕去世前一再排挤刘义真的根本原因。对于刘裕而言,既然决定不再废长立幼,那么,刘义真就该离开京师,以免惹是生非;对于执政大臣们而言,要想保住自己的权位,也必须将刘义真集团打压下去,让其远离政治中心。到历阳以后,刘义真屡次向朝廷索要各种物资,但都遭到了徐羡之的拒绝,因此,刘义真对徐羡之、谢晦等人非常气愤,并上书请求回到京师。

谢灵运原来是少帝刘义符的世子或者太子左卫率,与少帝刘义符的关系不错。过去,由于刘义真怀有夺嫡之心,但如今少帝已顺利继位,摆在他面前最大的威胁已不再是庐陵王刘义真了,而是执政大臣们把持着大权不放。在这种情况下,由谢灵运在刘义符与刘义真之间穿针引线,兄弟二人图谋携手对付执政大臣,也不是没有可能。

谢灵运在京师的作为让徐羡之等人如坐针毡,于是,他们任命谢灵运为永嘉太守,将其调离了朝廷。谢灵运到任以后,肆意游山玩水,不久即辞去官职,堂兄弟谢晦、谢曜、谢密等人均写信劝阻,但他就是不听。在永嘉期间,谢灵运给刘义真写信,希望刘义真能够平复自己的心态,忘掉种种的不快。

颜延之的遭遇与谢灵运大致相同。在徐羡之等人排斥谢灵运的同时,也将颜延之贬为始安(治所今广西省桂林市)太守。颜延之离开京师之际,领军将军谢晦对他说∶“过去,荀勖猜忌阮咸,将他贬到始平郡(治所今陕西省兴平县),如今,你又去了始安,可谓是二始。”黄门郎殷景仁也说∶“所谓俗恶俊异,世疵文雅。”说的是俗人厌恶雅士的意思——同为辅政大臣的谢晦,却同情自己的族弟谢灵运,也同情同为高门士族的颜延之,这也说明辅政大臣们也并非是铁板一块的。

可以说,在刘裕刚刚去世后,刘宋帝国就开始面临着重要的政治危机。让徐羡之、傅亮忧虑的是∶一是年少的少帝刘义符无人君之体,帝国将走向何方?二是刘义真已经极度敌视自己,该如何处理?三是有种种迹象表明,少帝刘义符与庐陵王刘义真似乎正在消除隔阂,走在一起,试图要对付自己,这又该怎么办?四是执政大臣并非铁板一块,如何才能让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标签: 刘裕刘宋徐羡之檀道济太守刘义

更多文章

  • 司马家坐拥晋朝156年江山,为何惨遭刘裕灭族?刘裕至少有5大理由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刘裕,司马家,司马睿,王敦,司马炎,司马昭

    西晋王朝累计52年,有4位皇帝。东晋王朝累计104年,有11位皇帝。这156年时间里,出了15个皇帝。按理说,有这么长的国祚,又有这么多皇帝,这个王朝应该不会太拉胯吧?可偏偏建立晋王朝的司马家,在东晋灭亡时,惨遭灭族厄运。这又是为什么呢?一、15位皇帝,有13位傀儡,这活没法干!晋王朝很有意思,15

  • 宋武帝刘裕临终时一个最佳人事安排,却成了两个儿子的催命符

    历史解密编辑:竟无语凝嘢标签:刘裕,皇帝,宋武帝,徐羡之,檀道济,刘义符,南北朝

    东晋末年,皇室衰微,朝廷内有奸臣弄权,外有孙恩卢循起义。而刘裕正是起自于这一时期的平民皇帝。刘裕父亲早逝,他与继母相依为命,靠卖柴和织草鞋为生。后来刘裕报名参军,正值海盗始祖孙恩纠众作乱。刘裕在平乱过程中崭露头角,屡立战功。经过近二十年的南征北伐,刘裕北灭后秦和南燕,西扫巴蜀,南平孙恩卢循,最终登上

  • 失败至极的托孤:千古一帝刘裕刚死,四大辅臣转头就将小皇帝废杀

    历史解密编辑:妙笔历史标签:刘裕,檀道济,霍光,刘义符

    自古以来,托孤就是一个神圣的字眼。这是因为托孤代表着一种信任,一种忠诚。商汤托孤于伊尹,周武王托孤于周公,汉武帝托孤于霍光,刘备托孤于诸葛亮,都被后世称为旷世美谈。然而,并不是所有托孤都是成功的。一代雄主刘裕的托孤,就可谓失败至极。他刚刚咽气没多久,他的嫡长子刘义符就遭四个辅政大臣联合废杀。刘裕,小

  • 刘裕为什么将司马懿后代灭族?

    历史解密编辑:素子花开临窗景标签:刘裕,司马懿,皇位,桓玄,萧道成,冉永曾

    刘裕是踏着六位国君的尸体登上皇位的,但他的事迹却令很多人敬佩,今天就来聊聊刘裕灭族司马懿家族的故事。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刘裕这个名字,可能是因为刘裕处在一个错乱悲惨的时代,也有可能是因为刘裕的名声被“寄奴”所替代,但是丝毫不会影响刘裕在很多人心中的地位,他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也会被永远记住。刘

  • 刘裕有多厉害,杀了6个皇帝,自己是皇帝,2个儿子也做了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古今中外历史说标签:刘裕,皇帝,桓玄,谯纵,皇位,徐羡之

    刘裕,很多人知道这个历史人物。他推翻了东晋建立了南朝宋,是南北朝的开创者。刘裕本人能力还是很突出的,在南北朝的皇帝中也是前列的。我们今天来看一下刘裕的另一面,和皇帝有关的一面。他自己杀了6 个皇帝,自己做了皇帝,还有2个儿子也是皇帝。刘裕出身贫寒,刚出生没多久母亲就因病去世。他的父亲多次打算抛弃他,

  • 刘裕:我老了想隐退!百官拍手称赞,一小官看懂真意后成一代名相

    历史解密编辑:小粒圈主标签:刘裕,桓玄,平定,小官,宰相,晋安帝

    俗话说:“锣鼓听声,说话听音”。我国的语言系统博大精深,同样的说辞因为语气、语调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会有所区别,同样一句话的不同解读,也让发言者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因此,我国古代的臣子最重要的一项技能,便是察言观色正确解读皇上的意图,也就是影视剧里经常提到的“揣摩圣意”,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在关键的

  • 刘裕的七个儿子全都未得善终,酗酒而死的第七子竟是最体面的一个

    历史解密编辑:竟无语凝嘢标签:刘裕,皇帝,刘骏,刘宋,桓玄,刘义康,刘义隆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南朝刘宋政权开国皇帝。刘裕起自布衣,壮年参军。当时东晋朝廷正面临内忧外患的考验,内有奸臣篡位,外有海盗作乱。刘裕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刀一枪为朝廷屡立战功,最后成功爬上东晋朝廷的权力顶峰。刘裕一生为东晋立过无数巨大战功。他对内先后平定孙恩卢循起义、消灭桓玄、收复西蜀等;对外

  • 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为何放弃继续北伐?还是回来登基比较香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刘裕,刘穆之,桓玄,长安,平定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北伐”,失利者有之,得胜者也不在少数。但恐怕古往今来却只有刘裕一人在北伐成功的节骨眼主动且匆忙地放弃胜利果实——刘裕这么做,图什么?一、北伐与南归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八月,一手把持东晋朝政的刘裕组织大军北上。这一次刘裕选择的对手是后秦。彼时最适合做他对手的也只剩后秦:义熙

  • 169年的南北朝历史中,刘裕为何被称为南朝第一帝?他灭了6位君主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刘裕,刘宋,君主,桓玄,平定,司马睿

    魏晋南北朝,又被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看似没什么区别,可是仔细去分析,就会发现,其中还是有一定差别的。魏对应着三国,这没毛病。曹魏基本可以代表三国。晋和南北朝之间,其实是很难分开来看的。因为两晋分为西晋和东晋,其中东晋占据南方半壁江山,完全可以看成是南北朝的一部分。当然了,东晋这段时间,还有一个称呼,

  • 覆舟山之战:刘裕设计以少胜多,进驻建康光复东晋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刘裕,建康,桓玄,太守,豫州,刘穆之

    刘裕元兴三年(公元404年)二月二十八日夺占京口,二月二十九日即进军竹里,三月一日连续展开了江乘和罗落桥两场恶战,三月二日,又迎来了覆舟山大战。经过两场恶战的义军将士,休整了一晚。第二天,义军将士吃过早饭,将剩余的粮食全部扔掉。刘裕命令吃饱喝足的义军将士推进到了覆舟山以东地区。即将到来的覆舟山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