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裕:我老了想隐退!百官拍手称赞,一小官看懂真意后成一代名相

刘裕:我老了想隐退!百官拍手称赞,一小官看懂真意后成一代名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粒圈主 访问量:1436 更新时间:2024/1/19 2:51:13

俗话说:“锣鼓听声,说话听音”。我国的语言系统博大精深,同样的说辞因为语气、语调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会有所区别,同样一句话的不同解读,也让发言者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

因此,我国古代的臣子最重要的一项技能,便是察言观色正确解读皇上的意图,也就是影视剧里经常提到的“揣摩圣意”,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在关键的问题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南北朝时期是在我国历史上极其混乱的时期,作为南朝的第一任开国皇帝刘裕,他在大权在握时以年纪老迈为由提出告老还乡,其他人对刘裕的急流勇退拍手称赞。

然而,只有一个小官看出了刘裕真实的想法,以至于在刘裕称帝之后,这位小官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宰相。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被迫从军的刘裕

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辛弃疾,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其中提到的“寄奴“便是指南北朝时期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公元363年刘裕呱呱坠地,然而他的到来后不久其母亲却离开了人世,所以说刘裕很小就失去了自己的母亲。

刘裕的父亲在失去妻子之后,由于家境贫寒自觉无力将儿子养大,产生了将他送给别人的念头。幸好刘裕的姨母将其收养,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刘裕也在姨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

对于姨母的关怀刘裕始终铭记于心,他一生都将姨母视为自己的母亲,对其恭敬孝顺,也正因为刘裕是寄养在姨母家中,姨母为其取了一个乳名叫做“寄奴”。

有了姨母的精心呵护,刘裕的童年时期也算比较幸福,年纪稍大一点之后他开始自食其力,靠着打柴、种地为生。然而,此时的他却染上了赌博的恶习,而且嗜赌成性。

虽然刘裕勤恳工作,但却没能攒下钱来,反而欠了很大一笔赌债。为了能够让刘裕回归正常的生活,姨母为他娶了一位妻子,希望有了妻子的管束他能够戒掉赌博的毛病。

成亲之后,刘裕确实一改往日的习气,还清了赌债安安稳稳地过起了小日子,还有了自己的孩子。正所谓“好男儿志在四方”,夜深人静之时,刘裕经常独自一人静静地思考人生。

家中的积蓄少得可怜,再加上当时的天灾人祸时有发生,而自己是堂堂七尺男儿,难道就这样让妻儿老小跟自己过这种动荡不安的生活吗?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刘裕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三十七岁这一年毅然决然地投身行伍,成为了南北朝时期北府军中的一名普通的士兵。

来到军中的刘裕暗自发誓,一定要在战场上立下战功,凭自己的能力建功立业衣锦还乡。

投身北府军的刘裕渴望建功立业,更渴望让老婆孩子过上稳定的生活,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未来他所取得的成绩远超投军之初定下的目标。

独揽大权的朝廷重臣

当时,五斗米教的领袖孙恩率教众四处作乱,北府军奉朝廷的旨意起兵镇压五斗米教的叛乱。为了侦察敌情,刘裕经常潜入到敌军营地的附近,以了解敌军的情况。

在一次侦察行动中刘裕的行踪被敌军发现,很快便被敌军重重包围,面对人数众多的敌人他没有丝毫胆怯,身材魁梧的刘裕挥舞着长刀沉着应战,反而让敌人不敢近前,一直等到了援军赶来。

这一次侦察行动让刘裕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他又率数百人镇守句章城。当时,他手里丁员稀少,句章城城墙又十分低矮,十分不利于防守。

为了鼓舞士气,刘裕“常披坚执锐,为士卒先,每战辙摧锋陷阵……”在他的带动下士兵们以一当百,成功地阻止了敌人的进攻,句章城稳如泰山。

由于刘裕多次英勇的表现,士兵们对他都十分敬重,刘裕在军队也有了一定的威严,后来成为了一位将领。

在他的管束之下,北府军军纪严明,从来没有过打家劫舍的行为,这样的军队在当时称得上是一枝独秀。

也正因为军纪严明,北府军的战斗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此后在海盐、丹徒等大大小小的战役当中,刘裕的部队几乎每战必胜,令敌军闻风丧胆。

公元402年,刘裕被封为建武将军、下邳太守,而后领兵继续讨伐孙恩。刘裕也没有辜负使命,三个月内三战三捷将孙恩赶到了海上,最后又率领水军出征,孙恩被迫投海自尽。

虽然孙恩之乱已经平定,但东晋的门阀政治却让东晋统治阶级内部极其动荡,上层统治者为了争夺权力斗得你死我活,国家根本无法在战乱之后得到喘息之机。

在一番争斗之后,桓玄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为了稳固手中的权力他一方面对北府军予以打压,刘牢之被迫自缢身亡,同时桓玄也极力拉拢刘裕这样的新锐将领为自己所用。

为了保存实力刘裕只好委曲求全,一年后桓玄逼迫晋安帝禅位,建立起桓楚政权。登基后,桓玄纵情享乐大兴土木,引得百姓怨声载道。

看到时机成熟刘裕在京口果断起兵,以“气吞万里如虎”之势大破楚军,推翻了桓楚政权。

桓玄之乱后,刘裕成为了朝中的实权派将领,手中牢牢掌握住了朝中的大权,至此刘裕成为了东晋实际上的掌权人。

以退为进,建立刘宋

平定桓玄之乱后,刘裕收复了江陵,并且还迎回了晋安帝。看着这个孱弱不堪的皇帝,刘裕不由得苦笑,乱世中只有强者才能威服四海震慑朝臣。

很显然,眼前的晋安帝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改朝换代并不是一句话就能完成了。为了试探大臣们的反应,刘裕废掉了晋安帝,改立晋安帝的弟弟司马德文为东晋皇帝。

在这一过程中提出异议的大臣,刘裕便将他们全部排挤到朝堂之外,达到了铲除异己的目的。

然而刘裕的目标并没有就此打住,在他的心目当中,真正能够掌控天下的人只有自己,司马德文同样不是一个合格的人选。

这一次他没有采取废帝的举动,而是决定以退为进。当时,已经成为宋公、受封九锡的刘裕设宴款待群臣,就在宾主尽欢之时刘裕缓缓地说道:

“桓玄之乱,老夫四处奔波,终于平定四海。如今我已经尊容至极,常年带兵也让我心力交瘁,无法再为朝廷效力。因此我想告老还乡,荣归故里,各位认为如何?”

听到刘裕的发言,所有人都对刘裕急流勇退的决定拍手称赞,在他们看来刘裕所言合情合理,能够远离政治中心回到故乡安享晚年实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最主要的是,这位把持朝政的权臣告老还乡,自己便有机会能够取而代之。因此,所有人都十分支持刘裕的决定,同时也在心中开始为自己谋划未来。

看到众人的反应,刘裕的内心不由得发出一阵冷笑。也就在这时,他发现有一个人神色如常,没有其他人的兴奋之态,这个人便是傅亮。

当时,傅亮仅仅是一个负责管理档案和起草文书的小官,与其他手握实权的官员相比存在感并不强。刘裕看到傅亮的神态,立刻就发现了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抢眼。

果不其然,众人散去后傅亮悄悄地回到了刘裕的身边,看到傅亮去而复返刘裕十分高兴,但仍然试探性地问道:“你去而复返,有什么要紧事吗?”

面对刘裕的提问,傅亮答道:“我愿意为您效犬马之劳”,听到这句话刘裕满意地点了点头,既然大家都是聪明人,那么也就可以省去不必要的口舌了。

刘裕单刀直入地问道:“你需要多少人配合你?”傅亮胸有成竹地回答道:“几十人足矣”,一番简短地沟通之后,傅亮便带着刘裕派给自己的随从上路了。

他来到当时的皇宫,而后起草了一份诏书,让皇帝在上面盖上印玺。司马德文接过诏书一看,内容竟然是要求他禅位给刘裕,他想要拒绝但跟在傅亮身边的随从立刻站了出来。

司马德文一眼便认出了,这些人正是刘裕身边的随从,无奈之下司马德文只好就范。就这样刘裕成功地夺得了皇位,改国号为宋,建立起了南北朝时期的第一个南朝政权。

对于正确理解自己意图的傅亮,刘裕也丝毫没有吝啬,建国后将其封为了宰相,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品大员。

直到这时,在宴会上支持刘裕急流勇退的官员们才意识到,原来刘裕当时所说的并非是自己内心的想法。

官员们在懊恼之余,也只能接受自己不会再被刘裕重用的现实了,不得不说语言有时候就是一种艺术,搞懂了事业一帆风顺,搞不懂很容易错失良机。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标签: 刘裕桓玄平定小官宰相晋安帝

更多文章

  • 刘裕的七个儿子全都未得善终,酗酒而死的第七子竟是最体面的一个

    历史解密编辑:竟无语凝嘢标签:刘裕,皇帝,刘骏,刘宋,桓玄,刘义康,刘义隆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南朝刘宋政权开国皇帝。刘裕起自布衣,壮年参军。当时东晋朝廷正面临内忧外患的考验,内有奸臣篡位,外有海盗作乱。刘裕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刀一枪为朝廷屡立战功,最后成功爬上东晋朝廷的权力顶峰。刘裕一生为东晋立过无数巨大战功。他对内先后平定孙恩卢循起义、消灭桓玄、收复西蜀等;对外

  • 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为何放弃继续北伐?还是回来登基比较香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刘裕,刘穆之,桓玄,长安,平定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北伐”,失利者有之,得胜者也不在少数。但恐怕古往今来却只有刘裕一人在北伐成功的节骨眼主动且匆忙地放弃胜利果实——刘裕这么做,图什么?一、北伐与南归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八月,一手把持东晋朝政的刘裕组织大军北上。这一次刘裕选择的对手是后秦。彼时最适合做他对手的也只剩后秦:义熙

  • 169年的南北朝历史中,刘裕为何被称为南朝第一帝?他灭了6位君主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刘裕,刘宋,君主,桓玄,平定,司马睿

    魏晋南北朝,又被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看似没什么区别,可是仔细去分析,就会发现,其中还是有一定差别的。魏对应着三国,这没毛病。曹魏基本可以代表三国。晋和南北朝之间,其实是很难分开来看的。因为两晋分为西晋和东晋,其中东晋占据南方半壁江山,完全可以看成是南北朝的一部分。当然了,东晋这段时间,还有一个称呼,

  • 覆舟山之战:刘裕设计以少胜多,进驻建康光复东晋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刘裕,建康,桓玄,太守,豫州,刘穆之

    刘裕元兴三年(公元404年)二月二十八日夺占京口,二月二十九日即进军竹里,三月一日连续展开了江乘和罗落桥两场恶战,三月二日,又迎来了覆舟山大战。经过两场恶战的义军将士,休整了一晚。第二天,义军将士吃过早饭,将剩余的粮食全部扔掉。刘裕命令吃饱喝足的义军将士推进到了覆舟山以东地区。即将到来的覆舟山之战,

  • 论单兵作战能力,历史上哪位帝王当属第一?刘裕称第二谁敢称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刘裕,桓玄,平定,豫州,刘毅

    1个人追着数千人砍,还把人家打服了,就问你这种战绩,历史上还有哪位皇帝能做到?除了南朝宋国的开国之君刘裕之外,还真的没有第二位皇帝能办到。说实话,甭说皇帝了,就算是历朝历代的武将中,也基本没出现过这阵仗。刘裕真不愧为帝王界的战斗机,单兵作战能力当属帝王界第一。一、街溜子是如何成为北府兵名将的?刘裕生

  • 刘穆之不死,刘裕真能一统天下?有这两人在,刘裕不可能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刘穆之,刘裕,崔浩,北魏,檀道济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当年辛弃疾的一首词小编至今还记忆犹新,而这首词也是辛弃疾对于宋武帝刘裕一生最真实的写照:起于贫寒,中年投军,不惑之年方才出人头地,对内平定桓玄、孙恩、司马休之叛乱,对外灭南燕、后秦、碾压北魏。在那个战乱的时代,刘裕可以说创造了神话,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中从来都是骑兵追着

  • 刘裕托孤,四位顾命大臣为何选择杀死继承人?

    历史解密编辑:顾三秋标签:刘裕,徐羡之,檀道济,刘穆之,刘恒,少帝

    刘宋永初三年(422年)3月,武功盖世、雄才大略的宋武帝刘裕刚整顿好内政,正要筹措北伐、大展宏图之时,忽然得了重病,期间虽有好转,然而5月又急转直下,一生都在戎马倥偬中度过的刘裕深感即将撒手人寰,召来四位顾命大臣交待后事。这四位顾命大臣分别是: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护军将军檀道济。

  • 史上最成功的北伐?从刘裕北伐寻找千年“南不胜北”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刘裕,王镇恶,沈田子,关中,朱元璋,长安

    引言:古来征战,惹人关注的从来都是奇谋猛将,殊不知任何一场战争从决定开战就一定是始于地理,所有的战略战术都将围绕地理这个人力难以征服的因素展开。刘裕北伐,气吞万里如虎,一举恢复黄河以南的所有地区,作为朱元璋之前史上最成功的的北伐,最后还是凄惨落幕了,今天我们从这场失败中探究此后千年“南不胜北”的真正

  • 寒门子弟当上皇帝,南朝第一帝刘裕有何魅力,让辛弃疾写词点赞?

    历史解密编辑:浩然文史标签:刘裕,辛弃疾,皇帝,桓玄,王镇恶,刘宋

    江苏镇江京口北固亭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几句词出自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赞扬的是刘裕率军北伐为国立功的事迹。作为刘宋政权的创立者,刘裕一直被称为“南朝第一帝”,纵观他的所作所为,这一称号确实实至名归。一、出身贫寒,却注定不凡刘裕出身于晋陵郡

  • 为何刘裕在取代东晋建立南朝宋国后,要将司马懿的后人全部诛灭?

    历史解密编辑:小岛知风标签:刘裕,桓玄,曹魏,汉朝,司马懿,司马昭,萧道成,史说三国

    公元479年刘裕的曾孙南朝宋国末帝年仅13岁的刘准被篡位的萧道成派人杀害,在临死前刘准曾感叹:“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王家!”刘准的遗言就是希望再有轮回,愿生生世世不再生在皇家。刘准发出如此感叹,其实也是他的曾祖父刘裕给老刘家造成的业果,当初刘裕篡夺东晋皇位,不仅杀害了晋朝末代皇帝晋恭帝司马德文,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