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卢象升:大明无力回天的悲壮英雄

卢象升:大明无力回天的悲壮英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嫋嫋故事会 访问量:2568 更新时间:2024/1/9 3:08:18

肝胆照日月,英烈泣鬼神

明朝末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国家是无可救药了,但崇祯皇帝还是在努力,在很多人都在为自己在找退路的同时,也有很多人在为如何拯救这个国家,或出谋划策,或戮力血战,都在尽着自己的一份责任。

如果说大明是必然灭亡,清人必定会一统全国是历史潮流的话,那么这些有担当的血性男儿就真的是飞蛾扑火吗?从心底我是接受不了的,至少我认为大明存活的几率多多,我也不认为清人统一全国就是历史潮流之必然。

这一时期为拯救大明的国之栋梁也可列长长地一串,文人就不说了,这时候都在搞党争,说他们是栋梁是对这个词的污蔑,武将就不同了,他们即使在因朝内文官党争的肘掣之下,同李闯,同张逆,同满金死拼,但无一例外地没个好结局,熊廷弼、孙传庭,袁崇焕,孙承宗等都是如此,当然也包括后来降清的洪承畴,而这其中最为悲壮的就要数卢象升了。

卢象升,字建斗,号九台。江苏宜兴人,进士出身,少有大志,读书勤奋。当时明王朝朝政已腐败不堪,民怨沸腾,清兵正伺机入侵。他在读经书的同时,学习兵书,习练武术。入仕后,初任户部主事。其后升任员外郎,知大名府。

卢象升为人正直,入仕时正值阉宦魏忠贤正把持朝政,大肆迫害东林党人,朝中许多官吏都依附于阉党,卢象升蔑然视之。他在大名府任职期间,克己勤勉,政绩甚佳。他平抑了多起冤狱,严惩了恶霸、贪官,使治下的吏治为之一新。

农民军事起,他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他击溃张献忠,击败高迎祥、李自成。担任兵部尚书后,力主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反被太监高起潜陷害,免去尚书职务,以侍郎视事。崇祯十二年,卢象升率部被清军包围,高起潜拥兵不救,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

这卢象升是进士出身,正宗文人,他出生江南,按地域说,可算是处东林党范围的中心地带,后期如果他以文士立庙堂,无风无雨,即使不依附东林党,正色处事,想来也轻松自在。

但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弃文就武,在右副都御史任上,接替了湖广巡抚一职。后来又总理江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同洪承畴一起惩办西北部的贼寇,升为兵部侍郎后,又增加管理山西、陕西军务,可以说这时的他同洪承畴一样,是皇帝倚重的重中之重,皇帝还赐给他尚方宝剑,让他便宜行事。

那时的湖广乃农民义军的主战场,卢象升在这里同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各路农民军血战,他同士兵同甘苦共患难,一起冲锋陷阵。他善于驭下,士兵愿意替他效死力,明史载:“军中尝绝三日饷,象升亦水浆不入口,以是得将士心,战辄有功。”卢象升常常慷慨激昂,热泪横流地激励大家忠义报国。因此他得到了将士们的拥戴,每次打仗都能立下战功。

观卢象升在明庭的作为,就是一个字,“战”,勇往直前,不顾生死地血战,前期是同农民军战,后期是同满蛮子战。“己巳之变”。卢象升招募了一万兵马,进京协助防卫。后整顿后备,组建“天雄军”同流寇在山西、河南,京畿死磕。他身先士卒,,贼兵的兵刃砍到他的马鞍他都不顾,战马死掉就步行作战。仆夫死于马下,他提刀更加勇武地作战。据彭孙贻的《流寇志》记载,农民军都惧怕卢象升,称为他“卢阎王”,遇即避之。

崇祯这个皇帝当得也着实悲催,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忙个不停,虽然心有振兴之志,无奈时不遂愿。农民军未平,边关战事又起,可以说是焦头烂额了一生。

其实谁心中都明白,两线作战是兵家之大忌。怎么也得先按平一边,农民军肯定是没办法平的,首先在朝廷的观念中,这是家奴,是不可与言的,加上那张献忠几抚几叛,毫无诚信的作为,也让朝廷坚定了必须剿灭之信心。

其实那李自成也曾想招安,即使在打到北京城下时还向崇祯提招安的条件。据史籍记载,李自成“欲割西北一带,敕命封王,并犒军银百万”。

凭良心说,李闯的这条件并不过分,中原早已糜烂,西北乃李闯们起家之地,早已不属明廷控制,先答应嘛,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以后实力强大了再去剿灭他也不迟。集中力量先对付关外的满人当是上策。可是,崇祯一口拒绝了李自成的请求。

之所以花这多的笔墨说这招安议和之事,是同崇祯和卢象升有密切之关系。同农民军议和对崇祯来说,那是万万不能的,哪怕李自成说“愿为朝廷内遏群贼”也不行。自古都有“宁赠外邦不予家奴”嘛。但同满人议和还是可以滴。

同满人议和之事由来已久,最早可以上溯到李成梁时期,而崇祯后期内心也是想议和的,其中最接近成功当属陈新甲所办理的这一次,但是,在最后关头因泄密招致东林党把持的朝议,责言汹汹,陈新甲身首异处,当了替死鬼。

卢象升是坚定的主战派,他反对一切议和,不管同哪个议和他都反对,这个时候,朝廷以杨嗣昌和高起潜为首,是主张同满人议和的,这其实也是崇祯内心之想。但当崇祯将向卢象升询问方略时。他回答说:“我主张开战。”崇祯脸色都变了,好久才说:“招抚只是朝臣们的意见,希望你出去和杨嗣昌、高起潜再商量商量!”

朝议中,卢象升慷慨陈词,他认为“敌骑纵横,长驱直人,大明江山,朝不保夕”,若不“一战以挽危局”,将“重蹈南宋覆辙”。

卢象升的“不醒事”不但召致杨高二人的忌恨,也使得崇祯内心大为不满,只是不便明说。在后来,卢象升名义上统率全国各地的部队,实际上手中可控之兵不足两万人。后来杨嗣昌将卢象升所部精兵交给陈新甲统领,只给卢象升老弱残兵五千,保定巡抚张其平还拒不发饷,

崇祯十一年,卢象升领兵进驻巨鹿被清军主力包围,而高起潜统帅的关宁铁骑数万,距离卢象升不到五十里,卢象升派遣人去要求援助,高起潜置之不理。卢象升陷入清军重重包围之中,在没有粮草的情况下与清军作战,激战终日,力竭阵亡。

史载:“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掌牧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而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以死。”

据史书载,卢象升死前呼喊:“关羽断头,马援革裹,在此时矣!”这个本可为大明挽狂澜于即倒的大明英烈,死时年仅39岁。战后部下在战场上寻获卢象升遗体,甲下尚着服父丧之麻衣,三郡之民闻之,痛哭失声,声震天地。

顺德知府上奏卢象升的死状,杨嗣昌故意刁难,过了八十天卢象升的尸体才得以收殓。第二年,卢象升的妻子王氏请恤,不许;第三年,卢象升的弟弟卢象晋和卢象同又请,依然被拒。

直到杨嗣昌剿张献忠失败自杀后,朝廷才赠卢象升太子少师、兵部尚书,赐祭葬,而直到南明福王时,才追谥忠烈,建祠奉祀。令人讽刺的是,清朝入关后,倒是很尊敬这个曾经的对手,追谥“忠肃”。

后来清兵南下,卢象升的弟弟卢象同起兵抗清,战败后投水死,卢象晋出家为僧,卢家抗清殉难的有百余人,可谓满门忠烈。

所以说,虽然崇祯也想有所作为,也想重振国祚,但仅仅因卢象升的看法不合已意,一句“臣主战”就对其耿耿于怀,就这样对待为大明尽心竭力的卢象升。你要言战就言战;要议和就议和,不愿战就任由政敌陷卢象升于死地,想议和又怕担卖国之罪名,又将为你跑路的陈新甲斩首,这叫什么事儿嘛。

理性的说,崇祯想和并没有错,这对于当时的大明来说,不失为一种策略。但是既然决定战,那就好好打,结果在“想和又打”的指导思想下,白白葬送了卢象升这样一员统帅级的人才。

这人格的分裂,即使崇祯再勤于政事,再一心为国,但不愿承担任何责任,出什么事都找人来档枪之人,实在不是一个有为之君能做得出来的。以此类推,这大明之亡不是乏人,而是崇祯性格将大明推向了深渊,他自己也落得个自缢身亡的下场。

卢象升不是死于满人手中,他是死于自己人手里,也可以说就是死在崇祯手中,有他这样刻薄寡恩、猜忌多疑的皇帝、有高起潜这样卑劣下作、贪生怕死的太监、有杨嗣昌这样睚眦必报、徇私弄权的大臣,大明朝的灭亡实乃天意,大明气数已尽,亡国也是历史之必然了。

可惜卢象升了,他文武双全,勇谋俱佳;他肝胆照日月,英烈泣鬼神。“一人身死,天下震动”。与其说他血战杀敌是去效忠一个穷途末路的皇帝,不如说他是以死来坚持自己的信仰!

更多文章

  • 为什么说卢象升死后,明朝震动?卢象升的死,对崇祯意味着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卢象升,崇祯,明朝,巡抚

    卢象升的死代表着明朝的死,不要认为我说得极端,因为卢象升死之后,大明朝再无可用之人。那有人就说了不对啊,明朝的时候军事理论家不是很多吗?没错多是多,但是卢象升是最特殊的那一位,相对而言他要谋略有谋略,要智商有智商,忠心耿耿地侍奉崇祯以及大明朝,却被某些文臣颠三倒四的胡说一气。更重要的是就连皇帝都不信

  • 徐光启对上海科技创新发展有何影响?这场调研给出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上海徐汇标签:徐光启,上海,徐家汇,光启,徐汇

    今年是中国科创先驱徐光启诞辰460周年。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以来睁开双眼看世界第一人,首开东西方科技文化交流的先河。他主张东西交融,互帮互学,为上海播下了科创的种子,植入了创新基因。徐家汇因徐光启而得名,中国最早的天文台、气象台、图书馆和慈善学校等都建在徐家汇。近日上海市科委主任张全一行就徐光启对上

  • 和徐光启“仰望”同一片星空,五一来徐汇进行一场追光阅读之旅

    历史解密编辑:新民晚报标签:徐汇,追光,崇祯,徐光启,徐家汇,汤若望,地方官员,徐光(1960年)

    在《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前和徐光启“仰望”同一片星空;在海派文化之源的百年书香之旅里感受宇宙魅力;在首家向公众开放的“上海音像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视听阅览室回望城市影像资源;聆听大咖云集的光启科学经典读书活动;跟随《太阳的女儿》探寻古希腊文明……为迎接第28个世界读书日,“有光”2023年世界读书日徐汇

  • 和徐光启仰望同一片星空,“有光”世界读书日徐汇区主题活动启幕

    历史解密编辑:人民资讯标签:火器,徐光启,徐汇区,徐家汇,汤若望,科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世界读书日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田泓4月22日,“有光”2023年世界读书日及公共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徐汇区主题活动,在上海徐家汇书院启幕,将陆续推出近百道全民阅读盛宴。《赤道南北两总星图》特展体现徐汇“天问”精神在徐家汇书院中庭举办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特展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绘制于明朝崇祯年间的《赤道南北

  • 崇祯和徐光启穿上了西装!“明朝那些事儿”还能这么演

    历史解密编辑:上海嘉定标签:明朝,火器,徐光启,科学家,数学家,崇祯皇帝,天文学家

    @嘉定的小伙伴们,你喜欢看历史题材的话剧吗?昨天(4月2日)晚上,嘉定区公益文化周项目第4场《大明崇祯五年》在上海保利大剧院上演,在这部话剧中,徐光启和崇祯皇帝身着西装,以现代化的表现形式赋予历史人物以新生命。这是一个关于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故事。大明崇祯五年,即公元1632年,正是风雨飘摇的明朝末期

  • 七夕会美食 | 徐光启“尝”野菜

    历史解密编辑:新民晚报标签:荠菜,明朝,火器,徐光启,野菜谱,七夕会,科学家,救荒本草,农政全书,天文学家

    约莫廿年前,我从旧书网上买了本《上海的野生植物》,这是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书中介绍上海常见的可食用野菜竟达27种之多,除了人们常吃的荠菜、马兰等外,还有鹅儿肠、鼠麴草等。也有的野菜实在不敢轻易认可,如扁蓄,这是一种茎枝很硬的野草,书上说它的嫩茎叶可食用,还可“晒干供冬用”等。正

  • 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时便曾预言后世必将普及

    历史解密编辑:仙王的日常标签:徐光启,几何原本,翻译,数学,几何学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第一个翻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Elements)的是明朝数学家徐光启。不过史书上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蒙元时期。中国古代数学里几何算比较发达的,《周髀算经》记录了勾股定理的结论并提出3、4、5一组勾股数,这在世界历史上仅次于巴比伦、埃及和印度,是第四个发现勾股定理的古代文明。三国时期

  • 在现存时间最早的东方皇家御用星图前,和徐光启“仰望”同一片浩瀚星空

    历史解密编辑:文汇报标签:宇宙,火器,徐光启,徐家汇,汤若望,科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东方皇家御用星图

    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文献《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前和徐光启“仰望”同一片浩瀚星空;在海派文化之源百年书香之旅里触摸宇宙魅力丈量岁月过往;在首家向公众开放的“上海音像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视听阅览室回望城市影像资源;聆听大咖云集的光启科学经典读书活动;跟随《太阳的女儿》探寻古希腊文明;随时随地云逛“数字徐家

  • 各界人士上午祭扫徐光启墓,纪念爱国科学家徐光启逝世390周年

    历史解密编辑:新民晚报标签:祭扫,纪念,明朝,科学家,数学家,徐光启墓,天文学家

    新民晚报讯(记者 孙云)清明将至,今天上午,在庄严肃穆的《徐光启缅怀曲》中,徐光启后裔代表、光启小学师生代表以及各界人士近200人来到光启公园里的徐光启墓地前,为这位伟大的爱国科学家送上黄色康乃馨,表达纪念徐光启逝世390周年的深切怀念之情。主办方供图徐光启是中国明末向西方追求科学和真理的先行者,是

  • 徐家汇这个由徐光启“题字”的“巨型盒子”亮了

    历史解密编辑:新民晚报标签:徐光启,徐家汇,徐汇区,徐汇,手迹,图书馆,科学家,明朝,数学家,艺术家

    图说:徐汇区图书馆新馆效果图。徐汇区供图新民晚报讯 (通讯员 张文菁 施悦炜 记者 袁玮)走过路过徐家汇,你有没有注意到,百年圣依纳爵教堂广场一侧近日出现了一个优雅低调、由无数细长翅片包裹的米色盒子?是地铁出口?咖啡馆?美术馆?写字楼?社区中心?原来,这是徐汇区图书馆的新家。老馆关闭这些年,徐汇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