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崇祯:可否与皇太极议和!卢象升: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战斗!

崇祯:可否与皇太极议和!卢象升: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战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793 更新时间:2024/1/8 23:55:29

崇祯上台之后,大明王朝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外有满清在东北虎视眈眈,随时进犯,东南沿海的西方殖民者亦是不时劫掠;内有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四处袭扰,华夏大地可谓是狼烟四起,战乱不断。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以便腾出手来剿灭各地农民军,待到国力复苏之时再出兵关外,一举荡平女真,于是便萌生出与皇太极议和的思想,其代表人物就是杨嗣昌。

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皇太极兵分三路大举南侵,连克迁安、丰润、通州、涿州,京畿周围尽被扫荡,北京戒严。面对清军的凌厉攻势,崇祯皇帝急令各地兵马火速进京勤王,并赐予卢象升尚方宝剑,总督天下援军。但是,崇祯帝对清军持暧昧态度,战和不定,时任兵部尚书杨嗣昌又趁机提出“议和同款”之策,幻想以此换取清军撤退,赢得和平。此时,杨廷麟立马弹劾道:“南仲在内,李纲无功;潜善秉成,宗泽殒命”,批评杨嗣昌此举乃是重蹈北宋之覆辙,其心可诛!

面对大殿上激烈的争执,崇祯便试探卢象升对“议和”的态度,卢象升直接回应:“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战斗而已”,表示武力对抗清兵南侵的决心,崇祯也只能表态说自己根本就没有议和的打算。作为大明后期最有血性的战将,卢象升曾屡次击败几十倍于己的农民军,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无不是他手下败将,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因此被称为“卢阎王”;总督宣大期间,操练兵马,清兵不敢与之争锋,只能绕道而走。卢象升之所以这么牛,主要有两点,其一、英勇善战,富于谋略;其二、深得民心、军心。

1638年10月,卢象升内裹孝衣,外披盔甲,戴孝出战清军,心中不免悲壮万分,因为他得不到任何的帮助,处处受到杨嗣昌、高起潜的掣肘。名义上的宣大总督,节制各路勤王大军几十万,但真正能够调动的只有三万,其中具备作战能力的只有五千多天雄军而已,但卢象升依然赴蹈汤火!面对清军的凌厉攻势,各地勤王军只敢尾随而不敢正面迎敌,清军可谓是势不可挡,如入无人之境。卢象升偏偏就不信这邪,他亲率天雄军主力5000余人与其硬碰硬,并向部属下达军令:“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汗,违者斩!”。此等豪言壮语,除卢象升外,估计只有孙传庭敢说了。

兵部尚书杨嗣昌、山海关监军高起潜等主和派闻知卢象升准备正面迎敌,心中不以为然,认为这纯属意气用事。高起潜冷落他说:“听言雪夜下蔡州,未曾闻月夜突袭”。言外之意就是你卢象升不会用兵,不可能取得像唐朝名将李愬雪夜下蔡州,擒获吴元济,一举荡平敌人的巨大胜利。而杨嗣昌则更狠,直接下令卢象升率兵与高起潜汇合,等待战机,其实就是畏敌不战。卢象升怒斥杨嗣昌,直接带兵单干,夜袭清军大营,因为没有援军配合,清军得以逃脱,功亏一篑。杨嗣昌、高起潜等趁机指使言官弹劾卢象升,崇祯无奈,只能免去他总督宣大的职务,让他戴罪立功。

崇祯十二年(1639年)春,孙承宗战死后,清兵连下衡水、武邑、枣强、霸州、沙河、高邑等几十余县,所到之处人畜尽数被掳掠,赤地千里,荒无人烟,而明军却不做任何抵抗。在此情况下,卢象升被迫分兵救援镇定,自己则带不足五千兵马赴保定,寻求决战。当卢象升抵达巨鹿之时,人困马乏,缺粮少饷,援军全无,全体将士食雪草充饥,没有任何一位士兵逃往;当地百姓亦自愿拿出余粮救济天雄军。但是,尽近在咫尺的杨嗣昌、高起潜拥兵几十万却不发一兵一卒,坐观卢象升孤军奋战。

此时,卢象升已经陷入了绝境,撤兵是唯一的选择,但他依然勇往直前,毫不退缩,三面列阵迎战十几倍于己的清军。激战至次日,清军数万骑兵将卢象升三层合围。卢象升不畏强敌,镇定自若,继续指挥军队抵抗满洲骑兵,炮弹用尽之后,亲自率军冲入敌阵,亲手斩杀清兵数十人,身中四箭三刀而死。三郡之民闻之,痛哭失声,声震天地。杨嗣昌、高起潜则诬蔑卢象升畏敌而逃,并派士卒俞振龙前往验尸,以证真伪。俞振龙不畏淫威,坚持指认卢象升遗体,后被杨嗣昌鞭挞而死。千总杨国栋也因不肯顺从杨嗣昌意思修改战报,坚持象升已战死,而被处极刑。此乃,大明之悲哀也!

更多文章

  • 卢象升:大明无力回天的悲壮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卢象升,杨嗣昌,崇祯,李自成,洪承畴

    肝胆照日月,英烈泣鬼神 明朝末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国家是无可救药了,但崇祯皇帝还是在努力,在很多人都在为自己在找退路的同时,也有很多人在为如何拯救这个国家,或出谋划策,或戮力血战,都在尽着自己的一份责任。 如果说大明是必然灭亡,清人必定会一统全国是历史潮流的话,那么这些有担当的血性男儿就真的是

  • 为什么说卢象升死后,明朝震动?卢象升的死,对崇祯意味着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卢象升,崇祯,明朝,巡抚

    卢象升的死代表着明朝的死,不要认为我说得极端,因为卢象升死之后,大明朝再无可用之人。那有人就说了不对啊,明朝的时候军事理论家不是很多吗?没错多是多,但是卢象升是最特殊的那一位,相对而言他要谋略有谋略,要智商有智商,忠心耿耿地侍奉崇祯以及大明朝,却被某些文臣颠三倒四的胡说一气。更重要的是就连皇帝都不信

  • 徐光启对上海科技创新发展有何影响?这场调研给出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上海徐汇标签:徐光启,上海,徐家汇,光启,徐汇

    今年是中国科创先驱徐光启诞辰460周年。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以来睁开双眼看世界第一人,首开东西方科技文化交流的先河。他主张东西交融,互帮互学,为上海播下了科创的种子,植入了创新基因。徐家汇因徐光启而得名,中国最早的天文台、气象台、图书馆和慈善学校等都建在徐家汇。近日上海市科委主任张全一行就徐光启对上

  • 和徐光启“仰望”同一片星空,五一来徐汇进行一场追光阅读之旅

    历史解密编辑:新民晚报标签:徐汇,追光,崇祯,徐光启,徐家汇,汤若望,地方官员,徐光(1960年)

    在《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前和徐光启“仰望”同一片星空;在海派文化之源的百年书香之旅里感受宇宙魅力;在首家向公众开放的“上海音像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视听阅览室回望城市影像资源;聆听大咖云集的光启科学经典读书活动;跟随《太阳的女儿》探寻古希腊文明……为迎接第28个世界读书日,“有光”2023年世界读书日徐汇

  • 和徐光启仰望同一片星空,“有光”世界读书日徐汇区主题活动启幕

    历史解密编辑:人民资讯标签:火器,徐光启,徐汇区,徐家汇,汤若望,科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世界读书日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田泓4月22日,“有光”2023年世界读书日及公共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徐汇区主题活动,在上海徐家汇书院启幕,将陆续推出近百道全民阅读盛宴。《赤道南北两总星图》特展体现徐汇“天问”精神在徐家汇书院中庭举办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特展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绘制于明朝崇祯年间的《赤道南北

  • 崇祯和徐光启穿上了西装!“明朝那些事儿”还能这么演

    历史解密编辑:上海嘉定标签:明朝,火器,徐光启,科学家,数学家,崇祯皇帝,天文学家

    @嘉定的小伙伴们,你喜欢看历史题材的话剧吗?昨天(4月2日)晚上,嘉定区公益文化周项目第4场《大明崇祯五年》在上海保利大剧院上演,在这部话剧中,徐光启和崇祯皇帝身着西装,以现代化的表现形式赋予历史人物以新生命。这是一个关于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故事。大明崇祯五年,即公元1632年,正是风雨飘摇的明朝末期

  • 七夕会美食 | 徐光启“尝”野菜

    历史解密编辑:新民晚报标签:荠菜,明朝,火器,徐光启,野菜谱,七夕会,科学家,救荒本草,农政全书,天文学家

    约莫廿年前,我从旧书网上买了本《上海的野生植物》,这是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书中介绍上海常见的可食用野菜竟达27种之多,除了人们常吃的荠菜、马兰等外,还有鹅儿肠、鼠麴草等。也有的野菜实在不敢轻易认可,如扁蓄,这是一种茎枝很硬的野草,书上说它的嫩茎叶可食用,还可“晒干供冬用”等。正

  • 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时便曾预言后世必将普及

    历史解密编辑:仙王的日常标签:徐光启,几何原本,翻译,数学,几何学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第一个翻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Elements)的是明朝数学家徐光启。不过史书上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蒙元时期。中国古代数学里几何算比较发达的,《周髀算经》记录了勾股定理的结论并提出3、4、5一组勾股数,这在世界历史上仅次于巴比伦、埃及和印度,是第四个发现勾股定理的古代文明。三国时期

  • 在现存时间最早的东方皇家御用星图前,和徐光启“仰望”同一片浩瀚星空

    历史解密编辑:文汇报标签:宇宙,火器,徐光启,徐家汇,汤若望,科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东方皇家御用星图

    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文献《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前和徐光启“仰望”同一片浩瀚星空;在海派文化之源百年书香之旅里触摸宇宙魅力丈量岁月过往;在首家向公众开放的“上海音像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视听阅览室回望城市影像资源;聆听大咖云集的光启科学经典读书活动;跟随《太阳的女儿》探寻古希腊文明;随时随地云逛“数字徐家

  • 各界人士上午祭扫徐光启墓,纪念爱国科学家徐光启逝世390周年

    历史解密编辑:新民晚报标签:祭扫,纪念,明朝,科学家,数学家,徐光启墓,天文学家

    新民晚报讯(记者 孙云)清明将至,今天上午,在庄严肃穆的《徐光启缅怀曲》中,徐光启后裔代表、光启小学师生代表以及各界人士近200人来到光启公园里的徐光启墓地前,为这位伟大的爱国科学家送上黄色康乃馨,表达纪念徐光启逝世390周年的深切怀念之情。主办方供图徐光启是中国明末向西方追求科学和真理的先行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