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9年,33岁的徐霞客旅行归家,却发现第二任妻子已将怀有身孕的小妾卖给了一家农户。
不久,小妾生下了一个儿子,竟然不姓“徐”。可是谁也没想到,正是这个孩子,让徐霞客声名远播。
徐霞客的一生只活了54岁,但他却用了32年的人生,仅靠双脚就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足迹踏遍21个省、市,撰写出60万字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誉为“千古奇人”。
1640年,徐霞客在旅行途中突发重病,好不容易被送回了家乡。他自知命不久矣,唯一的遗憾就是担心那百万字的游记手稿无力整理。
临终前,他委托家里的塾师季会明帮忙整理。此后,季会明花了许多年终于编辑出了最早版本的《徐霞客游记》(季会明抄本)。但是,清军入关后,黎民百姓没有逃过浩劫,这部抄本也遭遇了灭顶之灾。
幸运的是,在徐霞客逝世86年后,《徐霞客游记》再次“重出江湖”。如很多名家一样,徐霞客生前并没有留下名气,反倒是死后才名扬天下。
这个让徐霞客名声大振的功臣叫李寄。
徐霞客属于晚婚一族,22岁才成家。徐氏原本也是富户之家,田产相当丰厚,只是到了徐霞客父亲这一辈,便出现了衰败的迹象。老爷子算是老来得子,对徐霞客的教育十分宽松。
徐霞客在15岁那年第一次参加科考,可惜连童子试都没过。父亲索性也不再勉强,反而鼓励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徐霞客自小就喜欢读书,加之父亲的鼓励,越发地沉迷于书海。等到他19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年迈的母亲知道儿子总想“出去走走”,便鼓励他去追梦。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通透的父母,徐霞客才能毫无负担地游遍大好河山。
1608年,徐霞客成婚后不久,便再次踏上旅途,开启了长达半生的旅行考察。
长期的游行在外,让徐霞客也忽略了妻子许氏。就在两人成婚十年后,许氏便撒手人寰,留下了年仅3岁的儿子,还有一个姓周的侍女。在接下来的相处中,徐霞客便与周氏产生了感情。
徐家也算望族,自然接受不了一个侍女做正妻。所以,就在许氏过世的第二年,徐霞客便将自己姨妈的女儿罗氏娶进了门。
罗氏仗着自己与婆母的亲近关系,对周氏十分看不惯。谁知没多久,周氏的肚皮又鼓了起来,这就让罗氏更加愤恨。她一是嫉妒周氏得宠,二是担心周氏生下儿子会分家产,心里便开始打起了歪主意。
正在罗氏盘算的时候,徐霞客又要外出了,恰好就给了罗氏机会。临行前,罗氏宽慰他说:“夫君尽管放心,家中一应大小事有我呢。”
徐霞客压根没想到,他这一走,家里马上就出事了。他前脚刚离开,罗氏就开始紧锣密鼓地为周氏找“下家”。最终,竟劝服了婆母,将周氏嫁给了一户姓李的农户。等到徐霞客回到家时早已物是人非,追悔莫及也没用了。
周氏嫁入离家后,便生下了儿子。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生活,便为这个孩子取名为“李寄”。
李寄自幼被乡人称为“奇才”,他像父亲一样博学,甚至无师自通。尤其在知道自己的身世后,更加体谅母亲的难处,于是更加苦读。
当然,李寄也曾想过回徐家认祖归宗,可是宗族礼法根本不接受被家族驱逐的人。在那样一个时代,李寄别无他选,只能彻底打消这个念头。为了照顾母亲,本已声名远播的他开始做起了私塾先生。
李寄生活在明清更迭的时期,又身为徐李两家人,于是,他为自己取字为“介立”,各种心酸可见一斑。
这样的家庭背景并没有让李寄对父亲心生怨恨,而且这对父子的脾气秉性还十分相似,都是个“怪人”。
徐霞客一生四处游历,经常遭遇劫匪而被打劫一空。有人劝他归乡,甚至愿意资助他旅费,可是他却拒绝道:“我随身带着铁锹,走到哪还能没有个埋尸骨的地方吗?”
他很固执,他的儿子亦然。
1644年,李自成攻陷京城,朱明王朝覆灭。没成想,李寄这个秉承“父母在,不远游”的孝子,竟然徒步走到南京,为南明献上《平贼十策》,其赤子之心拳拳。
后来,清兵入关,李寄为此痛哭不已,不仅亲身参与抗清运动,甚至发誓终身不仕于清。败局已定后,悲愤至极的李寄决心赴死,还好被乡人挽回了性命。从此,他便成了“隐士”,终生未婚。
母亲去世后,李寄了无牵挂,便走上了父亲的老路,开始了四处远游。也正是在云游的过程中,李寄突然懂得了父亲的理想,也对父亲多了一分敬意。想到父亲一生的心血毁于战火之中,他终于找到了余生的寄托。
此后,李寄四处打探《徐霞客游记》的抄本。虽然苍天不负有心人,可是在诸多零散的抄本中,也存在许多篡改的痕迹。幸运的是,李寄游历的经验也派上了用场,最终在古稀之年的高龄整理出了《徐霞客游记》(李介立本)。
1690年,72岁的李寄对好友说:“我死后不必准备棺材,将你家屋后的旧水桶截成两段,一半盖我,一半垫我就好。”
在生死大事上,这对父子是多么洒脱!
徐霞客和李寄一生历经风雨,不为功名,只为理想,仅凭一己之力便流芳百世。这种执着可贵的精神,又有几人能做到呢?当一个人无所求时,任何事都不会动摇他,这就是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