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徐霞客把怀孕小妾卖掉,谁也想不到的是,这个孩子却改变他的一生

徐霞客把怀孕小妾卖掉,谁也想不到的是,这个孩子却改变他的一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罗瓦的深夜电台 访问量:629 更新时间:2024/1/23 7:44:17

1619年,33岁的徐霞客旅行归家,却发现第二任妻子已将怀有身孕的小妾卖给了一家农户。

不久,小妾生下了一个儿子,竟然不姓“徐”。可是谁也没想到,正是这个孩子,让徐霞客声名远播。

徐霞客的一生只活了54岁,但他却用了32年的人生,仅靠双脚就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足迹踏遍21个省、市,撰写出60万字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誉为“千古奇人”。

1640年,徐霞客在旅行途中突发重病,好不容易被送回了家乡。他自知命不久矣,唯一的遗憾就是担心那百万字的游记手稿无力整理。

临终前,他委托家里的塾师季会明帮忙整理。此后,季会明花了许多年终于编辑出了最早版本的《徐霞客游记》(季会明抄本)。但是,清军入关后,黎民百姓没有逃过浩劫,这部抄本也遭遇了灭顶之灾。

幸运的是,在徐霞客逝世86年后,《徐霞客游记》再次“重出江湖”。如很多名家一样,徐霞客生前并没有留下名气,反倒是死后才名扬天下。

这个让徐霞客名声大振的功臣叫李寄。

徐霞客属于晚婚一族,22岁才成家。徐氏原本也是富户之家,田产相当丰厚,只是到了徐霞客父亲这一辈,便出现了衰败的迹象。老爷子算是老来得子,对徐霞客的教育十分宽松。

徐霞客在15岁那年第一次参加科考,可惜连童子试都没过。父亲索性也不再勉强,反而鼓励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徐霞客自小就喜欢读书,加之父亲的鼓励,越发地沉迷于书海。等到他19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年迈的母亲知道儿子总想“出去走走”,便鼓励他去追梦。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通透的父母,徐霞客才能毫无负担地游遍大好河山。

1608年,徐霞客成婚后不久,便再次踏上旅途,开了长达半生的旅行考察。

长期的游行在外,让徐霞客也忽略了妻子许氏。就在两人成婚十年后,许氏便撒手人寰,留下了年仅3岁的儿子,还有一个姓周的侍女。在接下来的相处中,徐霞客便与周氏产生了感情。

徐家也算望族,自然接受不了一个侍女做正妻。所以,就在许氏过世的第二年,徐霞客便将自己姨妈的女儿罗氏娶进了门。

罗氏仗着自己与婆母的亲近关系,对周氏十分看不惯。谁知没多久,周氏的肚皮又鼓了起来,这就让罗氏更加愤恨。她一是嫉妒周氏得宠,二是担心周氏生下儿子会分家产,心里便开始打起了歪主意。

正在罗氏盘算的时候,徐霞客又要外出了,恰好就给了罗氏机会。临行前,罗氏宽慰他说:“夫君尽管放心,家中一应大小事有我呢。”

徐霞客压根没想到,他这一走,家里马上就出事了。他前脚刚离开,罗氏就开始紧锣密鼓地为周氏找“下家”。最终,竟劝服了婆母,将周氏嫁给了一户姓李的农户。等到徐霞客回到家时早已物是人非,追悔莫及也没用了。

周氏嫁入离家后,便生下了儿子。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生活,便为这个孩子取名为“李寄”。

李寄自幼被乡人称为“奇才”,他像父亲一样博学,甚至无师自通。尤其在知道自己的身世后,更加体谅母亲的难处,于是更加苦读。

当然,李寄也曾想过回徐家认祖归宗,可是宗族礼法根本不接受被家族驱逐的人。在那样一个时代,李寄别无他选,只能彻底打消这个念头。为了照顾母亲,本已声名远播的他开始做起了私塾先生。

李寄生活在明清更迭的时期,又身为徐李两家人,于是,他为自己取字为“介立”,各种心酸可见一斑。

这样的家庭背景并没有让李寄对父亲心生怨恨,而且这对父子的脾气秉性还十分相似,都是个“怪人”。

徐霞客一生四处游历,经常遭遇劫匪而被打劫一空。有人劝他归乡,甚至愿意资助他旅费,可是他却拒绝道:“我随身带着铁锹,走到哪还能没有个埋尸骨的地方吗?”

他很固执,他的儿子亦然。

1644年,李自成攻陷京城,朱明王朝覆灭。没成想,李寄这个秉承“父母在,不远游”的孝子,竟然徒步走到南京,为南明献上《平贼十策》,其赤子之心拳拳。

后来,清兵入关,李寄为此痛哭不已,不仅亲身参与抗清运动,甚至发誓终身不仕于清。败局已定后,悲愤至极的李寄决心赴死,还好被乡人挽回了性命。从此,他便成了“隐士”,终生未婚。

母亲去世后,李寄了无牵挂,便走上了父亲的老路,开始了四处远游。也正是在云游的过程中,李寄突然懂得了父亲的理想,也对父亲多了一分敬意。想到父亲一生的心血毁于战火之中,他终于找到了余生的寄托。

此后,李寄四处打探《徐霞客游记》的抄本。虽然苍天不负有心人,可是在诸多零散的抄本中,也存在许多篡改的痕迹。幸运的是,李寄游历的经验也派上了用场,最终在古稀之年的高龄整理出了《徐霞客游记》(李介立本)。

1690年,72岁的李寄对好友说:“我死后不必准备棺材,将你家屋后的旧水桶截成两段,一半盖我,一半垫我就好。”

在生死大事上,这对父子是多么洒脱!

徐霞客和李寄一生历经风雨,不为功名,只为理想,仅凭一己之力便流芳百世。这种执着可贵的精神,又有几人能做到呢?当一个人无所求时,任何事都不会动摇他,这就是信念。

更多文章

  • 徐霞客家族的传奇故事:被卖掉的孩子保全了一家人的心血

    历史解密编辑:西园小憩标签:唐伯虎,沈九娘,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从外地回家,问起侍女周姑娘,因为他离家前周姑娘已经怀上了他的孩子。可是妻子告诉他,已经把周姑娘和肚子里的孩子一起卖掉了1619年,徐霞客从外地回家,就急迫问起侍女周姑娘,因为他离家前周姑娘已经怀上了他的孩子。可是妻子告诉他,已经把周姑娘和肚子里的孩子一起卖掉了。四十年后的一场变故,徐家被灭门,

  • 为何桂林的南明官员在大敌当前仍然想去灭掉郝永忠部明军?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郝永忠,明军,清军,南明,何腾蛟,桂林

    众所周知,郝永忠原称“郝摇旗”,是李自成的旧部。李自成身亡之后,郝永忠等一众的大顺军将领开始和明方接触。一部分大顺军将领虽然接受了明方的封爵,但仍旧处于独立作战的状态,而以郝摇旗、王进才、张光翠等人为代表,这些人,既接受了明方的封爵和官职,同时还投入了湖广明军的阵营,成为南明湖广当局的一支可靠的武装

  • 明朝大将誓死与大清死磕到底逼杀孔有德阵斩尼堪自建一国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意国倾城标签:孔有德,明朝,李定国,吴三桂,南明,缅甸

    最近看好多人说果敢用中国字,中国基建,说中国话,但却不属于中国,又与中国有分不清的关系,果敢很多人自称是明朝后裔,为此,小编去查阅了一翻,发现还真有可能是明朝汉人迁移而去。果敢族自认为是明朝爱国将军李定国部属的后代,95%以上人的血统是汉族。当年明朝蒙难。南明摇摇欲坠,李定国誓死与大清死磕到底,不退

  • 胶东历史:崇祯“孔有德之乱”中的东线战场(福山)简述

    历史解密编辑:胶东故事会标签:崇祯,孔有德,明军,巡抚,知县,明廷

    爆发于明崇祯年间的“登莱之乱”(亦称“孔有德之乱”),是胶东历史上的大事件。其战事虽主要发生在半岛一隅,但影响却体现在全局层面,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明亡清兴”的进程。正因为有着深远的影响,“登莱之乱”也俨然成为明末历史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与之相关的著述甚多,不胜枚举。不过,以往的著述大多将重点放在登

  • 明朝叛将,大清帝国定南王孔有德,如何攻南明?为什么身死桂林?

    历史解密编辑:喜爱这个世界标签:桂林,清军,南明,明军,顺治,明朝,孔有德,李定国,大清帝国

    作者:大聪明【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孔有德(1602年?—1652年),字瑞图,辽东盖州卫(今辽宁省盖县)人,原籍山东,明末清初将领。原为毛文龙部将,毛文龙死后,于崇祯四年(1631年)发动吴桥兵变,不久投降后金。崇祯九年(1636年),受封为恭顺王,出征朝鲜、锦州、松山等地。八旗汉军成立时

  • 明末发生在渤海的著名海上遭遇战,打得孔有德和耿仲明怀疑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明军,后金,渤海,清朝,明朝,孔有德,耿仲明,吴三桂,关宁铁骑

    孔有德和耿仲明的运气实在太霉了,撤退没多长时间就撞上了明军的先遣部队——关宁铁骑。虽然孔有德和耿仲明率领的叛军跟关宁铁骑一样,都曾经对付过八旗军队,但是这两支部队的档次却大不一样。关宁铁骑可以称得上是特种部队,而孔有德和耿仲明率领的叛军却是名副其实的游击队,这两支部队交锋,自然是关宁铁骑所向披靡、势

  • 《天下长河》看懂高士奇呈血报读潘季驯,才明白康熙为何骂他巧合

    历史解密编辑:城市种菜小白标签:高士奇,潘季驯,康熙,天下长河,皇上,总督

    文|阿朱啊高士奇又被康熙怼了,一句“这么巧”,差点把他送走。他身为天子近臣,一直伴随在康熙左右,不论是阿席熙贪墨私房钱案,还是青条石案,亦或是黄河决堤案,他都表现得可圈可点,但皇上不是踩他手,就是拍他的大脑门,如今又是一副整蛊的模样,危矣。绞尽脑汁讨欢心,却时常坐冷板凳,不升不降地在那杵着。只不过,

  • 一部治黄史,半部中国史——“千古治黄第一人”潘季驯,堪比大禹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大禹,漕运,万历,黄史,夏朝,兵部,先秦,潘季驯,张居正,国防部长

    #2022知识来盘点#说到中国历史上的治水名人,妇孺皆知的是大禹、西门豹、李冰等人。而在以治水为主题的热播剧《天下长河》里,一个陌生的人名多次被提到——潘季驯,成为继大禹之后的治水名人。潘季驯是何许人?他有何治水功绩能与大禹相提并论?中国古代评价他是“千古治黄第一人”,为古代的治河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 《天下长河》中说的潘季驯是何人?原来“束水攻沙”,是他的杰作

    历史解密编辑:棠棣说史标签:潘季驯,天下长河,束水攻,治河,黄河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万历七年(1579),潘季驯主持的黄淮治水工程竣工。这次工程共筑土堤长112268丈(620多里),砌石堤3374丈(约18.7里),堵塞大小决口139处,修建每座长达30丈的减水石坝4座、新旧闸和车

  • “河伯投胎”陈潢的治河前辈:起起落落潘季驯

    历史解密编辑:东风新闻标签:陈潢,潘季驯,治河,漕运,万恭

    热播剧《天下长河》主角之一是号称“河伯投胎”的陈潢,他在康熙君臣前纵论黄河治理时反复提到一个前辈,一个与大禹、李冰并称的人:潘季驯。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他有着怎样的治河故事?《天下长河》中的陈潢形象嘉靖四十五年(1566),明世宗驾崩,明穆宗即位,年号隆庆。隆庆皇帝在位六年间,首辅就换了三任,朝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