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的建宁公主,不仅是康熙的姑姑,还嫁给了吴应熊

历史上的建宁公主,不仅是康熙的姑姑,还嫁给了吴应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毛迪说教育 访问量:3211 更新时间:2024/1/1 8:39:52

说起建宁公主,大家一定会想到,《鹿鼎记》中刁蛮任性的那一位。由于这部文学作品十分受欢迎,更是屡次被翻拍成影视剧,因此在大家的心中,已经对建宁公主有了一种固有印象。

在大家印象中,建宁公主是康熙皇帝的妹妹,凭借这样的身份,导致她刁蛮任性,原本她应该嫁给吴应熊,可她不喜欢,就将吴应熊净身,让他成为一个太监。更是因为韦小宝的介入,最后导致吴应熊死亡。

总之,在大家的固有印象中,对建宁公主都有一些反感。那么真正历史上的建宁公主,是否就如小说中那样呢?她的历史原型是谁?她与吴应熊、韦小宝之间有何关系?接下来,笔者将为大家一一解释。

在清朝确实有一位建宁公主,她就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十四女。是的,你没有看错,她确实是皇太极的女儿,换句话说,她就是顺治的妹妹(并非同母)。要按辈分来说,建宁公主就是康熙的姑姑,而并非妹妹。

还有就是,历史上的建宁公主,不仅是康熙的姑姑,还嫁给了吴应熊,并且两人感情还很好。至于韦小宝,那纯属就是文学创作出来的,就不多提了。我们还是重点来看看建宁公主。

她出生于崇德六年,是皇太极的第十四女,顺治十年,下嫁平西王之子吴应熊。两人成亲之后,就一直定居在京城。当然将吴应熊留在京城,完全就是为了做人质。表面上,顺治接连授予吴应熊三等子爵,后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同时封妹妹为和硕建宁长公主。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安抚吴三桂,也让在京的吴应熊可以放心。要是吴三桂一直老老实实的,吴应熊和建宁公主两人,必定和和美美,恩爱度日。然而康熙十二年,吴三桂以“反清复明”为由,挑起了“三藩之乱”。

“三藩”以吴三桂为首,他的势力也是当中最大的,其余两位是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那么吴三桂的势力有多大呢?据说是“用人不受吏部、兵部之掣肘,用财不受户部之稽核。”

不过康熙这边早已有准备,自从他即位起,就有削藩的想法,并且已经开始默默实施。康熙先是试探三藩,便下旨将尚可喜撤藩。这时吴、耿二人,竟主动请求撤藩。原本是为了试探康熙,谁知康熙干脆直接下令,全面撤藩。

于是吴三桂等人决定立刻反清,一时间,招揽了很多明朝的旧将,更是迅速集结了14万兵力。很快,吴三桂就占领了云南、贵州、湖南、四川这些重要省份,再加上靖南王的势力,吴三桂已经占有半壁江山。

这时儿子吴应熊还在康熙手上,按理来说,吴三桂也不敢轻举妄动。但他自认为已经占有半壁江山,康熙一定会忌惮他,所以不敢伤害吴应熊。再说吴应熊是康熙的姑父,看在建宁公主的面上,康熙也不会做得很绝情。

然而他猜错了,康熙就是不按常理出牌。很快,康熙就下令处死吴应熊,最终吴应熊与儿子吴世霖,皆被处以绞刑,只有幼子和公主幸免于难。听到儿子和孙子都被处死,吴三桂一时“惊悖气夺,遂底于亡”,没多久就死了。

吴三桂一死,剩下的势力就好清除了。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终于被平定。而此时的建宁公主,早已是家破人亡,当时的她只有33岁。那么康熙处死吴应熊之前,为何不考虑姑姑的感受呢?

首先康熙也没办法,当初建宁公主嫁给吴应熊,本来就是一场政治联姻,想要笼络汉臣。可是后来笼络不成,这场婚姻的意义就没有了,牺牲也是在所难免。正如康熙在下旨处死吴应熊时,所说的一样,这样做是为了“以寒老贼之胆,以绝群奸之望,以激励三军之心。”

其次要说康熙没考虑过姑姑的感受,也有些冤枉他了。在吴应熊死后,康熙常常下诏慰藉姑姑,只是无论怎样安慰,也无法恢复公主曾经的家庭和乐。不过康熙也只能如此了,毕竟这一切,都是吴三桂一手造成的。

孤独的建宁公主,在熬过无数个凄清的日日夜夜后,于康熙四十三年离世,享年63岁。比起这样的结局,或许与韦小宝隐居于世,过着平凡的夫妻生活,反而更容易让人接受。不过历史就是历史,了解了真正的建宁公主后,不知大家会继续反感她,还是转为一些同情呢?

(参考文献《清世祖实录》《清皇室四谱》)

标签: 吴应熊康熙吴三桂建宁皇太极顺治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真实的建宁公主,和吴应熊生了三个儿子,都被康熙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吴应熊,康熙,建宁,吴三桂,皇太极,顺治

    韦小宝、建宁公主和吴应熊之间的故事,相信看过《鹿鼎记》的朋友都有所了解。剧中的吴应熊无疑是一个悲剧人物,作为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怀揣着反清复明的大业进京筹谋刺杀康熙,但在结识韦小宝之后,吴应熊就开启了自己的悲剧人生。明明是将门之后,却被从底层摸爬滚打起来的韦小宝耍得团团转,更是在当康熙帝将妹妹建宁公

  • 历史上真正的“建宁公主”,给吴应熊生下多个儿子,晚年下场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吴应熊,建宁公主,吴三桂,康熙,长公主,皇太极,和硕恪纯长公主,小说家,金庸笔下角色

    执三桂子额驸吴应熊下之狱。——《清史稿·本纪·卷六》这是《清史稿》中对和硕恪纯长公主的描写。和硕恪纯长公主吴应熊,在历史上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物,却因为自己的父亲吴三桂造反,成为了众人皆知的历史人物。而我们都听说过“建宁公主”这个人,她有历史原型吗?她的历史原型又有着什么样的人生呢?在一些演义作品中

  • 扬州十日中,多铎为何不杀这103人?真相让人愤怒!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小探长标签:多铎,大军,清军,多尔衮,史可法,扬州市,大运河,中国文物,中国世界遗产

    大家都知道,清军入关之后,在千古名城扬州,爆发了一场惨绝人寰的灾难!1645年,清军10多万大军南下,而扬州城只有守军1万多人,在史可法的率领之下,输死抵抗最终失败!城破之后,主帅多铎发布了屠城令,将80万军民屠杀一空,但却没有杀这103人!对于清军的屠杀,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和明末史学家

  • 多铎抓住了明朝的假太子,假太子说话后,让他知道找对人了

    历史解密编辑:拍客探德州标签:多铎,皇帝,南明,明朝,弘光,多尔衮,李自成,慈禧太后

    清朝铁帽子王多铎曾抓住一名明朝的假太子,可是这位假太子说了一句话之后,他却立马由灰心转成兴奋,让他恍然大悟,知道自己算是找对了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明末清初时

  • 摄政王多尔衮为何放弃篡位称帝?多铎之死粉碎多尔衮的皇帝梦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多尔衮,多铎,摄政王,皇太极,努尔哈赤,顺治

    前言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距今最近的一个王朝。在这个王朝身上,有着无数的故事可以诉说。清朝以来,我国人口逐渐破亿,康熙雍正年间,摊丁入亩的政策使得人口税就此消失;而康雍乾三朝所创造的盛世局面也成为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及至后期,随着清政府日益腐败,中国迎来了百年衰败的屈辱史……除了

  • 多铎在扬州杀红了眼,多尔衮:你快回吧,要不咱刚入关就得出关了

    历史解密编辑:开心一点桥标签:多尔衮,多铎,吴三桂,洪承畴,皇太极,李自成

    清朝入关,是件筹谋了很久的事,久到他的政权在进入中原之前只经历了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人,而这两代人都为达成这个目的废寝忘食——1644年,满蒙军队由盛京出发,准备跨过山海关,直入北京。时年,后金首领皇太极已经亡故,坐在皇位的是年仅六岁的福临,即顺治,而真正带领八旗的人是睿亲王多尔衮,以及他的同胞兄弟

  • 排行十五的多铎,为何被称为“十王”?他的成就全靠多尔衮?

    历史解密编辑:水中月眼前人标签:多尔衮,多铎,皇太极,努尔哈赤,贝勒,阿济格,代善,莽古尔泰,军事制度,国防政策,小说家,军事政策

    多铎,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的一母同胞,因为哥哥多尔衮的庞大影响和其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多铎似乎被完全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不被人熟知。做为努尔哈赤的儿子,多铎排行十五,但人们为何又称其为“十王”呢?做为清初八大铁帽子亲王之一,多铎在生前身后的盛誉和美名是不是全都仰赖权势滔天的摄政王多尔

  • 清史:多铎36岁病逝,带走多尔衮称帝的希望

    历史解密编辑:知书少年很达理标签: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亲王,努尔哈赤,摄政王,皇太极,皇帝,清史,军事政策,小说家,国防政策,军事制度

    1649年,豫亲王多铎病逝,年仅36岁。多尔衮大哭,匆忙带兵从大同返回,身着素衣进入京师,扶柩痛哭,兄弟之情可见一斑。多尔衮奋斗一生,手握重兵,却无缘继承大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多铎英年早逝,带走了多尔衮称帝的希望。多铎,努尔哈赤的第15子,骁勇善战,深受父亲喜爱。努尔哈赤时代,多铎的地位比兄长多

  • “扬州十日”是文人的虚构?来看多铎乘血屠扬州之威,迫降南京城

    历史解密编辑:萌宠不求人标签:多铎,左良玉,马士英,左军,弘光

    其实,四月初二日史可法从南京城郊的燕子矶返还扬州之时,左良玉部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且说,四月初一日,左良玉兵至九江,盛情邀请驻节于九江的“总督江楚应皖等处剿寇事务”袁继咸到舟中相见。左良玉这么做的目的,是想说服这位朝廷大员和自己一起前往南京,使自己的行动更具正义性。见了袁继咸,他便从衣袖中取出

  • 皇太极上位后,为何提拔多尔衮、多铎?后来又为何要离间他们?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多尔衮,皇太极,多铎,阿济格,努尔哈赤,亲王,代善,贝勒,军事制度,金庸笔下角色,小说家

    在清朝建立之初的清太宗皇太极执政时期(包括后金时期),皇太极跟多尔衮、多铎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严格来说,多尔衮、多铎俩兄弟跟皇太极有杀母之仇,他们的生母,大妃阿巴亥是被以皇太极为首的四大贝勒逼迫殉葬努尔哈赤的。虽然阿巴亥的死在《清太祖实录》中记载的是努尔哈赤遗言要求的:“俟吾终,必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