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没有,反而是吴应熊的死给建宁公主造成巨大打击。
康熙十三年四月,因为在西南掀起叛乱的吴三桂来势汹汹,朝廷对吴三桂一时之间没有遏制的办法,便开始在当朝驸马吴应熊身上想办法,吴应熊是个倒霉的人,他还留在北京当人质,父亲在云南造反了,不论吴三桂能不能成功,吴应熊都肯定得倒霉。
而在一开始,没人想着直接杀掉吴应熊,因为吴应熊就是一个筹码,代表着未来和吴三桂谈判的余地。
但兵部尚书纳兰明珠在三藩之乱的几个月后,坚持上书给康熙皇帝,将吴应熊绞死震慑吴三桂,康熙不久后应允,把自己名义上的“姑父”吴应熊被绞死,被绞死的人除吴应熊外,还有吴世琳,而吴世琳,就是建宁公主的亲生儿子。
丈夫和儿子被杀,建宁公主的人生陷入了绝境,她没来得及给丈夫收尸,自己也被迫带着幼子被囚禁了起来,这位尊贵的长公主殿下,即便她是清太宗的女儿,也难逃造反的牵连。
迎娶公主,是驸马也是人质。
吴三桂,明末大军阀,占有山海关屏障的他,是李自成、崇祯帝、多尔衮三方拉拢的对象,而崇祯帝等不来吴三桂的救援,被李自成攻破了城门,吴三桂随后也顺势投靠了李自成,准备为李自成卖命,可谁又能想到,李自成的手下折辱了吴三桂的妻妾陈圆圆,吴三桂得知后,连在北京的家人都不要了,毅然转投多尔衮。
因为吴三桂的背叛,山海关拱手相让给大清,多尔衮带着清军畅通无阻地入关,有人说吴三桂这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可吴三桂的家人都被李自成杀完了,为了一个女子抛弃了名节和家人,值得吗?
所以吴三桂投降了大清后,隐隐有些悔意,大清入关后,吴三桂在私底下仍然和南明政权有所联系,为的就是看看能不能洗刷“民族罪人”的标签,可吴三桂的想法,多尔衮和清朝廷怎么可能看不出来,于是多尔衮逼着吴三桂不断地去残杀汉人同胞,吴三桂早已经没有了回头路。
到了顺治十年,朝廷为了更好地“拴住”吴三桂,决定给吴三桂安排一个“皇亲国戚”的身份,那就是将皇太极的十四女建宁公主,许配给吴三桂之子吴应熊。
朝廷的意思很简单,让吴三桂和顺治皇帝结为亲家,这既是给予吴三桂后代富贵的保证,也是让吴三桂做事多一分忌惮和牵绊,面对朝廷的赐婚,吴三桂不可能拒绝,在一开始也没有必要拒绝。
顺治十年,由当朝太后主持婚礼,建宁公主和吴应熊在北京完成婚礼,此时的建宁公主仅是十三岁,嫁给吴应熊是她的第一次婚姻,这种年少成婚的结合,一般老说关系都是非常牢靠的。
对于吴三桂的“掣肘”这只是政治上的,在婚姻感情上,吴应熊和建宁公主只会感到快乐。
顺治十四年,朝廷对吴三桂有了一定的信任,而吴三桂此前也将南明永历政权逼到了绝路,于是顺治帝让吴三桂南下云南,彻底剿灭永历政权,吴三桂带着自己的人马就出发了,在北京的吴应熊因为父亲的功劳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吴应熊比起一般的驸马,地位要高出许多。
顺治十六年,吴三桂打下了云南,在云南开设藩府,这是吴三桂割据云南之始,两年后,吴三桂绞杀永历帝朱由榔,因为这个功绩,在康熙登基后,吴三桂直接被授予亲王爵位,吴家在大清的高光时刻就是这个时候。
其实顺治后期,顺治帝对吴三桂的戒心渐渐小了很多,吴三桂也愿意对顺治展现出自己的忠诚,他的政治诉求一直很简单,那就是给他一个地方作为藩府,能够世代经营便可,顺治在一开始并没有拒绝。
所以吴三桂下云南,并且开设藩府,顺治帝都给予了很高力度的支持,可一朝天子一朝臣,顺治驾崩后,康熙却又不是这样想的。
随着康熙逐渐亲政,他越来越觉得“三藩”是个大隐患,因为自西汉一直到明朝,先帝设立的“藩国”根本就是坑后人的,西汉有七国之乱,西晋有八王之乱,最近的明朝,都还有靖难之役,这些诸侯王叛乱有成功的,有失败的,但无一例外,对皇族江山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因此,削藩成为了康熙的重中之重。
而削藩,最难对付的当属平西王吴三桂,可吴三桂的儿子、孙子都在北京,康熙也觉得吴三桂不会轻易造反,于是便开始“柔和”削藩,看看能不能以最低的代价削藩成功。
吴三桂,早早地预感到了这一点,因此派人到北京将儿子、儿媳妇和孙子一家人接走,可吴应熊却拒绝离开。
吴应熊被杀,这是他自己的选择。
一切冲突都是有预兆的,自从康熙六年起,朝廷一直在不断地削去吴三桂的经济、人事、军事权力,不仅派出了官员监督云南,还将给予吴三桂的俸禄、军需逐年减少,吴三桂知道,他连世代坐镇云南的这个愿望都很难达成了。
康熙七年,朝廷给吴应熊晋升少傅兼太子太傅,不断抬高吴应熊的地位,为的是让吴三桂能够听朝廷的话,可吴三桂作为枭雄,他的心又怎么可能这么随便就能被打发。
到了康熙十二年,尚可喜的“退休请求”终于点燃了三藩之乱的火焰,三藩连续的“撤藩请求”让康熙乐在其中,康熙却忘了周旋一番,不要给吴三桂发作的机会,所以当康熙同意吴三桂的“撤藩书”时,吴三桂反了。
在吴三桂造反前,吴三桂派人到北京接应儿子、儿媳妇、孙子一家人,本来吴应熊是有机会离开北京的,但是吴应熊表示不走,并将朝廷的削藩情报告诉给了吴三桂,吴应熊将嫡长子吴世璠交给了吴三桂,为的是不让朝廷起太大的疑心。
所以吴应熊对于吴三桂的造反,在很早之前就想到了,他大概也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如果他们一家都悄悄离开北京,那么吴三桂的计划或许很快就会破产,也有可能一家人最终都走不了,所以吴应熊才选择没有离开。
等吴世璠到了云南后,吴三桂和朝廷的矛盾也已经到了无法调和的时候了,于是吴三桂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正式造反,而康熙也是“糊里糊涂”地被迫应战,其实在康熙的心里,能不打仗他还是希望不打仗的。
但康熙年轻,大臣纳兰明珠、米思翰等人纷纷上书坚持削藩,康熙被推着走到这一步,而吴三桂真的爆发叛乱后,局面一度没有办法收拾,索额图则是提出处死“倡议”撤藩的纳兰明珠等人,康熙没同意,而纳兰明珠便趁势让康熙绞死吴应熊。
建宁公主是康熙的姑姑,所以康熙要喊吴应熊一声,但对于吴应熊,康熙没有太多的感情在里面,吴三桂接走了吴世璠,有了“血脉”传承,这显然都是吴应熊的赌博,所以康熙面对吴三桂、吴应熊父子的挑衅,也回以绞死吴应熊的报复。
本来吴应熊和建宁公主生有子女,除了长子吴世璠离开了北京外,其他的子女都还在北京,而次子吴世琳年纪不小了,也被安排和吴应熊一同被绞死,其余的子女,都跟建宁公主一起被“软禁”起来。
那么建宁公主到底知不知道吴三桂的谋反计划呢?
建宁公主很大概率上是知道吴三桂意图谋反的,因为建宁公主和吴三桂的关系并不疏远。
康熙十年的时候,吴三桂大寿,于是建宁公主和丈夫吴应熊一同到云南给吴三桂庆生,如果两人关系疏远,那么建宁公主根本没有必要千里迢迢跑到云南给公公过生日,不去的借口也有很多,但正是因为去了,才说明两者关系亲近。
最重要的是,建宁公主到过云南,只要吴三桂想要造反,云南的各方面布置肯定是按照吴三桂的设计提前安排的,比如人事、军队、城防等等,肯定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而这一切,建宁公主都能看到。
但看到了之后,回到北京的建宁公主并没有告密之类的举动,后来吴应熊将长子吴世璠送走,建宁公主也没有阻止,可见建宁公主是站在吴三桂这一边的,所以她和吴应熊的感情并不会差,丈夫和儿子的下场,也可以视为政治斗争失败的代价。
吴应熊被处死后,吴三桂悲痛欲绝,但这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内,也是因为吴应熊的死,吴三桂和康熙的矛盾越来越没办法调和,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在湖南衡阳称帝,在他称帝后,将吴世璠封为皇太孙,让吴世璠直接成为继承人。
本来吴三桂在称帝后,还将自己和大清的战争反败为胜,一度让人觉得吴周政权有机会战胜大清取而代之,但可惜的是,吴三桂不久后在衡阳病逝了,接手吴周政权得吴世璠根本没有祖父的魄力,于是吴周节节败退。
建宁公主的悲哀人生:孤独终老。
在吴三桂去世后,其实康熙知道大局已定了,这个时候他反而对自己的姑姑建宁公主好了一点。
康熙十九年五月,因为建宁公主忧郁患病,康熙下诏让人好心照料建宁公主,也安慰建宁公主是被吴应熊连累了,言外之意就是康熙让她不要多想,康熙不会对她怎么样的,并且赏给了建宁公主一些财物。
从康熙对建宁的举动上来看,康熙对于家人还是说得过去的,而建宁公主终究是政治斗争失败的牵连者,她其实也没有资格参与在内,而建宁公主也本以为康熙不再对建宁公主的儿子追究了。
可到了康熙二十年,建宁公主就收到了儿子吴世璠在昆明城自尽的噩耗,不久后,康熙决定对吴应熊这一脉“斩尽杀绝”,让人将吴应熊的幼子全部处死,这一变故让建宁公主始料未及,但也无法阻止,建宁公主因此变成了“孤家寡人”。
失去了儿子,就等于失去了未来,虽然建宁公主的女儿还有吴应熊的庶女都被留下了,但她们始终是要嫁出去的,对于建宁公主根本给予不了多少照顾。
所以建宁公主的人生就进入了最阴暗的二十多年。
建宁公主一直活到了康熙四十三年,一生活了六十三岁,虽然年纪不算短,但自康熙二十年起,建宁公主的人生必然是阴暗的,正如朝廷给建宁公主所写的祭文中,里面提到建宁公主因为夫家牵连而悲哀的一生:
虽浩荡深仁,犹仰承夫膏露,而伶仃暮景,实饱历乎冰霜。正将受养以长年,乃遽沉疴而永逝。
但不管怎么说,建宁公主的辈份很高,她是皇太极之女,跟顺治是同一辈人,所以康熙也要好好对待姑姑的葬礼,于是派出侄子海善贝勒负责办理建宁公主的葬礼,将公主葬在了北京陵园中。
而在清朝,关于建宁公主住过的“公主府”,多次传出了“凶宅”的传闻,都说建宁公主府曾经是吴应熊、吴世霖和建宁公主一家人在一起的美满居所,在吴应熊、吴世霖被杀后,这里的生活就成为了过去式。
建宁公主就在这座孤独的府邸,度过了人生最阴暗的二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