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吴应熊真的因建宁公主,而遭受打击了吗?

历史上,吴应熊真的因建宁公主,而遭受打击了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张劲讲体育 访问量:1950 更新时间:2024/1/1 8:40:11

当然没有,反而是吴应熊的死给建宁公主造成巨大打击。

康熙十三年四月,因为在西南掀起叛乱的吴三桂来势汹汹,朝廷对吴三桂一时之间没有遏制的办法,便开始在当朝驸马吴应熊身上想办法,吴应熊是个倒霉的人,他还留在北京当人质,父亲在云南造反了,不论吴三桂能不能成功,吴应熊都肯定得倒霉。

而在一开始,没人想着直接杀掉吴应熊,因为吴应熊就是一个筹码,代表着未来和吴三桂谈判的余地。

但兵部尚书纳兰明珠在三藩之乱的几个月后,坚持上书给康熙皇帝,将吴应熊绞死震慑吴三桂,康熙不久后应允,把自己名义上的“姑父”吴应熊被绞死,被绞死的人除吴应熊外,还有吴世琳,而吴世琳,就是建宁公主的亲生儿子。

丈夫和儿子被杀,建宁公主的人生陷入了绝境,她没来得及给丈夫收尸,自己也被迫带着幼子被囚禁了起来,这位尊贵的长公主殿下,即便她是清太宗的女儿,也难逃造反的牵连。

迎娶公主,是驸马也是人质。

吴三桂,明末大军阀,占有山海关屏障的他,是李自成、崇祯帝、多尔衮三方拉拢的对象,而崇祯帝等不来吴三桂的救援,被李自成攻破了城门,吴三桂随后也顺势投靠了李自成,准备为李自成卖命,可谁又能想到,李自成的手下折辱了吴三桂的妻妾陈圆圆,吴三桂得知后,连在北京的家人都不要了,毅然转投多尔衮。

因为吴三桂的背叛,山海关拱手相让给大清,多尔衮带着清军畅通无阻地入关,有人说吴三桂这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可吴三桂的家人都被李自成杀完了,为了一个女子抛弃了名节和家人,值得吗?

所以吴三桂投降了大清后,隐隐有些悔意,大清入关后,吴三桂在私底下仍然和南明政权有所联系,为的就是看看能不能洗刷“民族罪人”的标签,可吴三桂的想法,多尔衮和清朝廷怎么可能看不出来,于是多尔衮逼着吴三桂不断地去残杀汉人同胞,吴三桂早已经没有了回头路。

到了顺治十年,朝廷为了更好地“拴住”吴三桂,决定给吴三桂安排一个“皇亲国戚”的身份,那就是将皇太极的十四女建宁公主,许配给吴三桂之子吴应熊。

朝廷的意思很简单,让吴三桂和顺治皇帝结为亲家,这既是给予吴三桂后代富贵的保证,也是让吴三桂做事多一分忌惮和牵绊,面对朝廷的赐婚,吴三桂不可能拒绝,在一开始也没有必要拒绝。

顺治十年,由当朝太后主持婚礼,建宁公主和吴应熊在北京完成婚礼,此时的建宁公主仅是十三岁,嫁给吴应熊是她的第一次婚姻,这种年少成婚的结合,一般老说关系都是非常牢靠的。

对于吴三桂的“掣肘”这只是政治上的,在婚姻感情上,吴应熊和建宁公主只会感到快乐。

顺治十四年,朝廷对吴三桂有了一定的信任,而吴三桂此前也将南明永历政权逼到了绝路,于是顺治帝让吴三桂南下云南,彻底剿灭永历政权,吴三桂带着自己的人马就出发了,在北京的吴应熊因为父亲的功劳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吴应熊比起一般的驸马,地位要高出许多。

顺治十六年,吴三桂打下了云南,在云南开设藩府,这是吴三桂割据云南之始,两年后,吴三桂绞杀永历帝朱由榔,因为这个功绩,在康熙登基后,吴三桂直接被授予亲王爵位,吴家在大清的高光时刻就是这个时候。

其实顺治后期,顺治帝对吴三桂的戒心渐渐小了很多,吴三桂也愿意对顺治展现出自己的忠诚,他的政治诉求一直很简单,那就是给他一个地方作为藩府,能够世代经营便可,顺治在一开始并没有拒绝。

所以吴三桂下云南,并且开设藩府,顺治帝都给予了很高力度的支持,可一朝天子一朝臣,顺治驾崩后,康熙却又不是这样想的。

随着康熙逐渐亲政,他越来越觉得“三藩”是个大隐患,因为自西汉一直到明朝,先帝设立的“藩国”根本就是坑后人的,西汉有七国之乱,西晋有八王之乱,最近的明朝,都还有靖难之役,这些诸侯王叛乱有成功的,有失败的,但无一例外,对皇族江山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因此,削藩成为了康熙的重中之重。

而削藩,最难对付的当属平西王吴三桂,可吴三桂的儿子、孙子都在北京,康熙也觉得吴三桂不会轻易造反,于是便开始“柔和”削藩,看看能不能以最低的代价削藩成功。

吴三桂,早早地预感到了这一点,因此派人到北京将儿子、儿媳妇和孙子一家人接走,可吴应熊却拒绝离开。

吴应熊被杀,这是他自己的选择。

一切冲突都是有预兆的,自从康熙六年起,朝廷一直在不断地削去吴三桂的经济、人事、军事权力,不仅派出了官员监督云南,还将给予吴三桂的俸禄、军需逐年减少,吴三桂知道,他连世代坐镇云南的这个愿望都很难达成了。

康熙七年,朝廷给吴应熊晋升少傅兼太子太傅,不断抬高吴应熊的地位,为的是让吴三桂能够听朝廷的话,可吴三桂作为枭雄,他的心又怎么可能这么随便就能被打发。

到了康熙十二年,尚可喜的“退休请求”终于点燃了三藩之乱的火焰,三藩连续的“撤藩请求”让康熙乐在其中,康熙却忘了周旋一番,不要给吴三桂发作的机会,所以当康熙同意吴三桂的“撤藩书”时,吴三桂反了。

在吴三桂造反前,吴三桂派人到北京接应儿子、儿媳妇、孙子一家人,本来吴应熊是有机会离开北京的,但是吴应熊表示不走,并将朝廷的削藩情报告诉给了吴三桂,吴应熊将嫡长子吴世璠交给了吴三桂,为的是不让朝廷起太大的疑心。

所以吴应熊对于吴三桂的造反,在很早之前就想到了,他大概也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如果他们一家都悄悄离开北京,那么吴三桂的计划或许很快就会破产,也有可能一家人最终都走不了,所以吴应熊才选择没有离开。

等吴世璠到了云南后,吴三桂和朝廷的矛盾也已经到了无法调和的时候了,于是吴三桂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正式造反,而康熙也是“糊里糊涂”地被迫应战,其实在康熙的心里,能不打仗他还是希望不打仗的。

但康熙年轻,大臣纳兰明珠、米思翰等人纷纷上书坚持削藩,康熙被推着走到这一步,而吴三桂真的爆发叛乱后,局面一度没有办法收拾,索额图则是提出处死“倡议”撤藩的纳兰明珠等人,康熙没同意,而纳兰明珠便趁势让康熙绞死吴应熊。

建宁公主是康熙的姑姑,所以康熙要喊吴应熊一声,但对于吴应熊,康熙没有太多的感情在里面,吴三桂接走了吴世璠,有了“血脉”传承,这显然都是吴应熊的赌博,所以康熙面对吴三桂、吴应熊父子的挑衅,也回以绞死吴应熊的报复。

本来吴应熊和建宁公主生有子女,除了长子吴世璠离开了北京外,其他的子女都还在北京,而次子吴世琳年纪不小了,也被安排和吴应熊一同被绞死,其余的子女,都跟建宁公主一起被“软禁”起来。

那么建宁公主到底知不知道吴三桂的谋反计划呢?

建宁公主很大概率上是知道吴三桂意图谋反的,因为建宁公主和吴三桂的关系并不疏远。

康熙十年的时候,吴三桂大寿,于是建宁公主和丈夫吴应熊一同到云南给吴三桂庆生,如果两人关系疏远,那么建宁公主根本没有必要千里迢迢跑到云南给公公过生日,不去的借口也有很多,但正是因为去了,才说明两者关系亲近。

最重要的是,建宁公主到过云南,只要吴三桂想要造反,云南的各方面布置肯定是按照吴三桂的设计提前安排的,比如人事、军队、城防等等,肯定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而这一切,建宁公主都能看到。

但看到了之后,回到北京的建宁公主并没有告密之类的举动,后来吴应熊将长子吴世璠送走,建宁公主也没有阻止,可见建宁公主是站在吴三桂这一边的,所以她和吴应熊的感情并不会差,丈夫和儿子的下场,也可以视为政治斗争失败的代价。

吴应熊被处死后,吴三桂悲痛欲绝,但这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内,也是因为吴应熊的死,吴三桂和康熙的矛盾越来越没办法调和,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在湖南衡阳称帝,在他称帝后,将吴世璠封为皇太孙,让吴世璠直接成为继承人。

本来吴三桂在称帝后,还将自己和大清的战争反败为胜,一度让人觉得吴周政权有机会战胜大清取而代之,但可惜的是,吴三桂不久后在衡阳病逝了,接手吴周政权得吴世璠根本没有祖父的魄力,于是吴周节节败退。

建宁公主的悲哀人生:孤独终老。

在吴三桂去世后,其实康熙知道大局已定了,这个时候他反而对自己的姑姑建宁公主好了一点。

康熙十九年五月,因为建宁公主忧郁患病,康熙下诏让人好心照料建宁公主,也安慰建宁公主是被吴应熊连累了,言外之意就是康熙让她不要多想,康熙不会对她怎么样的,并且赏给了建宁公主一些财物。

从康熙对建宁的举动上来看,康熙对于家人还是说得过去的,而建宁公主终究是政治斗争失败的牵连者,她其实也没有资格参与在内,而建宁公主也本以为康熙不再对建宁公主的儿子追究了。

可到了康熙二十年,建宁公主就收到了儿子吴世璠在昆明城自尽的噩耗,不久后,康熙决定对吴应熊这一脉“斩尽杀绝”,让人将吴应熊的幼子全部处死,这一变故让建宁公主始料未及,但也无法阻止,建宁公主因此变成了“孤家寡人”。

失去了儿子,就等于失去了未来,虽然建宁公主的女儿还有吴应熊的庶女都被留下了,但她们始终是要嫁出去的,对于建宁公主根本给予不了多少照顾。

所以建宁公主的人生就进入了最阴暗的二十多年。

建宁公主一直活到了康熙四十三年,一生活了六十三岁,虽然年纪不算短,但自康熙二十年起,建宁公主的人生必然是阴暗的,正如朝廷给建宁公主所写的祭文中,里面提到建宁公主因为夫家牵连而悲哀的一生:

虽浩荡深仁,犹仰承夫膏露,而伶仃暮景,实饱历乎冰霜。正将受养以长年,乃遽沉疴而永逝。

但不管怎么说,建宁公主的辈份很高,她是皇太极之女,跟顺治是同一辈人,所以康熙也要好好对待姑姑的葬礼,于是派出侄子海善贝勒负责办理建宁公主的葬礼,将公主葬在了北京陵园中。

而在清朝,关于建宁公主住过的“公主府”,多次传出了“凶宅”的传闻,都说建宁公主府曾经是吴应熊、吴世霖和建宁公主一家人在一起的美满居所,在吴应熊、吴世霖被杀后,这里的生活就成为了过去式。

建宁公主就在这座孤独的府邸,度过了人生最阴暗的二十多年。

标签: 吴应熊吴三桂建宁多尔衮康熙顺治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吴应熊没有被阉割,建宁公主还给他生了好几个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吴应熊,吴三桂,建宁,韦小宝,康熙

    说起建宁公主和吴应熊,很多人脑海很快会想到《鹿鼎记》中刁蛮任性的公主串通韦小宝,合伙把她的未婚夫吴应熊给阉割了的搞笑情节,因为周星驰等人的精彩演绎,此故事情节可谓深入人心,甚至一度让人以为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建宁公主吴应熊历史上是却有其人的,他也的确是吴三桂的儿子。在吴三桂被封为藩王后,他作为质

  • 历史上的建宁公主,不仅是康熙的姑姑,还嫁给了吴应熊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吴应熊,康熙,吴三桂,建宁,皇太极,顺治

    说起建宁公主,大家一定会想到,《鹿鼎记》中刁蛮任性的那一位。由于这部文学作品十分受欢迎,更是屡次被翻拍成影视剧,因此在大家的心中,已经对建宁公主有了一种固有印象。在大家印象中,建宁公主是康熙皇帝的妹妹,凭借这样的身份,导致她刁蛮任性,原本她应该嫁给吴应熊,可她不喜欢,就将吴应熊净身,让他成为一个太监

  • 历史上真实的建宁公主,和吴应熊生了三个儿子,都被康熙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吴应熊,康熙,建宁,吴三桂,皇太极,顺治

    韦小宝、建宁公主和吴应熊之间的故事,相信看过《鹿鼎记》的朋友都有所了解。剧中的吴应熊无疑是一个悲剧人物,作为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怀揣着反清复明的大业进京筹谋刺杀康熙,但在结识韦小宝之后,吴应熊就开启了自己的悲剧人生。明明是将门之后,却被从底层摸爬滚打起来的韦小宝耍得团团转,更是在当康熙帝将妹妹建宁公

  • 历史上真正的“建宁公主”,给吴应熊生下多个儿子,晚年下场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吴应熊,建宁公主,吴三桂,康熙,长公主,皇太极,和硕恪纯长公主,小说家,金庸笔下角色

    执三桂子额驸吴应熊下之狱。——《清史稿·本纪·卷六》这是《清史稿》中对和硕恪纯长公主的描写。和硕恪纯长公主吴应熊,在历史上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物,却因为自己的父亲吴三桂造反,成为了众人皆知的历史人物。而我们都听说过“建宁公主”这个人,她有历史原型吗?她的历史原型又有着什么样的人生呢?在一些演义作品中

  • 扬州十日中,多铎为何不杀这103人?真相让人愤怒!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小探长标签:多铎,大军,清军,多尔衮,史可法,扬州市,大运河,中国文物,中国世界遗产

    大家都知道,清军入关之后,在千古名城扬州,爆发了一场惨绝人寰的灾难!1645年,清军10多万大军南下,而扬州城只有守军1万多人,在史可法的率领之下,输死抵抗最终失败!城破之后,主帅多铎发布了屠城令,将80万军民屠杀一空,但却没有杀这103人!对于清军的屠杀,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和明末史学家

  • 多铎抓住了明朝的假太子,假太子说话后,让他知道找对人了

    历史解密编辑:拍客探德州标签:多铎,皇帝,南明,明朝,弘光,多尔衮,李自成,慈禧太后

    清朝铁帽子王多铎曾抓住一名明朝的假太子,可是这位假太子说了一句话之后,他却立马由灰心转成兴奋,让他恍然大悟,知道自己算是找对了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明末清初时

  • 摄政王多尔衮为何放弃篡位称帝?多铎之死粉碎多尔衮的皇帝梦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多尔衮,多铎,摄政王,皇太极,努尔哈赤,顺治

    前言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距今最近的一个王朝。在这个王朝身上,有着无数的故事可以诉说。清朝以来,我国人口逐渐破亿,康熙雍正年间,摊丁入亩的政策使得人口税就此消失;而康雍乾三朝所创造的盛世局面也成为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及至后期,随着清政府日益腐败,中国迎来了百年衰败的屈辱史……除了

  • 多铎在扬州杀红了眼,多尔衮:你快回吧,要不咱刚入关就得出关了

    历史解密编辑:开心一点桥标签:多尔衮,多铎,吴三桂,洪承畴,皇太极,李自成

    清朝入关,是件筹谋了很久的事,久到他的政权在进入中原之前只经历了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人,而这两代人都为达成这个目的废寝忘食——1644年,满蒙军队由盛京出发,准备跨过山海关,直入北京。时年,后金首领皇太极已经亡故,坐在皇位的是年仅六岁的福临,即顺治,而真正带领八旗的人是睿亲王多尔衮,以及他的同胞兄弟

  • 排行十五的多铎,为何被称为“十王”?他的成就全靠多尔衮?

    历史解密编辑:水中月眼前人标签:多尔衮,多铎,皇太极,努尔哈赤,贝勒,阿济格,代善,莽古尔泰,军事制度,国防政策,小说家,军事政策

    多铎,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的一母同胞,因为哥哥多尔衮的庞大影响和其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多铎似乎被完全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不被人熟知。做为努尔哈赤的儿子,多铎排行十五,但人们为何又称其为“十王”呢?做为清初八大铁帽子亲王之一,多铎在生前身后的盛誉和美名是不是全都仰赖权势滔天的摄政王多尔

  • 清史:多铎36岁病逝,带走多尔衮称帝的希望

    历史解密编辑:知书少年很达理标签: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亲王,努尔哈赤,摄政王,皇太极,皇帝,清史,军事政策,小说家,国防政策,军事制度

    1649年,豫亲王多铎病逝,年仅36岁。多尔衮大哭,匆忙带兵从大同返回,身着素衣进入京师,扶柩痛哭,兄弟之情可见一斑。多尔衮奋斗一生,手握重兵,却无缘继承大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多铎英年早逝,带走了多尔衮称帝的希望。多铎,努尔哈赤的第15子,骁勇善战,深受父亲喜爱。努尔哈赤时代,多铎的地位比兄长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