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捻军首领张洛行是如何被僧格林沁杀害的?

捻军首领张洛行是如何被僧格林沁杀害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强哥说史 访问量:329 更新时间:2023/12/17 1:58:36

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的同时期,在我国长江以北的苏皖鲁豫等地区还活跃着另一支反清农民起义军――捻军。捻军与太平军南北呼应,也给清军制造了很大麻烦,可以说是太平军的友军。

“捻”的意思即一股一伙,即成群的人。捻党是一种反对土豪乡绅和官府的穷苦贫民的组织,它“居则为民,出则为捻”,具有隐蔽性,是一种民间的秘密武装组织。

在清朝的乾隆和嘉庆年间,在苏皖鲁豫地区就出现了捻党活动。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1851年,安徽亳州的捻军首次聚众起义,其首领便是安徽涡阳人张洛行。

张洛行并非穷苦贫民,他出身于地主家庭,开铺设店,开赌局贩私盐,日子过得非常殷实。由于张洛行贩卖私盐,属违法勾当,经常与官府发生摩擦。所以张洛行就搞了一支私人武装与官府对抗。

张洛行组织的这些捻党在当地就搞些清除恶霸豪绅等小打小闹,没形成什么大的气候。

但在咸丰元年(1851年)1月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后,受太平天国声势不断壮大的影响,张洛行在亳州聚集捻军起义。

当时由于皖北大旱,穷苦农民流离失所,所以张洛行扯起起义大旗后,云集者众,很快有众多农民入捻。捻军在张洛行和龚得树的带领下,围攻河南永城,攻占粮仓,劫狱救囚,造成了很大声响。

随着张洛行率领的捻军声势的壮大,永城、亳州一带的十八股捻军纷纷依附张洛行,在雉河集歃血为盟,共推张洛行为带头大哥――盟主,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十八铺聚义”。

捻军渐成气候,给清廷也带来很大威胁。但由于太平军此时风头正盛,连克武汉三镇,清廷忙于镇压太平军,无暇重兵围剿捻军,于是派兵部侍郎周天爵、工部侍郎吕贤基等招降张洛行。

由于清军根本无力围剿捻军,清廷也无更多精力对付捻军,所以这次招安并没有成功。捻军反而借着清廷忙于对付太平军、无暇顾及捻军借机不断壮大,控制了苏鲁豫皖地区。

咸丰五年(1855年),清廷派兵部给事中袁甲三招降张洛行,风头正劲的张洛行再次给予拒绝。此后,各路捻军聚集亳州雉河集进行合并,人数达到十万之众,推举张洛行为首领“大汉永王”。

为了便于管理,这次会盟对各路捻军进行了改编。

各路捻军合并后,建立黄、蓝、白、黑、红“五旗军制”。张洛行兼任总黄旗主,其余的四个总旗主分别由龚得树、侯士维、韩老万和苏天福担任。

各总旗下设大、小旗。由于各旗之旗互不隶属,相对独立,所以总旗之间缺乏联系,并无聚合力,这也造成了捻军内部的不稳定性。

五旗建制后,张洛行又攻占了富庶的三河尖重镇,士气高涨。但此时的太平天国由于发生了天京事变,杨秀清被韦昌辉杀死、韦昌辉被洪秀全处死、石达开不满洪秀全领兵出走。经此一劫,太平天国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这时的清军又开始腾出手来对付张洛行了。在河南,张洛行被河南巡抚英桂及袁甲三打得不得不向南撤退。

此时,捻军和太平军都面临着清军围剿的巨大压力。危急的时局,使这两支军队抱团取暖,联合在一起。

1857年春,张洛行率部与陈玉成和李秀成在霍邱和正阳关会师,捻军各主将接受洪秀全的封号。

虽然张洛行被封为征北主将,接受洪秀全的领导,但捻军只是听封不听调,配合太平军作战,并不是听命于洪秀全。

即使是这样,捻军内部的部分主将还是不愿与太平军联合,并最终发生内讧,造成了捻军的分裂。

蓝旗将领刘永敬和刘天台欲带兵返回淮北,被张洛行以反叛罪处死。

张洛行的这一举动,更激起蓝旗将士的不满,蓝旗及其他各旗大部出走淮北,只留张洛行和龚得树等人留在淮南。

此后,张洛行与陈玉成密切合作,南征北战,获封沃王封号。

咸丰十一年,曾国藩的湘军攻破安庆,太平军及捻军陷入低潮。陈玉成被俘后,张洛行的处境更加艰难。

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僧格林沁率部进入河南镇压捻军,张洛行率长枪队在河南杞县许岗遭遇僧格林沁的骑兵,双方激战数日,由于捻军长枪队队长董志信投降清军,张洛行处境危急。

面对僧格林沁的劝降,张洛行拒不投降。在撤向徐州的途中,张洛行又中了宿州知州英翰的埋伏。无奈之下的张洛行只得又撤至雉河集。

由于驻守西洋寨的捻军首领李勤邦已暗中投敌,在张洛行父子撤至西洋寨时,李勤邦在接待张洛行时,暗中将张洛行的行踪密报宿州知州英翰。

张洛行及其子张憙被英翰逮捕后,被僧格林沁凌迟处死。而在张洛行的家乡,张洛行的家族三代也几乎被僧格林沁屠戮殆尽。

更多文章

  • 嘉庆最宠爱的妃子,为其生下皇长子,外孙是大名鼎鼎的僧格林沁

    历史解密编辑:林丽说生活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嘉庆,皇长子,清朝,道光帝,咸丰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皇帝都非常看重长子。作为一名父亲来讲,这是自己的一个儿子抑或有可能是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喜悦之情自认涌上心头;作为一位皇帝来讲,如果这位长子聪明伶俐、文武双全,未来很有可能就是自己的接班人。作为皇长子的母亲的嫔妃的心情自然也不用多说,不但因为他是自己的孩子,更因为他是皇长子,是在“

  • 僧格林沁为什么要选择在八里桥开阔地和英法联军开战?

    历史解密编辑:及所幼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八里桥,联军,清军,骑兵,蒙古

    僧格林沁之所以选择在八里桥的开阔地段同英法联军展开决战,实际上是因为认知差异,他没有想到英法联军的火力会如此之强。同时,他所率领的是最为精锐的蒙古骑兵,开阔地本身就适合蒙古骑兵冲锋,所以从他自身认知角度来说,他并没有选错决战地点。当时已经没有退路之所以要选择同英法联军决战,是因为当时已经没有退路了。

  • 晚晴名将僧格林沁,曾带军抵抗英法侵略者,并取得了初步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清军,太平天国,侵略者,咸丰

    晚清名将僧格林沁,穷山沟里走出来的治世大将军,一生功勋卓越,曾经在那个列强侵略,兵荒马乱的时代力挽狂澜,他的一生高光不断,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抗击英国并取得近代史上首次抗击侵略者的重大胜利。清嘉庆十六年六月五日,蒙古草原诞生了一个婴儿,他的家人们并不会想到此后这个孩子会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虽然他们是

  • 三千蒙古骑兵冲锋,只七人存活,僧格林沁的诱敌深入战略是错的?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清军,骑兵,联军,法军,大沽口

    1858年5月20日,第一次大沽口之战,英法联军使用1200名士兵从大沽口登陆,仅仅2个小时就打垮守军,占领炮台。此战中,清军9000多人仅有300人死亡,看来伤亡总数不会超过900,不到十分之一,就全部撒丫子跑了。僧格林沁认为是炮台火力不够,在海口设置了3道封锁线,封锁线都有横穿内河的锁链,大量的

  • 捻军首领,被太平天国封为沃王,最后被僧格林沁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三炮讲故事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清军,太平天国,清廷,咸丰,张乐行

    张乐行,字洛行,安徽涡阳人,出身于清末豪绅地主家庭,是清末中原地区农民起义军首领,曾被冯金标、张凤山等十八股捻军首领公推为捻军盟主,成为早期捻军的最高首领。咸丰元年(1851年),张乐行率部,联合亳州一带的捻军,共举义旗,起兵反抗腐朽的清政府。次年,随着皖北大旱,清廷救灾不力,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不满

  • 十六岁少年手刃满清最后的悍将僧格林沁,八年后落网惨遭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素子花开临窗景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平定,太平天国,咸丰,大臣,战功

    十六岁少年手刃满清最后的悍将僧格林沁,八年后落网惨遭凌迟处死我们在说到清朝晚期的名将的时候,一般会想到谁呢?我想这个曾国藩和左宗棠应该是被经常提及的,其他的像冯子材也是一个抗法英雄了,其实还有一个名将是那个时代不得多得的人物,但是这个下场却是非常的凄惨,因为他被一个十六岁的少年给手刃了,这是怎么一回

  • 僧格林沁之谜,成吉思汗家族的后裔为何会没落,他又为何会崛起

    历史解密编辑:贪吃的骆驼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成吉思汗,清廷,道光帝,嘉庆,清朝

    据《清史稿》,“僧王” 僧格林沁原属于成吉思汗家族的后裔,但是等到他父亲一辈时,他家竟然以给别人家放牧谋生。那么一代天骄的后裔,为何到了他家这就开始没落了呢?可能很多人会说,元朝被明朝灭了之后,清朝又从北方崛起,成吉思汗的后代自然会走向没落。这个观点从大面上是没有问题的,但一些细节还值得一聊。其实在

  • 历史彩照:僧格林沁玄孙被族人状告痛失家产,慈禧与妹妹相生相克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通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慈禧,咸丰,婉贞,玄孙

    和希格这位头戴暖帽,身穿补服的孩子正是僧格林沁的玄孙和希格。和希格看上去唯唯诺诺,并没有高祖的威严霸气。和希格初封辅国公,后封固山贝子,人称“贺贝子”。(1)和希格的高祖僧格林沁驰骋沙场,建功封爵,世袭罔替,位列太庙之内。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的舰队曾搁浅在退潮中,驻守天津的僧格林沁屡次上书请战

  • 晚清猛将僧格林沁,为何被一少年砍死在麦田?功夫再高,也怕菜刀

    历史解密编辑:科普怪谈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太平军,麦田,清廷,太平天国,八旗

    僧格林沁是清朝末期最主要的八旗军将领,也是晚清唯一可以拿的出手的八旗将领,僧格林沁是蒙古贵族,博尔济吉特氏,和孝庄太后是一个姓氏。道光五年,因为世袭扎萨克多罗郡王而入京为官。僧格林沁因为僧格林沁生于马背之上,善于骑射,武艺非凡,因此受到道光咸丰两位皇帝的重视,在道光年间他就被授予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

  • 中年慈禧爱上了僧格林沁的孙子那尔苏,几年后那尔苏却吞金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烟台美食探店标签:光绪,吞金,那尔苏,安德海,慈禧太后,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

    1890年的年初,在晚清重臣僧格林沁的墓前,跪着他的儿子伯王和孙子那尔苏。他们在一番谈话之后,突然,那尔苏脱下自己手中的那个金手镯,吞金自杀了,他的父亲看着自己的儿子死去,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什么。那尔苏出生名门贵族,爷爷是晚清名将那尔苏的爷爷是僧格林沁,晚清著名爱国将领,他在1855年击溃太平天国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