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僧格林沁为什么要选择在八里桥开阔地和英法联军开战?

僧格林沁为什么要选择在八里桥开阔地和英法联军开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及所幼 访问量:222 更新时间:2023/12/9 20:45:26

僧格林沁之所以选择在八里桥的开阔地段同英法联军展开决战,实际上是因为认知差异,他没有想到英法联军的火力会如此之强。同时,他所率领的是最为精锐的蒙古骑兵,开阔地本身就适合蒙古骑兵冲锋,所以从他自身认知角度来说,他并没有选错决战地点。

当时已经没有退路

之所以要选择同英法联军决战,是因为当时已经没有退路了。

我们今天打开百度地图,就可以看到八里桥到故宫都已经没多远了,图中画圈的地方就是八里桥,在地图上来看,已经没有20公里了,也就是说,英法联军到了这里你还不守的话,那就等于是把首都让出来了。

不管怎么说,首都这样重要的地方不守是说不过去的,而且当时清廷已经把北京附近的部队都交给了僧格林沁指挥,他的任务就是防守首都。再说,英法联军打过来,也是僧格林沁扣押了对方的使者引发的战争,这个责任,僧格林沁还是要担当的。

僧格林沁在战前也是经过了多方的部署,在部队集结完毕之后,决定在八里桥展开一场决战,试图一举击溃英法联军。

僧格林沁与英法联军作战情况

在八里桥决战之前,双方先是在家湾进行了一场战役。僧格林沁集结了3万部队,与他们对战的是1万名左右的英法联军。当时僧格林沁带领17000人作为先头部队与英法联军交手,他用数千名步兵正面吸引对方的火力,然后出动骑兵从侧翼包抄,试图一举冲垮英法联军。

但是此时的英法联军的火力已经不能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同日而语了,此时的英法联军使用的是后膛枪,无论是射速还是威力还是射程,都已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人使用的前膛枪明显有了改进。

僧格林沁手上有11000多名蒙古精锐骑兵,在发动冲锋的时候很快就遭受到了对方的排枪火炮的猛击,结果伤亡严重,基本冲不到英法联军的面前就基本全部报销了。

正面牵制的步兵就更不用说了,基本被火炮轰的七零八落。之后英法联军出动了骑兵部队追击,这些骑兵既可以用枪进行远距离射击,近战也可以用马刀肉搏,一举将已经溃散的清军打的乱跑。

战争打到这个份上,僧格林沁也是看懂了,继续打下去除了徒增伤亡没有任意义,于是他下令撤退,战役就此结束了。

此战僧格林沁伤亡超过了1500多人,还丢掉了80多门大炮,而英法联军仅仅伤亡20人,这可以说不是在打仗,而是在屠杀了。

之后英法联军步步紧逼一直到了八里桥。撤退到了这里,僧格林沁不打也得打了,再退就等于把首都给让出来了。

此时的僧格林沁知道就是打也打不赢,但是作为当时全权负责防守北京的大将,僧格林沁不打就没法跟朝廷交代,还是硬着头皮再打了一场,结果蒙古骑兵依然惨败,损失了超过1200多人,英法联军伤亡仅50多人。

其实经过了前面的战役,僧格林沁也知道首都守不住,八里桥之战他也不是一味地硬拼,在伤亡了1200多人之后,他就撤了,当时他手上有3万人左右。

那么话说回来为什么不展开夜战呢?因为当时清军的士气很低,如果是夜战的话,是要组织敢死队去打的,而愿意去打夜战的基本都是不要命的去做的,当时僧格林沁就是想组织夜战,也没人敢去,所以也就打不起夜战了。

当然,我们很多人都是受了影视剧的影响,如《火烧圆明园》之类的,里面的清军都是英勇无畏,不怕牺牲地往前冲。但实际情况是,当时的清军没有我们影视剧里面表现的这么英勇,基本都是一些怕死鬼,唯一能打的也就只有蒙古骑兵。

更多文章

  • 晚晴名将僧格林沁,曾带军抵抗英法侵略者,并取得了初步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清军,太平天国,侵略者,咸丰

    晚清名将僧格林沁,穷山沟里走出来的治世大将军,一生功勋卓越,曾经在那个列强侵略,兵荒马乱的时代力挽狂澜,他的一生高光不断,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抗击英国并取得近代史上首次抗击侵略者的重大胜利。清嘉庆十六年六月五日,蒙古草原诞生了一个婴儿,他的家人们并不会想到此后这个孩子会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虽然他们是

  • 三千蒙古骑兵冲锋,只七人存活,僧格林沁的诱敌深入战略是错的?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清军,骑兵,联军,法军,大沽口

    1858年5月20日,第一次大沽口之战,英法联军使用1200名士兵从大沽口登陆,仅仅2个小时就打垮守军,占领炮台。此战中,清军9000多人仅有300人死亡,看来伤亡总数不会超过900,不到十分之一,就全部撒丫子跑了。僧格林沁认为是炮台火力不够,在海口设置了3道封锁线,封锁线都有横穿内河的锁链,大量的

  • 捻军首领,被太平天国封为沃王,最后被僧格林沁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三炮讲故事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清军,太平天国,清廷,咸丰,张乐行

    张乐行,字洛行,安徽涡阳人,出身于清末豪绅地主家庭,是清末中原地区农民起义军首领,曾被冯金标、张凤山等十八股捻军首领公推为捻军盟主,成为早期捻军的最高首领。咸丰元年(1851年),张乐行率部,联合亳州一带的捻军,共举义旗,起兵反抗腐朽的清政府。次年,随着皖北大旱,清廷救灾不力,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不满

  • 十六岁少年手刃满清最后的悍将僧格林沁,八年后落网惨遭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素子花开临窗景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平定,太平天国,咸丰,大臣,战功

    十六岁少年手刃满清最后的悍将僧格林沁,八年后落网惨遭凌迟处死我们在说到清朝晚期的名将的时候,一般会想到谁呢?我想这个曾国藩和左宗棠应该是被经常提及的,其他的像冯子材也是一个抗法英雄了,其实还有一个名将是那个时代不得多得的人物,但是这个下场却是非常的凄惨,因为他被一个十六岁的少年给手刃了,这是怎么一回

  • 僧格林沁之谜,成吉思汗家族的后裔为何会没落,他又为何会崛起

    历史解密编辑:贪吃的骆驼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成吉思汗,清廷,道光帝,嘉庆,清朝

    据《清史稿》,“僧王” 僧格林沁原属于成吉思汗家族的后裔,但是等到他父亲一辈时,他家竟然以给别人家放牧谋生。那么一代天骄的后裔,为何到了他家这就开始没落了呢?可能很多人会说,元朝被明朝灭了之后,清朝又从北方崛起,成吉思汗的后代自然会走向没落。这个观点从大面上是没有问题的,但一些细节还值得一聊。其实在

  • 历史彩照:僧格林沁玄孙被族人状告痛失家产,慈禧与妹妹相生相克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通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慈禧,咸丰,婉贞,玄孙

    和希格这位头戴暖帽,身穿补服的孩子正是僧格林沁的玄孙和希格。和希格看上去唯唯诺诺,并没有高祖的威严霸气。和希格初封辅国公,后封固山贝子,人称“贺贝子”。(1)和希格的高祖僧格林沁驰骋沙场,建功封爵,世袭罔替,位列太庙之内。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的舰队曾搁浅在退潮中,驻守天津的僧格林沁屡次上书请战

  • 晚清猛将僧格林沁,为何被一少年砍死在麦田?功夫再高,也怕菜刀

    历史解密编辑:科普怪谈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太平军,麦田,清廷,太平天国,八旗

    僧格林沁是清朝末期最主要的八旗军将领,也是晚清唯一可以拿的出手的八旗将领,僧格林沁是蒙古贵族,博尔济吉特氏,和孝庄太后是一个姓氏。道光五年,因为世袭扎萨克多罗郡王而入京为官。僧格林沁因为僧格林沁生于马背之上,善于骑射,武艺非凡,因此受到道光咸丰两位皇帝的重视,在道光年间他就被授予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

  • 中年慈禧爱上了僧格林沁的孙子那尔苏,几年后那尔苏却吞金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烟台美食探店标签:光绪,吞金,那尔苏,安德海,慈禧太后,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

    1890年的年初,在晚清重臣僧格林沁的墓前,跪着他的儿子伯王和孙子那尔苏。他们在一番谈话之后,突然,那尔苏脱下自己手中的那个金手镯,吞金自杀了,他的父亲看着自己的儿子死去,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什么。那尔苏出生名门贵族,爷爷是晚清名将那尔苏的爷爷是僧格林沁,晚清著名爱国将领,他在1855年击溃太平天国北

  • 为什么说僧格林沁之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

    历史解密编辑:宁静思标签:清军,太平军,八旗军,李鸿章,左宗棠收复新疆,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

    杀死僧格林沁的是一个16岁的山东少年,僧格林沁死在山东菏泽高家楼村的麦田里,他至死都不明白为什么训练有素的八旗铁骑打不过乌合之众的捻军五旗兵。1865年,张皮绠在搜索残敌过程中发现了重伤的僧格林沁,他看着这个穿着黄马褂的清军军官异常兴奋,这意味着他获得立功受奖的机会。张皮绠杀死了僧格林沁,他将黄马褂

  • 骑驴打败骑马,击溃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的捻军“驴骑兵”

    历史解密编辑:十六先生标签:清军,清廷,捻军,骑马,蒙古,太平军,太平天国,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

    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塑造着人类行为,但同时,人类活动也在影响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这种塑造与影响,很多时候,无穷富无关。清末捻军19世纪中页,清帝国越过极盛的顶点,开始盛极而衰。1851年,屡试不中的秀才洪秀全依托“拜上帝教”开始在帝国的南方发起了“太平天国”大起义,起义声势浩大,迅速席卷南方各省,帝国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