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段舞蹈,造就唐德宗20年的仇恨,名相李泌帮其解开心结

一段舞蹈,造就唐德宗20年的仇恨,名相李泌帮其解开心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闲人观史 访问量:611 更新时间:2024/1/25 6:52:33

762年,到了安史之乱平叛的收官时刻。唐代宗封李适为雍王、天下兵马元帅,出镇陕州,筹划与叛军的最后决战。

回纥是唐朝的盟友,多次与唐和亲,接受唐朝的册封。

随着国力的衰落,唐朝无力独自平叛,曾三次向回纥借兵,对唐军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在,李适招集各节度使到陕州,准备用兵。回纥牟羽可汗到了陕州北,李适前往会见,但是,却因礼仪之争发生冲突,在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二十年念念不忘。

一、别说你不会跳舞

牟羽可汗坐着接见李适一行,雍王觉得不快。

但牟羽可汗更为不满,"为什么不行拜舞礼?"他责问雍王的随从。

拜舞礼是隋唐时兴起的大礼,受到鲜卑等游牧民族的影响而成,先行拜礼,再起身扬袖举足,掀袍做回旋舞,是为拜舞礼。是朝见君王、长辈时的重礼。

御史中丞子昂解释道:"雍王是嫡皇孙,玄宗、肃宗两位先人还在殡孝期,不可以拜舞。"

这完全是托词,牟羽可汗不依不饶:"我和唐天子是结义兄弟,也就是雍王的叔父,岂有不舞的道理?"

子昂强辩:"元帅,唐太子也,将君中国,而可舞蹈见可汗哉?"这才该是心里话,唐朝视回纥为臣,君不可以为臣拜舞,而当初的结义,也仅是权宜。

牟羽可汗很生气,将随同雍王李适前来的御史中丞子昂、左右厢兵马使魏琚、元帅判官韦少华、行军司马李进拖出帐外,杖责一百。

正在不可开交之际,可汗的母亲获悉前来,斥责了可汗,护送李适一行骑马离开。

当晚,魏琚、韦少华伤重而死。雍王虽然身体无恙,但在心里留下了重重的伤痕。官兵们见元帅受辱,纷纷要求报仇,李适含恨止住众将,毕竟,叛军才是他们的主要敌人。

但是,这件事成了李适的心病,时刻等待复仇的机会。

二、是敌是友?

763年,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被平定。同一年,趁着唐军东调,吐蕃一举攻破长安,将其洗劫一空。

764年,李适被立为太子。

765年,仆固怀恩联合吐蕃、回纥进犯唐朝,长期与唐朝结盟的回纥也翻了脸。

其实,从扩张势力的角度,随着唐朝国力的衰落,西域成了吐蕃与回纥的角力场,因此,他们两者的根本利益是对立的。亏得郭子仪利用与回纥官兵多年共同战斗的战友情谊,离间了吐蕃、回纥关系,从而大败吐蕃。

779年,代宗病逝,德宗李适即位。他还记得当年的羞辱,因此,回纥几次前来请求和亲,都被拒绝。

登基数年后,吐蕃威胁日渐严重,不仅在交界地带烧杀掳掠、还不时突入内地,搞得长安不得安宁。

面对吐蕃的威胁,名相李泌提出:"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的外交策略,从而使吐蕃陷入四面受敌的境地,在战略上化守势为攻势,变被动为主动。

唐德宗对李泌的谋划深以为然,但是,一想到要和回纥讲和,就浑身不舒坦。魏琚、韦少华的血不能白流。

三、李泌巧解心结

如果不解开唐德宗压在心中二十年的疙瘩,就不能实现对吐蕃的战略目标。李泌决定不回避矛盾,就从当初的侮辱入手。

首先,伤害魏琚、韦少华的是牟羽可汗,在陛下即位时,他阴谋入侵,还没出边境,就被合骨咄禄可汗杀死取代了。后来两军冲突,唐军杀死对方九百多人,回纥也没有报复。合骨咄禄可汗杀死陛下仇人有功,不报复唐军无罪。

此时回纥非彼时回纥,合骨咄禄可汗非牟羽可汗。李泌的逻辑让唐德宗觉得有些道理。

李泌进一步阐述:

1、少华等人没有事先接洽回纥、商榷礼仪,使储君贸然前往,陷于险地。这是他们有大错在先,若是陛下被扣留了,后果更是堪忧。少华等先辜负了陛下。

2、陛下并没有屈服于牟羽可汗,不曾向其行礼,无损国格。

3、可汗母亲请奉貂裘,向陛下谢罪,又送陛下回程。可见回纥人也不同意牟羽的做法。

唐德宗被说服了,"果如泌所言,则回纥似可恕。"但他又担心自己长期对回纥不友好,贸然讲和,一旦被拒,令人耻笑。

李泌信心十足,他深知回纥更需要与唐朝结盟,因此提出条件:称臣;称子;使团规模限200人;马匹交易不过千;不得携带中国人及胡商出塞。

这些条件很让唐德宗解气,回纥也是一口答应。

这个策略的顺利实施,使吐蕃四面受敌,从此开始走下坡路。

结语:

一段拜舞的风波,实际上反映了双方思考角度的不同。

回纥可汗认为,我与你父亲是结义兄弟,你自然要向我行礼。

未来的唐德宗李适认为,自己是大元帅,且兼有储君的地位,论"礼"也当是先分君臣,没让你拜舞,已经很给面子了。

为了解开唐德宗的心结,李泌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述,将德宗从狭隘的个人空间中解脱出来。自此,回纥可汗上表时称臣、称儿于唐朝,双方再次结盟,共同抵御吐蕃的威胁。

标签: 李泌可汗雍王唐军唐朝唐德宗散文家

更多文章

  •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朝中期的四朝元老道士宰相李泌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李泌,宰相,唐朝,唐德宗,唐玄宗,唐肃宗,杨国忠,唐代宗,古装剧,散文家,长安十二时辰

    唐朝时有个华阴县的县尉姚汝能曾写过一本书名叫《安禄山事迹》。这本书有一篇关于马嵬坡之变的,这样写道,唐玄宗李隆基因为安史之乱叛军接近长安,就率领所有皇室成员和文臣武将逃离长安。行至马嵬坡时,奸相杨国忠在驿站外面碰到了几个吐蕃使者。当杨国忠正与吐蕃使者说话时,忽然周围拥出大量士兵,高呼杨国忠与吐蕃勾结

  • 历经4位皇帝而不倒的李泌,有何厉害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宝宝爱我标签:李泌,皇帝,白起,丞相,唐朝,唐德宗,唐王朝,散文家

    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李泌,他的运筹帷幄,足智多谋,他在安史之乱前后的这种复杂政坛,历经4位皇帝而不倒,情商智商那都是顶级的。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李泌谏庙的故事。唐朝贞元年间,皇帝唐德宗听到了一个消息,有人声称自己在咸阳看见了战国时候的战神白起。白起是秦国的常胜将军,“兵家”的

  • 进退方寸间,结局大不同:读读李泌、李续宾的故事,帮您悟解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去闻历史标签:李泌,唐朝,李续宾,太平军,陈玉成,曾国藩,赵烈文,散文家,地方官员,进退方寸间

    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有进就有退。任何人的生活与事业都不可能保持恒久旺盛,会时不时地遇到客观的或者主观方面的阻力,甚至是突如其来的打击乃至厄运。鉴于此,如果想让自己的人生旅途,能画上一个相对圆满的句号,那就不能心存侥幸的处世,明确“时止则止,时行则行”的道理,及时决定自己的行止。自古至今,我国历

  • 李泌奇谋,抓住短板的疲敌之策,致安史叛军于死地,堪称经典阳谋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李泌,安史,叛军,唐军,阳谋,唐朝,安禄山,郭子仪,李光弼,艺术家,散文家

    公元前756年,安史之乱进入到了第二个年头。对于承平日久的天下百姓来说,这是一场不期而至的浩劫。中原的百姓,已经有一百多年没见过打仗是什么样了。而如今,烽火四起已成为常态。过去在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宴席上翩翩起舞的胡人,如今骑着战马抡着弯刀杀气腾腾而来。战火中,整个黄河中下游,变得一片荒凉。人们无家可归

  • 李泌美图欣赏,甜美优雅,相处起来轻松的关系是一份礼物

    历史解密编辑:情感故事糖糖标签:疲惫,温柔的人,喜乐,李泌美

    相处起来轻松的关系是一份礼物。喜欢就够了,还能联系上就够了,在彼此心里待过就够了,你在这世上平平安安就够了,其实在不在一起真的没那么重要了。亲爱的少年,不要看见别人发光就觉得自己黯淡。那些你假装听不懂的话 我不会再说第二遍。不知是秋风本就悲凉 还是我天生容易感伤。热爱不会过期 志趣相投的⼈总会相遇。

  • 唐肃宗不采纳李泌的奇谋,真的是重大失策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唐肃宗,李泌,郭子仪,唐军,李光弼,史思明,散文家,五代十国,军事制度

    安史之乱中,李泌曾提出过一个“奇谋”,但最终被唐肃宗以“迂远”,未加采纳。对此,历来人们都充满了惋惜之情。许多人认为唐肃宗如果采纳李泌之策,可以更快、更彻底地平定安史之乱。诚如此,后来的整个唐朝历史将重新改写。其实,只要回顾当时的形势,或许未必如此!李泌“奇谋”766年,逃到灵武的唐肃宗向李泌问计。

  • 李泌的最后一天:跟家人说要上天当神仙,想起枕着李亨膝盖那一幕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李泌,李亨,唐玄宗,李林甫,唐德宗,安禄山,唐肃宗,唐朝,五代十国,中国军事制度,军事制度

    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三月初二,长安城乍暖还寒,宰相李泌府邸,一片香气缭绕。李泌须发皓然,身穿道装,手执拂尘,敷座而坐,跟妻子卢氏和五个儿子说,我要上天当神仙了,你们不要悲伤,应该替我高兴。本来我15岁就能位列仙班,只可惜俗世纷扰,世间不太平,上天命我在人间多留五十年,拯救天下苍生。现在君明臣贤

  • 李泌平定安禄山后,皇帝下旨赏赐,李泌道:我想睡在您的膝盖上

    历史解密编辑:小哈哈说历史标签:李泌,皇帝,李亨,平定,唐朝,安禄山,唐玄宗,散文家,女皇武则天

    李泌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之一,他与唐肃宗李亨虽然是君臣,但是私下却是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安史之乱,李泌收复长安和洛阳,唐肃宗问其要何赏赐,文武百官都认为他会提加官晋爵,却没想到他的回答却是:“我想睡在陛下膝盖上。”李泌为何提出这样的要求呢?李泌从小聪明伶俐,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唐玄宗李隆基将他召入宫

  • 艺术品里的历史:隐藏在《张议潮出行图》中的归义军武装报告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唐军,吐蕃,归义军,节度使,武装报告,张议潮出行图

    由于并非古代中原政权,张议潮建立的归义军很容易被人忽略。但非常讽刺的是,后人在复原唐朝军队的原貌时,又不得不参考当年的归义军组织和结构。一切都源自敦煌莫高窟中的著名壁画:《张议潮出行图》。这幅图的题词全称是《河西节度使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节度使张议潮统军□-除吐蕃收复河西一道行图》,这个称号本身就有内

  • 石窟往事:《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背后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乡野的小宋标签:敦煌,常书鸿,常沙娜,莫高窟,石窟往事,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心发现】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幽暗的光线抹在《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的马蹄上,像敷了一层淡淡的霜。连续几个小时,画家常书鸿保持着躬身俯视的姿态,他需要努力地眯起眼睛才能看清它们。张议潮的故事,常书鸿已不陌生。公元 848年,张议潮率领敦煌军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