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2年,到了安史之乱平叛的收官时刻。唐代宗封李适为雍王、天下兵马元帅,出镇陕州,筹划与叛军的最后决战。
回纥是唐朝的盟友,多次与唐和亲,接受唐朝的册封。
随着国力的衰落,唐朝无力独自平叛,曾三次向回纥借兵,对唐军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在,李适招集各节度使到陕州,准备用兵。回纥牟羽可汗到了陕州北,李适前往会见,但是,却因礼仪之争发生冲突,在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二十年念念不忘。
一、别说你不会跳舞
牟羽可汗坐着接见李适一行,雍王觉得不快。
但牟羽可汗更为不满,"为什么不行拜舞礼?"他责问雍王的随从。
拜舞礼是隋唐时兴起的大礼,受到鲜卑等游牧民族的影响而成,先行拜礼,再起身扬袖举足,掀袍做回旋舞,是为拜舞礼。是朝见君王、长辈时的重礼。
御史中丞子昂解释道:"雍王是嫡皇孙,玄宗、肃宗两位先人还在殡孝期,不可以拜舞。"
这完全是托词,牟羽可汗不依不饶:"我和唐天子是结义兄弟,也就是雍王的叔父,岂有不舞的道理?"
子昂强辩:"元帅,唐太子也,将君中国,而可舞蹈见可汗哉?"这才该是心里话,唐朝视回纥为臣,君不可以为臣拜舞,而当初的结义,也仅是权宜。
牟羽可汗很生气,将随同雍王李适前来的御史中丞子昂、左右厢兵马使魏琚、元帅判官韦少华、行军司马李进拖出帐外,杖责一百。
正在不可开交之际,可汗的母亲获悉前来,斥责了可汗,护送李适一行骑马离开。
当晚,魏琚、韦少华伤重而死。雍王虽然身体无恙,但在心里留下了重重的伤痕。官兵们见元帅受辱,纷纷要求报仇,李适含恨止住众将,毕竟,叛军才是他们的主要敌人。
但是,这件事成了李适的心病,时刻等待复仇的机会。
二、是敌是友?
763年,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被平定。同一年,趁着唐军东调,吐蕃一举攻破长安,将其洗劫一空。
764年,李适被立为太子。
765年,仆固怀恩联合吐蕃、回纥进犯唐朝,长期与唐朝结盟的回纥也翻了脸。
其实,从扩张势力的角度,随着唐朝国力的衰落,西域成了吐蕃与回纥的角力场,因此,他们两者的根本利益是对立的。亏得郭子仪利用与回纥官兵多年共同战斗的战友情谊,离间了吐蕃、回纥关系,从而大败吐蕃。
779年,代宗病逝,德宗李适即位。他还记得当年的羞辱,因此,回纥几次前来请求和亲,都被拒绝。
登基数年后,吐蕃威胁日渐严重,不仅在交界地带烧杀掳掠、还不时突入内地,搞得长安不得安宁。
面对吐蕃的威胁,名相李泌提出:"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的外交策略,从而使吐蕃陷入四面受敌的境地,在战略上化守势为攻势,变被动为主动。
唐德宗对李泌的谋划深以为然,但是,一想到要和回纥讲和,就浑身不舒坦。魏琚、韦少华的血不能白流。
三、李泌巧解心结
如果不解开唐德宗压在心中二十年的疙瘩,就不能实现对吐蕃的战略目标。李泌决定不回避矛盾,就从当初的侮辱入手。
首先,伤害魏琚、韦少华的是牟羽可汗,在陛下即位时,他阴谋入侵,还没出边境,就被合骨咄禄可汗杀死取代了。后来两军冲突,唐军杀死对方九百多人,回纥也没有报复。合骨咄禄可汗杀死陛下仇人有功,不报复唐军无罪。
此时回纥非彼时回纥,合骨咄禄可汗非牟羽可汗。李泌的逻辑让唐德宗觉得有些道理。
李泌进一步阐述:
1、少华等人没有事先接洽回纥、商榷礼仪,使储君贸然前往,陷于险地。这是他们有大错在先,若是陛下被扣留了,后果更是堪忧。少华等先辜负了陛下。
2、陛下并没有屈服于牟羽可汗,不曾向其行礼,无损国格。
3、可汗母亲请奉貂裘,向陛下谢罪,又送陛下回程。可见回纥人也不同意牟羽的做法。
唐德宗被说服了,"果如泌所言,则回纥似可恕。"但他又担心自己长期对回纥不友好,贸然讲和,一旦被拒,令人耻笑。
李泌信心十足,他深知回纥更需要与唐朝结盟,因此提出条件:称臣;称子;使团规模限200人;马匹交易不过千;不得携带中国人及胡商出塞。
这些条件很让唐德宗解气,回纥也是一口答应。
这个策略的顺利实施,使吐蕃四面受敌,从此开始走下坡路。
结语:
一段拜舞的风波,实际上反映了双方思考角度的不同。
回纥可汗认为,我与你父亲是结义兄弟,你自然要向我行礼。
未来的唐德宗李适认为,自己是大元帅,且兼有储君的地位,论"礼"也当是先分君臣,没让你拜舞,已经很给面子了。
为了解开唐德宗的心结,李泌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述,将德宗从狭隘的个人空间中解脱出来。自此,回纥可汗上表时称臣、称儿于唐朝,双方再次结盟,共同抵御吐蕃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