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是一个在中唐历史世界中较为传奇的一位文臣,向来对夸赞历史人物惜字如金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曾这样评价他:
自李泌为相,观其处置天下事,姚崇以来未之有也。史臣谓其出入中禁,事四君,数为权幸所疾,常以智免。
说李泌是唐玄宗开元时期贤相姚崇以来从没有过的人物。一生侍候四位君主,当然会经常被权贵所嫉妒,但总是能以善于为人的智慧所化解。李泌这个人物不简单。
司马光作为宋代的宰相、史官、皇帝的老师,一生高傲、倔强,对于历朝历史人物,能给出正面历史评价的本就不多,给出这样极高赞誉的更不多见。可以想象同为宰相的司马光对于李泌其人其事,必然深为感佩,
纵观李泌的一生,只求做事,不求做官。
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都曾请他出山做官他都拒绝了,但到了德宗朝居然受命拜相,跻身宰辅。对于此,司马光认为,李泌像诸葛亮一样,他在等待一个可以成就政治事业的时代浪潮,即使是在唐德宗这种极度猜忌刻薄的国君手下,他也有予以实现的信心。对于李泌来说,他的典范就是佐刘邦得天下之后,飘然远去的留侯张良。
李泌事迹之中,最为司马光称羡的,应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大谋略大计策。
《资质通鉴》记载:肃宗初立,对乱局十分忧心,李泌说:我看安、史这些人把掳获的子女金帛,都送回老家范阳,没有夺天下的大志。今天胡人或为他们所用,手下汉人只有少数几个,依我判断,不出两年,乱事可平。
肃宗有点不相信,问:“真的吗?你用什么方法?”
李泌说:“这些贼寇,能打仗的,只有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这几个人,今天如果命令李光弼从太原出兵井陉关口,郭子仪出兵河东,这样安禄山与史思明就不敢离开范阳,安守忠与田乾真就不敢离开长安,我们用两支军队困住了他们四个将领。我们再嘱咐郭子仪不要攻城略地,我们把所征集的军队集于扶风,配合郭、李的军队,轮番出击,他们救河北,我们就击潼关,他们救潼关,我们就击河北,让他们往来几千里,疲于奔命”。
肃宗听了很高兴,也认为可行,但是肃宗昏暗贪近利的性格使计划落空。这个时候值得注意的是,李泌没有任何官方官职,也就是说他只是肃宗的一个私人关系顾问。在肃宗没有采纳后,李泌托病告辞。
在李泌一生所筹划的大计谋之中,其实这只是一桩。李泌此事的过人之处在于,即使心中有能够一统天下的大谋略,也不会因为一些人为可控的主观条件没有达到而焦急。这是一般饱读诗书心系天下的读书人所不具备的气度。
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陕虢都兵马使达奚抱晖毒杀了节度使张劝,进而要求朝廷让他取代而为节度使,他还与李怀光手下的将领联系,互相声授。德宗感到事态严重,对李泌说:如果李怀光与达奚抱晖连手,就很棘手,而且抱晖驻地正是水、陆路进入长安的要冲,影响很大,只有麻烦你以陕虢都防御水陆运使的身份跑一趟,前往处理了。
又问:你去的时候,需要我派多少神策军护卫?
李泌说:陕城三面都是悬崖,易守难攻,我一个人去就行了。
德宗说:一个人,那怎能行,我可以失去陕州,但不能没有你。
李泌说:陕城的人都忠于朝廷,作恶的只有抱晖一人。如果朝廷派大军,他们就会闭城坚守,而我一个人去,他们不需要派什么军队对付我,如果只派一个小官,也许我能说服他呢。况且,今天朝廷驻河东的大军即在附近,大将马燧正在朝中,若他与我一同前往,让他们知道,如果加害于我,河东大军就会对他们动手,料他们也不敢妄为。
李泌出发前,把陕州派往京师的人找来,对他们说:皇上由于陕、虢一带收成不好,派我督运江、淮的米前往赈济,至于抱晖能否担任节度使,让我去看看有无功绩,若有,就可以擢为节度使。这些人立刻把消息传给陕州的达奚抱晖。
李泌离京赴任,马燧同行。李泌出了潼关,见到当地节度使率领步骑三千,说奉密诏前来护卫,李泌说皇帝已许他便宜从事,一个人都不许跟随,就单身前往。快到陕州,抱晖没派将佐来迎,但一直派人侦察,然而将佐还是络绎来相迎,李泌见到他们就知道事情可以办成了。
离陕州十五里,抱晖亲自出迎,李泌对他说:你的城池修治得很好,看来一切都处置得宜啊。抱晖很高兴。进了城就有人来,说要私底下报告一些事。李泌说:老节度使死了,新节度使还未上任,这时军中有些流言蜚语,也是常有的事,我不要听。于是,大家都安心了。
次日,李泌把抱晖找来,跟他说:我不是特别喜欢你,而不杀你,是因为杀了你会让一些地方的将领心生疑惧,对朝廷不好。这样,你看我的面子,先到张劝坟上致祭,然后带着家人走吧,记住,不要进入关内,我保证你没事。抱晖只有听命。
李泌赴任,德宗交给他一份七十五个叛徒的名单,叫他处理,他把事情办妥,一再上疏请求赦免,德宗勉予同意,只将五人贬谪远地,不久还是杀了。至于达奚抱晖去了什么地方,就没人知道了。
这两件事,规模格局相去甚远,但都是精彩的谋略、高明的计策。
平定大乱的规划出于他对大局的全面认识,也是对当局人物的深入了解,对方人物的特点,己方人物的优长,全在其心中,依此理解则能妥善处置,占有先机。对于时间因素也详加分析,知道欲速则不达,必须从艰难应付的劣势中,逐渐寻觅并掌握转变的契机,待时机成熟,一鼓作气,取得彻底的成功。
就像诸葛亮在隆中对的那番话语,“所谓俊杰者,量时审势,规划定于胸中,傥非其人,未易与之言也。”
李泌就是胡这样的俊杰。他的计策,颇似隆中对的眼光与格局,惟一不同的是,诸葛亮面对的是人杰刘备,而李泌献策的对象则是昏君唐肃宗,结果大异,也就可想而知了。
平乱大计只是李泌编写的剧本,可惜未曾上演;入陕弭乱于未萌,则是李泌亲身演出。唐德宗是一个猜忌刻薄而又自以为是的君主,知道事态严重,必须借助李泌的智谋,李泌也就当仁不让,慨然前往。
我们从整个处理的过程中,看到李泌人情练达的一面,他很清楚达奚抱晖的想法,更知道杀节度使是大罪,领导安排的任务就是决不可由其取而代之,最多让他人间消失。他也清楚陕城官兵的心态,忠顺者多,助虐者少,稍加安抚即可收效。最麻烦的其实是那自以为是的德宗,随便张嘴一句话就是一个基本不可能达成的任务,而不考虑这件事怎样达成,有各种无后手预案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
德宗说,我可以丢掉陕州,但不能失去你,李泌知道这就是一句带有威胁口气的客套话。最后,李泌一再恳求赦免达奚抱晖手下,德宗表面允诺,最后还是杀了人。
君臣之间的大智若愚、尔虞我诈变现得的淋漓尽致,正是伴君如伴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