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吐蕃宰相大败薛仁贵,唐朝头疼不已,名将郭元振说:吐蕃快内乱了

吐蕃宰相大败薛仁贵,唐朝头疼不已,名将郭元振说:吐蕃快内乱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汉江忆史 访问量:2020 更新时间:2023/12/24 23:36:22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无论如何强大,自始至终都被边疆问题困扰,汉朝的时候匈奴之乱的影响长达数百年。到了唐朝,吐蕃又成为了唐朝皇帝们的心腹大患。

太宗皇帝去世之后,高宗李治继承了皇位,此时的唐朝还处于全盛时期,朝中一批能臣武将。就算是有这些人压阵,在高宗的整个统治时期,也没有打赢过吐蕃。

特别是发生在公元670年的大非川之战,虽然由薛仁贵领兵出战,但还是以大败而归,唐朝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而主导这一切的就是吐蕃宰相论钦陵。

禄东赞父子崛起

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帝位之后,采取一系列治国安民的措施,一时间让唐朝成为了国富民强的大帝国,不仅老百姓安居乐业,周边的国家也纷纷向唐朝俯首称臣。

此时,吐蕃也迎来了自己的救世主——松赞干布,松赞干布十三岁继位,别看他继位的时候年纪尚轻,可他迅速平息了内部的叛乱,同时厘清了各阶级的关系,统一了西藏,让吐蕃内部上下一心。

为了更好地治理这块地区,松赞干布开始效仿唐朝的制度,不仅照搬了唐朝的官员制度以及军事制度,还从文化方面入手,发明了藏文,以法律治国,让吐蕃迅速强大了起来。

松赞干布执政期间,禁止穷兵黩武,努力发展经济,让吐蕃进入了文明社会。他向往发达的唐朝,于是向李世民求亲,最后李世民将一位皇室女嫁给了松赞干布,就是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入藏之后,和松赞干布感情甚笃,同时她带去了很多的唐朝工艺品和先进技术,涵盖经史子集、医书、生产工具等等,这些东西极大的帮助了吐蕃的发展。

随着唐朝和吐蕃关系的日益交好,双方互通有无,在文化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彼此之间都有很多百姓甚至贵族子弟往来,这加深了双方基层的交流。

要是局势一直这么下去,也许唐朝和吐蕃之间还能流传下一段佳话,可是这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随着松赞干布去世,吐蕃的局势也开始不稳定了。

公元650年,松赞干布的孙子芒松芒赞继位。巧合的是,芒松芒赞这一年也是十三岁,他却没有自己爷爷那样的能力,他继位之后,吐蕃的大权就旁落到禄东赞手里,同时禄东赞的儿子论钦陵成为了吐蕃宰相。

面对一个十来岁的国王,禄东赞父子显然没有把芒松芒赞放在眼里,他们父子认为要想让吐蕃强大,必须从攻城略地开始。在禄东赞的摄政下,吐蕃抛弃了松赞干布之前制定的韬光养晦的发展方针,开始了穷兵黩武。

高宗李治继位之后,还没有意识到吐蕃的转变,随着吐蕃打下了新疆大部分地区,直接断了唐王朝通往中亚地区的通道之后,高宗李治才开始了反制措施。

大非川之战

此番远征吐蕃意义重大,高宗皇帝将所有期望寄托在名将薛仁贵的身上,虽然此时的薛仁贵已经年近六十,可是纵观整个唐朝,还有谁比他更适合呢?

高宗皇帝还安排了郭待封为薛仁贵的副手,可就是因为这个安排,让唐军十万大军全部阵亡。郭待封出身武将世家,之前为唐朝立下了很多战功,级别上与薛仁贵都是左豹韬卫将军。

但是这次打吐蕃,薛仁贵却成为了主帅,这让郭待封十分不满,于是他时常违抗薛仁贵的命令。

唐军到达大非川之后,薛仁贵开始分析战局,他认为吐蕃处在高原之上,因此粮草之类的后勤补给一定非常缓慢,要是和吐蕃摆好阵势再打,唐朝的士兵可能占不到便宜。

再加上大非川这个地方是一片开阔的平原,薛仁贵有了主意,他让所有的后勤部队驻扎在此,自己带领精兵直捣吐蕃老巢,只要到时候郭待封带着后勤部队及时支援,此战一定能胜!

随后薛仁贵就领兵前行,果不其然,还未到达乌海就遇上了吐蕃先行部队,薛仁贵战神发威,将这支部队全数歼灭,并且缴获了大量物资。

按照之前制定的作战计划,薛仁贵就地等待郭待封的援军。可是这郭待封,战场之上还在小气用事,他心想你薛仁贵不是厉害吗?我就慢点走,这样才能凸显你的能力强啊。

可是这毕竟是在吐蕃的地界上,这边郭待封带着辎重部队散步一样前进,那边论钦陵的二十万大军在得知了先行部队覆没后,开始了急行军。

没有任何意外,郭待封的后勤部队直接撞上了吐蕃主力,后勤部队在作战部队面前不堪一击,郭待封被打得丢盔弃甲,所有粮草和物资被论钦陵缴获,唐军不战而败。

已经返回大非川的薛仁贵得知后仰天长啸,为了保证唐军的有生力量,他只能与论钦陵议和,这才让吐蕃退军,回到长安之后,薛仁贵被革职,贬为了平民。

内部破灭

大非川之战乃是唐王朝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场败仗,高宗皇帝因此处理了一大批将士,在三年后继续向吐蕃用兵。论钦陵这边早有防备,他依托西北地区的高地势,让唐军陷入了无法发挥优势的境地。

工部尚书刘审礼带领十八万唐军出征,与论钦陵在青海湖展开了一场大战,可是这次唐军又犯了大非川之战的错误。

主帅李敬玄是个极其懦弱的人,他的军事经验极少,当刘审礼带领一万先锋部队打响战斗之后,他却按兵不动,眼睁睁看着部队被吐蕃冲散,青海一战,唐军再一次大败。

此后,吐蕃可以说成为了西北之地的王,唐朝再也没有在军事上占过便宜,直到武则天上台之后,女皇也急于解决吐蕃问题,宰相郭元振谏言道:吐蕃快内乱了,女皇不必着急。

果不其然,论钦陵的地位很快就出现了动摇,原因就是——打仗是需要钱的。论钦陵常年对外坚持用兵,耗费了吐蕃的大量军费,这影响了吐蕃很多贵族的利益,就连吐蕃赞普器弩悉弄也对论钦陵起了杀心。

公元696年,器弩悉弄和大臣们商议过后,趁着论钦陵征战在外,将其数千党羽全部诛杀,论钦陵眼见大势已去,遂自杀而亡。

标签: 薛仁贵郭元振吐蕃唐朝唐军钦陵

更多文章

  • 古代志怪故事——元佶,崔日用,汤应

    历史解密编辑:啦啦萌小宠标签:崔日用,宰相,豫州,刺史

    元佶唐朝时候,豫州人元佶居住汝阳县,养了一头母猪十多年,忽然丢失了。原来是变成了一个女人,大概二十多岁,挺有姿色。她到了一个大户人家,推荐自己说:“我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听说你家需要人养蚕,所以来问问。”主人挺高兴的接纳了她,后来就于她同居了。这个女人挺能打扮自己,有钱了除了卖酒,剩下的就买脂粉

  • 清涼赏析丨钟绍京小楷《转轮圣王经》

    历史解密编辑:五台山佛教标签:钟绍京,转轮圣王经,书法,小楷,钟繇,灵飞经

    钟绍京(659—746),字可大,唐代兴国清德乡(今江西省赣南兴国县)人,系三国魏国太傅、著名书法家钟繇的第17代世孙,是江南当然也是江西第一个宰相。钟绍京抄经书法技法几无人能及,其代表作《转轮圣王经》(实为《长阿含经·转轮圣王品》) ,前后题跋共有十八处,从中可以看出,欣赏者不乏知名人物,如元代仇

  • 钟绍京:字写得好有多重要?不但可以做宰相,还能发动政变杀太后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钟绍京,宰相,唐玄宗,李旦,李显,武则天

    公元710年7月2日,深夜,几个行迹隐蔽、身穿便服的大臣,悄悄进入了唐朝皇宫内的禁苑,最后来到了时任禁苑总管的钟绍京的住处。这几个悄悄潜入禁苑的大臣当中,为首的一人,便是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就在半个多月以前,唐中宗李显忽然暴毙于皇宫,死因极为可疑。李显去世后,身为皇后的韦氏,立李显的小儿子李重茂为太

  • 钟绍京小楷《三弥底部论》(疑)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小楷,钟繇,钟绍京,书法家,翁方纲,艺术家,书法作品,三弥底部论

    钟绍京(659年-746年),江西兴国人,江南第一宰相。系著名书法家钟繇的第17代世孙,历史上把钟姓这两个著名书法家,钟繇称“大钟”,钟绍京称“小钟”。此卷尾跋很有意思,王澍、蔡之定鉴为钟绍京真迹,翁方纲、端方鉴为非钟书。仲易题签《唐人书三弥底部论》庚辰岁暮得于蒋氏密均楼。▼钟绍京小楷三弥底部论(疑

  • 敦煌出土《道德经》墨迹真品,为存世孤本,这字比钟绍京《灵飞经》更有韵味!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小楷,敦煌,道德经,灵飞经,钟绍京,褚遂良,书法家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哲学思想碰撞出火花,孔、孟、老、庄为首的儒、道两家最能引起人们的讨论。相比于仁义、入世的儒家,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更受现代人欢迎,特别是老子的《道德经》,几乎成了修行的必读书目。老祖宗的智慧总是令人叹服,《道德经》蕴含的哲理不论过去多少年都不过时。国人奉为圭臬,外国人也赞叹不

  • 中国5000年绘画史——历代名家:唐.钟绍京

    历史解密编辑:書畫聯盟标签:钟繇,楷书,绘画,钟绍京,褚遂良,王献之,王羲之,赵孟頫,书法家

    钟绍京(659年-746年),字可大,虔州赣县(今江西兴国)人。唐朝宰相、书法家,三国时魏国太傅钟繇第17代世孙。1923年《至德堂会稽钟氏宗谱》钟绍京最初因擅长书法而入直凤阁,武则天时明堂门额、九鼎之铭、殿门榜皆其所题,家藏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褚遂良真迹至数十百卷。后随唐玄宗取得帝位,官至中书

  • 它从6万卷唐楷中胜出,把欧阳询、钟绍京比了下去,这字看一眼都是享受!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唐楷,小楷,隶书,欧阳询,钟绍京,褚遂良,书法家

    我们一般认为,楷书是非常考验书法家功力的字体,能写出一手好楷,比“花里胡哨”说再多更有说服力。小楷因为字体小还要点画清晰,“劝退了”很多人。从钟繇、王羲之开始,小楷得到发展,唐代时逐渐成熟,虞世南、褚遂良、钟绍京都是一代名家。这些人还能在书法史上留下自己的姓名,但有的人却埋没于 历史尘埃中。1900

  • 唐代书法高人辈出,无名氏这件小楷,堪比钟绍京,后人难望其项背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小楷,楷书,名家,欧阳询,颜平原,钟绍京,书法家,唐代书法,书法作品

    唐代书法的辉煌想必大家早有耳闻,楷书“四大家”除了赵子昂是元朝人,剩下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皆生活于大唐;两代“草圣”张旭、怀素,也是大唐气象的代言人;岛国日本的书法名家空海也是来唐时学成笔法的。不夸张的说,有唐一代名家,个个都能称为“百代之师”。能留下姓名书法家自然是在当时就已名冠天下,而有一批

  • 赵孟頫不愧是一代“书圣”,这件小楷超越钟绍京,可与“二王”抗衡!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书法作品,钟绍京,小楷,书法家,王羲之,老子道德经,赵子昂,赵孟頫

    熟悉小楷的朋友知道,钟繇、王羲之是开创法度的“祖师级”人物,钟绍京的《灵飞经》被称为“第一小楷”,后世赵子昂、文徵明、王宠等人也都是小楷圣手。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赵子昂在小楷上的成就到底有多高,只是当成他诸多技艺中的一项而已。董其昌称赵子昂是“元人冠冕”,诗文书画的全才,事实也的确如此,在王羲之去世后

  • 唐代人人都是书法家?看看无名氏写的小楷,笔笔精妙,堪比钟绍京、文徵明!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小楷,名家,文徵明,书法家,钟绍京,书法作品

    唐代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极为强盛的一大政权,尤其是在统治前期,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直到今天依然为人们津津乐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力的强盛也带来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尤其是在书法上的成就,唐代几乎傲视之后所有中原王朝。唐代书坛名家辈出,从欧褚薛虞到颜柳李孙,个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