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今天是2022年9月23日,也是一年一度的秋分时节。
秋分时节是一个在传统与科学上兼容并蓄的时节,因为这两者在秋分的解读上极为相似,在二十四节气中,这样的节气十分少见。
在《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有“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样的描述,而从地理学和天文学来解释的话,秋分这一天昼夜均分,昼与夜均为12小时。而秋分过后,夜渐渐变长。
“阴阳各半”是秋分的显著特征之一。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赏析一首在阴阳各半的秋分时节所作的古诗--唐代诗人贾岛的《夜喜贺兰三见访》。
在这首诗中,连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也具有一寂一喜、寂喜相伴的特点,不失为一种精妙的巧合。
“寂”—“喜”—“寂”
我们先一起来进行品读:
时光荏苒,悠忽之间,又到了一年的秋分时节,漏壶仍然像往常一样保持着滴答的节奏,此时,夜还未深。
泉水叮咚,时时发出的声响惊扰了古松上休憩的仙鹤,抬头望向天空,发现在秋风的吹拂下,原本将月光遮住的云朵已然飘离,皎洁的月光再次出现。
我正在和挚友漫步于长满青苔的山间小道之上,兴致盎然,走得时间久了,便在小道边上找了一处休憩之地,头枕山石,畅聊推心之语、置腹之言,诗词歌赋、时事见解、人生感悟等无所不包。
在长谈中,我和挚友两人的声音在山间不断回响,突然感慨万千,我所栖身的这座闲适野山,依然如往常一样平静空灵,只有眼前的这位挚友知己会偶尔拜访。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对于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情感,一般有两种解读。
一种是由“寂”到“喜”,在寂寞空灵的深山之中,有自己的知己挚友相伴,促膝长谈,共度秋分时节,会让人感受到无比开心。聊到兴致之时,便如进入了桃花源一般。对作者而言,人生的巅峰莫过于此;
另一种便是如过山车一般,先由“寂”到“喜”,再从“喜”回到“寂”。
有一位挚友在这空山中相伴,谈天说地,消除寂寞,这固然是一件可喜之事,但这样的相伴并不是一种常态,挚友总会离开,寂寞仍然会回归到自己的身边。
事实上,寂寞才是一种常态。
我更趋向于第二种解读,因为第二种解读更接近于人生的真理。
我们身边的挚友
如果诗人穿越到现代世界,并不偏不倚地回到同一座深山中时,并不会感觉有多么不一样,因为其在《夜喜贺兰三见访》这首诗中抒发的感慨仍然适用。
在我们的人生长河中,总会邂逅形形色色的人。
- 在学生时代,我们会与很多同学结缘,共同聆听同一位教师的教诲;
- 在职场中,我们会与很多同事或者合作伙伴结缘,共同完成一个个激动人心的任务,实现人生价值;
- 在某次旅行中,我们可能会邂逅不少驴友,他们对于旅行的看法和认知与我们相仿,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如果我们统计一下人数的话,会发现其数量其实还是非常可观的,但最后能够“脱颖而出”,并成为我们挚友的人并不多。
这就像是我们日常的数据筛选工作。
在面对海量的数据时,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条件、指令等的组合,对数据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清洗和筛选,直至找到我们最终想要的数据,这些数据将用于我们后续的分析,并给我们的日常工作带来赋能。
在这里,这些海量数据可以认为是我们以往所接触的所有人,而筛选条件便是我们心中对于挚友的期许,同样地,对方也会有相应的筛选条件。
只有当双方之间的筛选条件基本吻合时,那么才有可能擦出火花,成为真正的挚友。
在这些筛选条件中,最为重要的一定是双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一致、对于同一件事、同一类遭遇的看法是否一致,一旦能在这些方面保持一致的话,那么双方之间只需对一对眼神,便能成为挚友。
拥有相似且正面的三观是成为挚友的重要前提,有了这样的前提,很多世俗眼光下的“障碍”都将不复存在,比如年龄、地理位置等。
我们日常所说的“忘年交”便是挚友的一种类型,双方的年龄差距可能非常悬殊,但这样的差距并不会妨碍三观相似的双方成为真正的挚友。
笔者身边也有多位忘年交,如果从年龄上来看,他们都是我的父辈,但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忘了他们的年龄,因为我们之间非常聊得来。
在与他的交往中,我常常会有这样感觉:
在面对双方都未曾接触过的新生事物,或者全新的社会现象时,我们都能持有相似的看法,而少数观点的分歧和碰撞便成为了双方之间的收获,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营养”。
而在面对双方都有一定接触的事物时,我们会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分享和交流。
在我们这对挚友中,年纪较大的那位往往会以其丰富的阅历作为落脚点,分享自身的经验,而年纪较小的我则会将短暂实践中所获得的心得分享出来,其中也不乏会有一些全新的看法。
这个时候,我们便同样会遇到一场“互补式的碰撞”,双方在分享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全新的东西,经过相互间的交融后,会给双方带来一些正面的改变,这便是一种互补。
在三观相似的前提下,这样的良性碰撞或者互补式的交流便会带来一种同样良性的循环,双方之间的维系将会因此而变得更为紧密。
在与这位忘年挚友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的话题往往会不知不觉地转移到做菜这件事上,因为我们两个都非常喜欢做菜。
我的这位忘年挚友是一位典型的上海男人,有着数十年的做菜经历,能够为家人做出一手好菜,而我也正从菜鸟级别的掌勺人逐渐向着熟手蜕变,虽然蜕变的过程非常痛苦。
针对相同的菜肴或食材,我的挚友会将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小窍门分享出来,经常会让我恍然大悟,而我也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分享上班族所特有的快速烹饪经验,有时也会让对方眼前一亮。
在当天的交流结束后,我们并不是听过算过,而是会将对方所分享的经验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之中,我们也会在心中由衷地赞美对方。
其实,真正的挚友之间一定会有聊不完的话题,而最终这些话题都会在交流和碰撞中得以升华,其中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升华。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将和大家就如何看待作者的第二个“寂”进行展开。对于真正的挚友而言,这样的“寂”并不会成为问题或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