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郜国公主母女之死,真的是风月案件?李泌一句话点破唐德宗的隐私

郜国公主母女之死,真的是风月案件?李泌一句话点破唐德宗的隐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蔷薇凋零 访问量:1570 更新时间:2024/1/6 3:41:44

郜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历史上它遭到周边的鲁国、宋国和郑国的轮番蹂躏。1500年后,以郜国为封邑的大唐郜国公主,却活得“有声有色”。

这位郜国公主是唐肃宗的女儿,唐玄宗的孙女,成年后,她被嫁给了虢国夫人的儿子裴徽。虢国夫人就是杨贵妃的三姐,也就是说郜国公主嫁给了“奶奶”的娘家姨侄。

这位裴徽在《太平广记》中,留下一则惊悚的故事。说有一天晚上,他碰到一位独身的绝色美女,这家伙忍不住心旌摇曳,仗着肚里有几滴墨水,用艳词勾引她。

这位美女也很上道,不光不反感,还把他带进了一座豪宅,那里连侍女都美得出奇,走路全都身后飘香。就当他幻想着美妙时刻到来时......突然他佩戴的古剑发出寒光,顿时身边的豪宅美女全都不见了。

裴徽定睛一看魂飞魄散,自己居然身在孤墓的荆棘丛中,顿时吓得号啕大哭。

故事虽然光怪陆离,但却反映了那个时期,唐朝贵族阶层的奢靡与荒淫。裴徽出身河东豪族,姨妈是杨贵妃,老妈是唐玄宗的地下情人,老婆是大唐公主,想不飘都难。

可惜裴徽的幸福时光并不长,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他跟着唐玄宗一路南逃,在马嵬坡之变中丧命。

裴徽的死,按理来说对郜国公主来说是场悲剧,但别忘了人家是公主,扭屁股就梅开二度,又嫁入另一豪门兰陵萧氏,丈夫叫萧升。

萧升比裴徽还要牛,人家祖上几代人都是宰相,他老妈就是唐玄宗的女儿新昌公主,也就是说萧升是郜国公主的表兄。

郜国公主给萧升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后来被嫁给唐德宗的太子李诵。

唐德宗是唐代宗的儿子,唐肃宗的孙子,郜国公主的娘家侄子。别迷糊,简单一点说,郜国公主跟侄子唐德宗做了亲家,太子妃既是唐德宗的儿媳,也是他的表妹。

没办法,古代皇家婚姻流行“出口转内销”,回流时难免会出现“不匹配”,习惯了就好。

不知道是郜国公主命太硬,还是豪门子弟命太软,萧升又早早地跑路了,让郜国公主二度守寡。

此时郜国公主人到中年,又当了太子的丈母娘,梅开三度不大合适了。可但是,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的,什么狼啊虎啊的,咱水平低想不起来了,反正郜国公主追求性福的愿望依然强烈。

从那以后,公主府上常常有公子哥,三三两两地出入,坊间传出了各种“有声有色”的花边新闻:

“贞元中,蜀州别驾萧鼎、商州丰阳令韦恪、前彭州司马李万、太子詹事李昪等出入主第,秽声流闻。”

别驾、县令、司马、詹事,这些人的级别不高,但是一看姓氏就知道他们不是一般战士。不用说他们都是豪门家族的小鲜肉,企图贴着郜国公主这根老藤往上爬。

值得说一下的是萧鼎,此人正是萧升的亲弟弟!伙计,你对哥哥家照顾得也太贴心了吧?你这么做你哥知道不?

恍惚间,我觉得当年裴徽的荒坟艳遇,应该是一场穿越,那位贵妇人就是若干年后的郜国公主。

堂堂公主府,几乎成了大唐臣民津津乐道的风月场。这件事传到唐德宗耳朵里,他勃然大怒,一道圣旨,李万被杖杀,李昪、萧鼎、韦恪杖刑后被流放。

皇帝一怒,快乐窝被拆了,郜国公主很气愤,你饱汉子不知“饿婆子”饥,凭啥啊?你不仁别怪我不义,咱女人也有女人的看家本领,我咒死你!

于是郜国公主玩起了“核武器”——巫蛊压胜,祷告文由她的儿子萧位亲自捉刀。真是好儿子,为老妈的幸福两肋插刀,够哥们!

够哥们!唐德宗也禁不住夸赞,那就一块进局子?他又一道圣旨,郜国公主废封号,她与萧升的四个儿子萧位、萧佩、萧儒、萧偲,及与裴徽的儿子裴液,全部被流放。

事件还牵连到太子妃,唐德宗借口太子生病,就是中了诅咒,于是杀太子妃,给太子驱邪。

原本想放个炮仗泄泄愤,结果一座府邸被烧光,郜国公主瞬间家破人亡!在惊天巨变下,她度过了郁郁寡欢的两年幽禁生活,孤零零地离开了人世。

故事到这儿,本该可以画句号了,可我忍不住问:唐朝公主私生活放纵值得大惊小怪吗?那不是传统吗?郜国公主的儿女们,凭啥拿命支持老妈的出轨行为?这种事虽说不稀奇,总不至于那么正义吧?

所以,我们需要擦擦眼睛,用放大镜找点蛛丝马迹。结果我又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旧唐书》记载,事发后太子李诵很惊恐,请求与太子妃离婚。这个举动简直就是唐肃宗当年的翻版,难道李诵也遭遇了政治打压?

果然,在《新唐书李泌传》中,有一段记载,解开了所有谜底:

“太子妃萧母,郜国公主也,坐蛊媚,幽禁中,帝怒,责太子,太子不知所对。泌入,帝数称舒王贤,泌揣帝有废立意,因曰......”

郜国公主被幽禁后,唐德宗又把怒火发泄到太子头上,搞得太子不知所措。李泌眼毒,他一眼看穿了唐德宗的醉翁之意——想废掉太子李诵,改立舒王李谊!

原来如此,郜国公主只是唐德宗隔山打牛的工具,太子李诵才是目标!

提到李谊,让人有点无语,他居然不是唐德宗的儿子,而是侄子!废掉儿子,要把皇位传给侄子,唐德宗太博爱了。

其实博爱这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应该用“泛滥”,唐德宗还有个“儿子”叫李謜,此人其实是李诵的儿子,也就是唐德宗的孙子,被他收养为子了。哈哈,别奇怪,李唐皇帝就这么搞怪,除了唐德宗,至少还有三例同样的情况。

宠孙子宠成这样,让儿子如何自处?

李泌开门见山,直接指出唐德宗就是别有用心,警告他传位不是小事,当心引发政治动荡。

李泌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里的那位李泌的原型,李密的后人,五朝元老。他一辈子在朝中时间不长,但是却深得李唐皇帝的信任,帮李家几代父子,数次解决内部危机。

唐德宗见心思被说破,干脆也不遮掩,甚至对李泌的劝告发出威胁。李泌苦口婆心,那段时间不断出入皇宫,拿武则天李贤、唐肃宗与建宁王的悲剧,反复劝说。终于唐德宗被他说得“流涕阑干”:“非卿切言,朕今日悔无及矣!皆如卿言,太子仁孝,实无他也。”

一场易储风波,才安然度过!

其实李诵此人口碑非常好,他书读得好,为人仁孝,又谨小慎微,唐德宗本不该产生废太子的想法。原因就出在中唐时期,豪门政治死灰复燃,皇权不振,唐德宗难免对豪门大户产生猜忌,而郜国公主,正是这些豪门的中心。

当然,唐德宗很清楚,郜国公主之所以受到豪门势力的追捧,不是因为那地方是“快乐大本营”,而是她太子丈母娘的身份。

这会儿全明白了,四个小白脸不光是“小鲜肉”,还代表了各大家族的势力,萧位、萧佩、萧儒、萧偲和裴液,也不是替老妈“维权”,而是为家族的政治利益而奋斗!

唐德宗一怒之下干脆来个连根拔,太子妃杀了,太子废了,看你们还能折腾个啥!

唉,豪门的日子也不好过啊,皇帝也愁人呐!最倒霉的是太子和太子妃,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一个差点被废,一个送命。

难怪事情解决完,李泌说自己被这件事搞得“惊悸亡魂”,坚持归隐山林。人嘛,得活得通透点!

更多文章

  • 唐朝防线仅剩352里,李泌一招反转围攻吐蕃,做法今日也能借鉴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李泌,吐蕃,唐朝,南诏,唐德宗,唐代宗

    大唐盛世,让人心心念!想当年贞观之治何其威武,开元盛世何其荣耀,最后却在安史之乱后渐入颓势。从巨唐、盛唐进入了持续百余年的衰世。顶峰跌落的苦楚背后,是一场大动乱之后的人口虚耗,还有版图内的藩镇割据。这时局,让大唐在后续遭遇不少不堪,进而陷入了一次次治而后乱,又治理又乱的循环之中。曾经的顽疾,河北藩镇

  • 平凉劫盟背后阴谋,吐蕃一举砍断大唐三大支柱,李泌一计亡羊补牢

    历史解密编辑:朝夕搞笑官方标签:李泌,吐蕃,浑瑊,马燧,南诏,唐朝,唐德宗,尚结赞,散文家

    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闰五月,大唐与吐蕃在平凉举行盟会。不料,吐蕃人突然变脸,袭击了唐军,导致大唐60余名官员被俘,500人战死,这就是著名的“平凉劫盟”事件。趁双方“结盟”的机会干出“劫盟”的勾当,是非常恶劣的外交手段,史上罕见。吐蕃人为何要做这么做呢?朝廷又是如何善后的呢?这件事还要从四年前

  • 聪慧的李泌,懂得在合适的时间收手,使自己获得周全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李泌,唐肃宗,平定,唐军,杨国忠,皇帝

    如果皇帝能有一个真正有才的谋士,那么他将会获得很大的支持,使得他可以在管理朝政方面做得相当到位。唐肃宗在刚刚继位的时候身边的官员们总共才不到30个人,而那个时候朝廷刚刚建立,一直处于混乱的状态,甚至一些武将还不愿意听从指挥,所以他要去平定叛乱的话就需要有能人来辅助他。这个时候他就想到了自己在以前的一

  • 名将李泌,历仕四朝、四落四起,为何皇帝都信任他?一般人学不来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李泌,皇帝,唐肃宗,韩滉,李光弼,安禄山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李泌(722~789),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少年时即以“神童”名闻天下;“及长,博学,善治《易》,常游嵩、华、终南间”,言神道之术,与皇帝、太子作布衣交,历4朝(玄、肃、代、德),事3君(肃

  • 李泌这首诗,写清了人活着的意义,别白忙一辈子

    历史解密编辑:往事随风而已标签:李泌,宰相,玄宗,范蠡,唐朝,张九龄,郭子仪,李林甫,散文家

    每天学一点知识,让生活充满诗意欢迎关注槐序姑娘01 | 一代奇士李泌(bì),中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没有之一。他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又力保顺宗登基。“安史之乱”后,是李泌力挽狂澜,救大唐于水火,又与外甥张志和制策,大胆启用“回纥”兵,郭子仪才得以复长安。顺便说一下,张志和就是写出“西塞山

  • 素有“白衣宰相”之称的李泌,为何一生崇尚道教?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李泌,道教,张九龄,隐士,道士,唐玄宗

    李泌(722-789年),字长源,唐朝中晚期杰出的军事战略家与政治家,历仕肃宗、代宗、德宗三朝,曾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唐朝历史发展的进程。而这个被世人称为“白衣宰相”的人物,一生却崇尚道教、信仰道教,同时也成了道教的代表人物之一。十七岁时,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

  • 中唐兴衰(十章)李泌受到唐朝三位皇帝器重,为何难以封侯拜相?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李泌,皇帝,侯拜相,中唐,宰相,唐玄宗

    中唐既是唐朝兴衰动荡的时期,也是名臣将相频出的时代。在安史之乱和吐蕃入侵的背景下,唐朝出现了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但是在同一时期唐朝的朝廷中也不乏名垂青史的名臣,而李泌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李泌在中唐时期的声望极高,在后世甚至被认为是才比诸葛亮的人物,受到很多后世文人的推崇。然而在中唐前期,李泌的处境

  • 唐肃宗为何不用李泌的“彭原对策”平叛?唐帝国的财政不足是短板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唐肃宗,李泌,唐玄宗,郭子仪,宰相,玄宗

    导语:在肃宗欲命建宁王李倓为天下兵马元帅时,李泌明确提出了反对意见,在唐前期,太宗、高宗、玄宗等都是以非嫡长子的身份即位,立建宁王为元帅,最后若立有大功却没有被立为太子,支持建宁王的人岂肯罢休,太宗与玄宗之事便是前车之鉴。一、肃宗灵武政局探微1、肃宗即位前的政治形势肃宗在平凉收到李涵的汇报后,虽然“

  • 唐蕃维州之战的三大功臣:李泌的困蕃之策居功至伟!

    历史解密编辑:可乐历史标签:李泌,韦皋,南诏,唐蕃,唐朝,唐德宗,节度使,唐王朝,散文家,维州之战,官宦世家

    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伤痕累累且麻烦不断,内部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外部吐蕃几乎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致使铁血郡王郭昕被隔绝在西域长达十五年,至唐宪宗元和三年,吐蕃攻陷龟兹,郭昕与麾下将士一同埋骨沙场。762年十月,吐蕃更是以二十万大军东进,轻松拿下大唐都城长安,杀得唐代宗仓皇而逃。更让唐王朝头疼的是,此

  • 李泌:“七岁神童 四朝重臣”

    历史解密编辑:神州翰林院标签:李泌,唐玄宗,宰相,贺知章,唐德宗,杨国忠

    大唐盛世,人才辈出,使那个令人骄傲的国度变得更加举世无双。各国文人侠客为之付出的贡献更是各有千秋。在这其中有一个人,名为李泌,他历经了四个朝代,他被三位皇帝当做自己的老师,在两个朝代为卿相。李泌可以获得帝王的信任,他可以在完成每一件大事之后都功成身退。仅仅这一点,就受到了无数后人的模仿,但是无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