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四大边塞诗人如何客死他乡?

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四大边塞诗人如何客死他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年华名人汇 访问量:3320 更新时间:2023/12/7 3:23:20

大唐盛世,诗词歌赋如瑰宝现世,迤逦而丰富。在这璀璨的瑰宝中,有一部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尤其是边塞诗歌,可以说是走向了历史的波峰,边塞诗的文学和历史成就显一时之盛。诗人王昌龄、高适岑参王之涣,被称为四大边塞诗人。读四位的诗词,读不完的情怀。

从“北风卷地白草折”到“千里黄云白日曛”的边塞苦寒,从到“黄河远上白云间”到“孤城落日斗兵稀”的山河苍凉,从“杀气三时作阵云”到“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从戎豪迈。四大边塞诗人,给我们展现的是建功立业的豪迈,是白发征夫的苦楚,也是人间疾苦的淋漓。

唐朝四大边塞诗人

王昌龄:23岁出塞。

塞上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塞下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戍边听角声,战罢埋骸骨,王昌龄前期慷慨激昂,后期凄婉苍凉,一代大师,卫青霍去病是他的梦想,李广程不识是他的偶像。建功立业,守疆辟土对于王昌龄来说,曾经不是很遥远,但是后来他却越来越远。

王昌龄早年家境贫寒,到嵩山学道,大部分学问是在道观里学的,直到他三十多岁考上进士,正式为官。王昌龄的履历是比较励志的。

王昌龄学识渊博,他曾经种地,曾经学道,也曾作文章。那年王昌龄23岁,辞别恩师。他满腹学识,想去建功立业。在盛唐时期。恩师建议他到西北去,那里有西河雁门,有并州上党,是个建功立业的好去处。于是王昌龄去了,年轻人第一次被推荐到军旅之中。并州太守没有重用一个文弱书生,只让他做了一个小书办。但是这段军旅生涯,对于憧憬报效祖国,边塞杀敌的王昌龄来说,异常珍贵。他在这里看到了长河落日,看到了胡马雁门,他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王昌龄的才华和抱负,没能全部施展出来。守将无能,屡吃败仗,王昌龄感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诗得到了当时很多朋友的赞赏,欣赏他的朋友们,建议他走科举路线,王昌龄是幸运的,过了而立之年,中了进士,得到了一个授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职,可是才华和官场毕竟是两码事,王昌龄犯事被贬,左迁龙标尉,后来又被贬谪,贬到了河南汜水县尉,再迁到江宁县丞。一生才华,九品官职,王昌龄的失意,从这一路仕途能彰显的很透彻。

官场失意,成就了他后期的不羁。据说从河南到江宁的人上,他久拖不去报到,在洛阳就耽搁半年,整日饮酒交友,以文会友,放荡形骸。然后有借道去太湖和江南赏景,以消极自嘲的作风来应付现实。

王昌龄59岁那年,人生甲子前夕,安史之乱扰乱了所有盛唐的书生。他经过安徽亳州还乡,被亳州刺史吕丘晓杀害,他的人生甲子还是没有等到,一代边塞诗人,就这样死于非命。

王昌龄少年疾苦,青年学道学文章,壮年戍边展抱负,投笔从戎,诗词豪迈,文采斐然。

王昌龄中年及第,多遭贬谪之苦,文人友士多同情之,一世飘摇,老年被杀,如边塞凄凉。

岑参:29岁出塞

塞上诗: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塞下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六年边塞,风雪轮台,岑参带给我们的是狂风咆哮、大雪纷飞,铠甲如铁,马蹄声碎。戎马书生,立功异域,城头夜吹角,石冻马蹄脱,喜欢岑参,喜欢的是开阔的场景,喜欢的是寒冬挥斥方遒。

岑参和王昌龄一样,早年不幸。但是他出生在书香门第,丧父后跟着哥哥,在哥哥的严格要求和期待下,他熟读史书,文采斐然。他曾经是一个落榜书生,无颜还乡,徘徊于京城。直到29岁中进士,做过参军,做过判官,做过刺史。两次进边塞,每一次都充满对保家卫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岑参军旅虽然坎坷,但是还没有大起大落,当时西北一代,战事频发,岑参颇具才华,长期担任幕僚参军,前后在边塞六年有余,对冰天雪地中厉兵秣马、枕戈待旦有很深切的体会 ,他歌颂了无数的战将,歌颂他们在恶劣环境中誓死戍边的精神。

岑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安史之乱后,岑参率兵东进抵抗安禄山叛军,英勇杀敌,虽然不在边塞,但是他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这使岑参有别于其他诗人,他真正策马挥刀,上过战场。当时他也对家园残破,故园颓废表达了很多感慨。后来岑参因为屡次上述说朝中有奸臣,被贬到嘉州做刺史,后来又被罢官。在罢官返乡的路上,56岁的岑参走完了人生之路,中途病逝,客死他乡。

岑参是唐代较为特殊的一位诗人,他是世家子弟,却幼年丧父,依附兄长,屡次落榜,进士及第,圆梦边塞,英勇杀敌,晚年被贬,最终客死他乡。读岑参,读的是潮起潮落,豪迈而凄凉。

高适:28岁出塞

塞上诗: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塞下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大唐盛世开始陨落,契丹多次兵犯西北,高适多么想投笔从戎,上前杀敌,但是他的建议始终没得采纳。直到安史之乱,他才得到重用,此时,高适已经49岁了。

高适是四大边塞诗人中,惟一一个做过大官的,官至刑部侍郎。高适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曾经是安东都护,20岁时到长安,屡试不第,并没有得到机会,28岁时,到军中做幕僚。46岁时,中进士,后来得到睢阳太守的举荐,受职封丘尉。

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奉命守潼关,潼关失守后随唐玄宗御驾逃往成都,当时正式用人之际,高适能文能武,得到重用。正逢十一月,永王璘举兵造反。高适被任命尉为淮南节度使,领兵征讨永王璘,最终平息叛乱,此时高适53岁。

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在此期间,睢阳被叛军包围,高适因为讨伐永王璘,不能兼顾。后来平息永王璘后,调头急救睢阳,虽然救下,但是为时已晚 ,城内守军基本上全部战死,包括当时举荐高适的恩师,睢阳太守张九皋,高适非常心痛。

次年,高适55岁,因为上书直言,被贬三次,后来因为吐番攻打大唐西域数城,高适被任命为剑南节度使,领兵迎战吐番,但是松州等三地沦陷,高适无能为力,自己也受重伤,最终被严武代替。后来高适被召回京,任刑部侍郎。

62岁这年 ,高适自知大限将至,安排回乡,病死在归乡路上。

高适诗歌多激情励志,反映民间疾苦,描写战士们建功立业,奋勇杀敌的激烈场面,同时也表达对朝廷无能的抨击。高适看似成就很高,其早年平凡,多次落榜,本以为一生平凡,没有机会建功。近50岁时来运转,平叛杀敌,跌宕起伏。高适是一个诗人,一个将军,理想和现实晚年才交织到一起的大臣。

王之涣:出塞时间不知,是否出塞有争议。

塞上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塞下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天宝元年,这是王之涣人生的最后一个夏天,55岁的他躺在竹椅上,身边小他17岁的夫人。夫人手持蒲扇,轻轻的摇着,劝他少说些话。

王之涣少年侠气,聪明好学,武陵少年游,击剑悲歌,曾游历山水,逆寻黄河。在祖国大好河山的熏陶下,他性情大变,一改少年放浪形骸的性情,开始虚心研究,专心著诗词。早在出仕之前,就名声鹊起。

王之涣是世家公子,但是没有通过科举入仕,他35岁那年,经人推荐,任冀州衡水县主簿,因为原配夫人早亡,衡水县令很欣赏王之涣的才换,把自己18岁的小女儿李氏许配给了他,这对老夫少妻很耐人寻味。

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后来王之涣在任上遭人诬陷,他愤然离开官场,辞官归家,过着陶渊明式的生活。在家赋闲15年之久,王之涣有一帮很好的朋友,包括高适、王昌龄等人。朋友们觉得他富有才华,不去为官入仕太可惜,就通过举荐,王之涣做了文安县尉。这是王之涣人生中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职位,这一次他兢兢业业,为官清廉,深得百姓爱戴。他不仅文采出众,在逻辑推理上也胜于常人,在任上5年,断案无数,很多历年沉积的旧案,都在他的任上得到了破案。55岁那年,他病倒了 ,再也没有起来 ,他家乡太原,卒于任上,葬于洛阳,一生不求大官,不求大作为,只求安然于心。

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写王之涣,除了他的诗词,无法描写他在边塞的情景,甚至有很多学者不认为他是边塞诗人,因为没有历史佐证,能说明他在边塞生活过。不管如何,王之涣一生恬淡,诗词存世虽不多,但都是瑰丽精华。

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四大边塞诗人所处时代相同,彼此熟悉和景仰。奈何结局都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客死他乡。也许很多人认为,王之涣和其他三人不同,不知读者们在呢吗看?

标签: 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诗人

更多文章

  • 岑参最简短的一首边塞诗,短短20个字,写出了中华威风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岑参,边塞诗,诗作,诗词,胡人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的这首可谓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虽是为送别而写,却大开大合,豪情纵横,这边塞雪景壮丽无比,读来令人逸兴遄飞。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中流砥柱,在他的笔下,有“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的沙场雪海壮阔无比;有“

  • 岑参:我可不止边塞的豪放辽阔,更有初春的小资雅致

    历史解密编辑:高考锦鲤王标签:岑参,诗词,诗人,二战,边塞诗,安史之乱,军事同盟,军事条约,千古名句,初春号驱逐舰

    山房春事岑参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春日可以是碧波浩渺,也是远山晓青,还可以是百花争艳,这些都是远望的春景,举目之间让人心旷,而一座庭院内,一棵杨柳下,一扇东窗下,一间书房内也有春天的微景观,品味细察间令人神清。岑参出生在一个并不幸运的家庭。自他十岁那年父亲走

  • 岑参最好玩的一首诗,调戏一个老头子,却成为千古名作!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诗人,边塞诗,边塞,岑参,盛唐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宋词有豪放派,慷慨激昂;而唐诗有边塞派,雄壮豪放。边塞派远承魏晋建安风骨,近袭陈子昂遗风。在盛唐时很多诗人以描写描写战争场景、边塞风情著称,风格悲壮,格调雄浑,表现盛唐气象,成为盛唐诗坛一大壮观。岑参便是边塞诗派中的代表诗人之一,岑参最善写塞外之景,其边塞诗往往将西北荒漠风光

  • 岑参两度出塞行迹及其西域写景诗创作

    历史解密编辑:一乙木标签:岑参,出塞,西域,诗人,唐朝,边塞诗,写景诗

    摘要:岑参曾两度出塞,长达六年生活在西域重镇安西和北庭,并且深受边塞地理、人文环境影响,写下了不少边塞诗,而西域写景诗却是其边塞诗中的巅峰,代表了岑参诗歌的最高成就。在安西,岑参着力描写边地苦寒;在北庭,岑参在描写西域奇景的同时融入了西域人文风情,并在丝路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迥别于其他边塞诗的独特诗

  • 岑参最经典的一首诗,结尾是千古名句,却很少有人留意到开头的美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诗人,杜甫,岑参,盛唐,凉州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盛唐诗坛可谓百家争鸣,李白飘逸、杜甫沉郁、王维闲淡、王昌龄之雄美...能在盛唐诗坛名传天下的诗人无一不是一时风骚之主,而岑参便是这样一位独树一帜的盛唐名家。岑参最擅长的是边塞诗,塞上风光如“北风卷地白草折”、“平沙莽莽黄入天”;战争景象如“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俱都

  • 唐诗三百首 |《逢入京使》岑参

    历史解密编辑:喵咪文学标签:岑参,逢入京使,高适,高仙芝,诗人,边塞诗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译文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注释①入京使:进京的使者。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③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

  • 岑参在凉州城戏弄七旬老者,写下一首千古名篇,诙谐幽默让人捧腹

    历史解密编辑:执笔读春秋标签:岑参,凉州,长安,边塞,诗人,唐朝,高仙芝

    岑参是唐朝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他一生中曾经两度出塞,戍守边关,写下了大量涉及边塞军旅与风土人情的诗歌,深受民间百姓的喜爱。公元751年,三十六岁的岑参跟随大将高仙芝来到甘肃的凉州城。此时他即将结束三年的随军生涯,从寒冷的边塞回到长安家中。途经凉州繁华地带,又恰逢初春的景色,岑参心情格外愉快。当时他

  • 岑参的诗《逢入京使》景真情真 写尽了对故乡和家人的惦念之情

    历史解密编辑:天尘文史标签:岑参,故乡,思念,故园,诗人,唐朝,逢入京使

    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岑参三十四岁,首次西行出塞,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在通西域的大路上,遇见入京使者,立马而谈,互叙寒温,写下这首诗。逢入京使(唐代)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故园

  • 岑参的《逢入京使》让人过目不忘,堪称直击心灵深处的唐诗名篇

    历史解密编辑:老树标签:岑参,长安,边塞,西域,唐诗,唐朝,诗人,高仙芝,逢入京使

    著名的盛唐边塞诗人岑参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聪颖早慧,五岁读书,九岁属文。二十六岁时,进士及第,守选了三年后获授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曾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岑参长于七言歌行,其边塞诗有很多佳作,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三十一岁那年,因仕途不

  • 清 周彩《韦应物诗册页》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韦应物诗册页,苏轼,天趣,曹全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周彩:字莱衣,号懒渔。江苏苏州人。富于收藏,写生得天趣,隶法出入《曹全》、《礼器》。诗近苏轼,词继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