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既然虞世南的《孔子堂庙碑》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为何还会有学王不学虞之说?

既然虞世南的《孔子堂庙碑》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为何还会有学王不学虞之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寓书喻画 访问量:564 更新时间:2024/1/20 11:04:24

虞世南的一生在书法领域、政治领域、文学领域都取得了卓著的成就,而书法上的成就最为显著。他的书风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

虞世南,唐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书法继承二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

按理说,这样的一个德艺双馨的书法家应在后世备受追捧,然书法界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学书大多不学虞世南。奥秘何在?明白此理,就读懂了虞世南书法的精妙。

因为,虞世南书法的特点是“没特点”。

虞书温润如玉,含蓄内敛,但恩威并重。这样的书法太难学了,力道全在骨头里。“收着”的功夫不易学,全是内功。

只有阅尽千帆,经历了沧海桑田,才会懂得大道至简。虞世南书法“没特点”的特点,就是没有一点儿滋味和火气,素净醇厚,简约不简单。

《褚摹兰亭序》

0 1

王羲之被后世尊为书圣,离不开虞世南的力荐

虞世南一生经历坎坷,后来深受唐太宗的器重,赞他有五绝:一日德行。二日忠直。三日博学。四日文词。五日书法。

那一年,秦王李世民带兵灭了窦建德的东夏王朝。

东夏王朝的国务院总理是大书法家欧阳询,手下有个副手,叫虞世南,也是一位书法家,并且声望还在欧阳询之上。

此时,虞世南64岁,李世民23岁。

此后,虞世南就在李世民的府里做了一位参谋,李世民后来发现,这位参谋的字写得太好了,人又和善,于是当一生知人善任的李世民发现虞世南这样的人才后,立即下意坦诚相交,虞世南也在彼此相交的过程之中,充分认识到李世民的雄才大略。

而当时的李世民若说有很深的文化艺术修养是谈不上的,连他自己也说:“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

所以,他开设文学馆,收纳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褚亮、虞世南、蔡允恭、姚思廉等十八学士。这十八个人中,对李世民的书法影响最大的就是虞世南。

《雁塔圣教序》

如《宣和书谱》云:“太宗乃以书师世南。然尝患‘戈’脚不工,偶作‘戬’字,随空落其戈,令世南足之,以示魏徵。徵曰:‘今窥圣作,唯戬字戈法逼真。’”

以至虞世南去世后,太宗有无人可与论书之叹!

在书论中,他的《笔法诀》中的一些内容即转引自虞世南《笔髓论》,他对王羲之书法的喜爱也多得力于虞世南的正确引导,扭转了遍学献之的局面,形成了一股学习收藏王羲之书法的热潮,加之政治因素,所以李世民贬低王献之,抬高王羲之,使其书圣地位得以最终确立。

特别是收集《兰亭》事件,从各种迹象表明,智永早年可能曾将《兰亭》真本示于虞世南,对其一生的书风取向产生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笔髓论》当中。

太宗很有可能从虞世南口中了解《兰亭》笔法之妙,从而产生搜寻并占有的欲望。这个行为也使《兰亭》得以名垂千古,并成为书法审美的典范。

《潭府帖》

0 2

因智永成羲之嫡传,笔致圆融冲和遒逸

初唐书家推崇并盛行“二王”一派的晋人书风,特别是王羲之的行书因为帝王所好,已被定为一尊。虞世南典型地承续了王羲之书法笔意飘逸、清秀雅静,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结构疏朗,气韵秀健。

虞世南的性格沉静寡欲,博达古今。这主要受其父亲虞荔和智永的影响,儒释道在他的身上得到了综合的体现。

所以,对二王的学习,他并不受时风的左右,对羲之书风有极为细腻的把握,主要体现在他的《笔髓论》中,并一直研习不断,并以此为根基,然后再吸收献之书风中散淡遒逸的风致。

《笔髓论》全文共分为叙体、辨应、指意、释真、释行、释草、契妙七部分,详细叙述了书法的功能、执笔方法、用笔方法及书写状态等,更可贵的是提出了以“冲和”之美的思想见解。

在虞世南看来,无论书体还是用笔都不能做作,要像水一样,随方就圆,因时而变,因势而转。要符合“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的规律。

《孟法师碑》

这种融合羲献的书风,在他79岁时所书的《汝南公主墓志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学习《兰亭》的痕迹,如“于”、“箴”、“极”等字,同时能看到献之尺牍书风的风姿,相融无间,虚和淡逸,最终体现的是他的人格气韵。

他的书法圆融遒逸,外柔内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冠剑不可犯之势。用笔沉粹、典丽,以风骨逆劲著称书史。

他创立的“虞体”流派,刚柔并济,方圆互用。人们称颂“虞体”,“得右军之美韵,而失其俊迈”。

刘熙载《书概》说:“永兴书出于智永,故不外耀锋芒而内涵筋骨。”

所谓得“右军之美韵”,是说虞世南的书法得王羲之嫡传;所谓“失其俊迈”,是说他并非纯属王书一体,而是自立门户,独创新格。

他的书法与欧阳询“险劲”一路并称“欧虞”。他们又与褚遂良、薛稷一起并称为“初唐四大家”。

《汝南公主墓志铭》

0 3

天下第一楷书《孔子堂庙碑》,结体奇正不追险绝

虞世南现存可信的只有《孔子庙堂碑》,代表了虞体书法的精神风貌,另外还有《汝南公主墓志》与小楷《破邪论序》,只有此三篇值得深入研究。

虞世南的书法作品有记载的大概有三十余件,但经过朝代的更迭,许多作品只剩下篇目,也有一些作品经后代专家鉴定,系为伪作,但所幸留存下来的书迹足以反映虞世南的书法神韵,丝毫不影响虞世南书法艺术的魅力。

《孔子堂庙碑》

虞世南书此碑时已经69岁,此时正值其书法艺术的成熟时期,《孔子庙堂碑》代表了虞世南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有天下第一楷书的美誉。

从结体、行笔和章法等方面来看,都呈现出字正、笔圆、中和含蓄的特点。从结体来看,无论是哪种结构的字,虞体字都摆得非常之正,不偏不倚,恰如其分。

上下结构中,上部笔画多下部笔画少的字则通常需要将上半部分的笔画放开来写,此时便通过加强下部分笔画的笔力来达到平衡整个字的目的,如“奉、肇、圣”等字。

反之,上部分笔画少下部分笔画多的字则要将下部分的笔画展开写,这样的虞体字就注重通过强调上半部分字的疏密关系来使整个字重归于中正的状态,如“贵、业、莫”等字。

左右结构的字则大多是左右两边相差无几,中间留出适当的空白,即白当黑,而左右两边的笔意仍是一脉相承,安放得恰到好处,不失偏颇,如“于、期、敬”等字。

而上中下、左中右结构的字,因为笔画过多,虞体书法则通过收紧中宫的方式来保持字的结构,不至于使该字在结构上显得过于分散,如“黄、蕊、侧、辩”等字。

对于全包围或半包围结构的字,外面的笔画不至于将内部的结构包的过于严实,使字呈现出瘪的态势,内部的结构也不会因为过于宽大而显得太为饱满,破坏了外部框架的神韵,内外相得益彰,虽是包围,两者之间却保持着一定的空隙与间距,不密不疏,整个字仍然呈现出端正的状态,如“闻、远、围、图”等字。

至于独体字,则是最难写正,而虞书独体字却个个端正,无论是笔画向两边舒张的,还是毫无放延之势的,都不长不扁,不偏不侧,字字矶珠,如“东、史、羊、由”等字。

由此可见:

《孔子庙堂碑》的结字以正为特点,傅山说“正极生奇”,正是因为虞世南的书法结字以“平正安稳”为特点,所以,虞体书法才能生奇,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张怀瓘评其书法“得大令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其字勿求体正,不追险绝。

品书谈画,风骨何在?

书画的魅力是让大家找到艺术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让精神得以寄托,让阅历得以分享,以自己的智慧去体验艺术的快乐,并且能与别人分享这种快乐。

更多文章

  • 赵孟頫刚夸完虞世南,马上就后悔了...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赵孟頫,虞世南,书法

    释文:X州张治中有虞永兴《枕卧帖》,笔意清峭,绍兴内府故物,足为希代之宝,吾兄伯几不可不知也。首云“枕卧来七八日”,末云“世南呈”,凡十余行。顷都下四次借阅,因不肖嗟赏,遂尔宝秘,不尔,亦不甚爱,可惜可惜。(世南字漫,本不知为何人书,苦苦相问,不能固拒,遂道与之,由是遂不复出)有建业文房之印,绍兴小

  • 唐初四大家虞世南,师从智永唐碑第一,却为何大多数人不敢学

    历史解密编辑:寓书喻画标签:虞世南,智永,孔子庙堂碑,王羲之,楷书,书法

    导语:虞世南,唐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越州余姚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字,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虞世南继承了王羲之“重意善韵”的主张,强调书法艺术的玄妙之处关键在于妙悟,书法创作的过程是书家心手相应的过程。《

  • 虞世南唯一墨迹,最具二王风姿!

    历史解密编辑:三生标签:米芾,书史,墨迹,唐朝,诗人,虞世南,王世贞,书法家,书法作品

    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被誉为“初唐三家” ,但相比其他两位,虞世南存世作品并不多见,过去一致认为《孔子庙堂碑》为虞世南第一法书,但此书原碑已佚,武则天时代虽命相王李旦重刻,但石刻早已不存,现存最早的拓本是清人李宗瀚所藏的唐拓本,只可惜此拓本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宋刻的陕本(宋代王彦超重刻于陕西西安)拼凑而

  • 虞世南写的这件小楷,浑然天成不带一丝烟火气,连李世民都在学!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虞世南,李世民,王羲之,书法,小楷,楷书

    唐朝可以说是历史上最重视的书法教育的朝代,当时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国子监,将书法设为“六学”之一,甚至通过书法取仕,让文人能够“书而优则仕”。唐代书法的繁荣发展李世民功不可没。在一众能书者中,李世民最重视的就是虞世南。在李世民的心中,虞世南不仅是“当代名臣,人伦准的”,还是他的良师与知己。据说在虞世南

  • 尉迟恭的直言劝谏唐俭得以免死,唐太宗也免了滥杀的罪名

    历史解密编辑:风尚论说标签:唐俭,皇上,唐朝,李世民,尉迟恭,唐太宗,书法家,尉迟敬德

    小说与评书中鼎鼎大名的尉迟恭是一位莽勇的将军,可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尉迟恭却是一位有着“和而不流”著称于世的君子。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于史部尚书唐俭下棋,唐俭性子耿直,平时也不善奉迎,又爱逞强。与皇上下棋使出自己浑身解数,跳马架炮出车,把唐太宗的棋面杀得落花流水。唐太宗心中大怒,想起来唐俭平时的种种不敬

  • 大家好,我是唐俭!要是没有我,可能就没有伟大的唐朝了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唐俭,突厥,李世民,李渊,唐朝,李靖

    大家好,我是唐俭!唐朝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当中,排名倒数第三的那个人。虽说是凌烟阁内的倒数第三,但我倒也不觉得这是什么侮辱。因为你可以看看我后面的那两个人,倒数第二是李绩,也就是演义小说里的徐茂公。倒数第一则是大名鼎鼎的秦琼秦叔宝!能排在他们两个之上,我觉得我也算是可以了。那么,我这一生,到底做了

  • 唐军征西凉遇到的五位劲敌:薛仁贵遇害罗通殒命,秦怀玉三将阵亡

    历史解密编辑:议史纪标签:唐军,西凉,唐朝,薛仁贵,秦怀玉,苏宝同,罗通(罗通扫北)

    隋唐英雄的故事被人津津乐道,其中薛仁贵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然而在文学创作中,我们也可以窥见,薛仁贵的征西之旅其实并不顺利,还遭受了很大的挫折,因为,他面对的对手是实力强悍的西凉军。西凉军不仅极大地阻挠了西征的步伐,还让薛家军损失了好几员大将,其中有五位劲敌特别突出,是很难啃的骨头,他们是谁?又让

  • 唐军鏖战野马川:唐军三大将阵亡,罗通秦怀玉败阵,罗仁初显身手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罗通,唐军,罗仁,秦怀玉,罗成,程咬金,唐军鏖战野马川,罗通(罗通扫北)

    罗成在淤泥河遇害身亡后,罗成的儿子罗通在罗春的教导下练出了一手好枪法,在校场比武之时罗通力胜群雄,从此开启了他的扫北扬名之路。凭着他过人的枪法和武艺,罗通一路上创造了众多精彩的战绩,从磨盘山到白良关、金灵川、银灵川,都是凯歌不断,而到了野马川的时候,唐军却遇到了一位劲敌,他就是北番四大猛将之一的铁雷

  • 秦琼三鞭换两锏,收下尉迟恭,秦怀玉学父亲三鞭换两锏,丢了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尔东话史标签:秦琼,秦怀玉,尉迟恭,薛仁贵,李元霸,罗士信

    市井名著大隋唐,老乐歪批道短长。跟大家聊聊隋唐系列小说中,一个很有特点的角色,秦琼之子秦怀玉。熟悉隋唐故事的人,对秦怀玉这个名字当然不陌生,尽管他并不是史书上记载的秦琼后代,但是在市井文化中,大唐驸马秦怀玉就是秦琼的接班人,只不过他不像自己的父亲那样,可以成为小说的主角。由于讲述到他们这一代人时,先

  • 传奇秦家将门虎子之秦怀玉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秦怀玉,尉迟恭,秦琼,薛仁贵,程咬金,罗通

    秦怀玉,秦琼之子,自幼练得一手好枪法以及家传锏法,在大唐功勋之子当中也属一流。平日和罗通常常在一起切磋武艺,跟程铁牛,尉迟宝林等关系最为要好。太宗年间,北番狼主赤壁宝康王驾前元帅祖车轮,差人下战书。太宗降旨,御驾亲征,命秦琼为兵马大元帅统领大军平定北番,尉迟恭担任先锋,在君臣地共同努力下,一路势如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