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提起安史之乱,都知道是郭子仪和李光弼平定的。在很多歌剧中,也会着重提到这两个人。郭子仪有重建唐朝的功劳。但实际上,还有一个人对这场叛乱的镇压功不可没,那就是仆固怀恩。后期又承担了平叛的重任。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他的贡献被忽视了。这有非常实际的原因。
历史书是人写的,在某种程度上是编辑的,这取决于统治者想要什么。仆固怀恩之所以受到这样的对待,是因为他造反了。即使对大唐有很大的贡献,也依然不会被记载。
晚唐政府
在朝堂上,朝廷中总会有奸臣。如果是聪明的君王,就不会有问题。这反映在唐朝,就是后期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不断涌现。展望未来,很少有君王家族像前李世民那样精明。客观的说,奸臣在朝中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大。很多像仆固怀恩这样的大臣失意,命运就此改变。
几乎每一个朝代,都会出现一两个奸臣,这让忠臣都处于危险之中。这就考验统治者的水平了。每个朝代总会出一两个奸臣,就看统治者能不能控制了。只要统治者有本事,知道谁是奸臣,谁是忠臣,有些事情是站在大义的角度去做的,就不会有肆意妄为的行为。也不至于让忠臣们太寒心,国家才能稳步发展。
关于统帅的人选,有几个人选“摆”在统治者的面前,包括李光弼、郭子仪、仆固怀恩等人。此时李负责看守某地,他根本不能离开。郭子仪被太监排斥,主帅只能选择仆固怀恩。于是在当年的十月,唐朝准备好了一切,正式向叛军开战。
后期担负起平叛的重任
安禄山之乱后,唐朝涌现出郭子仪、李光弼等一大批赫赫有名的英才。这些人也很有本事。他们忠于唐朝,为唐朝的稳定做出了贡献。但是,大唐还有一股势力,那就是汉奸。因为这些奸臣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军心。仆固怀恩的命运也受到了这些奸臣的影响,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
上元三年二月,安史之乱到了最危急的时刻。那时,他面对的敌人不再是安禄山,而是史朝义。客观的说,此人算不上大奸,只是立场不同罢了。出身叛逆世家,似乎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神舟当时失守,被视为战场上的要害点。如果失去了这里,他们将直接与江南相连。对于大唐来说,形势自然不妙,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前功尽弃。好在李光弼反应迅速,迅速“补齐”,这也让唐朝意识到必须团结一致,不能引起内乱。
关于统帅的人选,有几位人选“摆”在统治者的面前,包括李光弼、郭子仪、仆固怀恩等人。此时李负责看守某地,他根本不能离开。郭子仪被太监排斥,主帅只能选择仆固怀恩。于是在当年的十月,唐朝准备好了一切,正式向叛军开战。
过硬的军事才能尽显
这时候,仆固怀恩的军事能力又一次展现了出来。而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回鹘可汗的老人。唐朝镇压叛乱得到了惠和的帮助,与他的影响密不可分。有辉河的帮助,对于当时实力并不占优势的唐骏来说,确实是帮了大忙。
特别是在黄河之战中,他的军事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对统帅来说是一个考验。战争非常艰难。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终于平定了叛乱,终于赢得了战场。唐朝斩敌数万,可以说是重创了史朝义的主力,加速了起义军的灭亡。
率部乘胜追击,先后收复了洛阳、河阳,进一步镇压了叛军。中间,唐军因轻敌吃了不少苦头。总的来说,他还是在唐军的控制之下。叛军看到大局稳定,一些高级将领选择了主动投降。在唐朝将领的追杀下,史朝义觉得自己走投无路,选择了自杀。公元763年,仆固怀恩的班主任回京,安史之乱彻底平息。
造反毁了他的名声
等造反平息后,皇帝追捕这些有功之臣,册封他为当时的郡王。看似官位很高,但将士们却不是很满意,心情有些起伏。仆固怀恩对大唐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当初回和不肯借兵,是他“贡献”了自己的两个女儿。他的家人有46人战死。
较早与唐军交战,多次参与重大战争,可谓力挽狂澜。并且根据战局的变化,不断提出好的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说起皇帝乱吩咐这个臭问题,还真是有不少人。李隆基逼迫葛舒翰出兵潼关,结果20万大军大败。李煜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差点错过了一场大事。如果没有君主的乱令,损失不会这么大。关键是大臣还是不信任。
后来,郭子仪被怀疑被迫退伍,由仆固怀恩带头。按照常理,这么高的贡献,他应该已经心满意足了。至于他为什么发动叛乱,原因有很多。当时,君臣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李朝不信任武将,也不重用那些有功臣。
仆固怀恩也一样,关键是因为他和辉河的关系,让他充满了怀疑。关键是统治者对他不信任,有人找事闹事,导致仆固怀恩走投无路,选择造反。这条路并不顺利,关键是他母亲的反对,让他情绪低落,病死在军中。因为这段历史,他的功绩最后被有心人“抹杀”了,后人也不太清楚。
总结
很多人都为仆固怀恩的命运感到惋惜。连皇帝都说他不是造反的。只是被左右之人误导,被朝中大臣陷害罢了。如果当时的统治者是英明的,没有奸臣,或许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太可惜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