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平定安史之乱的是仆固怀恩,历史书为何只介绍郭子仪与李光弼?

平定安史之乱的是仆固怀恩,历史书为何只介绍郭子仪与李光弼?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老麦美食 访问量:2277 更新时间:2024/2/12 19:06:01

现在提起安史之乱,都知道是郭子仪李光弼平定的。在很多歌剧中,也会着重提到这两个人。郭子仪有重建唐朝的功劳。但实际上,还有一个人对这场叛乱的镇压功不可没,那就是仆固怀恩。后期又承担了平叛的重任。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他的贡献被忽视了。这有非常实际的原因。

历史书是人写的,在某种程度上是编辑的,这取决于统治者想要什么。仆固怀恩之所以受到这样的对待,是因为他造反了。即使对大唐有很大的贡献,也依然不会被记载。

晚唐政府

在朝堂上,朝廷中总会有奸臣。如果是聪明的君王,就不会有问题。这反映在唐朝,就是后期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不断涌现。展望未来,很少有君王家族像前李世民那样精明。客观的说,奸臣在朝中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大。很多像仆固怀恩这样的大臣失意,命运就此改变。

几乎每一个朝代,都会出现一两个奸臣,这让忠臣都处于危险之中。这就考验统治者的水平了。每个朝代总会出一两个奸臣,就看统治者能不能控制了。只要统治者有本事,知道谁是奸臣,谁是忠臣,有些事情是站在大义的角度去做的,就不会有肆意妄为的行为。也不至于让忠臣们太寒心,国家才能稳步发展。

关于统帅的人选,有几个人选“摆”在统治者的面前,包括李光弼、郭子仪、仆固怀恩等人。此时李负责看守某地,他根本不能离开。郭子仪被太监排斥,主帅只能选择仆固怀恩。于是在当年的十月,唐朝准备好了一切,正式向叛军开战。

后期担负起平叛的重任

安禄山之乱后,唐朝涌现出郭子仪、李光弼等一大批赫赫有名的英才。这些人也很有本事。他们忠于唐朝,为唐朝的稳定做出了贡献。但是,大唐还有一股势力,那就是汉奸。因为这些奸臣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军心。仆固怀恩的命运也受到了这些奸臣的影响,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

上元三年二月,安史之乱到了最危急的时刻。那时,他面对的敌人不再是安禄山,而是史朝义。客观的说,此人算不上大奸,只是立场不同罢了。出身叛逆世家,似乎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神舟当时失守,被视为战场上的要害点。如果失去了这里,他们将直接与江南相连。对于大唐来说,形势自然不妙,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前功尽弃。好在李光弼反应迅速,迅速“补齐”,这也让唐朝意识到必须团结一致,不能引起内乱。

关于统帅的人选,有几位人选“摆”在统治者的面前,包括李光弼、郭子仪、仆固怀恩等人。此时李负责看守某地,他根本不能离开。郭子仪被太监排斥,主帅只能选择仆固怀恩。于是在当年的十月,唐朝准备好了一切,正式向叛军开战。

过硬的军事才能尽显

这时候,仆固怀恩的军事能力又一次展现了出来。而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回鹘可汗的老人。唐朝镇压叛乱得到了惠和的帮助,与他的影响密不可分。有辉河的帮助,对于当时实力并不占优势的唐骏来说,确实是帮了大忙。

特别是在黄河之战中,他的军事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对统帅来说是一个考验。战争非常艰难。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终于平定了叛乱,终于赢得了战场。唐朝斩敌数万,可以说是重创了史朝义的主力,加速了起义军的灭亡。

率部乘胜追击,先后收复了洛阳、河阳,进一步镇压了叛军。中间,唐军因轻敌吃了不少苦头。总的来说,他还是在唐军的控制之下。叛军看到大局稳定,一些高级将领选择了主动投降。在唐朝将领的追杀下,史朝义觉得自己走投无路,选择了自杀。公元763年,仆固怀恩的班主任回京,安史之乱彻底平息。

造反毁了他的名声

等造反平息后,皇帝追捕这些有功之臣,册封他为当时的郡王。看似官位很高,但将士们却不是很满意,心情有些起伏。仆固怀恩对大唐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当初回和不肯借兵,是他“贡献”了自己的两个女儿。他的家人有46人战死。

较早与唐军交战,多次参与重大战争,可谓力挽狂澜。并且根据战局的变化,不断提出好的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说起皇帝乱吩咐这个臭问题,还真是有不少人。李隆基逼迫葛舒翰出兵潼关,结果20万大军大败。李煜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差点错过了一场大事。如果没有君主的乱令,损失不会这么大。关键是大臣还是不信任。

后来,郭子仪被怀疑被迫退伍,由仆固怀恩带头。按照常理,这么高的贡献,他应该已经心满意足了。至于他为什么发动叛乱,原因有很多。当时,君臣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李朝不信任武将,也不重用那些有功臣。

仆固怀恩也一样,关键是因为他和辉河的关系,让他充满了怀疑。关键是统治者对他不信任,有人找事闹事,导致仆固怀恩走投无路,选择造反。这条路并不顺利,关键是他母亲的反对,让他情绪低落,病死在军中。因为这段历史,他的功绩最后被有心人“抹杀”了,后人也不太清楚。

总结

很多人都为仆固怀恩的命运感到惋惜。连皇帝都说他不是造反的。只是被左右之人误导,被朝中大臣陷害罢了。如果当时的统治者是英明的,没有奸臣,或许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太可惜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通俗西藏史(一百八十一)——吐蕃与仆固怀恩之乱(上)

    历史解密编辑: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标签:吐蕃,代宗,郭子仪,节度使,仆固怀恩,通俗西藏史

    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咱们前面的八期讲了赤松德赞弘佛的内容,算是从宗教的角度,纵贯了他的一生。但赤松德赞不光是个佛教徒,他还是君王,他需要考虑整个国家的事情。从这期开始,我们换一

  • 仆固怀恩:皇上,虽然臣不是汉人,但是从无反叛之心啊

    历史解密编辑:解九影视标签:可汗,郭子仪,李光弼,安禄山,节度使,史思明,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中晚唐名将(造反),铁勒部落普古格(Pugu)的曾孙,仆固怀恩从其父夷李土拔世袭都督之位,天宝中期,甲胄领军,为王忠嗣、安思顺等人部下。因熟悉,王、安二人视他为知己。影视剧中的唐朝士兵。熟悉唐史的人都知道,李林甫曾经向皇帝提过一个建议,那就是大规模任命胡人统领军队,这无疑给了安禄山当时的机

  •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是怎样被平定的,仆固怀恩到底有多能打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唐军,唐朝,李光弼,田承嗣,节度使,史朝义,仆固怀恩,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上元三年二月,安史之乱已经到了最后的决战关头,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淮西节度使王仲升在与史朝义部将谢钦让的激战中被敌人生擒,申州(今河南信阳市)城陷,淮西震骇,叛军通往江南的门户再次洞开。好在李光弼反应迅速,得到消息立即来了一招声东击西,调派侯希逸、田神功和能元皓前去围攻汴州(今河南开封市),迫使史朝义急

  • 契丹崛起之战,耶律阿保机闪击黑车室韦,骗杀幽州刘仁恭数万军卒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刘仁恭,契丹,室韦,幽州,阿保机,唐王朝

    唐天复元年,初登契丹部可汗之位的痕德堇可汗,看着帐内群情激昂的酋长、将领们,最终下定决心,将部落的军事权力交给了大家最信任的那个年轻人——耶律阿保机。自此,契丹开始踏上了崛起之路。此时的契丹部族上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昔日压在自己头上的那个草原大哥——回鹘早已成为了往事,而其后一直监控、督导着自

  • 刘仁恭战力人品不咋样,用俩办法打得契丹毫无脾气

    历史解密编辑:重耳标签:刘仁恭,契丹,李克用,朱温

    五代镇守幽州的刘仁恭战力和人品都不咋样,可依然保持大唐对外族不服就干的精神,打契丹丝毫不含糊。刘仁恭当时日子不好过,面对朱温和李克用争雄,来回摇摆。可摇到朱温那里,李克用打他;摆到李克用那里,朱温讨伐他,基本处于自顾不暇状态。可利用特别鸡贼的办法依然搞得契丹很难受。刘仁恭对付契丹俩办法——杀人放火杀

  • 安庆绪为何要杀了他的父亲安禄山?难道只是为了得到帝位?

    历史解密编辑:多多生活馆标签:安禄山,安庆绪,李猪儿,严庄

    安庆绪之所以杀安禄山,主要原因当然是冲着帝位去的了。另外,处在他那个位置,除了帝位的巨大诱惑,还有一部分身不由己。因为,安禄山后期宠幸小老婆段夫人,基本对其千依百顺。段夫人生有儿子安庆恩。安禄山既然对自己计听言从,段夫人又不是傻人,她当然希望继承安禄山帝位的是自己的骨肉安庆恩喽。所以,她不断在安禄山

  • 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为何轻易就被亲生儿子安庆绪给刺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素子花开临窗景标签:安禄山,安庆绪,安史之乱,宦官,朱元璋,张飞

    安禄山之死,又是历史上一个血的教训。明太祖朱元璋,一辈子都不敢轻易责备给他做饭的御厨徐兴祖,就是担心这些人随时对他不利。而安禄山却将自己的儿子安庆绪,以及近侍李猪儿和最信任的大臣严庄全给惹毛了。这些人想要杀安禄山,简直就是易如反掌。安禄山起兵叛唐之后,自称皇帝,建立了大燕。安禄山做了皇帝,立储自然就

  • 安史之乱中,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一个太监发挥了大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安禄山,安庆绪,安史之乱,史思明,唐玄宗,宦官

    755年的十一月,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打开了大唐由盛转衰的序幕,而这场叛乱在后世的名字,本该被命名为安禄山之乱,却变成了安史之乱,原因就是长达七年零两个月的叛乱,安禄山却只领导了最开始的一年零两个月,然后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给杀死了。后来安庆绪成为首领,史思明作为安禄山的老部下并不服安庆

  • 福祸盛唐(二七)史思明降而复叛,为何能扭转败局,吞并安庆绪?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唐军,唐朝,史思明,安庆绪,李光弼,郭子仪,安禄山

    从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起,安史之乱的战局便开始向着唐朝偏移,唐军也逐渐扭转了被叛军压着打的颓势。先是李光弼在太原保卫战中击败史思明十几万大军,迫使其溃逃至博陵躲避。然后又有郭子仪领军打通通向河东的通道,收复唐朝首都长安,迫使安庆绪放弃洛阳东撤。此时的叛军可谓是分崩离析,叛军的各路大将不断溃败,就连作

  • 安庆绪杀掉老爸安禄山,仅仅是为了抢夺帝位?还有这样三个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斯基栀子标签:安禄山,安庆绪,唐玄宗,李世民,唐军

    李隆基当皇帝的时候,沉溺女色,独宠杨贵妃,不问朝政。杨国忠李林甫小人得志、把持朝政,他们胡作非为失去人心,给唐朝政权埋下危机。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杨贵妃的干儿子、胡人、胖子安禄山准确把握时机在范阳起兵,范阳、平卢、河东三镇之兵及罗、奚、契丹、室韦等胡人武装群起响应,共计十五万大军向李隆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