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福祸盛唐(二七)史思明降而复叛,为何能扭转败局,吞并安庆绪?

福祸盛唐(二七)史思明降而复叛,为何能扭转败局,吞并安庆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秀才吃瓜 访问量:4981 更新时间:2023/12/11 3:42:07

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起,安史之乱的战局便开始向着唐朝偏移,唐军也逐渐扭转了被叛军压着打的颓势。先是李光弼在太原保卫战中击败史思明十几万大军,迫使其溃逃至博陵躲避。然后又有郭子仪领军打通通向河东的通道,收复唐朝首都长安,迫使安庆绪放弃洛阳东撤。此时的叛军可谓是分崩离析,叛军的各路大将不断溃败,就连作为叛军首脑的安庆绪身边也只有数千人。可以说这个时候是安史之乱爆发以来唐军最有利的局势,只要抓紧机会一举消灭安庆绪,就能彻底将这个内乱平息。

然而让人比较意外的是,在这样的危局下叛军竟然创造出扭转战局的机会,使战争重新进入了相持的状态。帮助叛军扭转败局的不是别人,正是安禄山的副手史思明。在安庆绪放弃洛阳溃逃时,叛军几乎所有的将领都认为败局已定,唐军必然取得胜利。因此各路叛军分崩离析,将领们带着军队自谋出路。有的选择了返回老家范阳,也有的选择向唐军投降。而史思明先返回老家范阳,然后向唐军投降,成为当时投降的叛军中地位最高的将领。半年之后史思明却降而复叛,突然出兵救援被唐军围困在邺城的安庆绪,拉开了叛军反攻的序幕。

这一出兵史思明便一发不可收拾,先是是攻克战略要地魏州,然后在邺城大败二十万唐军,让唐军吃到了李亨即位后的最大惨败。此后史思明又顺势吞并了安庆绪的军队,自立称帝成为叛军首领。紧接着在洛阳、河阳等地与唐军反复争夺,使叛军重新占据洛阳,再次让唐军陷入战略防御的被动中。

史思明在安史之乱的初期并不出彩,面对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大军一败再败,当时这位叛军二当家可谓是名不副实。可是在安庆绪丢弃洛阳后,史思明却一反之前屡战屡败的状态,击败数十万唐军,占据中原腹地,成为唐朝最大的威胁。史思明的这一转变让人大跌眼镜,也让很多读史书的人感到疑惑不解。

从军事能力来看,史思明肯定不如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即便是安禄山也高出其一筹。但是在安史之乱后半程的表现,史思明却无愧于叛军二当家之名,几乎全面扭转了叛军的败局,连李光弼被其击退。如果不是因为长子史朝义的叛变,唐军占领的潼关恐怕要再次面对兵临城下的局面。这样前后巨大的差异,让很多历史爱好者产生了不少猜测。甚至有人认为史思明在初期是故意藏拙,避免自己被安禄山猜忌,所以在面对郭子仪和李光弼时出工不出力。安禄山被安庆绪弑杀后,史思明没了顾忌,争夺天下的野心便展露出来。

这是说法实际上是非常荒唐的,也是完全没有历史依据的。战场的战争不是朝堂的斗争,一旦稍有不慎,就很可能死在战场上。所以任何稍有军事知识的人都不会在战争中搞藏拙这种小把戏,这种事情一不小心就会玩火自焚。而史思明是多年的宿将,面对的又是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名将,他如果在战争中藏拙,其结果只有死路一条。实际上他面对两位名将时,就连打成平手都要靠老天爷帮忙,又有什么机会藏拙呢?所以藏拙这种说法只是网友们脑洞大开的想法,只能存在于某些地摊文学的故事情节中。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分析,史思明的军事能力并不差,至少在唐军的平均水平之上。他的失败多是面对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但对绝大多数唐军将领还是具有很高胜率的。在河北战场的缠斗中,他被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大军压着打,但这两人刚撤军去灵武见李亨,他立刻就扭转了败局。不但起兵抵抗叛军的颜杲卿被杀,北海太守贺兰进明的军队也被击退,颜真卿被迫放弃平原出逃。从这些战绩就可以看出,史思明是极其优秀的宿将。他之前的失败并不是他的无能,而是因为对手太过强大。

史思明虽然在军事上不是顶尖的名将,但是在政治上确实有着极为敏锐的嗅觉。从历史文献来分析,史思明在安史之乱后期之所以能逆转叛军败局,其最大的依靠便是他对唐朝政治的先知先觉。而这种先知先觉让他在战争中占尽先机,就连李光弼面对他都感到非常头疼。

实际上从安庆绪弑杀安禄山开始,史思明就提前发现了政治局势的变化,开始为为自己的将来谋划。当时安庆绪为了稳固自己的权位,对叛军中的将领进行了封赏,而作为二当家的史思明更是有着高昂的赏赐。安庆绪封其为妫川郡王、范阳节度使,兼领恒阳军事,赐名安荣国。

史思明敏锐的发现安庆绪不能完全地掌控叛军,必须依靠各路将领才能控制洛阳和中原的各地。于是他果断地放弃与李光弼争夺太原和河北,带兵返回叛军老家范阳。与安禄山看重长安和洛阳等中原关中的大城市不同,史思明在策略上更注重根基,而范阳便是他的根本所在。

安史之乱的叛军是起于安禄山在卢龙、范阳和河东的旧部,其中范阳是重中之重,也是叛军老巢。安禄山攻陷洛阳和长安后,政治上疏远了范阳,但是叛军的老家底却仍旧留在范阳。当时叛军对唐军势如破竹,沿途劫掠了不少财富,很多叛军将领都把自己的收获运回了范阳老家。

于是史思明就借着安庆绪笼络各部的机会返回范阳,控制了叛军的根本,在政治上占据了先机。等安庆绪兵败退出洛阳后,各路叛军分崩离析,不少叛军便直奔范阳而来。史思明便利用控制范阳的机会招降纳叛,很快成为叛军中势力最为强大的部分。他最为聪明的便是利用这个机会向唐朝投降,不但摆脱了被唐军围攻的局面,还为他吸纳叛军各方势力创造了便利条件。根据史料来分析,他的投降不是简单的诈降,而是有预谋的在政治上的操作。这个操作给他后来逆袭唐军和吞并安庆绪奠定了基础,也使得叛军的颓势开始被扭转。

很多人看史书上李光弼反对李亨接纳史思明投降的记载,认为史思明是简单的诈降,是为他半年后再度叛变做缓兵之计。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非常肤浅的,史思明的诈降有着深层次的考虑。这些考虑不但想到了李光弼的层面,甚至包含了李亨在政治上的意图,显露出极为高明的政治眼光。

从军事角度来看,史思明的确是诈降,但却不仅仅是缓兵之计,更多的是为了招降纳叛。李光弼反对招降史思明,一方面是缓兵之计,另一方面是和郭子仪争锋。在安史之乱的中,郭子仪战功显赫,最为著名的便是收复了长安和洛阳。这在政治上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也奠定了当时第一名将的地位。

李光弼在军事能力和声望上不比郭子仪差,但战功上却差了一点。虽然他守住了北都太原,但相比于收复两京的荣誉,还是比不过的。因此他急需扎实的战绩与郭子仪争锋,而作为叛军老巢的范阳就是主要的目标。在李光弼看来,只要有了收复范阳的功绩,他在军事和政治地位上就能和郭子仪媲美了。

然而这种想法对于李亨来说却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不愿意接受的。李亨上位后不断地调整和收拢兵权,目的就是掌控战争的全局,减少唐玄宗李隆基对战局的操控。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李亨用了很多亲信和宦官,目的就是对手握重兵的将领进行掣肘和监测,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重点监视的对象。

如果直接出兵范阳,那李亨必然要把重兵托付给李光弼,这就让他非常不放心了。当初他愿意把重兵托付给郭子仪,让他去收复洛阳和长安。这是因为两京的政治意义重大,也关系到他的皇帝位置是否稳固。但范阳虽然在军事上很重要,但在政治上不是李亨看重的地方。李亨看重的是皇位,一切布置都是围绕从李隆基手里争夺皇位和皇权出发,对于范阳是否被攻占是在次要地位。所以李亨并没有采纳李光弼直接攻打范阳的建议,甚至不顾李光弼的反对,接纳了史思明投降。这种做法虽然是军事上的败招,却在政治上非常有利。

实际上史思明正是看出了李光弼和李亨的这种心态,才主动向唐朝表示出投降的意愿。因为收复两京后,李亨需要在政治上调整自己的布置,防止返回长安的李隆基重新夺权。这样就需要在政治上有足够的筹码,而招揽史思明这个筹码就足够大。如此一来,唐军不用出兵攻打范阳,李亨也就不用分兵给李光弼,在军权上就能保持李光弼和郭子仪互相制衡的状态。而李亨为了壮大自己在政治上的筹码,自然会给予史思明很大的便利。史思明就利用这个机会摆脱了史思明的围攻,还顺便招揽投降唐朝的叛军各部,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可以说史思明这招是典型的瞒天过海,看似缓兵之计,实际上是充分利用了李光弼和李亨在政治上的矛盾。李亨被史思明投降的政治利益所迷惑,而李光弼则只看到缓兵之计的层面,给了史思明很大的机会。再加上李亨对李光弼并不是非常放心,对其建议都非常多疑,并没有果断接受。于是当李亨在长安忙于和李隆基争权时,史思明就趁机整编叛军各部,为自己的逆袭打好基础。等李亨反应过来派人前往范阳解决史思明时,史思明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操作,军事实力已经不受唐朝控制。

从史思明的这些操作看,他的策略是典型的政治指导军事方向,先有了政治上的目标,然后才从军事上实施。这种策略比安禄山的猛打猛冲,李光弼只重军事的理念高明很多。史思明在政治上提前看出李亨的意图,再从军事上应对,每一招都立于占据先机。他充分利用李亨与李隆基争权,又对军队将领猜忌的弱点,让李光弼在军事上的能力无法完全发挥。虽然李光弼在军事上取得了不少胜利,却无法动摇史思明的根基。所以史思明才能从邺城之战开始逆袭,吞并了安庆绪的军队,在战争中抢回了主动权。

更多文章

  • 安庆绪杀掉老爸安禄山,仅仅是为了抢夺帝位?还有这样三个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斯基栀子标签:安禄山,安庆绪,唐玄宗,李世民,唐军

    李隆基当皇帝的时候,沉溺女色,独宠杨贵妃,不问朝政。杨国忠李林甫小人得志、把持朝政,他们胡作非为失去人心,给唐朝政权埋下危机。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杨贵妃的干儿子、胡人、胖子安禄山准确把握时机在范阳起兵,范阳、平卢、河东三镇之兵及罗、奚、契丹、室韦等胡人武装群起响应,共计十五万大军向李隆基发

  • 福祸盛唐(二四)安禄山攻陷洛阳和长安,为何巅峰时被安庆绪暗杀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长安,大军,唐朝,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唐玄宗,洛阳市

    安史之乱的初期,安禄山和史思明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战绩,让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瞬间化为乌有。当时叛军从范阳和卢龙等地出发,仅仅两个多月便攻陷了东都洛阳,兵临长安的门户潼关之下。然后仅仅过了不到半年时间,潼关失守,李隆基被迫放弃长安向蜀中逃窜,叛军的声势达到了巅峰状态。在这期间安禄山也完成了他的皇帝梦,

  • 安禄山称帝一年后即被亲儿子安庆绪所杀,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安禄山,安庆绪,节度使,史思明,哥舒翰,杨国忠

    汉皇重色思倾国: 唐玄宗在位后期独宠杨贵妃,重用奸相李林甫,荒废朝政,遂使藩镇拥兵自重,尾大不掉唐玄宗李隆基执政后期,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一场长达8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唐睿宗在位期间始设节度使一职,最初只是统领边防军镇的使职。后来唐玄宗为了防御和控制周边的各游牧民族,将节度使增加

  • 安庆绪为何要杀了自己的老爸安禄山,是为了帝位,还是身不由已?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安禄山,安庆绪,李世民,唐玄宗,史思明,李渊

    文|飞鱼说史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渊,不过此人在历史上的名气并不大,好在他有一个极其出色的儿子。这个儿子无疑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也正是因为李世民,李渊过早就当起了太上皇,拱手把天下给了他,不过不给他也没有办法,一来他的其他儿子都被李世民给杀了,二来如果看不清形势,那他的下场可不单单是让位那么简单了。还别说

  • 唐朝李季兰:是道姑也是女诗人,一首24字之诗,道尽心中悲凉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李季兰,李冶,诗人,唐德宗,陶渊明,唐朝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八至》唐.李治李冶,字季兰,唐朝著名女道士,女诗人。出身于名门世家的李冶自幼时便聪慧机灵,又因受到家中读书氛围的熏陶,李冶自小便熟读诗赋并在这方面显露出一定的诗词才华。可就是这样一个聪慧伶俐的女孩却在其十一岁时被父亲送去了玉道观成为了一名

  • 唐朝才女李季兰:一个毁在父亲手中的可怜姑娘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李季兰,李冶,唐朝,陆羽,唐玄宗

    作者:甘棠或许是武则天当政的原因,在唐朝,女子的地位相较于后世,更加的高。可是再高的地位,也没有办法扭转多数俗人的眼光和言行。如果这些偏见,是因为父母,那么注定这个女子的一生,永无出头之日。李季兰就是这样一个毁在父亲手中的可怜姑娘。(一)6岁便令人刮目相看李季兰本不叫做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是在李季兰离

  • 唐朝女诗人李季兰,美貌招蜂引蝶,风流惊世骇俗,为何却孤老终生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李季兰,陆羽,诗人,唐朝,刘长卿,玉真公主,唐玄宗,小说家,艺术家

    号称“唐朝四大女诗人”的李季兰,其美貌招蜂引蝶,其才情倾国倾城,其风流惊世骇俗。李季兰,浙江乌程人,本名李冶,出生于唐玄宗年间,其父人称李公,乃当地官员的一位幕僚。衣冠南渡之后江南文风起,历朝历代总有神童出世。李季兰就是如此,她小小年纪就在诗词上表现出惊人的天赋。6岁那一年,家里种植的一株蔷薇开花了

  • 诗人李季兰:幼时被父亲送入道观在乱世之中,一代才女香消玉殒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李季兰,诗人,道士,李治,才情

    喜欢我的文章的话,就请关注大闫同学吧!大唐盛世,文豪墨客,思想开放,所以出了不少有名的女诗人,其中被誉为“唐朝四大女诗人之一”的李季兰,便是其中之一。李季兰与鱼玄机倒有几分相似之处,才华横溢,貌美如花,但最后都是落了个不好的结果。李季兰,原名李治,字季兰,她的出身不算高,但也不差,父亲是当时官员后的

  • 李清照,李季兰,朱淑真等女诗人的70个诗句,惊才绝艳,值得收藏

    历史解密编辑:南荒诗词馆标签:诗人,薛涛,诗词,宋朝,李清照,朱淑真,李季兰,小说家,千古名句

    编辑 | 柳色黄图片来源 | 网络在漫长的诗词文学史中,涌现了大片文采风流的才子,他们的作品传唱千古。但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只有在社会高度发展的环境下,才会诞生出一批优秀的女才子,如唐代的李冶、薛涛等,如宋朝的李清照、朱淑真等,如清朝的顾太清、贺双卿等,在女子学习备受打压的封建王朝,她们凭借着自己的

  • 李令月,还是永远的谜?太平公主的真名究竟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听风月满佳人标签:太平公主,李令月,永远的,李治,李显,真名

    太平公主“有名字”了?太平公主真名叫啥,这是个千古谜题。因为现存史料中对此没有任何记载,然而某台湾地区学者居然通过《全唐文》找到了关于太平公主姓名的蛛丝马迹,经过一番考证,他宣布,太平公主的真名叫作“李令月”。如果属实,这名字确实挺好听,但可惜的是,这位专家的文言文基本功实在不扎实,尤其是在得知其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