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契丹崛起之战,耶律阿保机闪击黑车室韦,骗杀幽州刘仁恭数万军卒

契丹崛起之战,耶律阿保机闪击黑车室韦,骗杀幽州刘仁恭数万军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1035 更新时间:2023/12/8 8:16:21

唐天复元年,初登契丹部可汗之位的痕德堇可汗,看着帐内群情激昂的酋长、将领们,最终下定决心,将部落的军事权力交给了大家最信任的那个年轻人——耶律阿保机

自此,契丹开始踏上了崛起之路。

此时的契丹部族上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

昔日压在自己头上的那个草原大哥——回鹘早已成为了往事,而其后一直监控、督导着自己行为准则的大唐王朝,在经过黄巢起义之后,变得异常衰弱。王朝内部乱象丛生,烽烟频频,自顾不暇,再也没有精力来调教自己这个塞外小弟了。

被束缚、压抑了这么久,一朝轻松下来,契丹部族顿时欢腾起来了,这么多年一直当乖宝宝,自己都差点儿忘记了自己原先有多优秀。

很快,契丹部族周边的部落们就纷纷倒了血霉,小黄室韦、六奚、乌古等部落很快便被汹涌而来的契丹军队给攻克、抢掠、吞并了。

昔日契丹军队露出牙齿想咬人,大家还能找大唐哥哥来帮忙。现如今没了大哥,面对契丹的进攻,许多部落都开始寻找新的靠山,一时间临近塞北的河东、幽州都成为了塞北部落的准大哥。

大哥,以后罩着点儿。

放心,罩得住。

这里面就有黑车子室韦。

黑车子室韦

黑车子室韦的领地与契丹部族邻近 ,同时,唐宣宗时期,黑车子室韦杀掉乌介彻底听命于唐王朝,成为了大唐在塞北的一只眼,而这只眼主要看着的就是契丹。

被黑车子室韦盯了这么多年,背后小报告一定没少打,契丹窝火了很久,终于逮到机会,要一把找回来了。

此时的黑车子室韦本身实力也不错,既然依附唐王朝,那作为大哥,唐王朝也给予了黑车子室韦很大的扶持。

因此,黑车子室韦在东北室韦鞑靼部落当中,属于实力最强的一支,它的存在也间接地阻挠了契丹西进之路。契丹想要崛起,必定要征服漠北的阻卜 、阴山地区的吐浑、党项等部族,而想要扫平这些部落,首先就要干掉黑车子室韦。

看啥呢?老铁。

我就看你了,咋滴?

黑车子室韦被契丹那不怀好意的眼神盯得浑身直发毛,再招呼大哥,已经不行了,怎么办呢?得找个附近的强人,当靠山。谁呢?莫过于刘仁恭了。

幽州的刘氏父子

刘仁恭坑了河东李克用之后,占领了卢龙之地,手控幽州之兵,别看人家地盘小,但就是倔强,各种不服。

打河东李克用,打河朔魏博军,打汴梁朱温,而且还打北面的契丹军,这里面有输有赢,被朱温上了几次课,刘仁恭很憋屈,就统统把这气撒到了北面。

每逢秋高气爽、草长马肥之时,刘仁恭就会派骑兵出去越过摘星山,到契丹部族的草场去转悠着放火、烧草场,这一招对付草原部落相当阴损。

我就派百十人,趁你不注意,冷不丁就扔个火把,秋天气候干燥,而且塞外风大,火一起,就没法控制,大片大片的草场被烧,马匹吃不饱,跑不动,还怎么玩?

因此,痕德堇可汗对于刘仁恭这种无赖,刚开始的态度是,别烧了,我掏钱买平安。

契丹部族够狠了吧,但也有惹不起的主,因此刘仁恭的大名,在塞外很响亮,人的名树的影,刘仁恭一出名,很多人便慕名而来。

这里面就有黑车子室韦。老大,帮帮忙,他想打我。

别怕,看我的。

掉坑了

唐天复四年,契丹挥军西进,袭击黑车子室韦,得到室韦方面告急的幽州,迅速派出了数万精兵,由大将赵霸率领,星夜驰援黑车子室韦。

当赵霸从武州出发不久,就在路上碰到了室韦方面的使者——牟里,对方称契丹进军有变,酋长请求会兵地点改为桃山下的平原之地。

塞外室韦之人除了发色之外,都差不多,在验看了对方的文牒、印信无误之后,赵霸听信了对方的建议,下令大军改道桃山。

赵霸怎么也没有想到,前面带路的这位,竟然是耶律阿保机派来的。

这个牟里正带着数万燕军踏向一条死亡之路。

等赵霸等人来到了桃山平原之上时,寒风猎猎,荒草过膝,没有室韦部落丝毫的影子,再一看,牟里不知何时已经跑路,不知去向,中计了!

大批契丹骑军从山坡上冲下,借着坡地的冲劲,猛地冲杀到燕军部队之中,顿时燕军被冲散开来,溃不成军。

遣室韦人牟里诈称其酋长所遣,约霸兵会平原。既至,四面伏发,擒霸,歼其众,乘胜大破室韦。

残阳西下之时,数万燕军全部阵亡,消息传回幽州,北部关塞悉数关闭,长城之上,驻守军队昼夜环甲持兵,高度戒备。

正当幽州方面风声鹤唳之时,耶律阿保机率领着得胜的骑军,迅速奔袭黑车子室韦营地,原本等候燕军的黑车子室韦部众,没有等来援军,却最终等来了杀神。

此战大破黑车子室韦,自此契丹部族扫平西进之路,开始迅速崛起。

标签: 刘仁恭契丹室韦幽州阿保机唐王朝

更多文章

  • 刘仁恭战力人品不咋样,用俩办法打得契丹毫无脾气

    历史解密编辑:重耳标签:刘仁恭,契丹,李克用,朱温

    五代镇守幽州的刘仁恭战力和人品都不咋样,可依然保持大唐对外族不服就干的精神,打契丹丝毫不含糊。刘仁恭当时日子不好过,面对朱温和李克用争雄,来回摇摆。可摇到朱温那里,李克用打他;摆到李克用那里,朱温讨伐他,基本处于自顾不暇状态。可利用特别鸡贼的办法依然搞得契丹很难受。刘仁恭对付契丹俩办法——杀人放火杀

  • 安庆绪为何要杀了他的父亲安禄山?难道只是为了得到帝位?

    历史解密编辑:多多生活馆标签:安禄山,安庆绪,李猪儿,严庄

    安庆绪之所以杀安禄山,主要原因当然是冲着帝位去的了。另外,处在他那个位置,除了帝位的巨大诱惑,还有一部分身不由己。因为,安禄山后期宠幸小老婆段夫人,基本对其千依百顺。段夫人生有儿子安庆恩。安禄山既然对自己计听言从,段夫人又不是傻人,她当然希望继承安禄山帝位的是自己的骨肉安庆恩喽。所以,她不断在安禄山

  • 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为何轻易就被亲生儿子安庆绪给刺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素子花开临窗景标签:安禄山,安庆绪,安史之乱,宦官,朱元璋,张飞

    安禄山之死,又是历史上一个血的教训。明太祖朱元璋,一辈子都不敢轻易责备给他做饭的御厨徐兴祖,就是担心这些人随时对他不利。而安禄山却将自己的儿子安庆绪,以及近侍李猪儿和最信任的大臣严庄全给惹毛了。这些人想要杀安禄山,简直就是易如反掌。安禄山起兵叛唐之后,自称皇帝,建立了大燕。安禄山做了皇帝,立储自然就

  • 安史之乱中,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一个太监发挥了大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安禄山,安庆绪,安史之乱,史思明,唐玄宗,宦官

    755年的十一月,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打开了大唐由盛转衰的序幕,而这场叛乱在后世的名字,本该被命名为安禄山之乱,却变成了安史之乱,原因就是长达七年零两个月的叛乱,安禄山却只领导了最开始的一年零两个月,然后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给杀死了。后来安庆绪成为首领,史思明作为安禄山的老部下并不服安庆

  • 福祸盛唐(二七)史思明降而复叛,为何能扭转败局,吞并安庆绪?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唐军,唐朝,史思明,安庆绪,李光弼,郭子仪,安禄山

    从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起,安史之乱的战局便开始向着唐朝偏移,唐军也逐渐扭转了被叛军压着打的颓势。先是李光弼在太原保卫战中击败史思明十几万大军,迫使其溃逃至博陵躲避。然后又有郭子仪领军打通通向河东的通道,收复唐朝首都长安,迫使安庆绪放弃洛阳东撤。此时的叛军可谓是分崩离析,叛军的各路大将不断溃败,就连作

  • 安庆绪杀掉老爸安禄山,仅仅是为了抢夺帝位?还有这样三个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斯基栀子标签:安禄山,安庆绪,唐玄宗,李世民,唐军

    李隆基当皇帝的时候,沉溺女色,独宠杨贵妃,不问朝政。杨国忠李林甫小人得志、把持朝政,他们胡作非为失去人心,给唐朝政权埋下危机。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杨贵妃的干儿子、胡人、胖子安禄山准确把握时机在范阳起兵,范阳、平卢、河东三镇之兵及罗、奚、契丹、室韦等胡人武装群起响应,共计十五万大军向李隆基发

  • 福祸盛唐(二四)安禄山攻陷洛阳和长安,为何巅峰时被安庆绪暗杀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长安,大军,唐朝,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唐玄宗,洛阳市

    安史之乱的初期,安禄山和史思明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战绩,让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瞬间化为乌有。当时叛军从范阳和卢龙等地出发,仅仅两个多月便攻陷了东都洛阳,兵临长安的门户潼关之下。然后仅仅过了不到半年时间,潼关失守,李隆基被迫放弃长安向蜀中逃窜,叛军的声势达到了巅峰状态。在这期间安禄山也完成了他的皇帝梦,

  • 安禄山称帝一年后即被亲儿子安庆绪所杀,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安禄山,安庆绪,节度使,史思明,哥舒翰,杨国忠

    汉皇重色思倾国: 唐玄宗在位后期独宠杨贵妃,重用奸相李林甫,荒废朝政,遂使藩镇拥兵自重,尾大不掉唐玄宗李隆基执政后期,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一场长达8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唐睿宗在位期间始设节度使一职,最初只是统领边防军镇的使职。后来唐玄宗为了防御和控制周边的各游牧民族,将节度使增加

  • 安庆绪为何要杀了自己的老爸安禄山,是为了帝位,还是身不由已?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安禄山,安庆绪,李世民,唐玄宗,史思明,李渊

    文|飞鱼说史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渊,不过此人在历史上的名气并不大,好在他有一个极其出色的儿子。这个儿子无疑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也正是因为李世民,李渊过早就当起了太上皇,拱手把天下给了他,不过不给他也没有办法,一来他的其他儿子都被李世民给杀了,二来如果看不清形势,那他的下场可不单单是让位那么简单了。还别说

  • 唐朝李季兰:是道姑也是女诗人,一首24字之诗,道尽心中悲凉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李季兰,李冶,诗人,唐德宗,陶渊明,唐朝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八至》唐.李治李冶,字季兰,唐朝著名女道士,女诗人。出身于名门世家的李冶自幼时便聪慧机灵,又因受到家中读书氛围的熏陶,李冶自小便熟读诗赋并在这方面显露出一定的诗词才华。可就是这样一个聪慧伶俐的女孩却在其十一岁时被父亲送去了玉道观成为了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