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琼的孙子在墓志铭中写爷爷曾生擒尉迟敬德,这是吹牛还是史实?

秦琼的孙子在墓志铭中写爷爷曾生擒尉迟敬德,这是吹牛还是史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萌心生活馆 访问量:788 更新时间:2023/12/25 22:39:04

在演义小说里面,秦琼和尉迟敬德都是一等一的大英雄、大豪杰。

按照小说《说唐》所写,秦王李世民登极后,曾让人制作了一别对联,高悬在金銮殿殿门前。

上联写:双锏打出唐世界。

下联写:单鞭撑住李乾坤。

秦琼的兵器是双锏,尉迟敬德的兵器是单鞭,以兵器喻人,意指李唐江山主要是靠他们两位打下来的,并且,维护这江山的稳定,还得靠他们。

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里的情节更加离奇。

说唐太宗李世民辜负了泾河龙王之托,致使老龙王被魏征在梦中监斩。老龙王死后魂魄不散,夜夜到李世民寝宫里喊冤。

李世民被搅得心神不宁,长久以往,心力憔悴,精神近乎崩溃。

秦琼和尉迟敬德知道了内情,大怒,自告奋勇,穿戴起披挂,手执兵刃,全副武装,晚上到李世民寝宫门前守护。

老龙王的魂魄来袭,看见了两人,魂也飞、魄也散,屁滚尿流地逃遁了。

不得不说,秦琼和尉迟敬德太牛叉了!他们身上散发的两股杀气,连鬼神都惊怕。

李世民对两位老臣感激不尽,却又不愿劳累他们夜夜到寝宫门口值班,就让画师把他们的相貌身形画出来,挂在宫门——这就是秦琼和尉迟敬德作为门神的来历。

话说回来,小说只是小说,神话只是神话。

我们知道,门口悬挂和张贴对联的习俗,最早诞生于五代末期的蜀主孟昶;而世间没有龙这种动物,更没有龙王之说。

不过,秦琼和尉迟敬德二位的武力是非常高强的。

在小说《说唐》中,秦琼为隋唐年间的第十六条好汉,尉迟敬德则排名在第十七位。

但是,我们刨去李元霸宇文成都雄阔海伍云召等等虚构成分居多的英雄人物,秦琼和尉迟敬德实际上是隋唐年间数一数二的角色。

我们看《旧唐书·秦琼传》对秦琼的叙述:“叔宝(秦琼字叔宝)每从太宗征伐,敌中有骁将锐卒,炫耀人马,出入来去者,太宗颇怒之,辄命叔宝往取。叔宝应命,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辟易,太宗以是益重之,叔宝亦以此颇自矜尚。”

看看,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犹如探囊取物,说的不就是秦琼这类人吗?

尉迟敬德呢,也毫不逊色,《旧唐书·尉迟敬德传》称:“敬德善解避槊,每单骑入贼阵,贼槊攒刺,终不能伤,又能夺取贼槊,还以刺之。”每次单骑冲阵,都像开了挂似的,敌军用长矛攒刺,都不能伤其毫发,反被其夺矛刺伤。

秦琼和尉迟敬德都是武将中顶尖的人物,那么,他们两人谁更技一筹呢?

小说《说唐》把秦琼列为第十六条好汉,而把列为第十七位,原因是他们两人曾在美良川大战中交过手。

当时,秦琼已是李世民帐下大将,但尉迟敬德尚在刘武周阵营中。

《说唐》第四十五回《秦王夜探白璧关,叔宝救驾红泥涧》是这么写的:李世民和程咬金乘夜前去白璧关探察敌情,哪知被尉迟敬德发现,一直追到美良川。秦琼前来救驾,只打出两锏。尉迟敬德还了三鞭,感觉打不过,就策马跃过红泥涧,逃离了现场。

这个过程,就是隋唐迷们经常津津乐道的“三鞭换两锏”情节。

历史上的美良川大战比小说所写,场面要大得多。

当时大唐初开,坐拥地盘只有山西和关中。山西已被刘武周占领,大唐的地盘大为萎缩,如果守不住美良川,关中就非常危险了。

关键时刻,秦琼挺身而出,漂亮完美地打赢了这一仗。

战争结束,唐高祖李渊谢天谢地谢秦琼,玩命奖赏秦琼,封秦琼为上柱国,赏赐金瓶,并情深款款地说:“卿不顾妻子,远来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

从李渊对秦琼的奖赏和感激之语来看,美良川之战的胜利,意义非凡。

但不知何故,无论《新唐书》、《旧唐书》,抑或《资治通鉴》,对美良川之战的经过,记载都是极其简略,仅以“从征于美良川,破尉迟敬德”等语一笔带过。

也就是说,秦琼在美良川大败尉迟敬德是不争事实,但到底是怎么个败法,不是很清楚。

1995年,在济南市经七小纬六路银行宿舍楼施工中,施工人员意外地发掘出了秦琼父亲秦爱、及秦琼儿子秦怀道的墓葬。

在秦琼的孙子秦景倩为其父亲秦怀道所写的墓志铭中,人们发现这样一段话:“祖叔宝,隋龙骧将军,从高祖神帝擒尉迟敬德,拜上柱国、马军总管,授秦府右三统军,又除左武卫大将军,食益州实封七百户,改封胡国公,赠徐谯泗三州都督,陪葬昭陵。”

这里说的就是美良川之战的事呀。

原来,在美良川之战中,秦琼不但大败尉迟敬德,而且是完败、辗压式的完败尉迟敬德!

我们知道,两军对垒,您把敌军打跑了,这是大败敌军,很不容易;您把敌军统帅击毙了,这个难度更高,算是完败;您要把敌军统帅活捉了,难度就更高了,可不就是辗压式的完败?

如果秦怀道墓志铭所说的是事实,那么,就不难理解《新唐书》、《旧唐书》,抑或《资治通鉴》对美良川之战的经过记载语焉不详的原因了。毕竟,尉迟敬德后来降唐,成了李世民的心腹大将,而秦琼比尉迟敬德大了二十多岁,在贞观十二年就病故了,人家尉迟敬德不但在贞观十九年还跟随李世民征讨高句丽,还一直活到唐高宗显庆三年,所发挥的作用比秦琼大多了。所以,在唐太宗朝所修订的官藏史料里,史官出于“为尊者讳”的心理,替尉迟敬德掩饰了被擒丑事。

不过呢,也能是秦琼的孙子秦景倩在替祖上吹牛。要不,按常理,秦琼活捉尉迟敬德这么大的事情,说史官仅仅出于“为尊者讳”心理而故意抹杀,有些说不过去。

这两种猜测,到底哪一种更靠谱,就交由看官自己判断了。

更多文章

  • 李世民欲将16岁的女儿嫁给花甲之年的尉迟敬德?背后真相并不复杂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李世民,尉迟敬德,尉迟恭,李元吉,李建成,房玄龄

    点击下方关注,旧闻有新说 李世民想把自己16岁的小女嫁给年近花甲的尉迟敬德(尉迟恭),正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一出?答案是肯定的。 这件事言之凿凿,在《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里都有详细记载。有人会说,李世民是不是老糊涂了,自己贵为九五之尊,女儿乃是掌上明珠,也是千金之躯,为何会下嫁尉迟恭这位老人家,李世民

  • 李世民有多宠尉迟敬德,李世民堂弟被他打瞎了眼睛,他都没受处罚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李世民,尉迟敬德,李元吉,玄武门之变,王世充

    如果讲尉迟敬德,不带上李世民,尉迟敬德的故事就很空白。新唐书也好,旧唐书也罢,所有尉迟敬德的记录,只有四处描述里面没有李世民。一次是尉迟还在跟随刘武周,一次是镇守泾州击退匈奴,一次是因为别人没有他功劳大,坐尉迟上席,结果尉迟敬德大打出手,最后一次就是尉迟敬德去世。整个唐书关于尉迟敬德的记载,简直就是

  • 故事:尉迟敬德铁耙铲淫僧

    历史解密编辑:宠物不求人标签:尉迟敬德,李世民,唐僧,和尚

    民间故事流传千年,说的是惩恶扬善,道的是善恶有报。这世上有好人就有坏人,与身份无关,与年龄无关,唯一有关的就是内心是否向善,你说是不是这个理!话说到这份上,往深处说,当官的就一定是贪官吗?做和尚的一定就能做到恪守清规戒律吗?显然这不符合逻辑。之所以说这些“废话”,就是我在准备讲下面这个故事,有一种担

  • 尉迟敬德年近花甲,为什么李世民还要把女儿嫁给他?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李世民,尉迟敬德,李建成,李元吉,刘邦,长孙无忌

    上又尝谓敬德曰:“朕欲以女妻卿,何如?”敬德叩头谢曰:“臣妻虽鄙陋,相与共贫贱久矣。臣虽不学,闻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愿也。”上乃止。——《资治通鉴》尉迟敬德是唐代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他也是中国传统年画中寓意平安吉祥门神的原型,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在《资治通鉴》里有

  • 李世民请尉迟敬德作伪证杀大臣,尉迟敬德为何私下答应当众翻供?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李世民,尉迟敬德,秦琼,长孙无忌,尉迟恭,李道宗

    按照正史而不是演义小说的记载,在隋末唐初战场上,能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是秦琼秦叔宝,而最被李世民信任并依为最后一道防线和贴身保镖的,是尉迟敬德(墓志铭显示,此人复姓尉迟,单字名融,字敬德,后人误以公为恭)。尉迟敬德这个人,十分不讨包括唐营在内的所有人的喜欢,这可能跟尉迟敬德少年经历有关:

  • 民间故事:尉迟敬德铁耙铲淫僧

    历史解密编辑:吕姐在农村标签:尉迟敬德,李世民,民间故事,唐僧,和尚

    民间故事流传千年,说的是惩恶扬善,道的是善恶有报。这世上有好人就有坏人,与身份无关,与年龄无关,唯一有关的就是内心是否向善,你说是不是这个理!话说到这份上,往深处说,当官的就一定是贪官吗?做和尚的一定就能做到恪守清规戒律吗?显然这不符合逻辑。之所以说这些“废话”,就是我在准备讲下面这个故事,有一种担

  • 尉迟敬德比李世民大13岁,李世民为何反倒要将女儿嫁给尉迟敬德?

    历史解密编辑:空城遇梦标签:尉迟敬德,李世民,李世,李道宗,李元吉

    一日,李世民心血来潮叫来尉迟敬德,并告诉他“尉迟啊,你要媳妇不,给你介绍个媳妇?”没错,堂堂一国之君李世民竟然做起了媒婆,尉迟敬德我们都知道,大唐名将,现如今都还有人家将其画像贴在门上做门神。李世民介绍的女子更是了不得,还不是外人,正是李世民自己的亲生闺女,李世民这个老爹还真是放心啊。不过你以为李世

  • 李世民要将女儿嫁给尉迟敬德, 究竟是真心还是试探!

    历史解密编辑:满小轩标签:皇帝,曹操,唐朝,隋朝,李世民,唐太宗,书法家,尉迟敬德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朝贞观十三年,太宗李世民与尉迟敬德谈心时,亲切柔和地对他说:“朕欲以女妻卿,何如?”也就是说,我打算把其中一个女儿嫁给你当老婆,你感觉怎么样啊?这要是一般人,估计听了就得乐开花。那可是皇帝的女儿,金枝玉叶,获得迎娶公主的资格,直接从平民摇身一变成为驸马,攀上了皇家的高枝。更何

  • 尉迟敬德名字疑云:史书记载尉迟恭,为何墓志记载尉迟融?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尉迟恭,尉迟敬德,尉迟融,李世民,杜如晦,房玄龄

    1971年,尉迟恭墓被发掘,墓志铭重现天日,经过清洗之后发现,在名与字的地方,石碑上存在明显涂改,改后文字与周围字体不大一样,但清晰的记载着“融,字敬德”,即墓志上他的姓名叫尉迟融,而不是叫尉迟恭。《旧唐书》只记载“尉迟敬德”,从未提及尉迟恭。《尉迟敬德碑》与《新唐书·尉迟敬德传》记载:“尉迟敬德名

  • 59岁尉迟敬德告老还乡, 李世民十分不舍, 他道, 我不走就要谋反啦

    历史解密编辑:志子懂生活标签:皇帝,唐朝,隋朝,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唐太宗,书法家,尉迟敬德,女皇武则天

    在我国的封建时代,皇帝无疑是国家至高无上的主宰,但碍于古代落后的通信与交通设施,皇帝一人很难治理整个国家,就有了各种级别的文臣武将,替他掌管地方,镇守边疆。毫不夸张的说,皇帝能够治理好一个国家,他的臣子都功不可没。官员的生涯是十分忙碌的,但他们也有退休的时候。在古代,一个官员如果年老或者重病,就会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