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尉迟敬德名字疑云:史书记载尉迟恭,为何墓志记载尉迟融?

尉迟敬德名字疑云:史书记载尉迟恭,为何墓志记载尉迟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吉吉嗑普 访问量:3852 更新时间:2024/1/21 13:30:26

1971年,尉迟恭墓被发掘,墓志铭重现天日,经过清洗之后发现,在名与字的地方,石碑上存在明显涂改,改后文字与周围字体不大一样,但清晰的记载着“融,字敬德”,即墓志上他的姓名叫尉迟融,而不是叫尉迟恭。

《旧唐书》只记载“尉迟敬德”,从未提及尉迟恭。《尉迟敬德碑》与《新唐书·尉迟敬德传》记载:“尉迟敬德名恭,字敬德。”《旧唐书》是五代时编撰,《新唐书》是北宋时编撰,两本史书存在搞错尉迟敬德名字的可能,但《尉迟敬德碑》是许敬宗(592年—672年)撰写,而许敬宗与尉迟敬德处于同一时代,不可能搞错尉迟敬德的名字,因此从史料上看尉迟敬德名字就是“恭”。

墓志碑由家人埋入地下,伴随死者长眠,因此尉迟敬德至亲必然要做最后的审核把关,不可能搞错先人的名字。

这就让人费解了,史书记载的是“尉迟恭”,至亲认为的是“尉迟融”,那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两者应该都没有错,只是尉迟敬德晚年改名,一直没有向外公布,而之所以更改名字,与尉迟敬德晚年凄惨的遭遇密切相关。

仕途江河日下

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敬德立下大功,事后李世民给予重赏,《旧唐书·尉迟敬德传》记载“论功,敬德与长孙无忌为第一……贞观元年(627年),拜右武候大将军,赐爵吴国公,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四人并食实封千三百户。”

之后,贞观元年长孙无忌“拜尚书右仆射”,房玄龄“代萧瑀为中书令”,贞观二年杜如晦“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三人都是宰相之职,但尉迟敬德却一直是右武候大将军。所谓右武候大将军,隋朝十二卫大将军之一,置一员,正三品,与左武候大将军同掌车驾出营卫,分领府兵,地位上无疑低于宰相。

于是,尉迟敬德内心不爽,“负其功,每见无忌、玄龄、如晦等短长,必面折廷辩,由是与执政不平”,尉迟敬德喜欢揭发别人的短处,负功自傲,每当发现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过失,必然不讲情面直言指责,因此与宰相不和。在贞观三年,李世民就将尉迟敬德调出长安,出任襄州都督,贞观六年(632年)累迁为同州刺史。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相比,尉迟敬德已经严重掉队,由中枢权贵慢慢成了一名微不足道的地方官员。

仕途不顺,让尉迟敬德心态失衡,在李世民面前发生了一次暴力冲突事件。尉迟敬德迁升为同州刺史这一年,李世民大摆酒宴,尉迟敬德回京赴宴,发现有人座次排在他的前面,尉迟敬德当时愤怒地说“你有什么功劳,配坐在我的上席?”任城王李道宗坐在他的下位,便向他做解释。尉迟敬德勃然大怒,一拳打在李道宗的眼睛上,差点儿打瞎,这让李世民非常不高兴,便停止了宴席。之后,李世民严厉地对尉迟敬德说,“你做高官之后不断触犯国法,我才明白韩信彭越遭到杀戮,不是汉高祖的过失,治理国家要求赏罚分明,你要严格要求自己,别做后悔莫及之事。”尉迟敬德由此感到害怕,才约束自己的行为。

贞观十三年(639年),尉迟敬德调任为鄜州(治洛交,今陕西富县)都督,这一年有人诬告他谋反。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有人说你谋反,何也?”尉迟敬德愤怒地说:“臣确实谋反!臣跟随陛下征伐四方,身经百战,如今身上留下的都是刀锋箭头的痕迹。如今天下已经安定,便开始怀疑我要谋反吗?”因而脱下衣服放在地上,展示身上的疮疤。李世民见此流泪说“朕不疑卿”。之后,尉迟敬德又出任夏州都督。

贞观十七年(643年),尉迟敬德辞官回家养老,但李世民并未彻底批准,还是授予尉迟敬德开府仪同三司,让他每月初一、十五进宫朝拜。这一年,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上,尉迟恭位列第七,远低于长孙无忌等人。

从这些事件中可见,尉迟敬德一直自认功勋卓著,对官职低下愤愤不平。但在李世民的“威胁与打压”之下,尉迟敬德也无可奈何,只能生闷气,最后看破红尘,在不到60岁时就直接辞官退休。

或许由于尉迟敬德政途过于坎坷,已经看破官途,于是他退休后沉迷道学,不问政事不与他人往来,《旧唐书》记载:“笃信仙方,飞炼金石,服食云母粉,穿筑池台,崇饰罗绮,尝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与外人交通,凡十六年。”

尉迟敬德改名

回顾尉迟敬德后半生可知:在玄武门之变后达到巅峰,随后仕途江河日下,坎坷不平,让尉迟敬德愤愤不平,但在李世民分析刘邦为何杀韩信、彭越时,让他开始担心害怕,让尉迟敬德收敛了很多,这是李世民的第一次敲打;639年有人诬告他谋反,李世民当面让他申诉,表面是信任,实则是第二次敲打,四年之后尉迟敬德“表乞骸骨”,辞官回家沉迷道学。那么,“尉迟融”此名与这一段人生经历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一,“尉迟融”名字与道家有关

根据唐朝习惯,信道之后往往会更改名字。武则天时期,她的叔叔之子武攸绪“恬淡寡欲,好《易》《庄周》书。少变姓名”。唐朝晚期,著名才女鱼玄机,本名叫鱼幼薇,866年(咸通七年)在咸宜观出家之后,改名为鱼玄机。因此,尉迟融这个名字,可能就是这一时期更改的。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从道家学说来看,融字有长久之意,以融为名,表达对永生的追求,符合道家的终极追求;同时,道家本就崇尚冲虚融和,且从《道德经》的“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来看,“容乃公”可以读成“融乃恭”。

二,“尉迟融”反映了他的心态

对于“知常容,容乃公”这句话,魏晋道学家王弼解读为“无所不包通也。无所不包通,则乃至于荡然公平也”,即“包通”就会感到坦荡公平。

玄武门之变后,尉迟敬德仕途坎坷,一度让他感到委屈,认为李世民处置不公平。但宦海半生蓦然回首之后,尉迟敬德或看破官途,发现应该坦荡面对,自己愤愤不平毫无必要,或发现自认的委屈,实则错在自己.........总之“知常容,容乃公”这句话切中了他的内心,于是才在晚年更改名字。

更名为何没有报备

按照唐朝制度,五品以上的官员,每次更名都要报备,《唐会要》记载:“京常参官及外官五品已上,每有除拜,中书门下皆立簿书,谓之‘具员’。”尉迟敬德的同事程咬金,后来更名为程知节,就上报宰相与皇帝,所以新旧唐书上都记载了“程知节”。尉迟敬德辞官之后,李世民还授予他开府仪同三司,贞观十九年(645年)征讨高句丽时,李世民还拜尉迟敬德“以本官行太常卿,为左一马军总管”,说明他名义上还是官员,因此按理尉迟敬德更名还要报备。那么,尉迟敬德更名之后,为何没有去报备呢?

646年,凌烟阁功臣中,排在第十六位的张亮,担任相州都督,而相州的州治邺城是南北朝时期东魏、北齐国都,义子公孙节对他说了一句谶语:“弓长之主当别都。”弓长即为张。后来,张亮问术士程公颖“您从前说陛下是真正的天下之主,怎么说得这么神?”程公颖知道张亮之意,就称他卧如龙形,必能大贵。张亮又对公孙节兄长公孙常说:“我有一个小妾,算命先生说她一定能成为王姬。”公孙常称在谶书中有张亮的名字,张亮大喜。之后,有人告发张亮暗中蓄养义子500人,这让李世民大为震惊,程公颖与公孙常都指证张亮谋反,于是就将张亮处死。

张亮有无谋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但想必尉迟敬德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因为他曾被诬告谋反,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比附张亮。更为重要的是“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如果将尉迟融姓名上报,那么可能会被人解读为“融乃恭,恭乃王”而大做文章,因此尉迟敬德或许因此而不敢上报更名。

由于种种顾忌,尉迟敬德更名而没有报备,公开的姓名还是尉迟恭,因而史书一直没有记载“尉迟融”这个名字。对他家人来说,尉迟恭是曾用名,尉迟融是现用名,但不敢公开尉迟融这个名字,于是墓碑上使用尉迟恭,墓志铭上使用尉迟融。又由于担心被人知道,所以墓志铭上先刻写的是尉迟恭,之后至亲亲手将其改为“融,字敬德”,于是才会出现涂改以及与周围字体不一的现象。

曾经口直心快、性格直爽的尉迟敬德,在宦海数十年之后,变得谨小慎微了起来,乃至到死都不敢公开晚年所用的姓名,家人只能用这种偷偷摸摸的办法,记录尉迟敬德这一姓名史,不免让人唏嘘。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尉迟恭墓志铭、《尉迟恭还是尉迟融:尉迟敬德更名之思》等

更多文章

  • 59岁尉迟敬德告老还乡, 李世民十分不舍, 他道, 我不走就要谋反啦

    历史解密编辑:志子懂生活标签:皇帝,唐朝,隋朝,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唐太宗,书法家,尉迟敬德,女皇武则天

    在我国的封建时代,皇帝无疑是国家至高无上的主宰,但碍于古代落后的通信与交通设施,皇帝一人很难治理整个国家,就有了各种级别的文臣武将,替他掌管地方,镇守边疆。毫不夸张的说,皇帝能够治理好一个国家,他的臣子都功不可没。官员的生涯是十分忙碌的,但他们也有退休的时候。在古代,一个官员如果年老或者重病,就会向

  • 尉迟敬德初入唐营时,众多将士主张杀了他,李世民为何非要保住他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李世民,尉迟敬德,李渊,王世充,李元吉,尉迟恭,唐营,唐太宗,国防政策,军事政策,军事制度

    《新唐书》中有载:“敬德之来,李世民以赤心付之,桑廕不徙而大功立。君臣相遇,古人谓之千载,顾不谅哉!”古人言: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匹万里挑一的好马也需遇见懂马之人,方能成为千里马,否则不过是众多马匹中平凡不过的一者。人才亦是同理,唯有遇见赏识之人,方可一显才华,诸如刘备于

  • 欣赏 | 从海春轩塔谈尉迟敬德 赏将马钱展现大将英姿

    历史解密编辑:首席收藏标签:马钱,古塔,大将,昭陵,唐朝,尉迟恭,尉迟敬德,从海春轩

    海春轩塔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西溪之南、泰东河畔,西溪旅游景区内。海春轩塔历史悠久,在当地久负盛名,我曾多次前往参观。最早的一次是从田边小道走过去的,周边一片农田,仅有几间小屋陪伴其旁。后来再去,一次比一次亮堂。今春又去,以前的印象荡然无存,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显得巍峨挺拔,气势非凡。在广袤的沿海平

  • 李世民展示尉迟敬德画像,众将都很害怕,秦琼为何将其揉成一团?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李世民,秦琼,尉迟敬德,李渊,秦叔宝,程咬金

    谁是唐太宗李世民驾前第一勇将?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但是我们熟知的秦琼秦叔宝,肯定不在其中:从贞观元年开始,唐朝第一猛将是尉迟敬德,从贞观十八年开始,这个位置上坐的是薛礼薛仁贵。秦琼和尉迟敬德是战友,也是姻亲,但是他们对待李渊的态度,却有着天壤之别,而李世民对尉迟敬德和秦琼的态度,也是迥然不同:玄武门

  • 伴君如伴虎,尉迟敬德功虽高,被唐太宗当头棒喝,乖乖夹尾巴做人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小探长标签:李世民,尉迟敬德,王世充,李元吉,李建成,单雄信

    成语“灌夫骂座”的主角灌夫本姓张,因父亲张孟是颍阴侯灌婴家臣,得赐姓灌。灌夫在吴楚七国之乱中表现勇猛,屡建奇功,被封为中郎将。战后,又改任代国宰相。公元前131年,安武侯田蚡娶燕王的女儿。灌夫奉王太后的命令前去祝贺,在席间遭到田蚡及他的手下的怠慢,灌夫借酒使性,破口大骂,大闹酒宴,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 李世民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年近花甲的尉迟敬德?

    历史解密编辑:无声告白PLUS标签:李世民,尉迟敬德,李道宗,长孙无忌,李元吉,房玄龄

    历史上开国之后,没有大杀开国功臣的朝代,一个是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宋朝,另外一个就是唐朝。唐朝开国功臣尉迟敬德,武艺高强,能征惯战,在隋末战乱中,开始跟随刘武周起兵,后来投靠了李世民。尉迟敬德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英勇杀敌,屡立战功,深得李世民的信任。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敬德更是李世民忠实的拥护者。他

  • 为何秦琼排在凌烟阁第24位,尉迟敬德却排在第7位,

    历史解密编辑:贱议你读史标签:秦琼,尉迟敬德,李世民,凌烟阁,李渊,王世充

    秦琼排在“凌烟阁24功臣榜”第24位,尉迟敬德却排在第7位,足足差了17位。看功绩,秦琼也立功不少啊!这李世民为何如此不公道?1、秦琼,最受前任皇帝李渊的认可和青睐秦琼,是个历史中、演义中都特别出色的男子,为李唐江山立下过汗马功劳。曾经,秦琼做过隋朝官员,跟随过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这些隋朝的牛逼人

  • 唐俭和李世民下棋差点被杀,尉迟敬德表示:我太难了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唐俭,李世民,尉迟敬德,李渊,魏征,皇帝,唐太宗,军事政策,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向来是一个很有容人之量的皇帝,他广开言路,将谏官的权力放大,魏征、王珪等都以进谏而知名,而且李世民一直善待大唐的开国功臣,其胸襟非常,但就是这样一位帝王,也有被臣子气的想杀人的时候,而且还是小事引起的。有一次,李世民和唐俭下棋,就被气得差点杀了唐俭。唐俭这个人在唐初是很知名的,他既是太原

  • 尉迟敬德退避三舍,李白王维趋之若鹜:唐朝四种不干净分别是啥?

    历史解密编辑:半壶老酒半支烟标签:李白,尉迟敬德,王维,唐朝,李世民,玉真公主

    强汉盛唐确实是美名,脏唐乱宋是否符合史实,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准确的答案了。唐朝是前期是比较强盛的,但是从安史之乱开始,藩镇割据下的唐朝,就变得比宋朝和汉末三国还乱了:各地节度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皇帝只能百分之百承认并下委任状,如果朝廷反对,那些军阀就老实不客气地起兵反抗。宋之乱,乱在重文轻武

  • 李渊拿出尉迟敬德画像,李世民部将心惊胆战,秦琼为何将其扯过

    历史解密编辑:斯基栀子标签:李渊,李世民,秦琼,尉迟敬德,秦叔宝

    谁是唐太宗李世民驾前第一勇将?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但是我们熟知的秦琼秦叔宝,肯定不在其中:从贞观元年开始,唐朝第一猛将是尉迟敬德,从贞观十八年开始,这个位置上坐的是薛礼薛仁贵。秦琼和尉迟敬德是战友,也是姻亲,但是他们对待李渊的态度,却有着天壤之别,而李世民对尉迟敬德和秦琼的态度,也是迥然不同:玄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