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要将女儿嫁给尉迟敬德, 究竟是真心还是试探!

李世民要将女儿嫁给尉迟敬德, 究竟是真心还是试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满小轩 访问量:2879 更新时间:2023/12/17 5:24:57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朝贞观十三年,太宗李世民尉迟敬德谈心时,亲切柔和地对他说:“朕欲以女妻卿,何如?”也就是说,我打算把其中一个女儿嫁给你当老婆,你感觉怎么样啊?

这要是一般人,估计听了就得乐开花。那可是皇帝的女儿,金枝玉叶,获得迎娶公主的资格,直接从平民摇身一变成为驸马,攀上了皇家的高枝。更何况,有资格迎娶公主的也绝对本事不一般,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皇帝的重视。

然而尉迟敬德可不是一般人。

尉迟敬德与李世民交情匪浅,多年来在他手底下四方征战,流了无数的汗与血,辛辛苦苦为他打天下。作为李世民手下的“开国功臣”,尉迟敬德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分量肯定是不一样的。

更重要的是,尉迟敬德这一年都55岁了,要比李世民还大14岁。从年龄上尉迟敬德可以称得上是李世民的“老大哥”,李世民的女儿正青春豆蔻年华,叫尉迟一声“老大伯”都尚不过分。

不管这一次谈话,是李世民以君臣身份给予的命令,还是好友身份提出的协商,都让尉迟敬德大为震惊,且果断拒绝。

他当即跪在地上,立马表明自己的立场:“臣妻虽鄙陋,相与共贫贱久矣。臣虽不学,闻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愿也。”

——我的妻子虽然低微卑贱上不得台面,但和我已经相处好多年,与我同甘共苦不离不弃。我虽然没什么学问,不懂得什么大道理,却也听说过古人富贵了也不能轻易换掉自己的糟糠之妻。所以,这也不是我的本愿。

听到尉迟敬德的这一番回答,李世民才作罢。

其实,深究《资治通鉴》这样一段记载,不难发现其中有些细节确实耐人寻味。

作为开创唐朝盛世的一代明君,李世民的双商从来都在线,不管是拉拢包容敌方的降将,还是厚待自己手下的将领,他都有一套自己的法则。包括要将女儿嫁给自己臣子的操作,也不失为一种拉拢人心的好方式。

例如三国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了更好地拉拢和优待汉献帝,将自己的三个宝贝女儿都嫁给了刘协,可以说是“下了血本”。

同样在唐朝,这种方法也非常好用。就拿李世民已经嫁出去的女儿来说,有两个女儿嫁给了大臣房玄龄杜如晦做儿媳妇,这种联姻本身就是一种对人心和权势的拉拢,为大唐主要势力的联盟稳定局面。

于是就不由得想到,李世民这时候对尉迟敬德这个年过半百的老大哥说,要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到底是真心所言,还是出于试探?

要知道,“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实在是常见,从玄武门之变“发家”的李世民估计更明白这个道理。往日需要征战四方,开疆拓土,尉迟敬德算得上是一个顶好的帮手;可如今已经进入大唐盛世,如何去对待这旧日的功臣,尤其还是武将,也需要李世民去细细思量。

若李世民是出于真心,那为何不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尉迟敬德的儿子或者是家族里的晚辈,却如此视而不见年龄的鸿沟,而出此言?倘若李世民是出于真心,那为何尉迟敬德只是回了一句话拒绝,李世民就再也不提此事。

或许更多的可能,是李世民以此作为话题,去试探尉迟敬德究竟会怎样回答。

从前没做皇帝时,李世民可以和尉迟他们称兄道弟,一起喝酒打天下,但如今李世民是九五之尊的皇帝,站在朝堂上就是君臣有别,往日的兄弟情分也只能放在心里,再拿出来放在明面上就明显不合适。

倘若尉迟敬德顺着李世民的话茬,表示愿意娶公主,恐怕李世民表面会答应,暗地里却觉得他丝毫没有分寸,说不定哪天就成了祸患或威胁。到时候,李世民非但不会将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他,反而会给他莫须有的罪名,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回顾起自己同甘共苦多年的糟糠之妻,以此理由拒绝皇帝的“口头赐婚”,尉迟敬德的这番回答无疑让李世民很满意。

这番话其实也在告诉李世民,自己并不渴求更多,只是非常珍视往日的情意,并且愿意安守本分,做好自己就好。

正是这样的一番回答,也安抚了李世民疑虑的心。

这种君臣之间的博弈,在李世民和尉迟敬德不经意的一次谈话间,体现得淋漓尽致。

或许,尉迟敬德也敏锐地察觉到了李世民所想,没过几年,尉迟敬德就上交辞呈,请求退休,之后基本就远离朝堂、远离政治,过上了“不与外人交通”的隐居生活。虽然是个武将,尉迟敬德实则有着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更多文章

  • 尉迟敬德名字疑云:史书记载尉迟恭,为何墓志记载尉迟融?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尉迟恭,尉迟敬德,尉迟融,李世民,杜如晦,房玄龄

    1971年,尉迟恭墓被发掘,墓志铭重现天日,经过清洗之后发现,在名与字的地方,石碑上存在明显涂改,改后文字与周围字体不大一样,但清晰的记载着“融,字敬德”,即墓志上他的姓名叫尉迟融,而不是叫尉迟恭。《旧唐书》只记载“尉迟敬德”,从未提及尉迟恭。《尉迟敬德碑》与《新唐书·尉迟敬德传》记载:“尉迟敬德名

  • 59岁尉迟敬德告老还乡, 李世民十分不舍, 他道, 我不走就要谋反啦

    历史解密编辑:志子懂生活标签:皇帝,唐朝,隋朝,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唐太宗,书法家,尉迟敬德,女皇武则天

    在我国的封建时代,皇帝无疑是国家至高无上的主宰,但碍于古代落后的通信与交通设施,皇帝一人很难治理整个国家,就有了各种级别的文臣武将,替他掌管地方,镇守边疆。毫不夸张的说,皇帝能够治理好一个国家,他的臣子都功不可没。官员的生涯是十分忙碌的,但他们也有退休的时候。在古代,一个官员如果年老或者重病,就会向

  • 尉迟敬德初入唐营时,众多将士主张杀了他,李世民为何非要保住他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李世民,尉迟敬德,李渊,王世充,李元吉,尉迟恭,唐营,唐太宗,国防政策,军事政策,军事制度

    《新唐书》中有载:“敬德之来,李世民以赤心付之,桑廕不徙而大功立。君臣相遇,古人谓之千载,顾不谅哉!”古人言: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匹万里挑一的好马也需遇见懂马之人,方能成为千里马,否则不过是众多马匹中平凡不过的一者。人才亦是同理,唯有遇见赏识之人,方可一显才华,诸如刘备于

  • 欣赏 | 从海春轩塔谈尉迟敬德 赏将马钱展现大将英姿

    历史解密编辑:首席收藏标签:马钱,古塔,大将,昭陵,唐朝,尉迟恭,尉迟敬德,从海春轩

    海春轩塔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西溪之南、泰东河畔,西溪旅游景区内。海春轩塔历史悠久,在当地久负盛名,我曾多次前往参观。最早的一次是从田边小道走过去的,周边一片农田,仅有几间小屋陪伴其旁。后来再去,一次比一次亮堂。今春又去,以前的印象荡然无存,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显得巍峨挺拔,气势非凡。在广袤的沿海平

  • 李世民展示尉迟敬德画像,众将都很害怕,秦琼为何将其揉成一团?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李世民,秦琼,尉迟敬德,李渊,秦叔宝,程咬金

    谁是唐太宗李世民驾前第一勇将?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但是我们熟知的秦琼秦叔宝,肯定不在其中:从贞观元年开始,唐朝第一猛将是尉迟敬德,从贞观十八年开始,这个位置上坐的是薛礼薛仁贵。秦琼和尉迟敬德是战友,也是姻亲,但是他们对待李渊的态度,却有着天壤之别,而李世民对尉迟敬德和秦琼的态度,也是迥然不同:玄武门

  • 伴君如伴虎,尉迟敬德功虽高,被唐太宗当头棒喝,乖乖夹尾巴做人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小探长标签:李世民,尉迟敬德,王世充,李元吉,李建成,单雄信

    成语“灌夫骂座”的主角灌夫本姓张,因父亲张孟是颍阴侯灌婴家臣,得赐姓灌。灌夫在吴楚七国之乱中表现勇猛,屡建奇功,被封为中郎将。战后,又改任代国宰相。公元前131年,安武侯田蚡娶燕王的女儿。灌夫奉王太后的命令前去祝贺,在席间遭到田蚡及他的手下的怠慢,灌夫借酒使性,破口大骂,大闹酒宴,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 李世民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年近花甲的尉迟敬德?

    历史解密编辑:无声告白PLUS标签:李世民,尉迟敬德,李道宗,长孙无忌,李元吉,房玄龄

    历史上开国之后,没有大杀开国功臣的朝代,一个是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宋朝,另外一个就是唐朝。唐朝开国功臣尉迟敬德,武艺高强,能征惯战,在隋末战乱中,开始跟随刘武周起兵,后来投靠了李世民。尉迟敬德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英勇杀敌,屡立战功,深得李世民的信任。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敬德更是李世民忠实的拥护者。他

  • 为何秦琼排在凌烟阁第24位,尉迟敬德却排在第7位,

    历史解密编辑:贱议你读史标签:秦琼,尉迟敬德,李世民,凌烟阁,李渊,王世充

    秦琼排在“凌烟阁24功臣榜”第24位,尉迟敬德却排在第7位,足足差了17位。看功绩,秦琼也立功不少啊!这李世民为何如此不公道?1、秦琼,最受前任皇帝李渊的认可和青睐秦琼,是个历史中、演义中都特别出色的男子,为李唐江山立下过汗马功劳。曾经,秦琼做过隋朝官员,跟随过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这些隋朝的牛逼人

  • 唐俭和李世民下棋差点被杀,尉迟敬德表示:我太难了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唐俭,李世民,尉迟敬德,李渊,魏征,皇帝,唐太宗,军事政策,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向来是一个很有容人之量的皇帝,他广开言路,将谏官的权力放大,魏征、王珪等都以进谏而知名,而且李世民一直善待大唐的开国功臣,其胸襟非常,但就是这样一位帝王,也有被臣子气的想杀人的时候,而且还是小事引起的。有一次,李世民和唐俭下棋,就被气得差点杀了唐俭。唐俭这个人在唐初是很知名的,他既是太原

  • 尉迟敬德退避三舍,李白王维趋之若鹜:唐朝四种不干净分别是啥?

    历史解密编辑:半壶老酒半支烟标签:李白,尉迟敬德,王维,唐朝,李世民,玉真公主

    强汉盛唐确实是美名,脏唐乱宋是否符合史实,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准确的答案了。唐朝是前期是比较强盛的,但是从安史之乱开始,藩镇割据下的唐朝,就变得比宋朝和汉末三国还乱了:各地节度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皇帝只能百分之百承认并下委任状,如果朝廷反对,那些军阀就老实不客气地起兵反抗。宋之乱,乱在重文轻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