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文静被妾诬告,李世民求情,李渊即令诛杀:玄武门之变的诱因

刘文静被妾诬告,李世民求情,李渊即令诛杀:玄武门之变的诱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奇闻局社 访问量:4458 更新时间:2024/1/24 3:52:22

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变。后世人们对政变发生的原由、过程、目标等等有许多争议,但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李世民感受到了危险。至于这个危险是来自于太子李建成还是皇帝李渊是有争议的,或者就是二者兼而有之。

唐高祖李渊对李世民的猜忌之意,早就已经有了。在处理刘文静被诬案时即显露端倪。

刘文静早年因父亲刘韶战死,袭任父职。隋朝末年时担任晋阳(今山西太原)县令。此时,唐国公李渊出任太原留守。

刘文静和李世民的关系较好。刘文静因与瓦岗李密有姻亲关系,被关进太原郡狱。李世民认为刘文静可以共谋大事,便去狱中探望,并向他询问对时局的看法。

在李渊父子太原起兵到攻占长安的过程中,刘文静和时任晋阳宫监的裴寂协助唐军挺进关中,夺取天下。刘文静参与谋划起兵事宜,杀掉朝廷暗藏在李渊身边的耳目,促成李渊的起兵。

李渊起兵后,刘文静提出外联突厥、安定后方的军事战略。刘文静冒着危险出使突厥,出色完成使命,突厥可汗派出二千骑兵帮助唐军,又赠送唐军一千余战马。随后,刘文静率军前往潼关,俘获隋朝大将屈突通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不久,李渊论功行赏,公布太原元谋功臣名单,刘文静功居第三,官授纳言,就是副宰相。裴寂则是宰相。刘文静心生不满,认为自己才是功劳第一。由此开始和裴寂斗气,只要是裴寂赞同的,刘文静不管原由,全部反对,两人关系处的很僵。

西秦霸王薛举进犯泾州(今甘肃泾川)。唐高祖任命李世民为元帅,率军征讨薛举。李世民以刘文静为元帅府长史,协助指挥作战。李世民突患疾病,将军中事务委托给刘文静与司马殷开山,并告诫不可轻举妄动。刘文静却听从了殷开山的建议,出军交战,结果大败而回。刘文静逃回长安,被削职除名。

不久再次随李世民征讨西秦。西秦平定后,李世民保举荐功,刘文静恢复爵位、封邑,并被拜为民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可刘文静郁闷的是,他的新官职,离原来担任的副宰相相差太远了。

后来,刘文静与兄弟刘文起饮宴,醉后口出怨言,拔佩刀砍斫厅柱,称定要斩杀裴寂。恰巧家中几次发生妖祟之事,刘文起便召来巫师,在夜间披发衔刀,作法驱除妖孽。这时,刘文静有个失宠的小妾将此事告诉其兄,让他向皇帝告变,诬称刘文静谋反。唐高祖将刘文静交付属吏,命裴寂与萧瑀审讯。

刘文静面对审讯,直言道:“太原起兵时,我是司马,与长史裴寂地位相当。而今裴寂官居仆射,而我的官衔与赏赐却远不如他。我东征西讨,家属却无所庇护,确有不满之心。”

李纲、萧瑀都认为刘文静并非谋反。李世民也极力保全刘文静,对唐高祖道:“刘文静在起兵之初,先定非常之策,事成才告知裴寂。京师平定时,二人地位和待遇却有了悬殊。他只是有不满情绪,并无谋反之心。”

李世民出面替刘文静求情,引起唐高祖李渊的警惕:

一、随着唐朝统一天下战争的发展,李世民战功卓著,在朝廷中声望日益兴隆,势力发展迅速。这引起李渊的警惕,有意识的减少对李世民的使用,减少他立功的机会。同时对李世民手下开始节制,有了打压的迹象。

刘文静和李世民关系很好,刘文静征讨薛举失败被罢官后,是李世民极力举荐下才恢复爵位,重新任官。在李渊看来,李世民是借机笼络官员,树立形象,壮大实力。

二、刘文静和李世民的言语,质疑李渊处事不公,没有唯才是举、以功论赏,而是以个人感情为主。这让唐高祖李渊感到恼怒。

对李渊的心思深为了解的裴寂进言道:“刘文静的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阴险,忿不顾难,其丑言怪节已经显露。如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若赦免刘文静,必贻后患。”

裴寂的进言极为险恶,他承认刘文静才能过人,但不能为朝廷重用,同时暗喻李渊,赦免刘文静会成为内患。李世民极力保护刘文静,何为内患,不言而喻。建议李渊处理此事要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唐高祖李渊遂将刘文静、刘文起处斩,抄没其家产。刘文静临刑之时,抚膺长叹道:“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时年五十二岁。

唐高祖李渊执意处斩刘文静,公开表明对李世民的警告和打压。刘文静的死,此时的李世民对此无可奈何,但对他的震动是很大的,由此产生了浓浓的危机感,他属下的文武官员也有了压力。有压迫就有反抗,三年后,玄武门之变爆发。

更多文章

  • 为唐朝的创建立下不世之功的刘文静,为什么会死于非命?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刘文静,裴寂,李渊,李世民,隋炀帝,李密

    建议使用APP语音播报功能,随时随地收听历史故事预计阅读本文需要7分钟李渊、李世民父子能在隋末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毅然拉起队伍,打出反隋大旗,并很快歼灭群雄,推翻隋的统治,建立唐朝,得力于一个人的帮助。刘文静,京兆郡武功县(今陕西省武功县)人。唐朝宰相、开国功臣。这个人就刘文静。可是李渊在天下未稳的情

  • 刘文静之死仅仅是与裴寂权位之争吗?且看李渊的态度,细思极恐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刘文静,李渊,裴寂,李世民,萧瑀,皇帝,隋朝,国防部门

    作为大唐立国功臣的刘文静,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盖世功勋,却在建国第二年(大唐于公元618年建立,刘文静公元619年即被处死)即因谋反罪被处死。史书上说,刘文静和裴寂原为好友,同为大唐立国建下不世功勋,但因妒忌裴寂职位在自己之上而心有怨言。本来他抱怨是在自己府邸之中,外人也未必知晓,但由于他有一个小妾因

  • 唐初冤杀刘文静的影响力,李渊都没料到

    历史解密编辑:解压捏捏标签:刘文静,李渊,唐初,裴寂,李世民,李建成

    唐初时期,天下形势极为复杂,江南半壁江山诸多实力割据,中原河北局势纷乱不堪,天下百姓久经战乱,离乱疲敝;虽然外部压力巨大,但随着一个人的冤死,以前因为对外压力大而形成一个薄弱平衡的唐朝内部局势,顷刻间土崩瓦解,继之而起的是矛盾凸显,几大势力斗争形势也变得颇为复杂,甚至达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正所谓一石

  • 刘文静被李渊处死,并不知自己死因,只不断重复淮阴侯韩信的遗言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刘文静,李渊,裴寂,李世民,丞相,萧瑀,淮阴侯,韩信,唐朝,春秋战国

    李世民这次征战洛阳之所以不了了之,是因为长安和太原同时发生大件事了!先说长安的事——传说刘文静要谋反了。刘文静真的要谋反吗?他可是大唐帝国的元谋功臣、开国元勋啊。李渊登基之初,论太原首功,曾下诏书尚书令秦王,尚书左仆射裴寂及纳言刘文静,特恕二死。可以赦免两次死罪。享受着这种至上的待遇,刘文静还有什么

  • 武功县历史文化名人|大唐帝国开国谋臣、宰辅——刘文静

    历史解密编辑:好旺热点标签:刘文静,裴寂,李渊,李世民,唐高祖,突厥

    刘文静(568年-619年),字肇仁,京兆郡武功县(今陕西省武功县)人。唐朝宰相、开国功臣。出身彭城刘氏。刘文静英俊魁伟,才干突出。隋朝时期,授仪同三司、晋阳县令。面对天下大乱,联络裴寂与李世民,支持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奉命联络突厥。随军南下,击败虎牙郎将桑显和、河东通守屈突通。唐朝建立后,出任纳言

  • 刘文静:被李渊赐下免死金牌的开国功臣,最后为何被李渊亲手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刘文静,李渊,裴寂,李世民,突厥

    在隋朝末年的时候,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唐高祖李渊被调到山西做官之后,在当地结交了两个好友。后来,这两个朋友帮助李渊,齐心协力共谋大业,最后成功起兵,一路攻入长安,建立了唐朝。然而再之后,李渊做了皇帝,其中一个做了唐朝的初代宰相。但另外一个,却被那位宰相好友嫉妒,最后被诬陷致死,上演了一出好

  • 李渊杀刘文静,是因为刘文静掌握着让李渊感到不光彩的秘密(二)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李渊,刘文静,裴寂,李世民

    二、李渊为什么要杀刘文静1.直接的原因,是刘文静不满好朋友裴寂官职高他半品,两人争权夺利,反目成仇。唉,都是权力惹的祸!2.明面的理由,是刘文静谋反!但谋反应该不是真正的原因,请继续看分析。(接上次)李渊令裴寂、萧瑀审究刘文静案。刘文静上表李渊:“当初太原起兵,臣得陛下重用,愧为大将军府司马,与长史

  • 大唐开国第一冤案:刘文静之死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裴寂,李渊,丞相,冤案,隋朝,刘文静,李世民,李建成,隋炀帝,大唐开国

    刘文静被冤杀刘文静是李唐开国元勋,也是李渊的左膀右臂,从李渊起兵,到开创大唐王朝,刘文静立下了不世之功。在大业末年,时任晋阳县令的刘文静,就已经对时局有着很深的认识,在刘文静看来,隋朝必将被新君取代,在此时此刻,正是建功立业、争夺天下的最佳时机。为此,他同李世民、裴寂等人密谋,奉劝李渊早日起兵西进,

  • 刘文静的一生有何作为?他最后为何会被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刘文静,裴寂,李渊,李世民,隋炀帝,李密

    刘文静是唐朝名相,也是晋阳起兵的重要角色,为促成李渊反隋立下巨大功劳。可以说没有刘文静的督促,李渊后来就不能建立大唐,成为皇帝。那为何李渊还要处死立有大功的刘文静呢一,效力隋朝刘文静是隋朝大臣刘韶之子,因刘韶为大隋战死沙场,所以他得以承袭父亲的官爵,获封仪同三司。刘文静长得身材高大,既有才干,又很有

  • 为唐朝的创建立下不世之功的刘文静,为啥会死于非命

    历史解密编辑:君臣史记标签:裴寂,李渊,李密,唐朝,隋朝,刘文静,李世民,隋炀帝

    李渊、李世民父子能在隋末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毅然拉起队伍,打出反隋大旗,并很快歼灭群雄,推翻隋的统治,建立唐朝,得力于一个人的帮助。刘文静,京兆郡武功县(今陕西省武功县)人。唐朝宰相、开国功臣。这个人就刘文静。可是李渊在天下未稳的情况下,于武德二年(622年)听信裴寂谗言,将刘文静处死,制造了唐代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