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且不说李杜的才华横溢,也不要说元白的玲珑秀丽,更不用说晚唐小李杜的才华横溢,光是那些二流诗人就足以惊艳千古。
如常建的《寺后提坡山寺》,句句值得背诵;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给人们留下了一系列的回忆。贾岛的《隐士》也是必读之作;罗隐的《蜜蜂》更耐人寻味。不朽之作数不胜数,但都值得细细品味。以下为刘长卿五律,苍凉深邃,不愧为上乘之作。
秋登吴公台观
唐代:刘长卿
身后古台摇晃,秋色入故乡心。
来野寺人少,云峰隔深水。
夕阳犹在,寒铃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今。
刘长卿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多写荒野荒村,如“
柴门闻犬吠,雪夜归家
”,这是读者最熟悉的一句名言。
刘长卿长期隐居后,长期居住在洛阳。安史之乱爆发后,洛阳也落入了起义军之手。诗人无奈四处漂泊,后流亡扬州。一个秋日的傍晚,诗人登武公台远眺,激动万分,写下了这首抒怀远古的诗篇。
吴公台原为南朝沉庆之所建,这里指的是陈吴明澈将军重修的弩台。战火纷飞,周边早已荒芜,其中一座古寺也饱经战火。虽然修好了,但看起来残缺不全。
当作者站在舞台上放眼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凄凉的景象。枯叶被风吹得枯萎了。秋天,它们也被落叶染成了金黄色。扑朔迷离的秋景,已不自觉地增添了诗人心中的落寞与悲凉。
诗人力求站得更高,希望透过残断的枝叶,看到远山和故乡。可他只有一颗想家的心,却得不到远方的丝毫回应。
无奈之下,诗人又收回了目光。不远处的古寺也因为乱世而变得破败荒凉。
两岸山势虽高耸入云,但隔着烟雨迷茫的秋水,更显幽深。夕阳西下,暮色深沉,秋林映夕阳,晚风凛冽,更让人心酸。
眼前绚烂的色彩,宁静与远方,美丽的晚霞,青山绿水,本该赏心悦目,但诗人不但没有舒服,反而感到无比的压抑。
夕阳照古台,孤寂空旷;很多东西,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能珍惜;而他们更加迷茫,因为他们担心但得不到。
诗人经历过许多风风雨雨,却从未离家如此之远,郁郁不得志。于是抬头仰天长叹,南朝事他犹惆怅,江水自古独流。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一水之隔。诗人希望渡过激流,苦于无舟可渡,更谈不上通向未来的桥梁。
纵观刘长青的五律曲折,也给人一种人生和时代的凄凉感。上联写景致,抒发游南朝名胜之情;下联远近相间,抒发远离故乡的寂寞。
颈联以夕阳衬旧垒,寒钟衬空林,传达荣光不再的苍凉。末联抒发世事变迁的悲凉,世事无常的凄凉。全诗通过对“
野寺、云峰、夕阳、旧基地、寒风铃、空林
”,使读者感到文采飞扬,不愧为一部妙笔生辉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