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诗人贺知章当上皇帝顾问引起官场震动,这背后的官场规则不简单

大诗人贺知章当上皇帝顾问引起官场震动,这背后的官场规则不简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循迹故事汇 访问量:3183 更新时间:2023/12/13 8:40:38

“然学士与侍郎,何者为美?”

这句话出自《大唐新语》,是唐朝宰执源乾曜问同僚张说学士与侍郎到底哪个官更好。

自古以来,凡是进入仕途走进体制内的人,在踏进围城的那一刻起,心里都会有一杆秤:

“什么官好,什么官有前途”。抛开官位不说,官职的好坏、是否清流,往往决定了仕途中人一生的高度。而上面源乾曜问同僚张说这一则记事,很有发意义。

故事记载如下:

贺知章自大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兼集贤学士。一日并谢二恩。时源乾曜与张说同秉政,乾曜问说日:

“贺公久著盛名,今日一时两加荣命,足为学者光耀。然学士与侍郎,何者为美?”

说对曰:

“侍郎,自皇朝已来,为衣冠之华选,自非望实具美,无以居之。终是具员之英,又非往贤所慕。学士者,怀先王之道,为缙绅轨仪,蕴扬班之词彩,兼游夏之文学,始可处之无愧。二美之中,此为最矣。”

源乾曜和张说同为宰相,一天见到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同时“迁礼部侍郎,兼集贤学士”,源乾曜不禁问张说:

这两种官,“何者为美?”张说的答案是“二美之中,此为最矣”:两官都美,只是集贤学士更美、最美。

这个答案,很可能会让现在的我们有些惊讶,因为今人常好以官品来衡量人的官职。礼部侍郎是正统又正规的正四品下高官,集贤学士只是个使职(一种皇帝特使,带有临时派遣性质,不在编制之中),一种“不正规”的职位,甚至连个官品也没有,怎么会更美?似乎很不入流,但没想到张说竟说此官为二美之“最”!

张说以一个唐人的身份,又是宰相,他的话当然最有份量,最具“权威”。其实,源乾曜也是宰相,在官场上应当也见多识广,不会不知道“何者为美”,或许只是想求证于张说罢了,或想请张说“点破”个中奥妙。果然,张说没有让他失望,说得头头是道,令人叹服。

他说,

侍郎“为衣冠之华选,自非望实具美,无以居之”。然而他又加了一句但书:

此官“终是具员之英,又非往贤所慕”。相反,集贤学士“怀先王之道”,接近皇帝和皇权,不但要有杨雄班固那样的“词彩”,还要兼备子游和子夏那样的“文学”才行,任官条件更为严苛。

这段话不但展现了唐代一个宰相对此两官的看法,也透露了唐代上层社会有一种很深的“文学崇拜”:

有“词彩”,有“文学”者,可以占尽优势,而且是仕途上的优势。

张说本人就是唐前期的“大笔杆子”,靠着他的文采一路扶摇直上,当上宰相,称雄于唐玄宗时代的政坛和文坛。他也曾经在集贤院当过学士(皇帝身边的顾问),十分清楚此院学士的崇高地位。

像《大唐新语》这段精彩的记载,它所透露的讯息,是我们在正史中所领悟不到的。但这样的知识,对仕途中人看破官场规则却有极大的帮助,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官场的运作,士人的期望和他们做官的理想,帮助很大。这则纪录凸显了唐朝官场(或者说中国官场)为官几点规则:

第一,唐人对于为官者,更重视是否接近权力。一个士人做的官是不是“清望”,是不是接近皇权,这些才比较重要。如果做的是技术官僚,如太乐令之类的乐官,或司天监那样的天文官,或闲散的官职,如散骑常侍和太子宾客之类,即使官品再高,却都不是士人看重的。

第二,唐人喜欢“品头论足”般点评同僚所任官职的清望、轻重等等,并不是光看官品(类比现在的职级)的高下。他们看重一个人的仕宦经历,并常以一个人的官宦,即为官是否为清流之官,哪一系统上来的来品评他的人品和地位。

第三,唐人喜欢结交“有权势者”,有了“权势”才能入高层人事的法眼。这个“有权势”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概念,即历史学家陈寅恪所提出的:“唐代社会承南北朝之旧俗,通以二事评量人品之高下。此二事,一日婚。二日宦。凡婚而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官,俱为社会所不齿。”其实就是看他的家族和人脉。

第四,在唐朝当高官,当大官,必须是笔杆子出身,有一手好文采、好文章、好书法。唐朝开国枪杆子虽然出政权,但在王朝相对和平阶段,尤其是组织建制较为完备的时候,官场的“专业素养”:能写,才是日后发展的基石。

以上这四点,唐人如此,其后的宋元明清,乃至历朝历代其实都是如此。

在成为皇帝身边的学士顾问之前,贺知章可以说已经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省部级京官了,但依旧不会入高层们的法眼,一个侍郎之官根本提不起他们的兴趣。

而任职为连个官品都没有的学士,即皇帝顾问,马上引起了大官们的背后嘀咕,中国官场的权力下的世态炎凉此刻便展现得淋漓尽致。虽然事事不能说绝对,但一些权力规则,是永远不会变的。

标签: 贺知章宰相侍郎官职士人

更多文章

  • 李白赠别贺知章|每日一诗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中华标签:李白,七绝,诗词,唐朝,诗人,贺知章,王羲之,千古名句

    诗词赏析李白与贺知章可以说是忘年交,当贺知章告老还乡时,李白便赠给了他这首七绝。镜湖以湖水清澄而闻名于世,李白心中想着贺知章一定会对镜湖产生浓厚的兴趣,在那里终日泛舟遨游。再加以叙述王羲之书写《黄庭经》换白鹅的故事,来盛赞贺知章书法的高超绝妙。文字由好诗词整理,转载请标明出处觉得好看,点击这里

  • 贺知章晚年的一首诗,短短28字,写尽了世事沧桑,令人动容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贺知章,回乡偶书,故国,鬓毛,乡土

    自南梁江淹在《别赋》中写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典诗词中的离别似乎就被定下了悲苦的情调。从故国乡土,到骨肉亲人,再到挚友同僚,一幕幕依依不舍的送别场景,挥之不去的是诗人心中缠绵凄切的离别之情。而在故国乡土、骨肉亲人、挚友同僚之别中,又以乡土之别最令人动容。因为古往今来,无论何时何地何人,只要

  • 唐代诗人贺知章草书《孝经》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孝经,宗庙,子曰,天下,先王,唐代,草书,唐朝,诗人,贺知章

    贺知章《孝经》草书,纵26.0厘米,横265.1厘米,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本卷以草书写“孝经”,每行四字至十六字不等,共一千余字,无署款。据卷末小楷款识“建隆二年冬十月重粘裱贺监墨迹”,推测为贺知章的作品,北宋《宣和书谱》中亦著录有贺知章所书《孝经》。《孝经》通篇略取隶意,融入章草,气息高

  • 贺知章“金龟换酒”,与李白之间的忘年交,传为佳话

    历史解密编辑:三姐爱读书标签:贺知章,李白,长安,蜀道难,唐玄宗,皇上

    01今天分享贺知章“金龟换酒”的一段佳话。最近我很喜欢的一本书是《诗词里的中国·唐诗1》。这本书通俗易懂,语言流畅,深入浅出地介绍我国唐代具有代表性的大诗人的诗词以及背后的故事。其中,谈到贺知章的时候,有一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那就是贺知章“金龟换酒”的故事。唐天宝元年,当时的贺知章在都城长安担任大

  • 贺知章离开家乡便一去不复返,浓浓的乡思愁却让他活过整个盛唐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李白,杜甫,唐朝,贺知章,孟浩然,艺术家,回乡偶书,千古名句

    当一个人成长到一个阶段的时候,就会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离开自己的家乡,尤其是很多文人墨客,对于思念家乡的情怀往往是很浓厚的,都会通过自己的文笔表达出来。比如我们在咿咿呀呀学语的时候就开始背诵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首《回乡偶书》正是出自贺知章之笔,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字里行间引起共鸣。0

  • 李白是如何成“诗仙”的?凭一首奇幻杂言古诗,贺知章读完都叫绝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李白,贺知章,蜀道难,一首,杜宇,唐朝,艺术家

    相传,唐代著名大诗人,“诗仙”李白成名比较晚,四十一岁的时候才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推荐下,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开元年间,李白第一次去长安。在出蜀路上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杂言古诗《蜀道难》,因此受到贺知章的赏识,一举成名。结果,这首诗就成了如今高考语文之“必背篇目”。作为曾经的四川考生,仰望此千古名篇,

  • 贺知章的最后一天:听着窗外碧波荡漾,抱怨儿子名字不好听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贺知章,唐玄宗,李白,宰相,武则天,李治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七月,明日高悬,须发皆白的贺知章躺在病榻上,咳嗽连连。窗外微风吹拂,镜湖水波荡漾。忽然间,他停止了咳嗽,口中念念有词。儿子贺孚俯下身子仔细一听,原来念的是他最近作的一首诗: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念着念着,声音愈来愈低,逐渐悄不可闻。

  • 李白&贺知章:中年酒徒的官场现形记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李白,贺知章,高力士,唐玄宗,李林甫,武则天

    壹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金龟换酒”之后,在贺知章盛情邀请下,李白搬进了贺府。两人在贺府中,日日吟诗,夜夜把酒,真是不亦快哉!能得到大唐文坛领袖、玄宗宠臣贺知章的垂青,李白的命运就此改变。而那篇《蜀道难》,一时间也洛阳纸贵,在长安人的朋友圈疯传,最后竟传到皇帝李隆

  • 四明狂客贺知章,狂来金龟换酒,诗来回乡偶书,真有才啊

    历史解密编辑:真游泳的猫标签:贺知章,回乡偶书,李白,狂客,四明

    提起大唐诗人贺知章,很多人第一时间就想起了他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回乡偶书》堪称千古名篇,通过老人与小孩的对比,在衰老与生机之中,表达了贺知章对于家乡的无限眷恋。如果再细致一点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诗短短28个字,蕴含了三种对比。

  • 贺知章:浙江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杜甫在诗中这样写他

    历史解密编辑:金娃趣谈标签:贺知章,杜甫,李白,唐玄宗,玉真公主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杜甫写李白的诗句,十分生动地刻画出了李白以酒助诗兴的豪爽形象。其实,在杜甫的这首诗中,还有七位当时喜欢饮酒的文人,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杜甫写的这首诗名为《饮中八仙歌》,贺知章因为资格老、年纪大排在第一位,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