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白是如何成“诗仙”的?凭一首奇幻杂言古诗,贺知章读完都叫绝

李白是如何成“诗仙”的?凭一首奇幻杂言古诗,贺知章读完都叫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行走的荷尔 访问量:854 更新时间:2024/1/11 3:18:48

相传,唐代著名大诗人,“诗仙”李白成名比较晚,四十一岁的时候才在玉真公主贺知章的推荐下,受到唐玄宗的赏识。

开元年间,李白第一次去长安。在出蜀路上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杂言古诗《蜀道难》,因此受到贺知章的赏识,一举成名。结果,这首诗就成了如今高考语文之“必背篇目”。

作为曾经的四川考生,仰望此千古名篇,只能高呼:“噫吁嚱!全文背诵真的好难!”但经过多年社会的毒打,如今再重读这首诗,却又不能不为李白想象力之奇崛,发出啧啧赞叹。

不过,在查阅相关资料的时候研究发现,李白创作这首诗的时候,精神上可能进入了一种类似于“地点定向障碍”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他即使不喝酒,思维也能突破常人想象力的极限,写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绝笔。难怪贺知章读完后会拍案叫绝,直呼“天上谪仙人”。所以,李白“诗仙”之名由此而来。

一、《蜀道难》白话翻译“暴走”版

《蜀道难》——唐·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暴走”白话翻译:

咿?哦?哎呀!这里的山真是又高又险哪!怪不得古人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这两位古蜀的开国之君,竟把国家建立在这种鬼地方,也不知道脑子里面在想些什么!

建国四万八千年以来,这里都不和秦岭以外连通,鬼影子都看不到一个。蜀道西面是秦岭的太白峰。山峰有一个缺口,刚好可以让鸟儿飞过,那高度正好平齐峨眉山的山尖。

传说古时有“五丁力士”开山,五个巨人都壮烈了,才让蜀道天然形成的石梯和人工修建的石栈连接成一片。这里的山,高到能挡住曦和巡游的六龙车,山下是水流湍急的洄水湾。

再会飞的黄鹤,也都飞不过去,再会爬的猴子,也要为此发愁。青泥岭上山高崖险,弯弯绕绕就是多,才走了一百多步就拐了九道弯。

走在山岭的上面,伸手就能摸到天,吓得老子一坐墩儿,摸着胸口直叫唤!我就问问你这个出川客,究竟是在想些啥子 ?你不晓得这里山高路险,猴子都爬不过去吗?

你没听见古树林子里面,有鸟儿绕着圈圈儿在惨叫吗?这一雄一雌,肯定也是迷路了。这个时候天也黑了,山里头空荡荡的,只听到杜鹃鸟在月亮下面叫唤:行不得哟,哥哥。让人一听,心里就发酸。

蜀道真是难啊,难过了上青天!哪怕只是听说要从这里出去,都会让人吓破胆。这里的山峰距离天空还不到一尺,这里的枯松都是斜靠着悬崖边,向下面倒着生。

瀑布向下飞溅起了水花,像是一群人叽叽喳喳争吵的声音。流水溅到石块上面,在山凼凼里面发出轰隆隆的打雷声。这里的路就是这么难走,所以你们这些外来的人,为什么要来呢!

你看那剑门关,山高路不平。一个人往中间一站,一万个人都不要想过关。守关的人要是没挑对啊,他还要变成猛兽,飞起来吃人!

行走在这里,早上要提防老虎,晚上要当心长蛇。它们个个磨利了牙齿,四处吸血,杀人如麻!成都虽然是一个好地方,但是周围的环境简直太恐怖了,还是早一点回家算了。

所以说蜀道难,真的是难于上青天。行路的人一边爬着山,一边侧过身子向西边望去,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二、李白作诗的时候是个什么状态?

通过阅读课本,我们知道:李白这一首诗是用的其实是古乐府的旧题,同时增加了许多散文化的诗句。所以,李白这首《蜀道难》其实看起来更像是一首散文诗。

诗歌从古蜀国的历史入手,大致可以分成四个段落,以虚实相间、一唱三叹的手法,辅以贯穿全文的“神话”与“夸张”叙事,描绘了蜀道的险峻。并在最后的部分,涉及对当时一些社会现象的“关照”。

从“噫吁嚱!”开始,以传说中的古蜀国历史故事,介绍蜀道行路之难。相传,秦惠王想要灭蜀,可是由秦入蜀,有一座非常雄伟的高山阻隔。

于是秦惠王就编造了一个石牛屁股拉金子的神话,骗蜀王用五位力士把石牛拉回蜀国,由此就打通了由秦入蜀的这条道路。

可是,这时的蜀王,手下有五位力士,秦惠王担心自己不是蜀国的对手。于是秦惠王就假意送五位美女给蜀王,想要迷惑他。

蜀王派力士去接美女,在回国的途中,几个人突然跑去拽一条巨蛇的尾巴,结果把山都拉塌了,五位力士和五个美女全部被压死了。结果一山就化为五山了,从此入蜀的道路才通了。

李白说“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意思就是从这个时间往前算,在这四万八千年时间里,在古蜀道上,都没见过人。

用历史神话开篇,引起人的兴趣之后,李白继续吹牛逼,夸张地说蜀山高,高到太阳神的马车都开不过去。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开始,至“猿猱欲度”,是全局都是虚写。

谈好再从“青泥何盘盘”到“从长叹”,又由虚转向了实,通过路途中行人的一系列动作和心理的变化,来突出蜀道的难行。

从“问君西游何时还”一句开始到“愁空山”,这一段其实是借景抒情,内容写得格外地离奇惊险,甚至还有点瘆人。

李白一听到林子里面的鸟叫,就会自动联想到人家是在“悲鸣”。在月色之下,杜鹃的啼叫就更加可怕了。毕竟那鸟儿的叫声好像是:“行不得也,李白哥哥!”

子规就是杜鹃鸟,在蜀地的传说中,它就是望帝杜宇所化,声声泣血。杜宇曾经是武王伐纣中的先锋,后来当了古蜀国的君主,他勤政爱民,深受蜀人敬重。

杜宇曾经和丞相鳖灵一起治水,后来禅位于鳖灵,结果却被人诬陷,诋毁他与鳖灵的妻子私通,于是杜宇含恨而死。杜宇死后,化为杜鹃,所以在传说中杜鹃其实就是杜宇的怨魂。

想想看,你一个人露宿荒山,夜半听到鬼叫是个什么心情吧?内心肯定会有一些慌乱,甚至是恐惧。而且一个人在旅途中如果因为精神压力过大,一惊一乍,是会产生一些幻觉的。

蜀山之高,近天不过盈尺,这是路人前所未有的经历,所以才会吓得他跌坐在地上。再兼之夜深人静,听到古蜀国帝王的魂灵泣血而鸣,怎能不愁呢?

写到这里,普通人感觉李白已经把蜀山的高和绝写到了极致了。可是这还不算完,李白接下来继续运用他夸张的想象力,写出了“枯松倒挂”的景象,而这一段也是写虚的。

从“连锋去天不盈尺”到尾部,又转虚向实。写出了山崖上的松树,山间的瀑布以及水流的情况,然后写向剑阁,由景物转至写人。

其间一唱三叹,反复咏叹“蜀道之难”,又岂止是自然界的山川之险。还有虎豹豺狼据守着关隘,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可是,此时行人已经走在了半路之上,他爬在陡峭的悬崖边上,回望西方,进退两难。这时又把蜀道的难,自然向上再推进了一层。

结语

这一首诗中,最具有李白风格的,就是那种“夸张”的修辞方式和“雄放”的创作基调。

古蜀国与外境不通人烟,时间已经非常久了。因为这里实在是太过险峻,身怀异能的鸟兽们都对蜀道望而生畏。

但是,随着诗歌内容由全面虚写到具体实写的推进,更加夸张的是,飞鸟还会在青泥岭上的古树林中迷路,并且发出绝望的悲鸣。

又由于山峰实在是太高,与天相隔还不足一尺,所以悬崖上的松树都只能倒着向下生长,直至死亡!试问还能有山比这山更高吗?昆仑绝境也不过如此,再高就直接戳破了天际!

另外,这一首诗中用到的神话典故也不少,计有“五丁开山”、“六龙回日”、“杜鹃泣血”等等。这些典故的运用,也让整首诗一直萦绕在一种奇幻的氛围之中。

蜀道之难,其实不止是地理环境之难,也不止是人觉得它难,而是连鸟儿和猿猴也都觉得它难,就连望帝杜宇的魂魄,同样觉得它难。

天穹在李白的笔下,显然是实物,因为蜀山之高,本来向上生长的松树也只能折过来,倒着朝下生长,最后自然也就活不了了。

松树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其实是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象征,假如连它都要被这天险所折服的话,那么普通的人的意志怎么抵挡得了呢?

除了这些“夸张”的描写手法之外,李白这首诗中还有一大亮点,那就是他关于青泥岭的那一段描写,直到“愁空山”的借物抒情。

行路客在精神上的压抑,产生了一种让他本身惊怖的幻觉。这一点,早年在春运时坐过火车的人,才会有所体会。

有一种很多人都不太知道的病症,叫作“旅途精神病”。具体是指一个人在长途客车上因为缺氧、营养不良和精神紧张、睡眠不足而引发的应急性精神障碍。

发病的人往往会突然觉得周围的人和事物,变得十分恐怖,或者是发生“地点定向障碍”,或者产生被害妄想症。

而他这一次出川,独自长时间地行走在荒郊野岭,肯定吃不好也睡不香。营养不良,再加上劳累,所以有可能就产生了“地点定向障碍”,而这就是现代“旅途精神病”的一种症状。

原来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意思是李白喝高了才会展露出自己诗才。现在李白也没有喝高,他只是又累又饿,头昏眼花,于是就产生了在山巅一伸手可以摸到天上星辰的错觉。

那时他的精神压力可能已经特别大了,自己给把自己吓了一跳。所以跌坐在地上,抚摸胸口,努力地让自己情绪稳定下来。

虽然他没有因为精神压力过大而发疯,但是他还是由于过于紧张了,所以一些稀奇古怪的念头,一股脑就全都涌出来了。

比如平常的飞鸟绕古木,以及子规的鸣叫声,都让他觉得可怕又凄凉。就这样,他也觉得自己被困在这深山里,只能坐立不安。

在蜀道中行走,不光身体上非常劳累,还要小心外界的虎豹豺狼和恶人;更加要小心,别让自己的精神出现问题。

李白人生的最后时刻就是错把水面当天空,想要去捞月亮,结果被淹死了。当然,那一次他不是“旅途精神病”,而是他真的喝多了酒。

不过,李白出蜀的这一次比较幸运,因为这个“旅途精神病”只是暂时的。所以一般人即使发病,也不需要吃药自然就会好。

李白对于蜀道难的描写,看起来想象力已经突破了正常人的极致思维状态,后来再也没有人能超越他,所以难怪他会一举成名,成为“诗仙”!

更多文章

  • 贺知章的最后一天:听着窗外碧波荡漾,抱怨儿子名字不好听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贺知章,唐玄宗,李白,宰相,武则天,李治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七月,明日高悬,须发皆白的贺知章躺在病榻上,咳嗽连连。窗外微风吹拂,镜湖水波荡漾。忽然间,他停止了咳嗽,口中念念有词。儿子贺孚俯下身子仔细一听,原来念的是他最近作的一首诗: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念着念着,声音愈来愈低,逐渐悄不可闻。

  • 李白&贺知章:中年酒徒的官场现形记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李白,贺知章,高力士,唐玄宗,李林甫,武则天

    壹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金龟换酒”之后,在贺知章盛情邀请下,李白搬进了贺府。两人在贺府中,日日吟诗,夜夜把酒,真是不亦快哉!能得到大唐文坛领袖、玄宗宠臣贺知章的垂青,李白的命运就此改变。而那篇《蜀道难》,一时间也洛阳纸贵,在长安人的朋友圈疯传,最后竟传到皇帝李隆

  • 四明狂客贺知章,狂来金龟换酒,诗来回乡偶书,真有才啊

    历史解密编辑:真游泳的猫标签:贺知章,回乡偶书,李白,狂客,四明

    提起大唐诗人贺知章,很多人第一时间就想起了他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回乡偶书》堪称千古名篇,通过老人与小孩的对比,在衰老与生机之中,表达了贺知章对于家乡的无限眷恋。如果再细致一点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诗短短28个字,蕴含了三种对比。

  • 贺知章:浙江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杜甫在诗中这样写他

    历史解密编辑:金娃趣谈标签:贺知章,杜甫,李白,唐玄宗,玉真公主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杜甫写李白的诗句,十分生动地刻画出了李白以酒助诗兴的豪爽形象。其实,在杜甫的这首诗中,还有七位当时喜欢饮酒的文人,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杜甫写的这首诗名为《饮中八仙歌》,贺知章因为资格老、年纪大排在第一位,后面

  • 贺知章:诗意的张狂与无处安放的柔软

    历史解密编辑:阅览浙江标签:杜甫,苏轼,悠悠,唐朝,诗人,贺知章,李隆基,回乡偶书,无处安放,千古名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贺知章贺知章画像唐朝天宝年间(744年)的春天,萧山湘湖南岸的一个村庄,迎来一位久别的老者。看似耄耋的背影,蕴含一颗柔软而多情的心。如果说,家乡是一个人人生跋涉的起点和终点,那么湘湖无疑是他一生魂牵梦萦的心灵港湾。他和着

  • “儿童相见不相识”的真正原因──贺知章其实是个酒鬼?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贺知章,杜甫,李白,饮中八仙歌,旧唐书,相见不相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段诗是贺知章(西元 659 年—744 年)在《回乡偶书》中的感叹。他回到家乡,家乡里的小朋友却不认识自己了,还问了明明是在地人的自己,从哪里来的?贺知章撷取了生活的小片段,写出老长者的感慨。他三十几岁中进士,便离开故乡越州(现今中国

  • 原来李白是个超级自恋狂,生平唯一知音,竟然是贺知章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李白,贺知章,唐玄宗,蜀道难,玉真公主

    李白对于咬文爵字的读书人来说绝对不会陌生,甚至于嘤嘤说话的孩童都能背诵两句他的诗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而他也有着“诗仙”的称号,李白一生放荡不羁,豪迈奔放,对权贵不屑一顾,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磨这便是他的写照。李白的诗歌流传至今,恐怕算得上唐朝诗人中最多的,李白除了有

  • 贺知章辞官回乡多轰动?皇帝带头写三十九首诗赠他,堪比兰亭集会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贺知章,唐玄宗,李林甫,李白,玄宗,高力士,兰亭,唐朝,艺术家

    前言《长安十二时辰》的大结局部分,何监在留下了一首未写完的《回乡偶书》之后,便选择回乡归隐。皑皑白雪配上一位少年离家、年迈归乡的诗人,即便没有亲自目睹这一情景,观众内心深处也难免为之叹息,这场面怎一个愁字了得。天宝三载,无论是对于86岁即将辞官归乡的贺知章,还是日渐衰弱的大唐王朝,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

  • 浙江第一位状元贺知章,书法写得妙极了!看看他这仅存的一件草书真迹,不输给孙过庭《书谱》!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书谱,草书,张旭,唐朝,贺知章,孙过庭,书法家,艺术家,书法作品

    人杰地灵、富庶安康的浙江,自古以来诞生了无数风流人物,在书法上也是人才辈出,智永、虞世南、褚遂良、赵孟頫都是书坛巨擘,但今天我们要说一位大名鼎鼎但在书法领域又极为低调的人物——贺知章。不论是从语文课本,还是唐诗书籍中,贺知章都是绕不开的人物,诗掩书名,知道他是书法家的人就极少了。贺知章,字季真,自号

  • 李白最诡异的一首诗,被贺知章称为“泣鬼神”,却鲜为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世界标签:李白,诗词,杜甫,唐朝,诗人,贺知章,泣鬼神,乌栖曲,千古名句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加店长微信shiyi0395,进群领福利!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在长安见到了贺知章。那时他还只是一个奉诏入京的小翰林,贺知章却已经是太子的座上宾,两人无论从年龄、地位还是阅历,都相差了十万八千里。商贾出身的李白无法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所以他采用了当时比较通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