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朝末年,一个参加科举的考生在榜单中寻找自己的名字,可惜,没有找到,落榜。在不甘、压抑之下,他写下了这首传颂后世的《不第后赋菊》。
他的名字,叫做黄巢。
这已经是第三次参加科举,每隔三年一次,九年时光,匆匆而过。
当看到很多才华品质不如自己的人,却能进士及第,黄巢十分困惑,他通过别人打听消息,结果得到的答复是:这些人都买通了考官,提前就约定了录取的名额。
黄巢先是焦虑,然后是愤怒,对于他这样的平民子弟来说,科举是几乎唯一的机会,然而,这硬生生被挡在了门外。
他不服气,既然文举可以作弊,那参加武举,众目睽睽之下,武艺高下,立见分晓,完全没有作弊的可能。
于是,他凭借多年来苦练的武艺基础,在武举考试中突出重围,在最后一轮,虽然取胜,但最后,却被考官告知:皇帝嫌他面貌丑陋,不符合当武状元的条件,而把这一殊荣给了他击败的对手。
黄巢本来坚硬的内心崩溃了,他没想到可以黑暗成这个样子,此刻正是唐末乱战时期,他参与起义军,凭借超强的组织才能和武艺,率军攻进长安,建国号为大齐,当了皇帝。此前,黄巢讨厌世间的一切,别人的白眼、环境的不公、考官的欺压,空有才华无人赏识,满身本领报国无门。
这种情绪堆积到了极点,若干年后,黄巢起义当了皇帝,可怕的是,当年报效国家的豪气,变成了让人不寒而栗的杀气。
1.黑暗
公元820年,黄巢出生在今天的山东菏泽。他的家族历代以贩卖私盐为生,因为盐只允许官家经营,所以是一种违法行为,但因为利润高,而且私盐价格低,在民间很有市场。
黄巢的父母觉得自己这辈子就是这个样子,但儿子应该考取功名,于是问了黄巢,愿不愿意读书。
没想到,黄巢的想法和父母不谋而合,很有远见,他们觉得自己的这个儿子,不应该再干这种整天提心吊胆的营生。于是,在这样的家庭出现了一个读书人,黄巢用他自己的方式,想考取功名,报效国家。
黄巢十分勤奋,发奋读书,而且十分自律,不理会外界的干扰。
黄巢的朋友,也都是私盐贩子的孩子,当这些伙伴来找他一起出去玩时,他总是指指书本,然后关闭了房门。
然而,九年过去了,一次次的科举失败,甚至武举都因相貌问题被淘汰出局,得知内幕的黄巢崩溃了,他开始讨厌世间的一切。黄巢从此不再读书,整天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蓬头垢面,不人不鬼。
当时的大唐政权摇摇欲坠,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不起眼的黄巢,根本没有人理会。
当时,农民领袖王仙芝组织起义,黄巢内心动摇了,报效国家,却遭到不公,一腔热血,却无处挥洒。复仇的火焰开始燃烧,黄巢的心里开始扭曲。
短短时间,黄巢依靠出众的能力组织起了一支数千人的起义队伍,和王仙芝遥相呼应,后来,因为人数少,就投奔了王仙芝,当了起义军的二把手。
此时的黄巢,再也没有了落榜时的失意,他领导了成百上千的义军队伍,每一天都热血沸腾,但王仙芝却在此刻投降了朝廷,接受了招安。
从此,二人决裂,黄巢自立门户。也许是上苍有意成全,此后不久,王仙芝战死,黄巢丝毫没有怜悯,在他看来,这个昔日的亲密战友,背叛了约定,背叛了起义的队伍,死有余辜,此时,杀戮的种子,开始萌发。
2.复仇
多年的苦读和高强的武艺,让黄巢与那些目不识丁,手忙脚乱农民起义军首领有本质的不同,他虽然打仗经验不多,却在实践中摸透了很多战场上的规律,这也让他在后来的关键战役中,多次绝地反击,扭转局势,成为了当时最杰出的将领。
连战连克,唐朝军队节节败退,黄巢带领起义军一路猛进,此刻,他的心中只有一个想法,登基称帝。
公元880年,黄巢终于成功,他占据当时的都城长安,并建立大齐政权,这座昔日让黄巢受尽屈辱的城市,如今已经臣服在他的面前。
从当年落第的潇小书生,到如今人尽皆知的天下霸主,当年小小的落魄书生,几经辗转,竟成为天下之主,再也没有人敢轻视他,所有人都要看他的脸色。
在大臣们阿谀奉承的赞美中,黄巢登基,战马也随之丢弃,因为不再需要,但随同放弃的,还有理想以及信念。
在朝堂之上,他看着底下的大臣,回忆着过去。他知道,这下面,就有当初让自己落榜的人。
他记得,当初自己屡次落榜,考官轻蔑的眼神和对他的羞辱。他记得,家人贩卖私盐被官府查处,被索要财物并遭受折磨。他还记得,在起义最困难的阶段,向身边的亲人朋友请求借宿一晚,旁人唯恐避之不及的面孔。
此刻的黄巢,只有一个想法:如今天下为我所有,失去的东西,要加倍讨要回来。
恶念的魔盒,就此打开。等待天下苍生的,将是无尽的灾难。
登基后,黄巢下令军队将长安城上至官员,下至百姓洗劫一空,随处可见烧杀抢掠,长安城变成了一片焦土。而这一切,只源于黄巢当年在这里遭到了不公平对待。
对于官员,黄巢只留任少部分官员,维持朝廷基本的运转,大部分高官全部杀掉,只因为他们中间有的人当年因为考试舞弊淘汰了黄巢。
此刻,黄巢所谓的“大仇”得报,当年“我花开后百花杀”的豪气不再涌现,面对权势滔天,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享乐和荒淫的生活。
轻歌曼舞、美女成群,奸佞小人逐渐围拢,黄巢再也听不进反对的声音。
3.结局
在黄巢享乐的同时,唐朝的残余军队卷土重来,黄巢率领的军队同他一样,毫无斗志,连战连败,一触即溃。
黄巢不但没有研究失败的原因,以求东山再起,反倒将怒火迁怒到城中百姓,他下令屠城,甚至在军队缺少粮食的时候,残杀百姓后用尸体的肉充饥,已毫无人性可言。
此刻的黄巢,犹如困兽,四处奔逃,沿路更是血流成河,他的行为,已经发展到了耸人听闻的地步。
但决定事情根本的,从来就不是暴力。
公元883年,走投无路的黄巢唐朝藩镇将领李克用赶出长安,史书记载,黄巢自杀,也有记载,他被身边的亲信所杀,下场极其凄惨。
草根出身的黄巢,少年苦读,发誓要报效国家,但却被黑暗的政权所影响。他不能控制情绪,无法正视失败,不能理性地看待当时的局面,极端性地把自己所有的苦难遭遇都迁怒于别人。
复仇的熊熊火焰,灼烧了他的灵魂,始终无法熄灭,最后,黄巢自己,也倒在了火堆上,未能善终。
1400年前,黄巢面对不公,选择了极端的复仇和无休止的杀戮。今天,面对不公,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怎样做,这似乎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当面对不公的待遇时,如果不能马上改变现状,不如先改变自己的心态。专注自身发展,把岗位当成一种磨炼,去提升成长。
我们可以避免钻牛角尖,变换看问题的角度,当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时,心情也会发生转变,委屈感也会消失。一旦你可以主宰自己的心情,就会有更多的选择,也会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其实,困扰我们的,无非名利而已。当年黄巢因名而惑,最终演变成无尽的怒火。今天,我们因利而焦,整天忧心忡忡,何其的相似。
《道德经》说:“罪莫厚于甚欲,咎莫憯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就是说,天下没有比欲望更大的祸害,没有比贪念更大的罪责。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便能知足常乐。
有时候,看淡一点,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作者:东林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