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是黄巢收录在《全唐诗》里的三首诗中,最广为流传的一首,甚至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
诗词虽现文气,细读之脑海中却是兵刃相见的战场。而这种文与武交杂的融合,也正是黄巢其人的写实。
除却诗句外,人们对于黄巢的认识,更多是来源于他的起义经历。历史上农民起义的有很多,功成也好、兵败也罢,后人对许多起义军的领袖都有很高的评价。
而说起黄巢的起义,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却是他烧杀抢掠、屠戮百姓的暴君行径。部分历史书籍,把黄巢描绘成了一个毫无建树的暴君,但事实并非如此,黄巢在历史上,也曾有一项重要功绩。
少年黄巢:出身优越却屡不得志
黄巢出生于曹州的一个盐商家庭,在古代社会中,盐商通常可以说是富可敌国。而曹州地处于山东、河北之间,易守难攻,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在这样富足家庭出身的孩子,并没有长成那个年代常见的纨绔公子哥。黄巢自小就体现出诗才,五岁便可与祖父对诗,又习箭法、马术、剑术,可以说是个小文武全才。
正是这样的生长经历,年少轻狂和自有的优越感,让黄巢立下了仕途之志。黄巢从小没有过过缺钱的苦日子,可贩私盐虽暴利,却并不安全。
历史上的每个朝代在末年间都历经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混乱,唐朝也如是。黄巢的老家山东曹州本就是富庶之地,乱成一团的朝廷苛捐杂税,对这等好地方的民众,压榨更是肆意。
生于唐朝后期的黄巢,在成年后就抱着满腹文采和志向参加科考,不知是乱世偏才,还是官府舞弊实在黑暗,黄巢屡试不第。换至现在来想,年近四十的男人仍在刻苦考学,他心中的郁闷之情可想而知。
不过,黄巢和那些名落孙山、只想着靠科举出头的穷酸文人又不一样。他在最后一次落榜后,悲愤交加买醉解忧,又挥笔在酒馆提下开头那四句诗。
他终于是走下了科举入仕这条看不到头的道路。
以诗言志:文人终究扛了枪
黄巢所作有关菊花的诗词,并不只有开篇那一首。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是他更早期的一首诗中,较为流传的句子。写下这首诗的黄巢虽还未放弃科考,却也显而易见,已经对世道的不公有所怨怼。
文人常以诗抒情,桃花是谁?又是谁欲与桃花开在一处?不难猜测,
黄巢写菊,实则以菊花喻己,诗中可见少年时期的黄巢仍胸怀大志,他深受命运不公所苦,一心想要通过做官来改变唐朝乱象。
但就是这样一个心怀报国之志的少年,后来又为什么成了杀气腾腾、把黄金战甲写在诗里,作品成为“反诗典例”的起义军领袖呢?
鲁迅在他所处的时代说过,“学医救不了中国人”,转而弃医从文,以笔作武器。而黄巢所处的时代,或许是“习文救不了大唐人”。
最后一次的尝试仍旧以落榜告终的黄巢,回到了曹州继承家里的盐帮生意。
这时候,全国各地天灾连发,国家内政空虚,就从百姓身上榨取钱财。乾符元年,一个叫王仙芝的盐贩最先按捺不住,集结同乡兄弟百姓数千人,揭竿而起。
“热血中年”黄巢此时已经年过半百,少年时期那满腔的抱负,经过多年的不得志被磨得变了味,他兴冲冲地集结子侄,号召近万人,加入起义军的队伍,响应王仙芝的行动。
农民起义军声势浩大,又打着为百姓谋生存的正义旗号,从开始就颇得民心。
而那时的唐朝已是强弩之末,再加上官兵腐朽之风盛行,守城的各县令哪见过如此阵仗,互不团结纷纷各自逃窜。
其实黄巢也没想到,自己科考屡屡失利,但打仗却是一把好手。这也归功于少年黄巢在研读文学之余,武艺也一直没落下。他扛着农民的大旗,带领着农民兄弟,一路从小州小县打到了东都洛阳。
就在次月,他又西行出军当时的都城长安,此时几乎无人可与黄巢军匹敌,皇城里那些贵族子弟组建成的军队,脆弱得不堪一击。
公元880年年末,黄巢攻破都城长安,唐僖宗仓皇向西逃去,前半生郁郁不得志的黄巢,终于在这一年坐上了皇位,正式称帝建立大齐。
初登皇位的黄巢没有忘记自己少年时的志向,他体恤贫民百姓,接济他们的吃穿用度,同时打压贵族,以“令桃花、菊花开在一处”。
而在这其间,就不得不提黄巢的一大功绩。
消灭门阀:是功是过?留后世评说
门阀士族的名号,始于汉朝,汉朝最初通过察举制选官,久而久之就让别有用心之人,发现了这其中有歪路可走。
想来也简单,既然是通过高级官员举荐,人为的标准里一定具有主观性,而怎样能让大官更愿意举荐自己做官呢?《史记》里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行贿受贿之风便开始夹杂在察举制之中。
从那时起,这些逐渐掌握了国家顶尖地位、权势和财富的门阀士族,就开始颇有一手遮天之意。他们有的不仅是钱与权,更是明晃晃的身份象征。
到魏晋时期,门阀鼎盛,甚至到了皇帝都要让他们三分的程度,寒门难出贵子的事例比比皆是。
或许黄巢的屡试不第也与这脱不开干系,也或许黄巢真的恨透了这些只手遮天的权贵,自打入主长安称帝后,黄巢就开始在长安城的贵族间掀起一阵腥风血雨。
在黄巢的屠城行动中,贫苦的百姓没有受难,而文人官宦就遭了殃。《新唐书》中这样记述,“朱门甲第无一半,当街踏尽公卿骨。”
可见当时的长安是怎样一番惨状。
经黄巢屠戮过后,长安的门阀家族几乎死伤殆尽,再也无力掀起什么风雨。而已然大权在握的黄巢,也因为这场肆无忌惮的杀戮失去了朝廷中坚力量——文人的心。
最终,唐僖宗率领赶来增援的唐将归来,把这个抢占唐朝基业的疯狂的野心家重新赶出了城。
结语
在后世人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时,往往需要从综合的角度,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多方面的评述。但对于黄巢的评价,则多见凶残暴虐,鲜有扬其功绩。
虽说他消灭了中国历史上为祸600年的门阀“毒瘤”,但细看之下,黄巢本身并无此意,这只不过是他脚踩着底层农民,以满足自己的野心上位后,为泄私恨顺势而为罢了。
世界常有人言,农民起义永远会败在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中,任谁也不能例外。黄巢带领的农民起义同样败了,却是败在他自己的暴虐无道、尽失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