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黄巢虽然残暴,但他却为我国除掉了一个,危害近600年的“毒瘤”

黄巢虽然残暴,但他却为我国除掉了一个,危害近600年的“毒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琳子乐园 访问量:881 更新时间:2023/12/18 15:37:35

常言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无一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即便是享誉一时的大唐王朝也难逃这样的结局,在唐朝末年的时候,先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后来又有黄巢起义,这两次规模浩大的兵变彻底将唐朝从神坛上拉下来,也让唐朝再也没有转机的机会,自此之后开了五代十国的时代。

在这之前黄巢起义和安史之乱一样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首领黄巢性格残暴,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也为我国除掉了一个危害近600余年的“毒瘤”,那这毒瘤究竟是什么呢?黄巢起义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01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运动——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听名字就知道,发起人是黄巢,他出生在富商的家庭之中,世代以贩卖私盐为主营业务,要知道盐铁在古代可是有着巨大利润的行业,很多朝代都是受官府把控,商人往往能从中获取巨额的财富,正因如此,黄巢自幼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可谓是文武双全的人才。

可奈何黄巢未能进入仕途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几次参加科举考试都落榜,与此同时,唐朝也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经历过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社会整体一直迟迟没得到改善,官僚体系腐败,民生凋敝,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让百姓颗粒无收,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

在这种时局下,当时的盐商王仙芝率先立起了起义的大旗,黄巢见到已经有人率先做出典范,他也毫不犹豫的召集子侄黄存、黄揆等人,发起了推翻唐朝的兵变,并且与王仙芝强强联手,此时的唐朝在经历过安史之乱以及皇位易主之后,实力大不如前,整体的军队作战能力也肯定是敌不过这些聚众起义的百姓,所以在短时间内唐朝失去了将近一半的江山。

眼看硬碰硬是打不过的,于是当时唐朝上层的统治者就想通过智取的方式来瓦解这次黄巢起义,他们先是打出招安的口号,蛊惑了王仙芝,让他投靠唐朝,这让黄巢失去了左膀右臂,在对抗唐朝的过程中更加艰难,可他仍然坚定信念,也不被朝廷招安的利益所诱惑,他先是转战江南积攒实力,后来等到发展壮大之后又拥兵北伐,最后顺利攻破长安,建都称帝。

一切都如他预想的那样发展,按照这样的势头下去,黄巢应该会实现推翻唐朝的理想,可是他却犯了一个大忌,那就是在后来起义军进入城中大肆屠杀百姓,滥杀无辜,黄巢更是以残暴不仁的特点而出名。

这导致他渐渐失去了群众基础,支持他的人越来越少,除此之外,因为长时间的转移战场缺乏足够的经济保障,这也让这场农民起运动最终以失败的结局而告终,被朱温窃取了胜利的成果。

02黄巢除掉的近600年的毒瘤是什么

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他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就比如黄巢在起义的过程中除掉了危害隋唐近600年的一个“毒瘤”,当然这个毒瘤并不是我们病理上所说的那种毒瘤,而是指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一种危害,这种危害就是掌控的国家政权的门阀士族。

为什么说随唐时期的这些门阀士族是为害社会和国家的一个毒瘤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在科举制创立之前,有这样一种选拔人才的方法——九品中正制,可能很多人对于这一制度并不了解。

其实说白了这所谓的九品中正制就是一种世卿世禄继承体制,子孙继承父辈的爵位或者官位,只不过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低一等而已,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完全可以凭借着广阔的人脉和足够雄厚的家族背景再次回到父辈所拥有的地位上。

这种世袭制度在科举制发明之前,一直都受这些门阀士族的推崇,因为这样一来,他们的子孙后代就可以不需要通过任何的方式就能取得别人奋斗一辈子都得不到的官位和俸禄,虽然说这九品中正制有利于上层社会贵族们的利益维护。

但是这是有着很大的弊端的,它阻碍了很多有志之士进入仕途,为国为民去服务,而黄巢在起义的过程中,恰好屠杀了大量的门阀士族,这让九品中正制的实施缺乏了一定的基础,也为后来科举制的发展奠定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

03客观公正选拔人才的方法——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最早创立于隋朝时期,由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开创,虽然在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已经正式确立,并且在社会上广泛实施,但是从总体来说,科举制度的发展并不是很顺利,因为这一制度的出现势必会取代九品中正制,而出现这种情况的结局就意味着这些门阀士族将会失去他们所拥有的特权,说白了就是触动了这些上层贵族的利益。

等到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已经渐渐普及,成为了当时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方法,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寒门学子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进入官场为官,当然,门阀士族并没有彻底的退出历史舞台,他们仍然在某些方面有着一定的特权,能够为自己的子女开辟出更加便捷的道路,而黄巢起义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终结了这一现象,

经过了这样一个交替的阶段,科举制度成为主流的选拔人才的方法已经无可动摇,统治者也更加愿意使用这样的制度来选拔人才,一来是客观公正,面向所有的莘莘学子,社会上不会出现不满的现象,二来是能够真正为朝廷输送大量的人才,也能够为统治者提供真正有用的人,不再是那些门阀士族家的纨绔子弟,正是因为这诸多的好处,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封建王朝彻底的结束。

04结语

直到今天,我们现在去参加选拔和很多岗位的提升技能的培训等等,都是采用类似客观公正的考试制度来实现的,可以说科举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发明,它不看性别,年龄,种族,而是更加注重个人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这为那些有能力的人开辟了追逐梦想的道路。

更多文章

  • 趁着黄巢之乱崛起的党项拓跋氏

    历史解密编辑:小粒圈主标签:拓跋,黄巢之乱,节度使,朱温,唐僖宗,思恭

    拓拔家能够割据夏州,最感谢的就是黄巢,因为黄巢之乱,整个天下都乱套了,对于南山平夏诸部的节制失去平衡,身为夏州偏将的拓跋思恭伺机而起,自为宥州刺史。夏州拓跋氏第一任【夏州节度使第二十八任】拓跋思恭【881-892】拓跋思恭是拓拔乾晖的后裔拓拔副叶的孙子,老爹叫拓拔重建。拓拔家世居夏州N多代,也是平夏

  • 唐朝黄巢改变了科考规则?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黄巢,唐僖宗,唐朝,黄巢起义,节度使

    作者:孔祥举封建朝代,一些敢于反抗的人,他们创造历史,历史也创造了这些人。唐朝末年,读书人黄巢,一怒之下,起兵造反,滚滚尘土,飞扬起,乱世再次造英雄。这次,起兵不光是改成换代,更是改变了中国的科举制度。1、科举不公,心生怨念黄巢生在山东曹县的一户富商家,这个家族是远近闻名的盐商富家大族,在现代也是远

  • 因一场考试,恨上了一个王朝,让黄巢狂喷的晚唐科举到底有多卷?

    历史解密编辑:青史如烟标签:黄巢,朱温,长安,唐朝,食盐,温庭筠,晚唐科举,官宦世家

    提起黄巢,想必不少小伙伴们的第一反应,便是对方那首,充满了不忿之气的名作——《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一千多年前的长安城外,落魄的黄巢站在人来人往的直道之上,看着身旁一众“春风得意马蹄疾”的青年才俊们;回头再想想自己方才扒拉了半天,也没能在榜单上

  • 相比于美国黄巢特朗普:中国更应警惕拜登上台

    历史解密编辑:王陶陶标签:莫迪,中国,黄巢,科学家,投资者,中美关系,乔·拜登,财务报表,唐纳·川普,美国总统拜登,唐纳德·特朗普

    摘要:特朗普是一个美国破坏者,对于中国来说,他远没有拜登这样的人值得忧虑。(本文写于2020年10月15日)王陶陶语音节目系列《推荐节目:》今年五月份与一位朋友聊中美关系,朋友问我中国可能面临的最坏局面是什么?我当时的回答是,“特朗普把中美关系搞得足够糟糕,乃至于无法恢复,而且输掉大选,让拜登这样的

  • 黄巢天生反骨,曾5次投降又反叛,最终又如何成了农民领袖?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高骈,唐朝,食盐,王仙芝,唐僖宗,黄巢起义,军事制度

    黄巢起义发生于唐朝末期,是王献之起义的后续。从其第三位上说,是唐末民变中历史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导致唐末国力大衰。在黄巢起义后不久,各地藩镇割据,硝烟四起,又进入了五代十国的乱世时期。虽然我们普遍认为黄巢起义是一场农民起义,当然起义的参与者也大多数是饱受剥削欺凌之苦的农民。但黄

  • 广州曾聚集20万阿拉伯、波斯人,安史之乱爆发叛乱,被黄巢杀完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故事上集标签:黄巢,唐朝,食盐,波斯人,阿拉伯,广州市,安史之乱

    唐朝时,广州曾聚集20万阿拉伯、波斯商人,安史之乱他们爆发叛乱,却被黄巢杀了12万在古代,海上商人一般都有双重身份,海商和海盗。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商人和海盗就密不可分,他们一手拿账本,一手持武器。在对方武力强大时,就以商人的面目示人。然而一旦发现对手有破绽,他们凶恶的本性就会显露无疑。阿拉伯人原本是

  • 同样是吃人,黄巢被骂,他却能与岳飞齐名!看中华忠烈第一人张巡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黄巢,岳飞,张巡,郭子仪

    众所周知,唐朝安史之乱后,有两个功不可没的武将,其一为郭子仪,其二为李光弼。没有二人,就没有唐肃宗收复两京。但是,安史之乱中,还有一个似乎被人遗忘的硬汉,他就是张巡。在宋朝江浙地区,曾有大量的张巡祠。张巡和搭档许远在这里成为了忠义的化身,并与岳飞齐名忠烈。张巡曾经在作战时,几乎吃掉了全城百姓,这样的

  • “黄巢杀人八百万,劫数难逃”,这真的是天命所归吗?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皇帝,唐朝,食盐,王仙芝,起义军,黄巢起义,劫数难逃,军事制度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代杀人狂魔黄巢写的一首诗。全诗的艺术水平并不怎么样,可诗中透露的意境却让人看后心惊肉跳!仿佛人间地狱般的惨烈!那么,历史上“黄巢杀人八百万,劫数难逃”,这真的是天命所归吗?黄巢出生于公元820年,是山东菏泽人。其祖上

  • 黄巢虽然残暴,但他却为我国拔掉了一个,危害近600年的“毒瘤”

    历史解密编辑:吴刚故事汇标签:黄巢,黄巢起义,节度使,唐王朝,王仙芝

    公元820年,山东菏泽一男丁呱呱落地,这家主人姓黄,便取名为黄巢。以当时的购买力去看,黄巢的家境可谓富足到极点,但谁也没想到,她后来会成为一场战乱的策划者,为整个大唐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纵览黄巢的一生,其实这样的苗头在很小时候就有体现。黄巢五岁的时候,就在自己所题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他年我若为青帝,

  • “将不过李”的李存孝:逼死黄巢、打败王彦章,却落得个车裂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缁尘绮陌标签:李存孝,王彦章,黄巢,李克用,李存信,朱温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吴恭亨这一首《对联话》所写的是谁,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秦朝末年,项羽拼着一腔热血与志气,以少胜多大败秦军。项羽的英雄气概与以一当十举世闻名,但与项羽齐名的李存孝,现代人却甚少提及。若论唐五代名将,他可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于当时民间有“王不过项,将不过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