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陈子昂26岁进京赶考,临行跟发小喝酒赋诗,短短4句选入语文课本

陈子昂26岁进京赶考,临行跟发小喝酒赋诗,短短4句选入语文课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沉醉古诗文 访问量:1809 更新时间:2024/1/19 22:54:04

空青

写人性一针见血,写生活真知灼见。

将古诗词之美带给全世界。

【引】

又要讲到别离了。

别离是唐诗宋词中很常见的情感,因为天长海阔、生如浮萍,暂时相逢一朝别离,不知此生处再聚首。

别离又是学作品中常写常新的奇迹。每一次离别,随着地点、人物、时间、心境的不同,都会衍生出不同的情绪与感慨。虽然发端一致,但具体的呈现手法却是变化万千。

也因此,古代的文学作品里涌现出那么多关于离别的诗词名篇,有些关于爱情,有些关于友情,有些关于亲情。

今天的内容,是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告别友人的一首律诗。学生时代该是在课本上读过且背诵过的诗篇。

【诗】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陈子昂 〔唐代〕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境】

这一年,是武则天当政的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宫廷上层发生的变动并不能影响学子们求仕之心。这一年的科举照常进行,考生们也就像往年一样,早早地去往长安应试。

陈子昂这时候在四川,在当地已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才子和诗人了。26岁的他,终于也按捺不住,怀揣着复兴魏晋风骨的文学梦想,告别亲族朋友,远上京城而去。

朋友们照例送他,陈子昂则席上赋诗,写下了两首《春夜别友人》。

古代人出门大多数总是在春天的。经历过冬天的团聚和蛰伏,新一年的到来意味着新道路的开始,游子们趁着春光大好,或外出经商,或外出求学求仕。顺利一些,秋末或年底回家,若不顺利,则归家不知何年何月,甚至于连一行书信都收不到,留守家中的亲人,只能黯然担忧,别无他法。

我们来看这首诗。

诗歌整体的情调并不悲凉,因为朋友们知道陈子昂此去是求取功名而去,这在当时是一条好路,应当为他祝福。而陈子昂自己,早已沉醉在纵横捭阖大展宏图的幻想里,恨不得此时此刻便已然身在京城了。

而且说到底,年轻的生命对于离别本不会太过于抗拒,因为对他们来说,路还长,总有再见相逢之期。

【悟】

青年人写诗,总是喜欢摆弄宏大的空间与时间,这首诗也一样。

短短四联之间,空间视角经历了几度的辗转腾挪。而在最后一句里,又宕开一笔,“此会在何年”,将诗歌结束在浩浩茫茫的时间长河中一个不确定的点去了。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来看下陈子昂在这首诗中,对空间和时间的处理。

起笔两句并无特殊,是对宴会场景的描述。妙处在于用了“金、银、青”三种颜色以及“绮”这一五彩斑斓的形容词。这几个形容将宴会描摹的极为具体,闭上眼睛,似乎能想象到一幅色彩清却有觥筹交错的夜宴图。

再往后的三四句,陈子昂的思绪就从宴会本身飘飞出去了。

是啊,在这里的时候,与朋友心思交融,无话不谈,自然是很美好的生活。可这美好毕竟是暂时的,自己马上就要离开了呀。况且,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离开,放弃了与朋友们在一起的快乐生活,心中不免有几多回忆,几多感慨。

琴瑟,本来有夫妻之间琴瑟和鸣的和谐之感,这里用来形容陈子昂与朋友之间的兄弟感情。

因为想到自己要走了,所以很自然地联想到明日出发以后要面对的一切。别路绕山川,此去要穿山过水,与故乡相隔不知迢迢千万里。

思绪到远处,又被陈子昂拉回来。这时候,宴会也已经到了末尾。

怎么知道的呢?

明月从正正的天空中,倾斜到路边的高树之下,眼看一轮曙光已将要从东方升起。当完,夜空里一段锦绣般的银河,也随着明月一起隐没到天幕之后,光明重又占据了天空,也为陈子昂与朋友们敲响了离别的钟声。

七八句收尾,则又更换了一处时空。诗里,陈子昂已经上路,走在去往洛阳的漫漫长路上了。

身为行者的陈子昂暗暗慨叹,这一次离开,不知相见会是何年何月。

不知道相见时候,自己和这一群朋友们,都会是怎样的光景。

而所隔的漫长岁月中间,每个人又会经历怎样的跌宕起伏呢?

一介白衣,诗书传世。

我是空青,关注我,共同传承中华文化!

标签: 陈子昂诗歌唐诗诗人明月

更多文章

  • 陈子昂的一首送别诗,哀而不伤,意态从容,明月山川为之动情

    历史解密编辑:漫话诗词标签:陈子昂,明月,诗人,五律,律诗

    在唐代诗坛上,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誉为初唐四杰,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之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风,拓展了诗歌的艺术空间,赋予唐诗新的生命力。初唐四杰之后,陈子昂凭借其"风骨"、"兴寄"理论,对沿袭已久的六朝文风继续革新。他的诗学理论在唐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它变革了旧习,确立了新风

  • 初唐诗人陈子昂的十首古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历史解密编辑:豁然书斋标签:诗歌,风骨,唐朝,陈子昂,初唐诗人,登幽州台歌

    他是唐初著名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他是擅长炒作的大师,他是浪子回头实现逆袭的典型,他是被誉为“唐之诗祖”的天才诗人,他就是初唐诗人陈子昂。陈子昂的前半生不是文艺片,而是一部武侠片。公元659年,陈子昂出生在梓州射洪一个富庶的地主家庭,他自幼习武,不爱读书,整天都是想着如何行侠仗义,劫富

  • 全史人物评鉴-李德裕 字文饶

    历史解密编辑:素意花开标签:李德裕,节度使,宰相,侍郎,唐武宗,尚书

    李德裕字文饶李德裕(787年-850年1月26日),字文饶,赵州赞皇县(今属河北省)人。李德裕出自赵郡李氏西祖,父李吉甫。初以父荫补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擢翰林学士,再进中书舍人、御史中丞。牛党人物李逢吉、牛僧孺、李宗闵等当权,以衔恨其父吉甫,屡次摈斥德裕出外。唐敬

  • 李德裕主政:中古门阀政治最后的辉煌

    历史解密编辑:嗑普吉尼标签:裴度,宰相,皇帝,诗人,唐朝,李德裕,唐王朝,中古门阀,国防部门,五代十国

    文|过春天经历安史之乱打击的唐王朝,虽然暂时抚平了河朔军人集团垄断地方税收与官位的要求,但周边地区依然是危机四伏。东北的塞外是契丹人连番犯境,西南则有吐蕃和南诏频繁进兵,甚至两次攻入长安,闹得唐朝皇帝丢下皇宫落荒而逃,狼狈至极。在唐王朝内部,地方藩镇与中央部分朝官、宦官等相互交结,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利

  • 李德裕的传奇人生:贵为一朝宰相,食万羊而殒命?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李德裕,宰相,唐穆宗,唐宣宗,唐武宗,节度使

    不知你是否听说过“食万羊”的经典故事,曾经有一位宰相,因改朝换代而遭到贬黜去做地方官,欲找一位僧人探求自己未来的处境。当他询问僧人能否回归朝廷之时,僧人说道:“相公命中注定要吃一万只羊,现在还差500只,因此可以回归。”正当宰相庆幸之时,有一日一位官员来探望他,奉送他500只羊。他便深知自己命中注定

  • 民间故事:李德裕的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有史标签:李德裕,宰相,知县,头领

    李德裕是唐朝的宰相。据说,他被贬崖州后不久,就到黎寨南加纳村定居。他到了黎寨,身穿黎服,口操黎语,人民都把他当作自己人。他天天和父老们一起,砍山种山兰、织鱼网捕鱼,非常勤劳。他还有神奇的本领。有一天,他来到长岗道旁的大榕树底下歇息,找不到可以垫坐的东西,便举手往大榕树一指。那粗大的榕树干一下子便弯了

  • 唐宣宗号称“小太宗”,为何不用贤才,还将李德裕贬死?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唐宣宗,李德裕,宰相,唐武宗,宦官

    李德裕是唐朝后期的一代贤相,梁启超将他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称为中国古代六大政治家。唐宣宗李忱是唐朝后期的明君,被后世称为“小太宗”。假如唐宣宗能够重用李德裕,君臣齐心协力,唐朝还是有希望的。然而,唐宣宗非但没有任用李德裕,反而将其贬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一、贬死崖州846年三月,唐武

  • 晚唐良相李德裕的起伏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李德裕,唐武宗,唐文宗,宦官,宰相,皇帝,唐宣宗,国防部门,中国军事制度,国防部副部长,唐朝

    自安史之乱后,大唐早已没有了唐玄宗时的盛世,尤其是之后的皇帝,更是一代不如一代。眼看大唐江河日下,李德裕站了出来,近乎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大唐的颓势,在历朝历代都享有高度的美誉。李商隐誉之为“成万古之良相,为一代之高士”,范祖禹称赞他“李德裕之相武宗,皆有功烈,为唐贤相”。李德裕是如何一步步登上人臣巅峰

  • 晚唐宰相李德裕——与诸葛亮、张居正并列,被后人忽视的千古能臣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李德裕,诸葛亮,张居正,宰相,宦官

    序言李德裕,字文饶,河北赵郡赞皇人,是唐朝时期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公元840年李德裕出任宰相,此时正值晚唐,国力衰微,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帝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李德裕凭借杰出的政治才能改革积弊,整顿吏治,打击藩镇,北击回纥,一扫往昔颓势,使大唐国力重新振作,因其执政时期处

  • “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的李德裕,凭的是什么能跟张居正等人并列

    历史解密编辑:礼记读史标签:宰相,宦官,皇帝,唐朝,诗人,李德裕,张居正,唐武宗,科学家,官宦世家

    在古代社会有很多王侯将相,他们个个才华横溢,足智多谋,为朝廷的发展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但对他们的功绩后人一直没有定论。直到近代以来,作为思想家的梁启超,提出了中国六大政治家的说法。其中,包括我们熟悉的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但有一位唐朝的宰相也被列入其中,他到底是谁呢?他有怎样过人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