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在河阳战役中,李光弼如何以两万兵力击退了史思明的十几万大军?

在河阳战役中,李光弼如何以两万兵力击退了史思明的十几万大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 访问量:4458 更新时间:2024/4/8 16:07:12

作者:赵心放

李光弼(708-764年),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父亲李楷洛曾任左羽林将军,朔方节度副使。出生于将帅之家的李光弼,自幼聪明好学,文武皆备。从军后,以善于谋划、用兵有方、作战勇敢著称,堪称中唐一代名将。

(一)巧用地道战破敌

天宝十四年(755年)唐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时任皇帝唐玄宗调集各路兵马去征讨。李光弼担任河北、山东地区的军事总管。

756年,叛将史思明、蔡希德等率十余万人马围攻太原。当时李光弼所辖的主力部队都去了朔方前线,手下只有临时调集的不足万人的老弱兵将。他亲自率领部下们作战前准备。挖掘护城壕,还制作了几十万块砖坯运进城。当时大家都不知道这些砖坯用来干什么。过了没多久大家就知道了。敌人到后就从城外开始攻城。每次战斗对城墙的损坏很大。那里坏了李光弼就及时安排人修补那里,确保了城墙的完好。敌军围攻太原一个多月都没将城攻下。

为了弥补兵力的不足,李光弼开动脑筋想办法,在城中张榜招聘能工巧匠,用优厚的待遇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其中有三个人擅长挖地道,李光弼就重用他们开展地道战。

李光弼招聘来的能工巧匠,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制作出了强弩和能发射石头的大炮。每当敌人攻城时,就使用它们迎战。这些武器威力大哟,据说20%-30%的敌军就是被这些武器打死打伤的。

太原城里的军民都十分佩服李光弼的聪明和勤奋,从而进一步鼓舞了士气。过了一些日子,地道挖到了敌人军营下面,先用木棒支撑着。李光弼心生一计,派人给敌营送信,说城里的粮食吃完了,坚持不下去了,准备投降。敌人信以为真。

到了约定的日子,李光弼派副将带几千人出城,完全像投降的样子。刚接近敌军营时,营地内开始地陷——地道中的支撑木棒被抽走了。营地内的敌兵顿时一片混乱。李光弼带着敢死队趁机出击,与先出城的将士一起杀向敌营。敌军四散逃命。不少老百姓出来协助官军追杀敌人。

这一仗杀敌七万余名,缴获了大量武器和军用品。从围城之日算起到,历时五十多天,李光弼一直住在城东的指挥部里,多次路过家门从没进去一次。时任皇帝唐肃宗下诏嘉奖李光弼,授司空兼兵部尚书、晋封魏国公,食邑八百户。

(二)施巧计捕获敌良马

叛军头目史思明亲自带兵乘胜进攻洛阳。面对兵锋甚锐的叛军,李光弼制订了出奇制胜之策。移军于河阳,以北面的两城为依托抗击叛军。史思明率军来后两军相持于河阳城外。

叛军养得有一千多匹好马,绝大多数是公马。养马的士兵每天早上都要将这些马赶到河阳城外的河里洗刷一番。

几天之后便引起了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李光弼的注意。他略略动下脑筋,就想出了破敌的好办法。一天下午他下令将全军的五百多匹母马和他们的小马驹集中起来。

第二天早晨叛军的好马在河边洗刷时,李光弼下令,将马驹留在城门口,把母马赶到河边去。

结果母马和马驹交相嘶鸣,把正在洗刷的叛军公马引动,不顾一切的跳入水中过河,官军及时打开城门,母马带着马驹和那一千多匹好马进了城。

叛军头目史思明大发雷霆,但已无法挽回。在冷兵器时代打仗,马是军队不可或缺的装备,一下子就给叛军造成了重大损失。此后李光弼避开敌人的正面进攻,在中洋城西组织了一次反击,杀敌一千,生擒五百,潜逃的有半数落水而死。

(三)料事如神的心理战专家

李光弼和史思明长时间对峙,河阳城中的储备粮即将吃完。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李光弼决定亲自带队出去征粮并组织运輸,过几天他突然返回河阳,临走时吩咐征粮队伍驻守野水渡口。他给驻守将领说,今晚有一个叛军将领带队要来偷袭,你们只可防守不可出战。如果那个将领愿来投降,可以把他带到河阳来。

驻守将领听到此话,心中暗笑,有这等好事吗?当天半夜时,果然有叛军前来偷袭。驻守将领有意高声说话,表示已加强了戒备,偷袭注定要失败。还有意问领队来偷袭的头目叫啥名字。偷袭头目报出李日越的姓名后,留守将领笑答道,果然不出我们李将军所料,李将军吩咐我在这里等你来投降耶。李日越沉默了一会后,表示愿意投降。

李光弼给投降的李日越优厚待遇,李日越很感动,表示愿意给好友高庭辉写信劝降。李光弼很有把握的说不用写了,他会来投降的。真神了哦,没几天高庭辉果然率部来降。

大家见李光弼料事如神,便向他请教原因。李光弼说,这些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史思明常说我只会守城,不会野战。我方有准备,派来偷袭的人完不成任务。史思明的军令严酷,对完不成任务者格杀无论。来偷袭者自然只好来投降了。

在坚守河阳的战役中,李光弼以两万兵力击退了史思明的十几万大军。这个胜利冲昏了唐肃宗的头脑,加之鱼朝恩等宦官的谗言,唐肃宗估倒要李光弼去收复东都洛阳。李光弼明知时机不成熟,只好被迫出战。结果失败,使得整个战局恶化,李光弼当替罪羊被解除了兵权。后来虽然恢复了职务,但他郁愤在胸,在带病出征的路上溘然病逝,享年57岁。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杂文学会理事、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理事。

标签: 李光弼史思明河阳唐肃宗

更多文章

  • 郭子仪面对唐朝对其的打击不动声色故不似李光弼一般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且昕剧场标签:郭子仪,李光弼,节度使,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五代十国,中国军事制度,军事制度

    安史之乱期间,唐朝廷在平叛的同时,内部的人事斗争、政治博弈一刻也没落下,甚至还越发的复杂、尖锐。其中,为了遏制武将权力在战争中的膨胀,引发的矛盾尤其突出。作为战功赫赫、力挽狂澜的两大顶梁柱,郭子仪、李光弼面对了类似的困境,但却因不同的应对方式,走向了不同的结局。在古代,如何对手握重兵的武将进行制衡,

  • 唐朝中兴第一名将李光弼

    历史解密编辑:范炜标签:李光弼,史思明,王忠嗣,安禄山,唐朝,平定,安史之乱,五代十国,中国军事制度,军事制度

    唐朝三百年,涌现出很多知名将领,安史之乱后,能被人们熟记于心的将领就变得很少了。李光弼因为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在《新唐书》中“战功推为中兴第一”。唐朝的少数民族将领不少,李光弼虽然名字看起来像是汉族名字,但他其实是契丹人。他是营州柳城(现在辽宁省朝阳)人,家族也算是契丹族中的贵族,他的父亲担任契丹酋长

  • 同为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人生结局为何差距那么大?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郭子仪,李光弼,安禄山,节度使,王忠嗣,唐军,五代十国,中国军事制度,军事制度

    当年狄仁杰的一个举动,让这个世界上多了一个叫“李光弼”的孩子,那时候没人会预料到这个孩子竟然成了再造大唐的第一功臣。李光弼的老爸叫李楷洛,外公叫李楷固。哥俩咋成了翁婿俩?误会了,史书虽然没交代李楷固与李楷洛的关系,但肯定不是哥俩。二人虽不是哥俩,但应该同属于柳城李氏。按古代“同宗不婚”的铁律,他们两

  • 李光弼的太原之战——守城艺术的极致

    历史解密编辑:讲不完故事标签:李光弼,唐军,史思明,郭子仪,太原,太原市,中国军事制度,唐朝,军事制度

    李光弼,中唐最出色的统帅,史称其“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他虽然名望不如郭子仪,但其军事才能远在郭子仪之上。李光弼一生征战无数,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他引以为傲的经典之作——“太原之战”,就被后世兵家评为“守城艺术的极致”。这一战,他妙招迭出、屡出奇兵,可谓一战封神。下面

  • 李光弼:平“安史之乱”名将。一战斩敌1万活抓8千,立盖世之功

    历史解密编辑:杰哥侃史标签:唐军,大将,唐朝,李光弼,史思明,郭子仪,王忠嗣,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763年,大将郝玉从战中退回,李光弼大惊,命人砍郝玉的头。没想到,郝玉说完一句话后,便再上场作战。结果,李军斩敌1万,活抓8千。李光弼从小就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他还很喜欢读书,是个文武双全的人。年轻时,李光弼加入了唐朝的部队,在王忠嗣手下任职。王忠嗣手下有很多良将,但他,看重的人,只有李光

  • 李光弼在安史之乱中屡建奇功,为什么最后冷眼旁观吐蕃进攻长安?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李光弼,史思明,安史之乱,节度使,郭子仪,仆固怀恩

    在名将圈,唐朝“郭李”是一对吸粉无数的组合。“郭”指郭子仪,他在安史之乱中收复两京,再兴大唐。“李”指李光弼,他在安史之乱中数次以少胜多,成功遏制叛军的攻势。李光弼是一个含着金汤勺出生的人。麻烦点说,他的祖先是契丹酋长,父亲在唐玄宗时期官至左羽林将军同正、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简单点说,他出身显赫

  • 李光弼:誓死效忠唐朝的胡人将领,安史之乱后立下兴唐第一功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子忆青衿标签:唐军,唐朝,李光弼,史思明,郭子仪,安禄山,哥舒翰,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玄宗(李隆基)一行人如同惊弓之鸟一样,很快就逃离了都城长安。途经马嵬驿,御林军起事杀掉了杨国忠等人,玄宗皇帝无奈,只得下令让杨贵妃自尽,眼见自己的心肝宝贝“宛转蛾眉马前死”,老头子心如刀割。早在入蜀地之前,当地父老就曾遮道哀求,恳请玄宗皇帝将太子李亨留下来,号令诸军抵御安禄山

  • 领导想提拔李光弼做他的副使,还要招他做女婿,但李光弼却拒绝了

    历史解密编辑:姑娘聊历史标签:李光弼,史思明,节度使,郭子仪,安禄山

    公元754年,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想要提拔李光弼做他的副使,还要招李光弼做女婿。大家都很羡慕李光弼,但李光弼却拒绝了这等好事,还顺带辞职了。李光弼是契丹人,他的父亲是节度副使,在父亲的熏陶教育下,李光弼能文能武,小小年纪在军中就有了名望。李光弼四十岁时,是河西的二把手,风光无限。河西的节度使王忠嗣也十分

  • 为何乌江自刎的项羽红透青史,而“豪横”西域的裴行俭,少有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浮意落尽标签:项羽,裴行俭,曹操,钟繇,司马懿,诸葛亮

    历史一:为何乌江自刎的项羽红透青史,而“豪横”西域的裴行俭,少有人知项羽为什么会红项羽作为一个相对反面的人物(汉朝的敌人),而且又是个败军之将,他为什么会红呢?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他和虞姬的感人爱情故事。“霸王别姬”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虞姬本人的事迹,却在正史中少有提及(几

  • 《风起霓裳》中,裴行俭拜师的苏定方有多牛,毛主席:名将亦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彦祖普法标签:裴行俭,苏定方,毛主席,风起霓裳,李靖

    在以唐朝为背景的大剧《风起霓裳》中,曾有演员许魏洲扮演的裴行俭,向大将苏定方拜师的桥段,而根据《新唐书》记载,苏定方确实向裴行俭传授过兵法,那么苏定方到底有多厉害呢? 少年将才 众所周知,隋朝自杨坚立国到他儿子杨广亡国,前后不过区区38年。从隋朝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关门大吉,我们也不难看出当时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