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则天欲传位给其侄武承嗣,狄仁杰奋力阻挠,最终天下还是李姓

武则天欲传位给其侄武承嗣,狄仁杰奋力阻挠,最终天下还是李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间灯火情 访问量:2501 更新时间:2023/12/11 12:24:26

谁给你的胆子来管我的家事?武则天想要立自己同姓氏的侄子武承嗣为储君,狄仁杰奋力劝阻,却使得武则天大发雷霆,吓得一众朝臣瑟瑟发抖......

众所周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承认的女帝,武则天上位后,将国号改为“周”,创立了武周王朝。然而,作为一位女性,在“一家一姓,万世不移”的思想深入人心的封建时代,如何将皇位下传,变成了一件棘手的事情。

如果传给儿子,那么李氏登基,势必重新改国号为唐,相当于武则天奋斗了一辈子的事业又转手还了回去。如果想保住自己一手创建的武周王朝,便需要从武姓中选择一位继承者。

此时其侄武承嗣趁机卖力讨好武则天,及武则天身边的宠臣,并借用以王庆之为首的百姓,以激进的方式向武则天进言,请求武则天立武承嗣为储君。并不断向武则天阐述“自古以来,没有传位给异姓人的皇位”。

这话正好道出武则天心中所想,作为君王,自然要把皇位的继承权传给自己同姓的家庭后辈,这样才能有效的保住武姓王朝。于是武则天逐渐有意要传给侄子武承嗣,并且开始为武承嗣登基铺路。

但实际武承嗣其人,为了自己上位不择手段,陷害忠良,怂恿武则天除掉唐家子孙以及反对的大臣们,同时极力讨好武则天和其宠臣,只是为追求权利,并没有大将之材。如果真的让他上位,可预见的大唐的江山社稷,必定加速衰败。

因此有多位大臣上表劝告武则天放弃这一决定,但武则天听信武承嗣的谗言,清除反对者。为武承嗣加官进爵,抬高武承嗣的官职,直至丞相。对于坚持正统的各位大臣来说,事情的发展已经偏离轨道。

这时一位忠良之臣快马加鞭赶到宫中劝阻,劝阻不成,反而激怒武则天“谁给你的胆子来管我的家事?”。这位忠臣刚正不阿,没有被吓退,对武则天说“陛下是一国之君,天底下的事都是您的家事,我身为陛下的臣子,自然有给陛下提醒的责任”,继而劝说“姑侄和母子哪种关系比较亲近呢?

如果您立庐陵王(武则天第三个儿子李显)为太子,您以后可千秋万代配享太庙,如果您立您的侄子武承嗣为太子,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太庙里供奉姑姑的。”可以说这位忠臣的这句话让武则天犹如醍醐灌顶,武则天在位期间政通人和,为当时社会繁荣做出了极大贡献,是成就唐朝时期的盛况不可缺少的一位明君,而且作为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帝,武则天一定是想要千古留名的。

不久之后,武则天便确立李显为太子。

而这位忠臣便是我们大家熟知的宰相狄仁杰,最终因为狄仁杰的这句话间接的导致了武周重新变回李唐,也就是武则天最终还是将李唐的天下归还了回去。而武承嗣也因幻想破灭,最终郁郁而终。

从继位人选来看,因为传男不传女的封建传统似乎没有人提到过太平公主。抛开封建传统的限制,武则天最宠爱的太平公主是否有继位能力呢?武则天也曾表示,太平公主十分像她,根据历史记载来看,太平公主确实也称得上足智多谋,从后期想要牵制未来的继承者来看,太平公主的野心或许也不输给她的母亲,如果当时给太平公主一个机会,是否也能延续李唐的盛况呢?

甚至太平公主本人也曾力争让武则天封其为皇太女,可即使打破男权社会的武则天,思想也终究不得不困于男权社会的局限里。对于武则天来说,太平公主终究是女儿,以后她的子女也必然会跟随父姓,这也就相当于,武氏王朝不仅会落在外姓人手里,还会落在对武则天来说毫不相关的外姓人手里,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万万不可能的。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李显五十岁的时候,武则天仍旧在位,李显受身边大臣怂恿对武则天逼宫,杀了武则天身边的两个面首张昌宗、张易之,成功逼其退位。对于朝臣百姓来说,传位给李姓子孙是正统,那么对于武则天本人来说,真正的内心所属继位者究竟是谁呢?或许是百般讨好的武承嗣,又或许是心尖上的太平公主,还是便于掌控的李显?而我认为最极大地可能是向天再借五百年的她自己。

更多文章

  • 唐朝名将李光弼,为治军怒斩御史,唐肃宗也只好默默认可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李光弼,唐肃宗,宰相,郭子仪

    唐朝名将李光弼,一向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刚直不阿,治军严明,与郭子仪齐名,有“李、郭”之称。有关他严于治军的故事颇多,今天来讲讲他怒斩御史的事情。李光弼所斩的御史崔众,不是一般无名之辈,而是一个以皇帝作靠山的大人物。此人仗着得到唐肃宗和朝廷一些要臣的青睐,在军中狂妄自大,不可一世。见到与自己官职相当

  • 大唐一代名臣李光弼,穷奢极欲难掩赫赫战功!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李光弼,郭子仪,平定,战功,节度使,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唐朝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国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载(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马

  • 李光弼弃守洛阳却成叛军大患,河阳之战斩俘2万,避免唐朝崩盘

    历史解密编辑:小小的雨大大我标签:李光弼,叛军,史思明,河阳,唐军,安庆绪

    安史之乱中期,在安庆绪弑杀安禄山后,叛军局势逐步被动,史思明假意降唐,坐视唐王朝于安庆绪厮杀至筋疲力竭,最终在相州之战时,史思明为了避免安庆绪败亡后,自己成为下一个打击目标,趁机再度反叛唐朝,僭称大圣周王,率部南下救援安庆绪,一举击溃数十万唐军,叛乱再次被史思明推向高峰,唐肃宗想要一举平定叛乱的计划

  • 地图上的战争:唐朝江淮之地燃起战火,猛将李光弼兵败邙山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李光弼,史思明,节度使,仆固怀恩,唐军,史朝义

    上元元年,李唐王朝的万里山河再次显露出土崩瓦解之势,因为江淮税赋重地有人叛乱了。本来洛阳地区已经被史思明弄得鸡飞狗跳,可是如今江淮之地燃起战火,对于李唐王朝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大唐王朝的局势开始越来越低迷,不仅往日的盛世繁华一去不复返,反而还呈现出一种行将就木的没落姿态。叛乱者叫做刘展,他还有一个好

  • 郭子仪和李光弼,同为兴唐名将,功勋不相上下,结局却相差很大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图鉴标签:郭子仪,李光弼,平定,宦官,节度使,安史之乱

    郭子仪和李光弼同为兴唐名将,功勋不相上下,而人生结局却相差很大。郭子仪在85岁那年安详离世,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奇迹;而李光弼却在57岁那年抑郁而终,心中始终有些遗憾。如此的反差,怎能不让人唏嘘不已。若论在安史之乱中的战功,郭子仪是逊于李光弼的,李光弼在史书上被认为“战功推为中兴之一”。而且就前半生的人

  • 古代名人智慧:李光弼巧施马计弱敌人

    历史解密编辑:闲读与苦读标签:李光弼,唐军,史思明,叛军,骑兵,古代名人智慧,唐朝,军事制度,五代十国,中国军事制度

    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唐代“安史之乱”时,大将李光弼带兵与叛将史思明对阵,两军互有胜负,相持不下。但史思明骑兵颇强,因为它有从塞北带来的良马千匹在军中服役。这些马都是公马,个高劲大,跑得快,冲力大,对起阵来对唐军威胁颇大。史思明也视这批马为宝贝,没有战事,便让人赶这批马去河边洗浴,放牧。日久天长,

  • 李光弼为自保而拒绝皇帝征召给人拥兵自重之感,故结局惨淡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李光弼,皇帝,郭子仪,宦官,平定,节度使

    郭子仪和李光弼同为兴唐名将,功勋不相上下,而人生结局却相差很大。郭子仪在85岁那年安详离世,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奇迹;而李光弼却在57岁那年抑郁而终,心中始终有遗憾。如此的反差,怎能不让人唏嘘不已。若论在安史之乱中的战功,郭子仪是逊于李光弼的,李光弼在史书上被认为“战功推为中兴之一”。而且就前半生的人生

  • 李隆基麾下名将:哥舒翰、李光弼、郭子仪,还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邮寄雪兔标签:唐玄宗,李光弼,郭子仪,哥舒翰,高仙芝

    李嗣业,唐朝名将,力大无穷,擅长使用陌刀,每次战斗都身先士卒。747年,高仙芝征讨小勃律,吐蕃十万兵马增援。李嗣业率先冲杀,手持陌刀闯阵,吐蕃伤亡数万人。757年,香积寺之战,10万“燕军”严阵以待,李归仁出阵挑战,唐军箭雨射击,然后乘势冲杀,却被“燕军”反杀,阵脚大乱。关键时刻,李嗣业脱掉盔甲,手

  • 原创李光弼和郭子仪同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名扬后世的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风牛马不相及标签:皇帝,唐朝,郭子仪,李光弼,节度使,唐肃宗,安史之乱,军事制度,五代十国

    李光弼绝对是可以和郭子仪相提并论的历史人物,而且史书上的普遍观点,无论管理才能、军事才能,李光弼都是优于郭子仪的。郭子仪混得比李光弼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郭子仪活得比较久。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论有多伟大,在许多时候,也是非常脆弱的。至少寿数这种事,真心说,实在是可遇不可求的。李光弼57

  • 平定安史之乱,明明李光弼是第一功臣,为何人们就记住了郭子仪?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李光弼,郭子仪,安史之乱,史思明,仆固怀恩,唐代宗

    如果单论平定安史之乱的功劳,第一功臣不是郭子仪,而是李光弼。郭子仪从相州之战后,受到鱼朝恩、程元振等宦官的陷害,被剥夺了兵权,由李光弼接替郭子仪,出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全程领导了平定安史之乱,被誉为“中兴第一功臣”。但是李光弼最终也难逃宦官陷害,安史之乱平定后,他鉴于郭子仪的教训,在徐州拥兵自保,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