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稹这首菊花诗,用绚丽姿态宣告生命丰硕,像一幅壮丽的水墨秋景

元稹这首菊花诗,用绚丽姿态宣告生命丰硕,像一幅壮丽的水墨秋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漫话诗词 访问量:163 更新时间:2023/12/19 16:05:10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露”的意思是露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俗语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民间还有谚语说“露水先白而后寒”之说,意思是白露节气过后,露水从初秋的些许凉意转为深秋的几分寒冷。

寒露时节有三候。“初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古人为此写了许多关于寒露的诗词,这些诗词以北雁南飞以及咏菊为主,把仲秋的菊花写得姿容绚烂。

例如元稹这首《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就将寒露时节的景象与物候特点融于诗中。所谓“菊有黄华”的“华”就是“花”的意思,春天草木皆因阳气而开花,唯独菊花因阴气而开花,菊花绚烂正与晚秋节气相应。而且元稹这首诗把寒露三候融入诗中,堪称寒露诗的千古佳作。原诗如下:

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题解:

这首诗的诗题是“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是一首写寒露节气的诗。

我国远在一万年前后就发明了农业,农业生产是一项季节性很强的劳动,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天历法知识,对靠天吃饭的农人来说,可以增加收成。河南郑州大何村曾经出土过一件绘有太阳纹的彩陶片,有十二个太阳纹,说明当时已知道一年有十二个月。

到了商周时期,劳动者已经知道一年内昼夜变化和正午太阳最高度的变化规律。春秋时期已经利用土圭测量日影长短,明确了“两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四个节气。战国时期有了“四立”知识,包括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从而有了八个节气。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已经有了二十四节气。

201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际气象界,这一已有千年历史的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这首诗是诗人创作在寒露节气的一首诗,寒露节气一般在农历九月,所以又叫“九月节”。

注释:

1.化蛤:寒露二侯“二候雀入大水为蛤”,即雀化蛤。古代认为麻雀数百年后入海会变成蛤。一说千岁燕化为海蛤。

2.收田:指收割农田的作物。

赏析: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诗人惊异于时光太快,转眼就是晚秋,清早起来,看到起菊花次第变黄。首联点明了写作时间,并写出寒露第三候“菊有黄华”。

起句就仅仅呼应诗题,写出了节气的物候变化,同时菊黄与晚秋紧密照应,点出寒露的时令特征和独特秋景。寥廓云天,苍茫天地,倏忽又是一秋。让人难免生出要抓住时光,握住光阴的感慨。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诗人回首曾经,百感交集。年少时虽明经及第又状元及第,却锋芒太盛,得罪权贵,仕途坎坷,难以施展抱负。虽然有过身处权力巅峰的短暂经历,却把满腹才华用在一心为民,百废待兴上,朝廷逐渐呈现出任人唯贤、以德授官的良好政治风气。

然而,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长庆二年,都知兵马使庭凑谋反,元稹好友牛元翼被朝廷授深冀节度使出兵讨伐,王庭凑得讯后,立刻出兵围攻德州,将牛元翼困在德州不得进退。元稹上书朝廷,希望能增兵解围,而皇上却听信谗言,唐穆宗一纸诏书免去了元稹丞相一职,贬为同州御史。

此后,元稹身如不系之舟,心似已灰之木。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当地环境治理和农耕之中,这刚好可以让他在远离政治中心的山野,寄情山水之间,与民同乐,得到了百姓拥戴。

诗人这首诗中,起句就写到了百花凋谢,只有菊花盛开,其实是以菊花自比,暗指诗人自己心如菊花,逆势盛开,用绚丽的姿态宣告生命的丰硕,并以此引出下句。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颔联从大处落笔,意思是,千家万户都目睹了风扫残叶的寂寥景象,万里晴空,北雁南飞。此联以“千家”对“万里”,将一幅阔大壮丽的秋景图呈现出来。以“风扫叶”对“雁随阳”,十分工稳自然。尤其是两个动词“扫”和“随”的运用,把深秋的典型特征写得活灵活现。前一个动词充满力量,后一个则充满智慧。

先说这个“扫”字,写落叶经风扫过,凸显风势之大,迅疾利落,毫不留情,一扫而过,没有拖泥带水之感。再看这个“随”字,北雁南飞是大雁到温暖的南方过冬,那么大雁是如何识别路途呢,靠太阳的移动。这正是大雁聪慧的表现。而“随”字相比于“扫”字,就没有那么大的力量,日光是一点一点变化的,大雁也是随着太阳逐渐移动而向南飞的。

颔联写出了寒露时节大自然的气象万千,同时,此联写了寒露第一候“鸿雁来宾”。寒露时节,正是大雁向南迁徙的时候。诗人仅用两个动词,“扫”和“随”,就写出了秋风里的肃杀之气。残叶落,雁南飞,大自然处于一片萧瑟之中。

“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颈联从细处入笔,意思是,群鸟在寒露时节化为牡蛎,诗人替雀鸟感到悲伤;晚秋的农作物最害怕遇到寒霜,所以收割农田要趁早,否则会影响收成。

这一联写寒露三候之二候“雀入大水为蛤”。深秋时分,田野没有什么可供雀鸟食用的粮食,雀鸟无处觅食,越来越少,而海边突然多了很多蛤蜊,由于蛤蜊壳的颜色、纹路与雀鸟类似,古人便以为蛤蜊是雀鸟变成的,故称“雀入大水为蛤”。

此联“化蛤”对“收田”,既写出了寒露独有的特点,也体现出诗人对农耕的重视 同时有对农人收割的温馨提示。这些都表露出诗人对在田间劳作农人的悲悯情怀。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尾联意思是,诗人因此知道,松柏之所以有志,是因为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它都挺拔苍郁,看起来长青不老。此句的“松柏”也是诗人明志之句,呼应首句的“菊花”,无论是松柏 还是菊花,都映衬诗人的为民情怀。

这首诗善于捕捉寒露时节的秋色特征,把碧云大雁,菊黄松青,北风劲吹,寒山苍翠,层林尽染的景致逐一展现,而且紧紧呼应诗题,以寒露三候入诗,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读之有大气磅礴,悲壮雄浑的气势,感受到了寒露时节独特的秋景,有着水墨画的意蕴,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标签: 元稹菊花诗人诗题松柏

更多文章

  • 李白的《侠客行》豪气干云,元稹不服气也写了一首,侠者之气更盛

    历史解密编辑:心里装满风标签:元稹,李白,侠客行,太玄经,杨雄,乐府

    《侠客行》是一首古乐府杂曲,唐代李白曾经以此为题,创作了一首“歌行体”长诗。在这一首诗中,李白借历史上朱亥、侯嬴等燕赵侠士潇洒豪迈的行为,表达了自己“靖边卫国”、“功成身退”的终极人生理想。“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也因此成为李白个人形象的标志。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元稹也作过一首《侠客行》。在元稹

  • 元稹去世后,白居易痛哭流涕:我也不想活了,他们的友情比海深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元稹,白居易,唐宪宗,杨万里

    公元803年,31岁的白居易如愿通过考试当上了秘书省校书郎,他收获的不仅是仕途,还有一份让他终生念念不忘的友情。比他小7岁的元稹和他一起参加考试,一起被录取,成为了同事。忆在贞元岁,初登典校司。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这便是缘分。7岁对两人来说并不是距离,无话不谈的元白很快从同事升级为了好友。两人感

  • 41岁才女迷上30岁的元稹,相思难耐写肉麻情诗,流传一千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暴龙历史记标签:元稹,薛涛,情诗,相思,韦皋,诗作,才女,唐朝,诗人,白居易,千古名句

    提到古代女子们的生活,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提到她们的爱情,大家想到的往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到结婚当天是见不到丈夫的。一般情况下确实是这样,但也不乏勇于追求自由爱情的女子。比如本期笔者要和大家说的唐代大才女薛涛。薛涛本也出身于书香门第,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就写得一手好诗。后

  • 历史上真正的负心汉,是写出“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元稹

    历史解密编辑:枕猫标签:元稹,薛涛,刘采春,曾经沧海难为水,张生

    纵观人类历史的长河,谈及渣男,人们一般第一个就会想到陈世美,因为他喜新厌旧、抛妻弃子,尽显了渣男本色,并且到了现代,他几乎已经成为了负心汉的代名词。即使这样,历史上真正的渣男也并非是陈世美,而是曾经为亡妻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元稹。为什么这么说呢?元稹到底做了什么呢?元稹元稹元稹,字微之,于779

  • 杜甫睡茅屋,白居易住郊区,元稹李白蹭住,大唐房奴比北上广深难

    历史解密编辑:鬼谷子思维标签:杜甫,李白,元稹,韩愈,房奴,唐朝,白居易

    16岁那年,白居易第一次到长安拜会作家协会成员顾况,被调侃“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可看到他的作品,顾况立马改口称赞:“小白,以你这个这个水平,安居也很容易了”。“小白”被打满了鸡血,斗志满满。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白居易的安居之路,并不容易。他先是住在寺庙里,过了一段拮据日子,想跟元稹喝酒,都得典

  • 白居易写给元稹的一首诗, 情真意切, 末尾一句真有震慑人心的力量

    历史解密编辑:小卫谈科技标签:白居易,元稹,诗歌,刘禹锡,滕王阁序,诗人

    唐朝诗坛中最好的一对朋友,应该是白居易和元稹,今天的文学史上,白居易的地位比元稹高得多,可在当时,两人合称“元白”,元在白前。而他们两人的友情之深,远不止场面上的唱和,而是一种梦相随、情相融的状态。元和十年(815),白居易曾这样形容两人彼此之间的关系:小通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

  • 元稹思念妻子的千古名篇,开篇就是惊艳佳句,感动了无数世间儿女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元稹,韦丛,诗人,亡妻,沧海,名篇

    曾经在一本书里看过这样让人魂牵梦萦的美句:你,注定是我今生倾心驻足的风景,一世不舍的眷念。为了你,我愿划破手指,滴血成圈,圈住你的款款深情,纵然玫瑰零落成泥碾作尘,我也甘愿守侯着这世的心疼。原来爱一个人,守侯一份情,可以如此的浓烈。一如《何以笙箫默》里何以琛说过的"世界上曾经有那个人出现,其他人都会

  • 元稹有多在乎白居易?一首28字小诗道尽友情,让元稹妻惊女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白居易,元稹,薛涛,诗词,刘采春

    说起唐代诗人元稹,真的是一个争议颇多之人,读他的诗总会让人感觉他是一个痴情之人,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真切感人。但实际上了解过元稹的生平,我们会发现他的感情实在是太过繁杂,和薛涛、刘采春等人都曾有过感情,但最后这些人都被他抛弃了。似乎在元稹的世界里对于一个人的“痴情”都是有时限的,

  • 元稹:大唐第一渣男,一边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一边大肆摧花折柳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白居易,富贵,沧海,悼亡诗,艺术家,唐朝

    沧海难为水,花丛蝶狂飞 对元稹素无好感,虽诗坛一直“元白”并论,其实在大家心中,这元稹同白居易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除了“曾经沧海难为水”想必没几人能记住他有什么作品。 近日听了王步高教授的讲座,对元稹却也有也更进一步的认识,以前无好感的理由无非是因他的人品,官场上,靠宦官爬到了宰相。情场上,仗着帅气

  • 毁三观的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男人,居然是个渣男!

    历史解密编辑:六七八的史会标签:元稹,张生,渣男,唐朝,诗人,白居易,莺莺传,西厢记,千古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

    古往今来,几乎所有伟大而永恒的文学作品,都是在讴歌人类永恒的爱情,而爱情主题,也成为文学作品中最容易打动人心的一个类型。而这些文学作品,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从关关雎鸠到再别康桥,从《红与黑》到《红楼梦》,最能打动的我们的,永远都是那些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其中有一句诗非常能够打动人心,曾经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