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家”之一的欧阳询,创造了“楷书四大字体”的“欧体”,他的字代表了唐楷的严谨大方,所以一直以来,就有不少人学习“欧楷”。唐代学欧的人有不少,很多抄经生、刻工都是学欧起家的,当我们出土唐代墓志碑刻时,会发现有很多充满了欧阳询笔意。
有欧阳询的风格并不代表是由他亲自书丹,甄别出其中那些的确出自他手的作品就很有必要,《九成宫醴泉铭》是学欧楷的必选法帖,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在它之前,还有一件货真价实的欧阳询墓志,它甚至被称为欧阳询“唯一传世小楷”,尽显“欧楷”原貌,它就是《姚辩墓志》。
此墓志立于隋大业七年(611年),比《九成宫醴泉铭》(632年)早了21年,刻此碑时,欧阳询54岁,楷法已然成熟。此墓志的原文是由虞世南之兄虞世基所撰,由欧阳询亲自书写,碑上共有文字32行,近400字,单字大小仅有2厘米。
小楷是非常考验书家和刻工功力的一种书体。欧阳询的小楷学自王羲之一派,以妍美俊逸著称,有明显区别于钟繇“朴拙”一系风格。此碑以尖锋起笔,凌厉干脆,毫不拖泥带水,如“恭”“朝”二字,入笔尖细,提按分明,笔画劲健爽利,撇轻而捺重,点画也还保留着“三角点”的特征。
《姚辩墓志》以瘦硬刚健著称,骨力十足、匀称灵动。但同时还有几分秀丽,圆笔的运用体现了欧阳询笔法的丰富,如“所”“总”二字,转折处圆转委婉,并不一味刚猛,同一个字里方圆兼备、藏与露、外放与含蓄做到了统一。正如刘熙载所说:“善学欧者威而不猛”,处处强调棱角分明显然并未体会到欧楷精髓。
此墓志平正端肃,又有几分险奇,这体现在笔画向右上结势与欹、正相交上。比如“河”字左高右低、左轻右重;“曾”字上重下轻、上放下收,于稳中求险,避免了“状如算子”的韵味单一。《姚辩墓志》结字内紧外松,中宫紧实又通过撇捺向四周放射,给人以挺拔、舒展之感。
作为墓志,在章法布局上,此作端肃严整、行列明晰,字距也较为统一,字迹大小适中,整体中正静穆。《姚辩墓志》出土于西安,经专家考证,它是北宋元祐年间的翻刻本,凭借当时的超高技术,保持了原碑风貌,别无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