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唐朝安史之乱后,有两个功不可没的武将,其一为郭子仪,其二为李光弼。没有二人,就没有唐肃宗收复两京。但是,安史之乱中,还有一个似乎被人遗忘的硬汉,他就是张巡。
在宋朝江浙地区,曾有大量的张巡祠。张巡和搭档许远在这里成为了忠义的化身,并与岳飞齐名忠烈。
张巡曾经在作战时,几乎吃掉了全城百姓,这样的“吃人魔王”为何如此受人敬仰、甚至历朝皇帝都为其称赞不已?
01
公元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在李隆基晚年纵情声色、败坏朝政的大环境下,安禄山的20万叛军几乎没怎么费力就占领了洛阳城。
当时的唐朝官员有多窝囊呢?叛军所过州县,官兵望风瓦解。但身为真源县令的张巡,却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
自756年一月至757年10月,张巡在敌众我寡、求助无援的不利战况下,以最高不过7000的兵力,拖垮了敌军数十万大军,前后大小数百场战役,歼灭敌军数万,力保江淮咽喉之地睢阳,直至以身殉国。
02
在张巡的事迹中,身上的闪光点永远让人热泪盈眶:
智慧
张巡并不是一味的蛮拼,他采用多种灵活作战方式,既有突袭,又有诈降,既有熔金汁浇灌,又有火烧云梯。故而,保卫睢阳时,张巡士卒死伤才不过600人,张巡用智慧,最大限度避免了将士们的牺牲。
忠义
为何说张巡是忠义的典型?就是因为当时的唐朝兵将实在太不堪!且不说一路上丢盔弃甲的守城县令,在张巡被困最艰难的时候,他曾派人求助,但竟无人出兵帮忙。
睢阳四周有临淮的贺兰进明,彭城的许叔冀,但是他们都持观望态度,不肯救援。张巡命南霁云找许叔冀求援,许叔冀只送布数千匹,不肯调兵帮忙。
张巡又派南霁云到临淮告急,南霁云率30人好不容易突围数万敌军,贺兰进明也不帮忙。
贺兰进明欣赏南霁云,曾设酒宴想留住他,但他哭着说,士兵都没有粮吃,我怎么能咽得下去!说完还砍下自己的手指,四座都为之惊叹流泪。
张巡以身作则,聚集了一群忠义之人。在他的影响下,叛贼都弃暗投明。明知道张巡如困兽之斗,仍有200多人归降为其死战。张巡代表的,就是安史之乱中最美的逆行者。
无畏
张巡被俘后,贼首尹子琦好奇张巡为何这样拼命,听说他眼眶破裂血流满面,牙齿都已咬碎。
张巡却大义凛然,不屈服叛贼,只怪自己力不从心。尹子琦发怒,用刀撬开他的嘴,发现真的只剩3、4颗牙齿。
03
可能有人问,张巡保住的睢阳到底多重要?正是因为睢阳的坚守,南方的郭子仪和李光弼才不受叛军侵扰,迅速收复两京。睢阳陷落的前1个月,李亨收复西京长安,睢阳陷落的后10天,李亨收复了东京洛阳,叛军再也无力南下。
睢阳失守前,城中粮食已尽,张巡率将士吃光了茶纸、树皮,吃光了战马、老鼠,张巡又杀掉自己的爱妾,分给将士;到后来城中妇人和老弱病残都被军队吃掉,睢阳城已经成为“吃人城”,这也是张巡最为后世诟病的地方。
那么,张巡到底是忠烈还是魔鬼?
有人曾反问,如果你是城中百姓,你愿意被吃掉,而且就算被吃也不能挽救败局?他们说,张巡是不顾百姓的愚忠。
但是,当时城里的百姓却“上下致死力”、“人知必死,莫有叛者”。在国难面前,每个人都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张巡该不该被骂,城里的百姓给了最直白的回答。
04
唐朝恢复朝纲后,张巡因吃人备受争议。唐朝时期,吃人现象并不罕见,但多发生于残暴之人,比如唐初的朱糜和唐末的黄巢,黄巢将活人粉碎,以人肉作军粮,被称中国史上之最残暴。
但是亲眼所见张巡守城的文士李翰,为其撰《张训传》和《进张中丞传表》,上报唐肃宗,赞扬张巡忠诚,恳求皇帝追封张巡。唐肃宗看后追封张巡为“忠烈侯”。
除了李翰,韩愈、柳宗元都曾赞扬张巡的忠烈,可见张巡在“尊师重道”的文人心里,依旧无愧于“忠烈侯”的名号。
唐肃宗过后,唐代宗又追赐张巡为第一等;唐德宗追赐功臣上等,唐宣宗后将张巡的画像置于凌烟阁。
到了宋代,宋代文人也大量赞颂张巡,最有名的是文天祥的《沁园春·题张巡庙》,诗中写道:“骂贼睢阳,爱君许远,留得声名万古香”。张巡和许远在当时被尊为“保仪尊王”、“保仪大夫”。
清代时,张巡的塑像又被请到太庙中,与历代帝王共享皇家祭祀。
由此可见,张巡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忠烈形象一直被后人敬仰,甚至为唐宋清3朝帝王称赞,张巡“列于史册与岳武穆、文天祥相较而毫无愧色”。
忠臣虽然故去,但他的精神却流传千古,时刻激励我们爱国奉献,无畏牺牲。这样的人,永远值得敬重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