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都是你外甥,为何长孙无忌只支持李治当太子?

都是你外甥,为何长孙无忌只支持李治当太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进击的阿木君呦 访问量:429 更新时间:2024/1/24 2:13:23

作为一个皇帝,却让自己老婆夺了江山,这让唐高宗李治看起来好像有点失败。

又因为李治看起来有点失败,使得支持李治当太子的长孙无忌看起来也很失败。

又因为李治后来杀掉了支持自己当太子的长孙无忌,这使得长孙无忌看起来更加地灰头土脸。

作为长孙皇后的兄长,理论上所有的皇子,都是长孙无忌的外甥。

那长孙无忌为什么偏偏支持了一个最后杀掉自己的外甥呢?

长孙无忌还能支持谁?

长孙无忌的选择,真的很多吗?非也非也。

古代立皇太子,一般就遵循两个原则。

其一是立长不立贤。就是说再有本事也没用,不是嫡长子就是不能立皇太子,没有嫡长子就从嫡子里面挑,庶出的皇子统统没戏。

其二是立贤不立长,那就是不管嫡子还是庶子,放开了选个有才能的皇子来当太子,除了清朝这么干的次数多,其他的王朝一般只有在嫡长子不在世的情况下,才会选择这个方式。

可是李世民自己的皇位是靠杀兄屠弟得来的,他再来一个“立贤不立长”,那以后的皇位继承就全乱了(事实上后面的皇位继承也确实很混乱),所以他只能选择“立长不立贤”。

李世民在立太子之前,曾对长孙无忌、李勣等人说:“我有三子一弟,可是他们却都这个样子,我这心里实在是悲恨”。

李世民嘴里说的三子,就是指长孙皇后所出的三个嫡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可见他在考虑太子人选的时候,压根就没考虑其他庶出的皇子。

于是,只要不是嫡长子,那就统统只能靠边站。

李承乾自己作死,首先就剔除了一个选项,于是长孙皇后所出的嫡子就剩下了李泰和李治。

那为什么长孙无忌不能选李泰呢?

原因还是在李世民。

我不给你,你不能要

李世民太想要把皇位继承制度拉回正确的轨道上来了。

在李世民心里,正确的继承制度除了立嫡长子外,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这一层意思就是:皇太子我可以给你,但是我如果不给你,你自己不能要。

魏王李泰是极受李世民宠爱的皇子,甚至因为他肥胖,李世民给了他坐轿自进宫的特权,赏赐的仪仗用具也超过了皇太子的规格。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泰能没有夺嫡的想法吗?于是李泰开始与李承乾争斗,而李泰确实也极其优秀,给李承乾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在李泰的压力下,李承乾终于造反了,可惜终究是一场无意义的抗争。

造反失败后,李承乾流泪对李世民说,我何至于造反,还不是迫于李泰的压力,为求自保而不得不反。

这其实就是一句正常的求情讨饶的话。

因为清朝康熙的太子造反失败的时候,也对康熙爷说,我哪有造反的心思,还不是因为八爷党的压力,为求自保不得不反。

人家康熙也就把这话当成太子畏罪怕罚的表现,没当个事。

不过李世民不一样,他自己是逆取的帝位,这方面何其敏感。

李世民听完儿子的哭诉后,跟近臣叹息道:“承乾说的有道理,现在李承乾肯定当不成太子了,但是如果立了李泰,就说明唐朝的太子是可以通过争取而获得的,这个先例不可以开”。

于是,李世民为免后代子孙人人学他,并且纠正自己的错误,对于皇位继承的制度苛责到了极致。

李世民首次要求必须是嫡子,其次还要求皇太子这个位置,必须是皇帝主动给你,而不是你主动去争取。

所以,魏王李泰又被排除。

到底是谁的选择

其实,看到这里,您应该明白了吧?

长孙无忌根本就没得选择,李世民已经把全部的选项排除了。

首先非嫡子不立,庶出的皇子统统排除,就剩下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

再者,李世民认为皇位只可顺取,不可逆夺,魏王李泰又被排除。

李治,就是李世民自己圈定的,唯一合理合法而且正确的继承人。

或许有人说,太宗皇帝年纪大了,有心无力,只能立李治了。

这个观点,我觉得是小看了李世民。

贞观十七年四月立李治为太子,贞观十九年李世民还率军亲征了辽东。

可见李世民迫于身体原因立下太子的说法,不太能够成立。

其次,李世民是一个雄才大略的英主,立太子这样事关国运的大事,不可能会让外戚来决定?

况且李世民连杀兄屠弟都在所不惜,长孙无忌再怎么亲密,也只是一个大舅哥而已。

更多文章

  • 父亲是李世民,姥爷是隋炀帝,本该大有作为,却被长孙无忌坑死

    历史解密编辑:文古至尊宝标签:李恪,李治,隋朝,李世民,隋炀帝,柳无忌,唐太宗,科学家,长孙无忌,女皇武则天

    这个人可以说是比较的悲催,他是李世民的第三子,生母是隋炀帝的女儿杨氏,他本来大有机会有一番作为,甚至还有可能登上帝位,可惜的是长孙无忌接连坑他,结果不但皇位没他的份,最后连性命也坑没了,临死前,他怒骂长孙无忌,说他将来必有恶报,果不其然长孙无忌最后也没有善终,那么这个人是谁呢?李世民他叫李恪,是唐太

  • 长孙无忌:历经三朝、劝说李世民发动政变,为盛唐做了热身运动

    历史解密编辑:局小乖简史标签:李世民,长孙无忌,李渊,唐高祖,李建成

    唐朝因其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颗最夺目的宝石,这一时期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社会风气空前开放、文化多元化,使之跻身同期的世界强国之列。长孙无忌:历经三朝、劝说李世民发动政变,为盛唐做了热身运动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在长孙无忌的辅佐下,为唐朝步入盛世做了一系列的热身运动,是其得以延续百年

  • 李承乾失败以后,李世民改立李治为太子,长孙无忌是什么态度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李承乾,李世民,李治,长孙无忌,武则天

    在立太子这件事上,李世民和他老爹李渊一样,都犯起了糊涂。为什么说他们犯糊涂呢?分明已经立了一个太子,偏偏又跑去宠爱另外一个儿子。这你让大臣们怎么想?皇帝难道要易储吗?于是不少大臣开始两边站队。不管你一辈子有多么努力,如果你站队站错了,那么对不起,我们国家从来不缺少人才。李渊在位期间,先立李建成为太子

  • 大唐统一天下十大功臣:没有长孙无忌,也没有秦叔宝和程咬金

    历史解密编辑:爱吃回忆的呀标签:秦叔宝,程咬金,长孙无忌,李渊,李世民,王世充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统一王朝,公元617年5月李渊在太原起兵一路势如破竹攻入长安,618年5月李渊正式称帝定国号为唐,但这只是大唐立国的第一步,当时天下四分五裂群雄割据,大唐真正扫平群雄统一天下(不包括突厥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应该是在624年辅公祏重新叛唐兵败被杀才算完成实质上的统一。从617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是怎么排名的?长孙无忌位列第一水分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长孙无忌,李世民,凌烟阁,李勣,高士廉,李靖

    李世民手下的文臣武将实在是太多,以至于排名的时候,老李也是很头疼。毕竟大家都是老同事,把你排在前面,把他排在后面,总要说出个一二三来,要不谁服气呢?因此在贞观十七年,李世民能顶着压力,搞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来,实属不易。这显然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情,那么老李是怎么安排的呢?一、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分别有多

  • 一代女皇武则天,在通往皇后的道路上,是如何绕过长孙无忌阻挠的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武则天,长孙无忌,皇后,李治,李勣

    导语:武则天是家喻户晓的一位知名女性,她原本只是一个''平民'',而后''逆袭'',最终成为一位万人之上的皇帝,听着就很传奇。她原只是唐太宗后宫的一位才人,被赐为''武媚娘''。在她一步步高就并且成为皇帝的过程中,难道唐朝宫中就没有人阻拦?难道就没有人制服得了一位柔弱的女性?不是不说武则天的政治头脑

  • 李恪的最后岁月:痛骂长孙无忌不得好死,想起李世民训诫他不要狂

    历史解密编辑:过期的童年标签:李恪,李世民,长孙无忌,李治,李承乾

    李恪英武,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唐太宗李世民生平有过14个儿子,但他的这些儿子们几乎都没有好下场,要说其中最倒霉的莫过于三子吴王李恪。李恪生于619年,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身负两朝皇室血脉。这样的出身也是少有,而李恪这个人文武双全,在诸皇子中也算是很不

  • 三朝元老长孙无忌为何被唐高宗逼死?其实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空城忆梦泪无痕标签:李治,长孙无忌,李世民,李恪,武则天

    在唐朝史上长孙无忌可是一个大人物,长孙无忌为唐朝付出了很多,最终被授命掌管凌烟阁。唐高宗最后能顺利登基其实也有这个人的一份帮助,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最后李治却以谋反罪将其革职放逐,而且还在三个月将其逼死,这样的一位大功臣却以这样的一个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真的令人唏嘘不已。现在大多数人都以为长孙无忌的悲

  • 在凌烟阁24功臣中战功卓著的秦琼为何屈居最后而长孙无忌位列榜首

    历史解密编辑:微尘杂谈标签:秦琼,长孙无忌,凌烟阁,李世民,侯君集,尉迟恭

    熟读隋唐史的人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表彰在李唐王朝建立过程中,为国效力的文臣武将时,让专门的画师给有功的大臣画像,并将画像悬挂在凌烟阁上供后世瞻仰,既然是多人画像那就必然会有顺序,也就是排名,这也是后世争论的焦点之一。在隋唐时期的文臣武将中,不论是正史还是演义小说中秦琼都是战功赫赫,可谓是整个隋唐

  • 同样是李世民的亲戚,武则天杀长孙无忌,为何不杀程咬金

    历史解密编辑:素子花开临窗景标签:李世民,武则天,程咬金,长孙无忌,李治

    长孙无忌在李世民时期的地位可以说是无人能及,一方面长孙无忌是李世民老婆长孙皇后的哥哥,也就是说是李世民的大舅子,其次,长孙无忌在玄武门之变中不仅出谋划策,还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跟随李世民一起去到玄武门卖命,所以最后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长孙无忌毫无悬念排名第一。后来李世民去世之前,把长孙无忌、诸遂良和